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去中心化將把新媒體推進一場文化浩劫

2 評論 11323 瀏覽 89 收藏 11 分鐘

微信要付費閱讀了,跟本文沒有太多關系。只是,它告訴我們,我們終于有機會稍微遠離新媒體了。由此,筆者認為,是時候對新媒體揭竿起義,來一場反新媒體的革命了。

竊以為,史有秦始皇“焚書坑儒”,今有新媒體“毀書坑人”。不同的是,前者是坑殺,后者是坑害。

所以新媒體就等于秦始皇。由此推論出,微信付費閱讀是陳涉吳廣,雖然最后必死無疑,但畢竟敲響了一記警鐘,我們要開始稍遠離新媒體了,否則,一場新的文化浩劫就要來到。

毫不夸張地說,自電腦幾近毀掉一代人的文字書寫能力之后,新媒體或將毀掉一代人的知識體系。

碎片化是文化的洪水猛獸

自微博走紅之后,我們就在講碎片化了,那時,我們對這個詞是褒獎有加的。因為它更多的指的是時間的碎片化,讓我們可以在碎片化的時間里可以毫無限制地瀏覽更多資訊。

然而,時至今日,筆者發現,碎片化其實已經完全淪落成了貶義詞,因為它已經不僅僅是時間的碎片化,更是內容的碎片化。

微博就不用講了,140字容納不了太多內容。微信公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基本上所有的公號傳播的內容都是碎片化的,或者說混亂的,在傳統媒體時代,即便是一本雜志,我們往往也會有各種專題,但新媒體基本上是這里寫一點,那里抄一點,大多是“讀者”式內容。

而它的危害顯然是,很難形成有效的知識體系,他們只能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的散亂地去影響讀者,很多時候甚至連“面”都難以形成。

并且,時間的碎片化也已經成為了一個偽命題,人們固然是把大量碎片化時間都用在了閱讀新媒體內容上,但同時等同于把大量時間,包含所有碎片化時間都用在了新媒體閱讀上。并且,在以往,我們也有碎片化時間,但那時,我們可能會利用這些碎片化時間去閱讀一些可以構成我們系統性知識體系的內容,比如看一本書,哪怕是一本電子書。

是的,新媒體大量擠占了我們的閱讀空間,使得我們將進一步遠離書本,遠離成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因為我們在新媒體閱讀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已經騰不出時間來學習,來接受系統性的文化熏陶了。

離開學校生活后,這種危害將更為明顯。你可以問問周邊的人,自離開學校后,你有多久沒有完全閱讀一整本書了?

去中心化是知識傳播的致命毒藥

去中心化同樣是一個褒義詞,為我們廣泛贊揚,但是對于文化而言,它同樣是一劑毒藥。在以往,我們可能認為,去中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反權威的味道,它讓互聯網更加平民、平等,屌絲經濟或許就是一個代表,所有人都有了機會參與到互聯網,即便你只是一個屌絲。

然而,正因為去中心化,筆者現在發現,對于知識而言,新媒體的危害是致命的。

去中心化讓內容團隊更加業余

以往,我們的媒體團隊十分龐大,在傳統媒體時代,動輒一整個單位圍繞基本雜志和報紙做內容,即便是網絡媒體時代,也往往是一整個公司的團隊在做內容。那時,媒體編輯給我們的感覺是非常專業而讓人敬佩的,因為很多媒體已經存在很多年了,團隊業務能力已經非常成熟了。

但在新媒體時代,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是一個自媒體人在做內容,好點的就是搭建一個草臺班子,幾個人在做,并且團隊人員的素質也往往是參差不齊。因為新媒體的興起本身就只有這么多年,團隊要成熟起來,必定要一個成長期。

把知識掌控在這樣的團隊手里,你放心嗎?

去中心化產生的內容往往是偽知識

因為團隊的問題,所以,產生出的內容往往也是經不起考驗的。

在傳統媒體時代,我們打造的內容發表的時候是要經過嚴格的審核流程的,并且因為媒體數量少,往往可能是全國人民在為少數媒體打造內容,再由編輯團隊進行挑選審核,所以,我們有大量優質內容進行挑選。即便需要原創的媒體,我們也往往更容易獨占素材,不需要像現在這樣對素材進行白熱化競爭。

但是現在,對于大量的自媒體而言,一方面,我們往往要靠為數不多的團隊吃力地原創內容,還要與別的新媒體平臺競爭素材。另一方面,我們的經驗也往往不足。所以,我們往往無法有效甄別內容真偽,能保證內容的原創性和文字的質量已經不錯了。

新媒體危害之深:中國或將一百年難見大師

筆者雖不是大師,但筆者認為,任何一個大師的誕生,需要以下一些條件:

1、自由的文化環境

我們通常認為,在文化桎梏下,沒有文化自由,往往很難產生大師。所以筆者同樣認為,在文化包圍下,同樣很難產生大師。不同在于,前者是被動的,后者是不由自主的。

或許真正的大師是具備沖破新媒體包圍的卓越人才,但是從整個大環境來看,我們卻只能認為,產生大師的文化土壤已經被沙化了。大量的新媒體內容像過度放牧的牛羊一樣破壞了文化的植被,一步步的把文化土壤最終變成了沙漠,只有在少數有水源的地方,或許會存在一小塊一小塊綠洲。

所以,事實上,在新媒體的包圍下,我們已經不自由了,已經成為了新媒體的奴隸。

2、系統性的知識

這也許需要在學校教育里積累一部分,但是更多的,我們需要在學校教育之外,利用畢生的經歷來完成。

但現在,因為碎片化和去中心化,我們比以往更難建立起系統的知識體系了。

3、超凡的創意

我們為什么經常講傳播?傳播的基礎是什么?是認同。認同就表示對所接受的內容沒有質疑。而創意的基礎是什么?筆者認為,是質疑。質疑之后的理性重組。

另外,大量內容的泛濫,也讓受眾疲于質疑,疲于甄別。

所以,新媒體內容的廣泛傳播,事實上等同于扼殺了人們的創意精神和創新意識。

新媒體革了媒體的命,卻無力建立起新秩序

我們也一再強調顛覆,所以如果一定要說新媒體是一場媒體革命,那么新媒體的革命僅僅是殺死了傳統媒體,僅僅是讓我們遠離了那些紙質的原來我們奉為權威的那些老牌媒體,逼著老牌媒體也開始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實現轉型,但對于傳統媒體時代的很多東西卻沒有繼承下來,或者說沒有新的生發。

不僅如此,新媒體謀殺了傳統媒體,肢解了傳統媒體,用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但卻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新的媒體形式。也沒有在讀者心目當中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權威感。這是最大的危害。

很多時候,我們甚至不能稱某些新媒體,比如某些公眾號是真正意義上的媒體,因為他們更像一個博客,我們的新媒體人更像一個博主,如果博客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媒體的話。只是以前我們發布在網易新浪搜狐,現在我們用微信微博發。

并且,由新媒體之間競爭產生的無序化,也是危害很深的,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 對讀者的爭奪。據業內數據,中國現在有2000萬個公眾號,理論上講,意味著一個公眾號只能分到不到100名讀者,這讓很多公眾號在用戶獲取上花招盡出,甚至不惜購買僵尸粉。另一方面,對讀者時間的爭奪,也讓很多公眾號不惜在內容上嘩眾取寵,標題黨因此盛行。
  • 對內容的爭奪。這是造成各種抄襲和傳謠的根源,素材有限,原創能力不夠,就只有抄襲或者說轉載。而傳謠的動力,很多時候的出發點或許就是希望得到優質的內容,所以很多時候來不及去仔細辨別內容的真偽。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封揚帆(微信公眾號:封揚帆)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撇開讀者們的從眾心理,優秀的讀者自有自己的判斷力,廣而低俗的內容,面臨的自然是淘汰的宿命,少而精的內容,在付費時代,才是對創造的應有的尊重

    來自福建 回復
  2. 筆者的意見稍微偏激了些,碎片化雖然會讓知識變得零碎而缺乏系統,但是確實是對人們的碎片時間做了充分的利用;而對于那些需要系統性的掌握一項知識時,他自然回去想辦法系統性地了解專業知識,或者在碎片推中找到相似的碎片,自己拼成一個系統,當然,作者的擔憂也是存在的,因為這些長期接觸碎片知識的人,很多人已經不能真正地去尋找或者有能力找到系統性的知識了。

    來自安徽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