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靈:什么樣的內容我愿意砸錢?
一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誰占據了時間誰就是未來的贏家
文章來自我在騰訊的內部講座
由全媒派整理
誰來生產內容?——工具平臺花樣逆襲
原來我做電視主持的時候,對直播情有獨鐘。因為直播是不加修飾的,它對觀眾有著天然的吸引力。
在電視直播中,只有事件能影響直播的進程,觀眾影響不了。因為觀眾不能和我交互,唯一的互動形式,是在訪談中加點經過篩選的評論,還是沒有逃脫編導對這個節目的基本設置。
在新媒體端,觀眾可以通過交互來影響直播的進程。但無論是彈幕還是底部評論,只要鏡頭沒有你,你就不是這個節目當中的一員。那么,如何能讓觀眾有更強的參與感?如何能讓寫好的故事和完全沒有準備的路人甲產生關聯?未來內容的生產是否具有這種可能性?
工具:強勢搶占用戶時間
減肥這件事,有進程、有變化、有天然的故事屬性,是非常受歡迎的直播類型。是否可以做一個減肥真人秀直播,并且讓網友跟體重秤產生互動?這從技術上來看,一點也不難。
體重秤關聯在用戶手機App上,用戶通過手機App可以和真人秀直播主角形成減肥對比。做同樣的動作,我輕了多少,他輕了多少?我能堅持嗎,他能堅持嗎?只要加一點簡單的功能,就可以實現這種對比,用戶的分享就能夠在自己的朋友群里形成一個新的傳播。
可見,內容產生方式,因為這些莫名其妙的“媒體”的進入,變得完全不一樣。有各種腦洞大開的可能性,參與節目的人可以無限擴大,他們都可以形成新的話題和自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
App和用戶有著各種各樣的交互方式。各種新型的工具平臺與用戶交互后具有很天然的戲劇性,但是更多的戲劇其實是被設計的。如何寫好一個故事,讓用戶在這個故事中有更強的參與感,將這些圍觀的群眾形成一定的關聯,然后這個故事性就會形成一定的傳播,其實這就是未來很有可能的內容生產方式。
比如,獵豹移動這樣的工具矩陣軟件,清理垃圾,做安全,做電池醫生,再做個鎖屏。實際上,這種高頻度的實用工具完全可以通過內容延伸,延長用戶的使用時間。當你有了6億月活用戶的時候你自然會想,為什么讓他們只在我們的App上運行17秒就再見了,為什么不能在底下給他看點東西呢?
天氣預報類的App,除了告訴你今天天氣好不好之外,不能順手給你看兩條新聞嗎?如果默認這是人的統一剛需的話,既然能打開一個窗口看見,為什么要打開N個窗口去看?還有更狠的——我不要App,負一屏(負一屏就是指向左滑動手機出現的那個屏幕,類似iPhone里的下拉菜單中的通知中心)可不可以?我為什么要點開一個App才可以看內容,直接在屏幕上不行嗎?
競爭變得極其可怕。你們理解新創業有多難嗎?整個流量被更多聚集到了頭部的App上,比如騰訊新聞占據了多長時間,微信占據了多長時間,所有這些App加一加能占用多長時間。當頭部占到的量在變得越來越大的時候,這個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是公平的,就是一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所以,誰占據了時間誰就是未來的贏家。
在流量的競爭時代,大家從月活看日活,現在開始比拼用戶時長有多長。國內13億,全球70億,已經到了天花板。每個人24小時,誰占了更多的時間誰就贏了。大家可以發現,高頻度使用的工具類的App在過去的一年中,已經開始向相關或不相關的內容延伸,就是為了吸引用戶更長時間。
平臺:UGC玩出新花樣
Facebook, 今日頭條,YY是三家神奇的平臺,聲稱自己不產生內容,只是內容的搬運工,而實際上玩出了花樣。
人們對FB的傳統定位是一個社交平臺。實際上,它與微信相比,除了沒有交易閉環,其他方面做的都很強。非常奇葩的一點是,FB可以通過推送廣告來增加用戶的閱讀時間,閱讀量和點擊數,一旦減少廣告數量,整個平臺的用戶日活躍度會下降??梢姡現B把廣告做成了用戶需要的信息流。
今日頭條聲稱自己只是個性化搜索引擎,而實際上今年該平臺73%的文章數來自于頭條號,這個數據在一年前只有百分之十幾。
作為一個直播平臺,YY實際上就是在做綜藝節目導演的活兒,節目策劃、制定活動規則、選演員。雖然平臺是用戶自己做主,但主題是YY定的,規則是YY定的,就連演員都是YY自己找的。YY有一個星探隊伍,專門挖掘網紅潛力股,然后進行包裝,再送到平臺上,你還能說YY沒有做內容自制嗎?
現在大家對內容是很興奮的。既然原來這么多看似不做內容的人都在做內容,內容一定會變成稀缺資源,至少是受大家喜歡的資源。然而問題來了,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就一定有價格嗎?做好內容的人就一定會產生高價值嗎?
生存還是死亡?——這些媒體會掛掉
既然這么多看似與內容生產不沾邊的App都在做內容,就連硬件商家都瞄準了這一市場;在討論誰會被投資者看中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誰會因此死去。
我主要從內容產生方式,用戶閱讀習慣,盈利模式三個角度來思考。
以什么值得買和《精品購物指南》二者的模式為例。同樣是做時尚生活內容,這兩者差別關鍵不在載體,而在于內容生產方式。內容生產的方式變了,帶來的客戶信任度也發生變化。
《精品購物指南》的內容都是由編輯挑選,在讀者眼里其實是厚厚的一沓廣告。用戶默認拿到《精品購物指南》的時候是拿到一個廣告,所以用戶來看看應該買什么應該吃什么,但還是認為這是一個廣告,因為內容是從服務提供者那里來的。
而什么值得買80%-90%的內容是UGC。該App的100多個編輯主要做三件事:踢微商,留住會寫評論的用戶,為這些好用戶做一個好的分賬模式。直到現在,因為大量UGC的存在,用戶使用的時候就默許了它的真實性。用戶在其他網站上想要買一個東西,都會先到這個App上搜一下評論值不值得買,還可以看到這樣東西在不同的電商平臺上的折扣排序。
所以,雖然二者表面很相似,但用戶體驗急劇變化。一個只能靠廣告盈利,一個絕不用廣告盈利,而是用內容帶來的導流和銷售額來盈利。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所有的交易平臺的電商都在加強內容。
順著這個思路預言,細分市場行業類媒體一定會死掉,比如地產雜志,電腦報。因為后者所涉及的領域最快以電商方式進行改革,所以是最快死掉的。
此外,傳統聚合類資訊媒體也一定會死掉。未來負一屏、手機桌面會成為主戰場。手機被很多用戶視為延伸器官,既然可以即時接受資訊,第一時間轉發形成互動,那為什么還要等到固定時間查看某些平臺,甚至還要付費呢?
問題又來了。這些平臺的編輯怎么辦?將來,他們的工作將是調教機器,用人的智力教機器如何推送資訊、給內容打標簽。然而,機器學得很快,之后編輯又該何去何從?
時下很多媒體人有轉型、創業的困惑。我覺得對于個體來說,特別對于有文藝青年感的文化工作者來說,做個小生意是個不錯的選擇。要想清楚哪里會死更重要,不要在一個會死的平臺上熬到最后失去了機會。
啥樣的內容更賺錢?——視頻,視頻,還是視頻!
我依舊從內容生產、用戶習慣和盈利模式三個角度來觀察,文字會越來越輕,視頻浪潮必然興起。
在羅輯思維里,每篇文章不允許超過1800字,因為通過數據會發現,只要超過1800字,閱讀者會急劇減少。大量微信公號上的文章,數據分析顯示700到800字的圖文結合是比較合適的。
相比文章,視頻將會越來越受歡迎。從Facebook、推特等社交軟件可以發現,越年輕的人越喜歡輕閱讀,不用動腦子的內容。雖然在單位時間內視頻表達的信息遠少于圖文,但這種形式一定會成為潮流。
視頻必將興起的另一個原因是變現模式。在圖文端,只能單個廣告位,就是流量廣告,像羅輯思維那樣。然而真正值錢的是品牌廣告,能把一個品牌故事講好的,到目前為止只有視頻一種模式。只有提供視頻內容的平臺才能從廣告主那拿到品牌廣告,真正受到金主的青睞。
投資人喜歡啥內容?——五個公號來示范
我也投資了一些內容,那么我把寶押在哪里呢?
有一個微信公眾號叫“混子曰”,創作者叫二混子,他目前大概有70幾萬的粉絲,他從來沒有做過推廣,但每篇文章都有接近30萬的打開率。他寫歷史類的分析,畫畫,有穩定的內容生產,像這樣的流量極高的平臺,收到的廣告分成遠不是一般的流量分成。
這是一個典型的具有IP潛質的項目。這也是我自己樹立的一個簡單的公式,做投資的本質就是要把很多的現象變成一個公式,自己給自己寫一個公式,默認它是對的,然后拿錢去賭,贏了就證明這個公式是對的。
第二個叫“年糕媽媽”,這也是一個微信公眾號,做平臺分發,已經有80萬的粉絲了,是母嬰類文章中寫得相當不錯的公號。
首先我覺得打開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這個微信號占的市場份額是多少?現有的粉絲里面有多少是每天看的,就可以知道粘性有多高。其實做媒體經營的不是內容,而是用戶,因為媒體是通過用戶盈利的,內容只是一個把用戶裝進來和留在這個平臺上的入口,是一個用來“勾引”他們的東西。
第三個叫“編程貓”,我兒子是他的忠誠用戶,在電腦端學編程。我認為編程就是未來世界的語言,而且這個編程項目是可視化的,不需要寫任何代碼,內容就是一只程序做好的“貓”,故事也是這個程序編好的,用戶需要做的就是讓這只編程貓向前走10步,然后要說一句話,完全可以自己創作。
第四個是關于教育體系,有一位心理學家叫張怡筠,我原來做電視的時候認識她的,她開發了一系列兒童情商教育的知識體系,幫助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為高情商會幸福的人,告訴用戶孩子幾歲要開始做什么事情,用什么方法,這不是簡單的上一堂課,是兒童的親子故事和親子游戲。
她告訴用戶,這一個禮拜你只要聽這個故事,聽完后記住故事最后的口號,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孩子要重復那句口號,而此時家長應該做什么。然后一周內家長和孩子都要到那個公眾號上去簽到,來證明我完成了這件事情,接下來賣一套游戲產品,孩子與家長一起玩,就可以養成這個習慣。
最后一個我沒投進去,是“羅輯思維”。羅輯思維這個品牌特別奇葩,目前大概有90個人的團隊,每個星期要去錄內容的只有兩人。剩下的全部是技術和運營。要真正變成一個盈利的平臺,其實電商、運營、技術更加重要。
“羅輯思維”有一點我特別佩服,前一段時間賣《必然》那本書,為了給大家解釋一下《必然》那本書是怎樣的,他們做了一個直播的視頻,后端所有的渠道搭建都在“羅輯思維”里,這是他們自己的技術團隊開發的,我迄今為止還沒有看見在微信號里面做直播做得如此順暢的創業公司,這是不容易的。
內容投資風口在哪?——揭秘四種盈利模式
在我看來,內容盈利有這四種方式:
- 第一種是知識服務。內容本身就賣錢,比如說編程貓,這就是知識服務。
- 第二種是人格推薦。比如剛才說的年糕媽媽。另外一類未必是賣貨,有可能是其他服務類型的,比如說可能是一個旅游的入口。
- 第三種最最常見叫流量分發,流量分發就是廣告。
- 第四種是IP類產品,變成了新的文化產品。
所以大的趨勢是什么?我們在看一項投資的時候不僅要看到模式和現在的狀態,更多的是要看到變化。我一天要見各種團隊,我有60%的時間都在想,現在的變化意味著什么?這個變化意味著下一步的趨勢是什么?什么樣的可能性、什么樣的技術誕生會導致目前的盤子有大的變化?所以我要判斷以后會是什么樣。
所以未來可能有一些需要內容創業者要特別注意的事情。
第一個是大多數傳統行業出來的內容創業者都喜歡做頭部的內容,但是事實上整個生態更多地鼓勵尾部流量,包括騰訊。鼓勵尾部力量的崛起是因為這樣生態才最健康,任何一個生態都不希望養成一個可能反噬生態本身的參天大樹。
哪怕我一開始是為了推這個平臺要做頭部流量,然后吸引用戶過來,等用戶已經在這個平臺上的時候,我一定鼓勵的是尾部流量,不能讓別人反噬我。這是內容創業者必須要注意到的,這才是我說的多平臺分發有多重要。
第二個,2016年會是視頻爆發的一年,視頻將更多以直播的方式來進行。在傳統的概念里直播比錄播貴,因為需要大量的設備,但是現在直播的門檻越來越低。所以我們總結一和二,視頻會起來,會更強調尾部流量,這兩個事情一相加就是直播會起來。直播在目前的狀態下,單機手機直播的成本要比做一個欄目后期編輯便宜多了。
在大量尾部流量存在的情況下,單個的人格就變得很重要,有可能是虛擬的,有可能是實體的,有可能是羅輯思維,有可能是喜羊羊。這是一種可能,這種人格就變得非常重要。
另外,只有人格才會讓你持續生產的內容是有人看的。沒有人格,你會發現有些號是這樣的,我今天寫一篇好文章,可能正好砸中了某一個爆點,有幾萬的閱讀,明天掉回兩千,因為沒有形成一個人的人格,不是根據人格來發展的內容,持續的流量就很困難。
人格的下一步叫什么?建立人格之后下一步是品牌,要反復考慮,我寫的這個東西真的不是為了讓我完成文青夢,我們經營的本質是用戶,所以我們還是要看用戶在哪里?用戶是誰?用戶在年輕化,他們需求是什么?我們才知道內容創作往哪個方向去,才知道我的錢放在哪才不會被浪費。
內容生產的四種盈利模式:知識服務、人格推薦、流量分發、IP產品。
來源@泉靈記著(公眾號:quanlingjizhe)
2018年回過頭來看一下這邊文章,感覺蠻有意思
為了寫這篇文章,作者專門去下載了1080P的變形金剛3。不是說軟文不能上嘛,你看,那么大個伊利的優酸乳擺在那里。
頂一下~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