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C的爆發,加劇UGC內容快速生長

0 評論 8618 瀏覽 17 收藏 9 分鐘

互聯網內容的厚度每天都在以數億字節的數據在增加,放到傳統媒介上來,這是不可思議的,紙媒、電視臺內容,都無法和互聯網媲美?;ヂ摼W的內容增長,和幾個方面有關,一個是官方內容的主動增加,如企業網站、新聞門戶網站等,一個是PGC(專業生產內容),還有一個是UGC(用戶生成內容)。

群體智慧在互聯網上得到了最大的釋放(作者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而且很多都是無需智慧的,用戶敲出的任何字節,點擊的任何表情,參與某話題的投票,都在直接/間接的為互聯網內容做貢獻。然,網絡視頻、網絡音頻以及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內容型平臺的歷史發展經驗顯示,PGC模式才是平臺在用戶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后的重點發展對象,用戶生成的內容固然數量龐大,但內容的質量才是用戶最終看中的部分,隨著用戶自身獲取的信息量越來越大,用戶也需要更高質量的內容,而這個,依靠純UGC是無法達成的。

一路飛漲的PGC開始爆發

微信公眾號的數量以燎原之勢迅速提升,各大內容平臺也開始眼紅,特別是原創類型的內容,網易、搜狐、騰訊、鳳凰、百度等,吸收PGC內容的平臺短期內達到了二三十個,原有的傳統媒體記者們也開始往這些平臺上轉移,這也不失為一條新的出路,記者的加入,讓PGC的人數得到了增加,百家最初的作者不到100名,現在僅互聯網類的作者人數就達到了400多名,其他如鈦媒體、今日頭條等作者的數量也開始大大增加,盡管這些用戶是UGC的模式,但并非普通用戶就能夠在平臺上發表內容,本質上還是PGC模式。

很多人認為當下眾多的PGC內容,和早期的博客、論壇模式非常像,早期的博客時代、論壇時代也如當下般繁花似錦,玩的人也一樣多,但當下和歷史有幾個方面不同:

  1. 用戶基數不同。CNNIC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06年12月,全國上網計算機總數為5940萬臺,網民總數為1.37億。而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當時的互聯網用戶基數比當下的互聯網基數差之甚遠,基數不同,影響力也不相同。
  2. 內容屬性不同。博客時期的代表是韓寒、木子美這些,更多的是以娛樂等為主,而當下的PGC內容屬性則要豐富的多,汽車、科技、財經、歷史等應有盡有,早期的博客時期還是信息匱乏時期,用戶的基數又不高,很難讓更多的內容形態出現。
  3. 平臺多元化。早期的博客時代,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新浪、網易、搜狐等平臺的博客,一種是獨立的個人網站形式的博客,而當下的平臺既有微信公眾號這類大眾屬性的平臺,又有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網易新聞這類媒體屬性的平臺,用戶能夠選擇的機會要多的多,這也給更多的內容由突出的機會,而且平臺的流量足夠大,足夠給到PGC內容更多的流量。
  4. 內容制作人群不同。早期的博客時代,全職做博客的人少之又少,而當下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全職做PGC的內容,能夠讓原創者生存的模式也比較多,某個領域的專家、觀察者、媒體記者等,成為當下PGC里的主力軍。
  5. 內容數量不同。電腦早就不是稀罕物,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使用電腦制造內容,還有智能手機,現在的內容數量遠比當時恐怖的多。數據顯示,截止到2006年7月,全球創立的博客總數已達5000萬,國內博客最瘋狂的時候,也有數百萬計。微信公眾號的數量在幾年內就突破了千萬級別,而像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等媒體平臺,每天PGC所制造的內容量也呈曲線上升趨勢,信息大爆炸里,PGC的作用非常明顯。

硬件的普及以及網民數量的提升,都讓PGC突飛猛漲,就連瀏覽器、清理大師、應用分發助手,都開始吸收PGC內容。

UGC內容的伴生

PGC的內容雖然足夠多,但UGC的用戶基數顯然更廣,微信的用戶量是6億,而微信公眾號的數量才千萬級別,再減去其中的死賬號,還有一些是轉載號(俗稱搬運工),里面的優質賬號顯然不多。

千萬不能忽視群體智慧的力量,哪怕是很低級的投票行為,更何況一個人的力量如何比得上一群人的力量。

伴生的UGC內容在各個PGC的內容后面展現,互聯網很經典的一句話是“評論比內容好看”,網易的神跟帖也很出名。早期的鈦媒體等科技媒體上,還專門突出了評論區,將優質評論內容展現出來。自媒體人之所以覺得今日頭條等平臺好,是因為平臺不僅有流量,還有更龐大的UGC評論內容,這部分內容本身并不屬PGC,但龐大的UGC內容,完全可以和原有的PGC內容相媲美,盡管評論區的內容并不能很好的得到展現,但這些互動顯然呈現出了內容的價值,這一點,很多自媒體人都非??粗?。

手機瀏覽器的搜索引擎頁,用戶點擊下面的熱門新聞區,都可以在底部看到其中的UGC類內容。微信公眾號的留言區,也通??梢钥吹絅多的UGC內容,有很大一部分都非常精彩。由PGC作為內容引爆點,大量用戶貢獻UGC內容,這造就了一個新的內容共同體,PGC的內容越多,UGC的內容也會隨著增長,已經有很多人,開始將UGC的內容整合,重新生成新的PGC類內容。

盡管很多人都在喊信息大爆炸,但我們每個人都無時無刻不在默默的制造著PGC、UGC內容,每一次瀏覽或參與,都會生成新的內容,內容,則會被平臺和其他機構利用,間接讓互聯網多元化。

內容存量越多,但像大海撈針一樣在信息海洋里撈內容,則會讓內容越來越少,這是因為,隨著用戶“智商”的增長,普通的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用戶需要的是更多更好的優質內容,而這,不容易。

#專欄作家#

郭靜,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自媒體人,百度百家作者,搜狐科技自媒體成員,鈦媒體專欄作者,網易科技專欄作者。同時為多家雜志長期供稿。關注互聯網,關注TMT。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