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字化轉型微探

5 評論 13452 瀏覽 128 收藏 10 分鐘

隨著新技術不斷涌現,企業對于數字化轉型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對企業數字化轉型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近幾年“數字化”絕對是高頻詞匯,這并非偶然,而是社會環境的發展使然。

尤其是“新基建”時代的來臨,企業數字化轉型肯定會向更深入的地方探索,IT從業者如何抓住機遇使得職業生涯更進一步非常關鍵。本文將剖析筆者近一年來深度的觀察和思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

最近幾年,數字化出現的頻率逐漸超過信息化。企業負責信息化的領導CIO(?首席信息官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也逐步被CDO(首席數字官Chief Digital Officer )取代。

其實名稱不重要,但是名稱背后含義很關鍵,因為一個新詞匯的出現往往是為了適應新環境的變化。

一、信息化VS數字化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與大部分企業信息化相關聯的高頻詞匯無非如下:OA、EAS、ERP、PDM、CRM、SCM、MES等,然后就是BI/商務智能的出現。

信息化比較注重把業務流程實現系統支撐,強調:業務提效、風險管控。

而數字化與ToC比較緊密,屬于外向型的。體現在企業相關的流程和客戶實現直接的對接,以此牽引、倒逼內部模式的變革。

數字化區別于傳統信息化的時代背景在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即使是在PC互聯網時代,人只有坐在電腦旁,人才是在線的,互聯網其實是電腦之間的互聯網。

以iPhone的出現以及4G的普及為標志的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那就是互聯網世界聯網的個體從電腦變成了人。因為,手機和人是人機合一的,尤其是海量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功能,滿足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

商業世界有個鐵律,客戶在哪,服務就要在哪。

現在客戶都在線上,所以我們的服務和產品也要到線上。這就是美團和滴滴這幾年成功的原因,因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平臺,把傳統線下的服務搬到線上提供給線上的客戶。

有的人可能有疑問,我點外賣、打車不也是線下享受服務嗎?是的,當你吃外賣和坐車時,這只是交易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而交易的其他環節全部都在線上了。

任何交易的核心都是通過市場實現需求側和供給側的交換,其核心本質在于匹配信息。就是買家知道在哪可以買,賣家知道可以在哪賣。很明顯,現在這個信息交易市場就是數字化的平臺。因此數字化的選擇方式之一就是加入一個平臺。

有一種企業,他們自建了對客的系統。比如一些零售行業,他們有自己的線上商城(小程序、微店等),同時又入住了天貓、京東等平臺,這個時候,原來企業內部的庫存系統,就需要和各個對客平臺進行數據信息同步。而庫存背后是一整套的生產管理、采購管理等。

當客戶的各種需求從C端系統傳輸過來時,客戶視角看到的僅僅是有貨、沒貨、快遞狀態,但整個內部運作需要龐大的系統群來支撐。

這些系統群的打通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數據通,背后更是流程通、業務通。所以需要企業內部各個部門打破壁壘、優化組織流程,以適應這種快速響應C端需求的場景。

所以這里就可以發現,信息化(庫存、生產管理系統等)一定是數字化(快速對客)的前提。如果沒有做好企業信息化的基礎,數字化無從談起。

信息化是數字化的第一階段。事實上,許多企業信息化過程還沒有真正完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同于軟件升級、六西格瑪或是供應鏈完善項目,它是一個對企業流程的全面數字化變革,重新構建產品和服務。

企業需要先完成信息化過程,才能保證數字化轉型的順利展開。

所以這里我們給信息化和數字化下個定義:

  • 信息化:核心業務流程的線上化,屬于供給側內部的優化(To B 屬性較重)。
  • 數字化:企業內部業務流程和客戶需求場景的對接,屬于需求側和供給側的打通。

所謂供給側改革,核心就是供給側快速識別響應需求側的變化,以此來調整自己。這里不僅需要系統的支持,更需要企業內部流程的優化改造。

二、數字化轉型(改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就是一句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古典經濟學最大的弊端就是把生產者和消費者分開研究,好像他們是兩類人。其實生產者和消費者最后都要具體到一個個的人,一個個的企業,他們在整個市場中都是雙重角色。

我們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從宏觀拉到中觀,生產關系=商業模式,再拉到微觀,生產關系=雇傭關系。

你雇傭你自己,那你自己就是個體工商戶,或者稱之為自由職業者。

這些和數字化轉型啥關系?

數字化轉型講了半天,其實就是一個目的,讓客戶和最終的生產者更近。降低客戶和企業的交易成本,最終實現這個社會的交易成本降低。

數字化轉型關鍵在“轉型”,包括業務、組織、思想、工具等。

傳統信息化關鍵是“線上”,所有的業務線上打通,“工具”屬性比較重。

數字化是需要拉通客戶端的需求和企業內部生產經營。這就需要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快速協作靈活變通,這個是最難的。

現在我們稱之為互聯網公司的那些企業,像騰訊、阿里、字節跳動等,我們的核心業務一直都是在線上的,天生就有數字化的基因(生產關系、商業模式)。

傳統企業(制造業、零售、房地產 等)他們的商業模式千差萬別,但是,只要進入一個存量市場環境(生產大于消費),那么就要想方設法的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快速觸達給客戶。之前是電商現在電商之上再加直播帶貨,這些目的都是快速匹配需求和服務。

所以回到數字化轉型的話題,怎么去判斷企業是不是在做數字化轉型,核心就看以下三點:

  • 有沒有快速的把產品和服務快速觸達給客戶(電商、自建線上渠道都是手段);
  • 企業內部的流程有沒有為了適應快速響應市場需求,而做好優化調整(內部生產關系調整);
  • ToC 和 ToB的流程、數據等有沒有實現互通互用;

數字化區別于信息化最大不同就是,其以改造優化生產關系為目的??焖賹崿F從需求到服務的結合,IT不僅僅是“工具”,而是成為業務的一部分。

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生產力的轉型也是生產關系的轉型,之于企業就是業務流程、模式、甚至商業模式的變革,之于個人就是思想、技能等全面的升級。

至于數字化涉及的通過大數據、AI算法等,把數據變成核心生產要素,甚至變成企業數據資產(數據中臺范疇),這個也可以作為數字化的一個標志。但是真正做到的寥寥無幾,就是頭部的互聯網公司和金融銀行、保險等行業做的不錯。這個話題后續詳細討論。

#專欄作家#

俠之大者,公眾號:俠之大者(ID:xiazdz),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產品、架構、互聯網金融和企業數字化化轉型。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講得太好了,很有幫助,謝謝。但是數字化應該不僅僅用于toC

    來自天津 回復
  2. 講的太好了,我頓悟了

    來自上海 回復
  3. 回復
  4. 清晰明了,好文

    回復
  5. 對于這一現象頗有啟發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