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產品總監曾鳴在昨天的微信官方活動上暗示了微信公眾平臺的未來走向。
昨天下午,在介紹完招商銀行、南方航空、國家博物館、廣州公安等幾大用微信做到“科技改變生活”的公眾賬號后,曾鳴話鋒一轉,點評起媒體類帳號。
公眾帳號應做服務商,而是不是信息的中間商
從曾鳴的發言來看,微信所認為的“媒體帳號”,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大眾媒體、新媒體或自媒體,而是更廣泛意義上的“以傳播信息為目的”的帳號。后者正是教科書上對“媒體”的定義。
曾鳴指出現在很多帳號把公眾平臺當作媒體平臺來運營:
我們的公眾平臺提供了每天一條的群發能力,這個群發能力大家都蠻珍惜的,甚至是覺得今天我不發,我今天是虧本了。所以很多的運營者既使是沒話都找話說的,今天一定要把這個信息發下去,所以很多的用戶在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會看到很多推送的消息。
曾鳴順著這個話往下講,講到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即“(微信)不是一個純粹的營銷工具”。他拿之前所舉的招行、南航的例子,告誡企業“起碼要讓公眾帳號體現企業價值”。即企業做公眾帳號,要做服務,不要做信息的中間商。
什么叫做服務呢?服務就是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馬上召之即來;我不需要你的時候,揮之即去。我不需要你在我面前晃悠。如果說你在我不需要你的時候,就是說你在不恰當的時候出現,讓我覺得很煩了,既使你長得再帥,我也不會愛上你……哪怕你是要做違章的查詢,我可能一個月查一次,或者說甚至是半年查一次,但是僅僅是這一次,讓我覺得有價值,我至少會讓你非常長期地待在我的通訊錄里面,我不會刪除你。
遏制媒體化風氣,做技術創新型服務
官方此番表態,在于削弱微信公眾帳號的過于注重“媒體化”風氣。依我最近接觸的或大或小公司來看,這個表態出現得非常及時。因為隨著微信影響力的增大,那些動作較慢的大企業開始向這個平臺布置人力,如果不能適當地引導,不只不能好好地用科技做服務創新,而且將給微信帶來媒體化后可能面對的各種壓力。
其中一方面來自于審核的壓力。我們知道,新浪微博繼承新浪網之衣缽,把微博的媒體屬性玩得淋漓盡致。但新浪微博養的 3000 人內容審核團隊,是新浪很大的一塊運營支出;如果說錢是小事,那么內容方面的控制,及其可能帶來關停的風險(新浪微博已經定點清理、禁言了多個帳號),是懸在新浪微博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微信顯然不想踏上新浪微博這條老路。
另外一方面,則是公眾平臺如果單純成為泛媒體平臺,其商業化意義亦大打折扣。一些精品化的媒體帳號,有助于維持微信粘性和更好的內容生態,但是泛濫的信息推送和由此衍生的廣告需求,對微信平臺卻可能是一個災難。泛媒體、自媒體,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希望獲得更大的影響力,更多寄希望于信息推送所衍生的廣告價值。由此也帶來一個矛盾——這些泛媒體、自媒體的商業驅動會導致這類媒體在推送內容的失范,從而讓平臺的吸引力大減。如果微信平臺后續的路向過份偏重于泛媒體化,無疑對平臺的生態和商業化的進程都有影響。
曾鳴的發言,是一劑猛藥,希望喚醒已經運營公眾帳號的企業及時調頭,不要走泛媒體化道路;而那些沒有運營公眾帳號的企業,曾鳴也給他們提供了另一個思考維度:做服務,做技術創新驅動的服務。
曾鳴的發言代表了微信官方意志。如果說去年 11 月底封殺“帳號互推”略顯突兀,那么今年由曾鳴先做思想鋪墊,再順勢升級產品就顯得水到渠成。拿南航、招行、國博等公眾帳號做樣板,也是更具說服力和指導意義。
此前,媒體圈廣泛推測,微信在接下來的版本中,將弱化公眾平臺的媒體屬性。曾鳴其實在發言中也表露了這個愿望——顯然這也是產品體驗為先的張小龍本人的愿望:
我要把這個東西清理了,才會覺得舒服,它成為體驗中的一個問題。如何去實現獲得信息以及信息過載的平衡,未來微信新的版本會有一些新的方式去做一些優化。
曾鳴這里所講的“如何獲得信息”,是要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現在是以推送方式獲取。將來呢?主動去找,公眾平臺的公眾帳號們,將更像一個 App,而不像一個時常出現在對話列表的“朋友”。所謂“平衡信息過載”,是指將會弱化媒體信息(廣義范圍的)對用戶的干擾和壓力,不要讓用戶覺得怎么還有 50 條信息沒有查看,寢食不安。
未來產品形態:集納公眾帳號
具體的產品形態,我們可以參考 Windows Phone 版微信:
在微信 Windows Phone 版本中,我們看到微信把所有公眾帳號的信息集納到了“公眾帳號信息”下面。我關注 100 個帳號,它們發來 1000 條信息,也只是在一個帳號中顯示。而用戶重要的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機器、人與公眾帳號)的交流,才真正地被凸顯出來。
不過尚不清楚的是,微信將以何種界限來區分企業帳號與廣義的媒體帳號。是把服務類的帳號集納到“服務帳號信息”,把媒體類的帳號集納到“媒體帳號信息”;還是統一像 Windows Phone 版一樣統一歸類到“公眾帳號信息”?;蛘甙哑髽I帳號保留,只集納媒體類公眾帳號。想必這也是微信團隊內部正在討論的事情。
與 Windows Phone 版本不一樣,iOS 和 Android 用戶占到總用戶 90% 以上(參考全球 Windows Phone 手機出貨量),是否集納公眾帳號信息,將會非常直接是影響用戶體驗。從曾鳴的發言來看,微信無論是內部討論,還是用戶調查,或許已經達成了共識,即“會有一些新的方式去做一些優化”?,F在只看變化的劇烈程度如何了。比如某些已經習慣了從微信獲取新聞(尤其是被動獲取信息)的用戶來說,集納公眾帳號就不是一個好體驗。
將來,如果微信最終將公眾帳號集納到一起,那么如何接近用戶與公眾帳號的距離,將會是新的挑戰?!覀儚默F在多數公眾帳號每日推送信息,也能看到一定合理性,即這些公眾帳號需要在用戶面前刷存在感。那么將來公眾帳號與用戶之間隔了一層“集納”帳號,如何讓他們保持對服務類或媒體類帳號的知曉和粘性?
搜索也許會是一樣不錯的解決途徑。比如搜索“信用卡”,就出來各大銀行的信用卡服務;搜索“火鍋”,就出來各大火鍋店的促銷信息;搜索“蘋果”,就出來蘋果公司的相關新聞……無論是文字搜索(現在匹配度非常不錯)還是語音搜索,關鍵是要能搜索出東西來,即微信平臺上要有足夠多的信息。引導信息往微信平臺流動,這是微信公眾誕生之本義,也是終極目標。長期來看,這股洪流持續的時間將極其漫長。
我們很早就認為,微信不是替代了某款應用,而是替代了整個基礎設施。微信要重建基礎設施,讓人們適應在這個新基礎設施上生活,即官方所說的“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在這股長期的洪流中,媒體屬性的帳號面臨調整,一如去年禁止帳號互推一樣,對于微信來說是必然經歷的一番陣痛式調整。去年“二次跳轉”出來后,面臨用戶尤其是公眾帳號們的瘋狂吐槽,這次即將到來的調整也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聲音。我們認為,最為關鍵的,無論是微信官方還是我們這樣的用戶,都要把這個事情當作一個長期演進的事情來看。這樣的角度會讓人們釋然一些。
自今年 2 月 5 日微信更新 4.5 版本以來,微信已經有四個月沒有發布大版本了。這對于一款發展迅速的應用來說,是不可思議的。這么長的沉默期,除了蓄謀更大的變化外,其他原因很難解釋——況且微信仍在不斷擴充團隊。
我們期望微信 5.0 版本帶來的各種重大新功能,將消彌這次調整造成的裂痕和不安。
文章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