B端產品突圍之道:智慧停車行業的生死博弈

15 評論 8793 瀏覽 54 收藏 21 分鐘

經濟長期高速發展與靜態交通建設投入的不均衡,帶來了現階段汽車保有量與停車位供求關系的矛盾沖突,停車問題將會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而愈演愈烈。

在IOT設備成本降低,物信融合的大趨勢下,停車市場能否擺脫不慍不火的尷尬局面?

以杭州為例,當前汽車保有量接近300萬,根據城市大腦的最新數據,高峰時段杭州主城區的路上車輛僅有30萬。破局靜態交通難題,更多的落在如何解決不動的車輛上。

本文主要以停車場為切入點,整理智慧停車行業的需求、分析目前的現狀與問題、探索行業未來的發展。拋磚引玉供從業者與對智慧停車行業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交流。

01 概述:智慧停車的場景

從停車區域上,可以把停車分為:路內停車和封閉停車場。

  • 路內停車:道路兩側的停車位,屬于公共資源,管理主體為政府
  • 封閉停車場:封閉圍合形成的停車區域,由企業或組織經營管理

兩者的區別在于管理方式的不同。

路內停車主要用于臨時停車,短頻快的周轉,核心在于管理,收費是輔助手段。由于泊車數量的限制,在路內停車領域,NB地磁、視頻樁的發展,更多目的是改善提升停車秩序,降低人工運營成本。

封閉停車場根據主體與運營性質不同,可分為商超、商場、私人承包、小區、政府/學校/企事業、醫院、景區、酒店、辦公園區等主流場景。根據管理性質不同又可以分為:內部停車場和開放性停車場。

封閉停車場是停車泊位數量的大頭,也是破局停車難問題的重點。

02 行業角色和他們的痛點

停車行業沒有巨頭企業。沒有巨頭的市場暫處于摸索階段,行業還遠沒達到成熟。

這個行業決策鏈非常復雜,參與的角色相對較多,主要分為:政府機構、停車場運營方、設備廠商及分銷商、平臺方、車主。

2.1 政府機構(G方)

停車作為智慧城市重要的切入口,政府對智慧停車的核心在于管理。通過整合匯總城市停車數據,打破信息孤島,掌握停車流量。最終的目的是緩解交通擁堵,合理規劃城市建設。在整個智慧停車發展過程中,G方擔任助推者和協調者的作用。

2.2 停車場運營方(小B)

停車場的運營方一般指停車場的物業、業主,他們沒有技術能力,也不能提供設備,但是他們有核心的資源–場地,小B方的需求核心在于運營。

不同的停車場類型,關注的核心需求也有所不同。

2.3 停車場從業方(B方)

為小B方提供解決方案,為C端提供體驗工具,為G端展現和應用數據結果,停車場從業方是真正連接中軸。

停車行業是一個低門檻、區域化、高度分散的行業,因此從業企業也存在數量多、分工雜、質量不齊的特點。停車場建設是一個流水產業鏈,設備廠商和分銷商提供設備,技術平臺方提供系統,車場運營方提供管理方法。

  • a.設備提供方:設備提供方包括設備廠商以及他們的分銷商,現階段主流的車牌識別相機品牌有華夏、臻識、??怠⒋笕A、芊熠、車安、道爾、科拓等,但除此之外還存在數量龐大的OEM代工廠品牌。

有趣的是根據艾瑞數據,現階段智能化&互聯網化停車場少,一線城市的比例也不超過10%;停車場的智能化和售后運維意識都有待提高,所以市面上存在數量龐大、高性價比的“雜牌”(最低的一進一出價格不過千元),頗有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味道。

痛點:

設備廠商:過于重視硬件研發,起初忽略配套軟件等跟進,軟件的實用性與市場脫離,難以與創業公司比較。代理商對品牌的“忠誠度”還不夠,倒逼廠商需要在軟件的體驗性和其他利潤點上作出突破。

設備代理商/工程商:一錘子買賣的模式,低毛利的市場,讓他們力不從心,急需新的模式。

  • b.平臺方:停車行業的技術變革者,以中小創業平臺居多。平臺方需要大量數據沉淀,作為互聯網藍圖的支撐。但是,線下場地的占有率依賴設備供應鏈、地推、施工、售后運維甚至是車場運營的能力,停車平臺方無法掌握上下游資源,迫使他們需要與其他停車場從業方尋求合作。

借著停車行業的3次升級變革:車場由本地客戶端到上云、支付體系的升級(電子支付及無感支付)、車場無人值守概念的落地;系統平臺方通過技術能力,往傳統的停車行業引入互聯網思維,為上下游提供停車系統平臺。萬億停車費市場的誘惑下,如雨后春筍般,全國遍地開花得冒出了一大批平臺方公司。

杭州自2018年底全面落地城市大腦以來,對接的系統平臺方已達200多家公司,保守估計,全國中大型停車系統平臺方至少有近千家。

平臺方的處境也并不好過,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利潤越來越薄的情況下,需要平臺方去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

按照業務類型,可以把平臺方分為以下幾種:

2.4 車主(C方)

C端車主不是停車場業務的主要決策者,但是重要參與者。

車主的需求歸納為幾個詞:空位得求;進出高效;價格合理;繳費便捷

03 智慧停車的現狀

19年是智慧停車承啟的一年,承的是過去5年的行業野蠻與無序,啟的是未來的規整牽引與行業升華。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想以其中的3個行業熱點,窺一下當前的發展現狀。

3.1 停車管理機器人

去年,這個長相乖萌的“AI停車管理機器人”是爆紅停車圈的“網紅”。它是零壹的停車機器人“小壹”,自它紅了以后,停車行業紛紛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

其實這個機器人的原理很簡單:將顯示屏、掃碼支付、找零、發票、異常呼叫應答等能力,通過物理形式集成在一個高顏值的外殼里。

在停車行業爆紅之后,很多系統平臺方對此不屑。畢竟這些功能,不都是現在市面上已經發展成熟的功能嗎?在“固執”的系統研發方看來,這僅僅是換湯不換藥的打包行為。

我也一直在思考它爆紅的背后邏輯是什么,總結了以下幾點:

  • 自車牌識別以來,市場太久沒有設備的更新;惡性的市場價格競爭和“三免”政策,將設備的毛利潤壓到很低的程度,市場需要一個有描述空間,有利潤空間的硬件產品了。
  • 停車行業一向不“高級”,甚至是有點“low”的。AI+機器人的概念很容易引起市場的正反饋,想象一下,車牌識別相機邊上站著一個“機器人”,路過的行人肯定會多看幾眼,甚至低喊一聲“哇,好酷”
  • 崗亭的保安的主要工作職責:收費、開發票、處理異常;機器人兼具了收費找零和發票等功能,且提供了遠程對講的能力,對于管理要求不高的停車場,也能做到降低一些成本。
  • 顏值即正義。硬件的乖萌的外形,不低的價格主要的目標對象還是高檔物業等,在外形上下功夫,確實是“正中下懷”。

停車機器人的爆紅,當然引起了我們對停車行業利潤點的思考。但是,它真的能解決停車行業的問題,或者能解決停車場的管理問題嗎?透過現象看本質,值得大家思考。

總結:設備銷售還是當前停車行業最穩定的贏利能力。對設備廠商和分銷商來說,與其參與有損行業的價格戰,不如對設備做一些“微創新”,比如海康的227相機、零壹的停車機器人等。

3.2 無人值守運營中心模式

無人值守是時下停車行業最興的概念。它是一個商業模式,不僅僅是一個技術。

在確保車輛安全的基本條件下,通過實現無感支付、電子支付、現金找零、語音提示、遠程呼叫坐席、自助發票等日常操作,減少正常情況下的人為干預成本。

具體的實現形式是,通過在云端設置無人值守中心,共同管理數量龐大的停車場,接受停車場的信息反饋,處理能力范圍內的異常,將線上無法運維的異常轉交工單給地面運維團隊,完成線下運維。

通過物防代替成本高、工作重復的人防+補充的遠程處理異常能力,無人值守基本概念似乎就成立了。

我們以一個2進2出的車場,做一個簡單的算數:

并且車場方還能享受工程師定期到場巡檢、定期設備檢修、清理、設備原廠報修、更換等服務,這么一算對車場方來說,確實是一筆合算的買賣。

這是一套說得通的理論,其實理論站得住腳的基礎是以下兩個方面:

邊際成本:運營方中心運營人員的成本會隨著負責運營車場數量的增加而降低

成本分攤:車場方將設備購買的一次性成本分攤到按月支付,相當于分期付款

但是,既然是一個商業模式,配套的應該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僅僅是技術上的可行和理論上的閉環還遠遠不夠,在All in之前,有一些問題不妨先想想清楚。

a.無人值守是真需求嗎?

我的理解是無人值守是一個真需求,但也是一個偽命題。

相機由于識別能力的限制,即時是99.5%的正確識別率,在車輛角度隨機的情況,1000次過車,仍然有5次識別錯誤的情況,而這5次,是需要要人工干預的。

因此,目前的無人值守技術方案,理想狀況下,僅僅只是將人工成本進行了轉移,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無人值守。

b.你的方案完整嗎?

停車場出入口不僅是一個高頻次過車,同時受天氣、車主操作環境、現場網絡環境、車主互聯網水平等各方面影響較大的場景。完整的解決方案必須要考慮到用戶的疑慮,以說服他們買單。

  1. 用戶必須要用現金支付,能提供現金支付和找零嗎?
  2. 車場網絡容易發生波動甚至斷網,在沒有外網的情況下,車主如何呼叫,遠程人員如何處理?
  3. 高峰期遇堵,線上處理問題效率低,地勤人員難以及時響應,針對高峰車場,如何有效協調線下運維團隊?
  4. 遇到人事糾紛,如何同車場物業聯動處理?
  5. 運營權交付后,如何確保車場收費率,是否有說服力的對賬手段?等等

c.誰是目標客戶?

這個市場很大,并不是所有車場都適合無人值守,到底誰是目標客戶?

d.是否有風控模型?

跟隨著無人值守的風口,“3免”政策再次席卷而來,不像之前不計成本的送,這次的三免政策,是指向盈利的。如何保證車場按計劃繳費?關停服務?這是雙輸的。

必須建立合理的風控模型,讓風險在企業合理的接受范圍之內。這一點吃螃蟹的人,都沒做好。

總結:無人值守,不只是值守。雖然現在還不夠成熟,也存在風險。但是,我認為無人值守是值得各大B端玩家去布局的,因為它的價值在給半潭死水的停車行業注入了難能可貴的新模式。

3.3 城市大腦和ETC停車

交通城市大腦落地最火熱的是在2019年初,ETC停車恰恰在2019年下半年至年底火爆市場。

這一頭一尾的兩個停車行業熱點有不少的關聯:

  1. 官方主導,城市大腦車場改造工程和ETC覆蓋率的推動必須有強有力的主導力。
  2. 數據歸集,打破停車場孤島,將數據匯集到一處統一應用。
  3. 提供了一種快捷有效的支付工具:城市大腦提供“先離場后繳費模式”,將ETC應用在停車也是給用戶出入口通行效率帶來提升。

總結:不展開來講。城市大腦和ETC停車的崛起,代表著行業還需牽引力。由于地緣性高度分散,行業玩家多,真正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貢獻,進行統籌規劃,只有在強有力的支撐下才有可能會完成。

3.4 停車系統的現狀——同質化問題突出

這幾年,做停車系統的公司越來越多,有創新的產品卻越來越少。

停車行業本是最應該從互聯網思維改造獲益的傳統行業之一,但是由于受傳統制造業和硬件價格戰的影響,設備上不斷的抄襲和模仿,配套軟件方面一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行業內的很多產品后臺從功能點到布局設置到UI界面都非常的“有默契”。

同質化問題突出的本質在于缺乏創新的動力,用心去耕耘產品可能并不能快速產生利潤價值,“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這個浮躁的行業并不太受用。

從硬件利潤思維—到系統價值思維—產品價值驅動市場—再升級到服務運維思維;這是我們終將要走上的路,只有設備終端的大佬們認可軟件價值和服務價值后,才能讓潛心研發的產品活下去,也才能讓行業產生出更多的利潤。

04 未來:停車企業如何能夠存活下去

停車場智能化水平還處于起步階段,包含北上廣深在內停車場智能化率不足10%,按照艾瑞的數據,有90%的城市整體車位使用率在50%以下;

這是一個亟需被互聯網改造的行業。增加供給、存量改造、提高車位利用率、提升出入口效率;作為停車平臺的B端企業,應該作為行業變革的主力軍。

然而,停車平臺的數據變現沒想象中那么輕松,換句話說,互聯網停車平臺的盈利能力并不樂觀。

“三免”政策圈地的ETCP、停簡單,推出停歡洗等應用,大量接入車后市場服務鎩羽后,空有流量并沒有帶來價值;泊鏈聯盟大舉入侵中低端市場,接入頁面廣告,終落個雷聲大雨點??;科拓野心勃勃搭建運營中心,耕耘未來,財務風險如夢魘版籠罩;

篇幅和個人閱歷都有限,針對創業型停車平臺如何活下去,提出幾種我的思考供大家交流:

  • 借東風:城市大腦的第一槍打響之后,落地的速度會得到提速。如何快速、輕成本改造存量車場,必然會成為下一階段重點的話題。
  • 深耕區域化運營:區域化運營的前提是在區域內有一定的占有率,可以是具體到地市的市場;提供本地廣告投放、公眾號矩陣、后市場服務,深耕停車場運營,在封閉區域內除了能形成穩固的護城河和自我造血能力。
  • 設備微創新:設備的利潤在當前還是非常重要,有價值的微創新在相對較為閉塞的行業環境中,能迅速的產生利潤價值;比如:是否能通過改造停車場的一體機顯示屏,增加dsp廣告能力,為縣市停車場廣告商賦能?或者能否通過提升設備間的內外網傳輸能力,降低停車場布網布線成本?

總結:活下去才是第一目標。

05 結語

前景廣闊的停車行業實現價值落地,需要的是內外結合的牽引:外部需要政府和互聯網巨頭公司的推力;內部需要深化系統創新價值,摸索行業盈利模式的動力;僅有如此,才能把封閉的傳統停車行業帶向更高的空間,才能有更大的源動力去解決“停車難”。

 

本文由 @柒哥和歐醬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可以加個VX嗎?

    回復
    1. 您留個聯系方式吧~

      來自浙江 回復
  2. 樓主你好,可以加個微信深入交流下嗎?謝謝了。

    來自浙江 回復
    1. 留個聯系方式吧~

      來自湖北 回復
    2. 13666689069 VX名稱:果汁兒

      來自浙江 回復
  3. 樓主你好,方便加個微信好友嗎,希望能交流一下經驗并請教一些問題,謝謝!

    來自香港 回復
    1. 留個聯系方式吧~

      來自浙江 回復
  4. 耶洗,做停車的甲方,我看過你的公眾號,留個聯系方式?

    回復
    1. 公眾號上你發個消息,加個好友好呀

      來自浙江 回復
    2. 沒看到你吱聲誒,公眾號

      回復
  5. 樓主是哪家的產品經理呢?

    回復
    1. ?? 大佬是做停車的嗎?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