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業(yè)者的思考:互聯(lián)網能給金融帶來什么?

2 評論 12842 瀏覽 44 收藏 13 分鐘

剛過去的2015年是互聯(lián)網金融在爭議中快速發(fā)展的一年,已經到來的2016年注定又是互聯(lián)網金融的關鍵一年。作為一名剛入行的PM,更是互金的菜鳥PM,在不斷的了解金融,有困惑也有收獲,最想思考清楚的是,互聯(lián)網能給金融帶來什么。

或者用情懷的角度講,互聯(lián)網究竟該給金融帶來什么?

本文是個人的思考,不代表所就職平臺的觀點,其中的不成熟的內容僅由本人承擔。

金融是否需要互聯(lián)網

要討論互聯(lián)網能給金融帶來什么,首先需要清楚一點,金融是否需要互聯(lián)網?

電子商務、互聯(lián)網+、O2O,浮躁的東西太多,火了一陣又一陣。至少在聲勢上,顛覆也好、改造也罷,大部分傳統(tǒng)行業(yè)都被互聯(lián)網攪得天翻地覆;但金融業(yè)有著自己獨特的優(yōu)越感,并不會輕易退讓。如果說傳統(tǒng)實業(yè)立足于基本的供需理論,依賴于自然科學的進步提高效率;那么金融業(yè)則是在供需理論上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概念,并作為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互聯(lián)網技術作為自然科學的一種表現形式提高傳統(tǒng)實業(yè)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同時能用平等、服務的互聯(lián)網精神影響和改造實業(yè)。比如共享經濟提高社會效率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傳統(tǒng)的賣方買方角色平衡,財產所有者也是服務提供者,買賣過程沒有所有權的轉移;其實這是服務業(yè)的特點,互聯(lián)網帶來的意義在于大大擴張了服務業(yè)的領地。

然而,金融業(yè)對互聯(lián)網的需求只限于技術本身,金融并不會主動歡迎互聯(lián)網精神。因為基于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能力,金融業(yè)有自身的精神;相信在金融從業(yè)者心中,金融業(yè)遠勝于互聯(lián)網的歷史讓其表現出來的創(chuàng)造力絲毫不亞于互聯(lián)網,這也是金融有優(yōu)越感的原因。

那么,金融的精神是什么?

貨幣、貿易,金融本來的價值在于資金融通、互通有無,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但是我們對金融的印象更多的是資本、股權、投機、趙家人、博弈,就連貨幣理論流傳最廣的卻是“貨幣戰(zhàn)爭”,人性的貪嗔癡被無限放大,金融似乎也變成了一個工具。

工具本身是中立的;工具背后的技術是一個放大器,放大的是人性。

放大的是人性的哪一方面,取決于使用工具的方式。

金融起源于上層階級,更久遠的來講,起源于統(tǒng)治階級;這一方面是金融優(yōu)越性的根源,另一方面也使的金融有史以來更多的是為了少數人服務的。二八法則體現的淋漓盡致,大部分普通人對于金融要么近而遠之,要么如羊群般被隨意支配。

所以,至少從歷史來看,金融放大的更多是“性本惡”。遠到歐洲的郁金香事件,近到俄羅斯的MMM;小到散戶的盲目逐利,大到一次次的經濟危機;但仍有無數人趨之若鶩。

當然,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對于普通人只需告誡“金融有風險,請謹慎遠離”就好。

然而,這樣的方法在當今卻不再奏效?;ヂ?lián)網和金融的結合,雙重放大作用使得金融的能力達到幾何倍數的增加,“普惠金融”被不斷提及。當金融虎視眈眈的沖向以往從未染指的長尾市場時,我們不由得懷疑,“普惠金融”真的是來普及恩惠的嗎?甚至面對此起彼伏的“金融走入農村”的聲音,鑒于“心本惡”的本質,社會中最脆弱的這群人是不是睜大恐懼的眼睛:這是不是狼來了?

我們要做的并不是想辦法解釋清楚,讓普通大眾放下警惕,放心的解開錢袋子;當然相信這很容易辦到。我們真正要做的,是讓金融改變“性本惡”的本質,回歸“性本善”的真諦。

金融不需要互聯(lián)網精神,但社會需要互聯(lián)網精神

互聯(lián)網雖然歷史不如金融久遠,但其誕生于底層,最豐富、最廣泛的應用也在底層,移動互聯(lián)網更是讓互聯(lián)網平等、服務的精神抵達每一個長尾;最重要的是,互聯(lián)網擁有自制力,更懂得克制?;ヂ?lián)網也有黑客、也有暗網,但這些陰暗面保持著嚴格的界限,社會上更多的還是陽光。

所以,雖然金融不需要互聯(lián)網精神,但社會需要互聯(lián)網精神。

尤其當我們談到P2P的時候,2015年太多的P2P跑路,太多的事情刷新著人們的價值觀:E租寶、泛亞、MMM等等,每一個的背后不是血與淚?如果不加控制,這樣的勢頭下去,當所謂的“普惠金融”真正到達每個長尾的時候,會有多么難以想象的事情發(fā)生?

實際上問題也不是沒有解決的方法,互聯(lián)網金融中介平臺,無非連接兩端,資產端和資金端。資產端,平臺跟銀行、跟票據、跟基金、跟私募、跟供應鏈、甚至跟個人對接,保證按時按規(guī)定、有借有還;這是目前問題出的最多的地方,來源于很多的不合法、人性的貪婪,例如非法集資、例如E租寶的奢侈浮夸生活;問題暴露了,對癥下藥就行,我們也看到了國家的政策、監(jiān)管,不斷完善的法律、不斷嚴格的管控,2016是一個鎮(zhèn)痛期,但我們相信渡過了,整個行業(yè)會變得健康。

但是,資金端呢?

資金端的健康顯然沒有得到應用的重視。

人民的儲蓄率高,大量閑散的儲蓄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只是靜靜地躺在銀行的帳戶里;一方面我們想促進消費,另一方面我們想讓閑散的資金對社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于是,眾多理財平臺如雨后春筍,而且用高收益總能快速吸引大量的用戶。然后,有的平臺抵不住誘惑,做了非法的事情;有的平臺謹小慎微,艱難走在合法合規(guī)的道路上。最關鍵的是,大部分平臺并不知道這些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的長尾用戶,究竟是怎么樣的心態(tài);用長遠的角度看,平臺能給用戶帶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什么。

或許對于財務自由的用戶,在平臺上投資幾百萬幾千萬,坐享利息,支撐常規(guī)開支;但是,他們還可以選擇信托、可以有專門的理財師,更重要的是他們仍然是用戶中的少數,并不是長尾用戶,顯然也不是“普惠金融”的終極目的。那么,對于真正的長尾用戶,一個月少則幾百幾千,多則幾萬的投資,利息也就幾十最多一兩百;另一方面選擇平臺、各自不同的計息提現規(guī)則等等,花的時間成本值不值得?特別是對于奮斗中的年輕人,具體到某個個體,他到底是應該省錢理財呢,還是該提前消費提升生活質量呢?

問題的根源不在于答案是什么,而在于這樣的思考方式對不對。

現在絕大多數的互聯(lián)網理財平臺關注的只有兩點:安全與收益。這與傳統(tǒng)的理財平臺是沒有本質的區(qū)別的;可是,錢安全了,比銀行收益高了,就夠了嗎?通過提升自我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不是比每個月一兩百的利息更有意義呢?

問題在于,現在的理財平臺引導下的用戶,仍然是投機的心態(tài),而沒有投資的意識。人們會密切關注哪個平臺有活動,哪個平臺利息高,哪個平臺可以“薅羊毛”;人們在意零點幾的年化,疲于計算;這與菜市場因為一兩毛討價還價的大媽有區(qū)別嗎?再者,投機的心態(tài)被放大后,無休止的逐利,進入股市還會遠嗎?

一個“莊公化蝶”式的疑問:股市是互聯(lián)網理財的下一站?還是,互聯(lián)網理財是股市的避風港?

以逐利作為出發(fā)點,人們并沒有真正的“理財”。

真正的“理財”應當是“管理自己的財務規(guī)劃”,進而有健康合理的人生規(guī)劃。什么時候該買理財產品,什么時候該提前消費;如何通過財務管理來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在你忙碌的計算著平臺間的年化時,在你盲從的投機時,這些問題想過嗎?而我們的理財平臺,忙于設計一個個高收益高保障的理財產品時,有為用戶想過這些問題嗎?

我們總在急切的趕路,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在用戶沒有思考的時候,理財平臺作為引導者,作為市場教育者,作為有擔當的企業(yè),有責任培養(yǎng)正確的理財觀,有責任摒棄單純逐利的心態(tài),教育用戶學會投資,投資閑散資金,更投資自己的時間、投資自己的生活、投資自己的事業(yè)。

從長遠來看,這也是互金平臺能夠走遠的基石之一;這也是互聯(lián)網能給金融帶來的最寶貴、最核心的價值。否則,只是逐利的工具,那互金平臺到頭來只能是一個中介。

所以,或許幾年后我們看到的成熟的理財平臺可能不那么像理財平臺,產品的頁面上不再滿滿的堆積著不同年化的、不同封閉期的標的;二是更多的其它方面的內容。比如,記賬應用?比如,工資卡管理?比如,房貸計算?

我們不知道哪種服務是最終的答案,但朝這個方向尋找的道路,至少是美好的,是“性本善”的。

后記:

作為剛剛入行的互金PM,看到的爭議太大,粗放的發(fā)展太多,整個方向也不明,自己的困惑也隨之很多;更重要的是,一個PM最希望自己的產品能給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能給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是“善”的價值。我們在乎利益,但更在乎對錯;善良,才是最重要的。

再次聲明,本文內容、觀點只是個人思考,與就職單位無關,不成熟之處、錯誤之處僅由本人承擔。對于結尾對未來理財平臺的發(fā)展方向,只是看到了一些平臺的探索,本人自己還沒有想得很清楚,希望大家一起來探討。

#專欄作家#

原高偉,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諸葛理財產品經理,關注:社交、消費金融、金融理財等多個領域,擅長需求分析、產品邏輯設計。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從業(yè)3年的產品,深感慚愧,佩服

    回復
  2. 說得很好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