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019,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發展與變革

5 評論 9420 瀏覽 79 收藏 40 分鐘

我們看過不少講歷史的文章,也有《激蕩三十年》這樣描寫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的書籍,但大部分人更多是從行業的方向去解讀,并沒有一篇文章是從互聯網公司各種崗位的演變和方法論來源進行解讀。

這篇文章,作者以自身經歷互聯網時代為主線,為我們展現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和方法論的演變,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發。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p>

1995-2019,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發展與變革

筆者拍攝

看著身畔窗外的夜景,心中忽然浮現出宋代詩人黃庭堅的這句詩。

它說的是對友人飄零江湖的思念之情,但此刻在心中閃過,心中浮現的卻是多年以來所熱愛和從事的軟件和互聯網行業的一路滄桑變遷—— 正如窗外這閃爍的燈火,璀璨繽紛,深遠綿長。

1990~1995:個人英雄輩出的年代

這是個人英雄輩出的年代:求伯君、鮑岳橋、王江民……一個個草莽英雄,單槍匹馬開發了一個又一個膾炙人口的軟件,讓PC可以輸入中文、做字處理、玩單機游戲、殺毒、看VCD(需要解壓卡),黑底白字簡陋的DOS變得豐富而精彩。

1995-2019,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發展與變革

90年代早期的軟件- WPS

那個年代軟件功能相對簡單,最復雜的部分是如何充分發揮運算緩慢存儲量小的CPU、內存等硬件的效率。產品還沒從技術分離出來,一般認為好的產品就是技術最牛的產品,也就是“功能強、體積小、運行快”——這就是當時的用戶體驗。

Symantec和Borland是當時兩家技術最頂尖的公司。當時我覺得最牛的軟件產品是Symantec的NortonUtilities,不但可以玩兒轉DOS(其實也就是做個文件備份、格個盤、搞個壓縮這種),當1994年我們用剛剛出現的網卡+雙絞線通過NortonUtilities把兩臺電腦直連,居然可以對傳文件,有種大開眼界的感覺。

1995-2019,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發展與變革

DOS時代的大牛軟件-NU

那時程序員們迷戀語言和編譯器。鄙視鏈頂端被膜拜的是寫匯編的人,他們寫的代碼是CPU指令集+十六進制數據,腦袋可以像編譯器一般工作;中間是用各種面向對象語言的,宿舍同學分兩派,總吵著Borland C++和Turbo Pascal哪個更牛;鄙視鏈底端是用小霸王學習機內嵌的Basic的,這些同學一般默默走自己的路。

軟件體積和內存占用量上,1.44M和640K是兩大紅線。個人英雄們都努力把產品做得能裝進一張軟盤里,裝兩張就很難傳播;內存使用不能超過640K,否則會“Out of Memory”。軟件都在中關村地攤的光盤里,20塊一張,可以裝幾百個軟件。

當時還沒有太專業的分工,產品外觀設計也是實體產品公司才有;軟件基本上就是程序員一人身兼多職,同時兼項目管理、前后臺設計、技術開發等所有角色——想好要做什么,直接寫代碼。

雖然書上也說應該搞一搞概要和詳細設計文檔,但DOS上連好用的字處理軟件和中文輸入法都沒有,更別說畫圖和設計工具。

規范的程序員們會把設計思路放在代碼注釋里(少數學霸可能寫在本子上),但大多數人可能就是放在海馬體里。

PRD?不存在的。

原型?也許畫在餐巾紙上——哦,那時中國好像還沒有餐巾紙。

時代總結

  • 典型產品:WPS、UCDOS、仙劍奇俠傳
  • 產品關鍵詞:功能強/多,體積小,占用內存少,不藍屏
  • 設計方法:裸寫代碼,少部分邏輯放代碼注釋里,運行起來才知道產品長啥樣
  • 典型團隊:個人包辦全部角色
  • 產品大牛:求伯君、鮑岳橋、王江民

1995~2000:首個圖形化設計的誕生

1995年是個重大的產品設計分水嶺:微軟先后推出Windows95和Visual Studio,圖形界面逐漸普及,產品終于可以做可視化設計和開發了。

軟件越來越大,紛紛變成了幾十上百兆,一張盤裝不了幾個,所以大軟件有點貴;而硬件計算能力的落后,讓代碼的性能和精簡度成為核心指標。

因為有了Visual Studio這種可視化拖拽工具,產品原型概念漸漸出現。標準UI已經從藍底白字文本風變成了灰底平板控件風,類似下圖這樣:

1995-2019,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發展與變革

Win95/98時代的標準軟件界面

此外,隨著局域網的發展,大型辦公或商用軟件漸漸出現了服務器和客戶端分離的設計,軟件從單機版漸漸升級為CS架構(Client-Server),服務器端主要是數據庫和一些需要共享的資料和服務,可以支持連接多個客戶端。

因為軟件大了,單槍匹馬有點搞不定,個人英雄們紛紛搞起了公司:

  • 求伯君的金山公司當時先后推出了詞霸、毒霸、劍俠情緣,占據了大部分用戶的電腦;
  • 馬化騰做了OICQ,網絡普及和馬太效應讓QQ迅速長大,就是還沒辦法賺到錢,差點廉價賣身;
  • 張小龍做了個Foxmail,收發剛剛出現的新玩意兒Email很好用;
  • 互聯網圈兒萌芽,丁磊等一批早期個人網站站長涌現,隨后新浪搜狐等公司漸漸崛起;
  • 英語老師馬云用中國黃頁賺了很小的第一桶金,開始醞釀B2B的阿里巴巴網;
  • 內心揣著回國創業想法的李彥宏還在華爾街工作;
  • 劉強東還默默在中關村賣著正經光盤。

當時軟件產品唯一的收費模式是按盒裝軟件的價格付費,不過買正版的人實在不多,盜版光盤產業火爆。

軟件團隊當時的核心角色是項目經理,主要負責商務溝通,還沒有獨立的產品經理角色,這個崗位主要在實體產品行業;架構師這樣的角色在軟件團隊還不多見。

軟件工程方法開始流行,研發流程以瀑布模型為主;需求和設計逐漸開始文檔化。

界面設計那時基本還是由程序員完成,配有專職負責UI設計的美工的團隊可以說是奢華,但在后期漸漸流行的網站里成為標配。

時代總結

典型產品:金山詞霸、個人網站、金庸群俠傳

產品關鍵詞:加載快,不崩潰,支持聯網

設計方法:原型+可視化界面開發,需求和設計文檔化,瀑布模型

典型團隊:項目負責人/程序員

產品大牛:求伯君、丁磊、張朝陽

2000~2005年:工程化的產品設計和管理

轉眼到了互聯網在中國迅速普及的年代,網絡技術驅動著信息產業的迅猛轉變:

  • 政府部門紛紛建設門戶網站;新聞、社交網站雨后春筍般出現,騰訊QQ如日中天;
  • 天涯、貓撲等各類論壇漸入佳境,木子美、芙蓉姐姐們用滿滿的荷爾蒙點燃著網民們的火熱激情;
  • 電子商務萌芽不久,8848盛極一時后迅速折戟沉沙,拍賣制的eBay收購易趣后面對童年的淘寶發起的免費之戰,正在節節敗退中,而亞馬遜剛剛收購卓越進入中國;
  • 京東那時還叫京東多媒體,主要在網上賣光盤,一天幾百單;
  • 百度則在初期作為搜索服務提供商,遇阻后推出面向終端用戶的搜索引擎,漸漸開始領跑中文搜索市場。

1995-2019,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發展與變革

2004年的淘寶網

當然,這一切和移動端還沒啥關系。

移動設備已經有了,典型的是PDA(個人數字助理),上面跑Palm或者隨時死機的Windows Mobile(那時還叫WinCE),電池差不多能堅持一小時;手機還只用來打電話,彩屏和弦鈴聲是主要賣點,能拍照的手機被認為是高端貨。

1995-2019,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發展與變革

智能手機出現前的掌上電腦- PDA

當時流行拍賣制,分為兩三天截止期的競拍或者一口價兩種方式,然后成交后線下面交——當然也有成交后走郵寄的,但先付錢的往往收不到貨或者收到殘次偽劣品,先發貨的往往收不到錢。

總之誰先誰倒霉,這個嚴重問題促成了淘寶設計了“擔保交易”第三方資金托管機制:買家確認收貨后再打款給賣家——這直接催生了支付寶,最終“擔保交易”與“交易免費”一起幫助淘寶擊敗了eBay。

電腦的使用姿勢在這個階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大家都是在電腦上運行大量軟件,這個階段工具盤的使用越來越少,休閑娛樂基本上都是通過網絡——上網看新聞、上網聊天泡論壇、上網打游戲。

互聯網逐漸普及,網站開發技術的迅速提升推動著企業級軟件架構也漸漸從CS過渡到BS(Browser-Server,被認為更先進,輕客戶端,還可以免安裝實時更新),客戶端從編譯出來運行在本地的可執行程序,變成了通過瀏覽器加載的服務器端網頁。

軟件研發團隊的核心角色是項目經理和架構師,大多由一人兼任;作為極具地位和價值的角色,程序員的理想大多是成為項目經理;產品經理的主要職能還被涵蓋在項目經理職能中。

當時中國軟件業沒有管理和技術雙軌發展機制,很多一流技術高手后來成了平庸的項目經理——因為兩者的核心能力非常不同。

交互和視覺設計那時還叫美工,由會畫畫的小姑娘一肩扛起,分工細致專業的UED團隊應該還沒有登場。

軟件工程迅猛發展,迭代模型取代瀑布模型開始流行,后來演化出互聯網產品快速迭代和MVP的概念;國際項目管理權威認證PMP定義的需求管理成為后來的互聯網產品經理的核心職能,并逐漸引入頭腦風暴、馬斯洛金字塔、KANO模型及偽需求判別、用戶分群畫像等方法;質量管理后來逐漸被互聯網技術團隊認領,而時間、溝通、風險等管理責任則繼續留在互聯網項目經理的職責中,但由于項目經理權力的弱化,后來的產品經理也要共同負責產品實施上線;CMMI流行于大型軟件公司,通過CMMI5評審是規范和實力的象征——這個重流程和組織能力的成熟度模型在敏捷方法興起后漸漸衰落。

在2000年之后,UML(統一建模語言)逐漸引入中國,并逐漸流行于產品設計。

當時規范的產品設計常要用UML畫出用例和流程,雖然它缺乏輸出界面原型的能力,但具有比較強的畫類圖、活動圖、狀態圖的能力,偏架構設計,是產品和技術的橋梁;而今天UML已經比較非主流,很偶爾看到懷舊型或者很偏技術的產品經理還在談論它。

那時的用戶研究還是個體力活兒,頂風冒雪地跑電腦城和網吧,發小廣告的爭相撲向每個路人,死纏爛打求填問卷;而且海量用戶的模糊需求梳理也是個很大的挑戰,只能通過統計方法確定大多數人可能要什么。

不過那時用戶體驗非常好搞,大多數用戶帶著敬畏之心面對計算機(雖然已經不需要像幾年前戴帽子穿工作服換鞋進恒溫機房了),網站如果出錯了,我們會告訴用戶是使用姿勢不對,用戶往往非常內疚自責,有時還請吃飯虛心求教正確姿勢,再或者各種重啟,覺得是自己的電腦有問題。

時代總結

典型產品:QQ、門戶網站

產品關鍵詞:布局美觀、信息展示高效、面向網絡設計、免安裝更新

設計方法:工程化的研發,重視需求挖掘與管理,專業美工設計UI,迭代開發

典型產品團隊:項目經理/功能規劃工程師/架構師/程序員/美工

產品大牛:馬化騰、丁磊、李彥宏

2005~2010年:產品職能分離,設計興起

這個階段,中國的互聯網公司風起云涌:

  • 淘寶擊敗eBay稱雄C2C電商市場,勢不可擋地于2007年上市,并開始醞釀天貓;
  • 騰訊QQ如日中天,2005年收購Foxmail,五年后張小龍做出微信,成為人生贏家;
  • 百度在納斯達克火爆上市,市盈率2000多倍創下世界紀錄,并先后推出百度知道和百度百科,而莆田系也從電線桿奔向百度競價排名;
  • 京東進入爆發性增長,除了在馬云推崇的輕資產模式大紅大紫的2007年以驚人魄力自建物流,頗有遠見地挖掘了重資產護城河,同時鯨吞電腦數碼市場,毀滅性地打擊了男人唯一愛逛街的地方——電腦城。隨后京東又進軍大家電和圖書市場,為下一階段與行業老大國美蘇寧當當開撕埋下伏筆;
  • 1號店在對供應鏈要求極高的超市電商領域迅速崛起,狠狠撕開了需求和難度均為最高的傳統零售最后防線,全面吹響了線上顛覆線下零售巨頭的號角;
  • 陳年在卓越網變現后成立凡客,與PPG一起席卷了抱有時尚夢想的屌絲群體,吹響了互聯網進軍制造業的號角;
  • 又一個標志性事件是:奇虎360在周鴻祎的帶領下用魄力驚人的“免費”商業模式從殺毒到工具,徹底顛覆PC軟件業。

與此同時,有些行業和模式則漸入黃昏:

  • 李嘉誠的TOM黯然退市,互聯網Web1.0的單向信息發布模式日漸式微;
  • 曾經如日中天的三大門戶,新浪轉戰博客和微博迎來第二春,網易暫時還沒染指音樂和電商,靠游戲另辟蹊徑;
  • 搜狐則過了巔峰開始滑坡;
  • 互聯網迅速向重互動的Web2.0過渡,其代表微博、天涯、貓撲盛極一時,天涯小胖和貓撲猥瑣教主膾炙人口
  • 電腦玩家曾經人手一本的《大眾軟件》銷量急劇下滑,映照著個人軟件市場漸趨窮途末路,也把盜版光盤產業掃進了歷史塵埃;
  • 多年來統治信息產業江湖的企業級應用與服務市場在“云來了”和次貸危機的打擊下一落千丈,曾輝煌不可一世的MNC們紛紛顯露敗相,人才陣地被互聯網企業漸漸占據。

當時在西方的一些頂尖產品公司的實驗室里,眼動實驗和視覺熱力圖等用戶研究方法已經漸漸展開,而當時產品設計對中國而言還是個新鮮事物。

這個研究方法體系深度應用在設計職能上,細分出了用研、交互、視覺等一系列后來的互聯網前端設計崗位,并推動了C端產品在情感化設計方面的革命性升級。

  • 用研:專注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問卷調研、深度訪談等深入理解用戶心理因素的分析方法,是設計的重要輸入。
  • 交互:根據用戶特性和使用場景,對產品信息架構、用戶操作流程引導、系統對人的反饋等方面的深入思考,結合黃金8法和啟發式評估10條為代表的交互理論,孵化出了交互設計體系。
  • 視覺:探索視覺焦點分布和視線軌跡的眼動實驗等科學研究手段與傳統美學藝術理論和審美的結合,則成為互聯網視覺設計師的方法論基礎。
  • 產品:用戶的情緒、心理、潛意識、決策因素、行為特性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使用場景分析,結合商業目的運用于產品及模式打造,形成了互聯網前端產品經理核心能力要素。

當然,這幾個角色之間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存在著非常多的交疊和共性,也并非涇渭分明的——在很多公司面向UX的設計部門,也叫UED。

由于各類網站的爆發性增長,不斷壯大的互聯網企業分工越來越細,互聯網產品經理職能漸漸從項目經理、網站架構師、產品規劃工程師、需求工程師等形形色色的職能中剝離出來,并逐漸整合成為一個重要的崗位。產品經理理論體系迅速發展,并承擔起越來越重要的職能:

  • 負責產品路線圖,把項目經理對產品功能從“做”的管理上升到“想”的層面;
  • 負責市場、業務、運營、技術的對接,相應MRD、BRD、PRD等文檔體系逐漸形成規范;
  • 重點負責功能管理,針對廣義用戶進行需求深度挖掘和功能設計,并輸出產品用例和Demo;
  • 在技術團隊的支持下,與項目經理搭檔完成產品的落地實施,與業務和運營搭檔負責產品的持續改進;
  • 逐步引入產品數據體系和KPI管理。

此外,互聯網數據體系及網站分析技術日漸成熟,尤其是針對渠道、用戶、商品和銷售,在流量和轉化等維度的數據和分析,對產品設計產生越來越大的指導作用。

雖然“大數據”概念尚未流行,但專注數據生產、數據挖掘和報表生成的BI部門已經漸漸成為互聯網公司的重要部門。

最后,軟件工程領域,05年悄然進入中國的敏捷方法漸入佳境。

在小步快跑摸著石頭過河的互聯網領域,沉重的CMMI體系與行業訴求格格不入,而MVP為核心快速迭代的敏捷思想則準確切合中國互聯網特性而大行其道,一改在企業級市場中的窘境,大放異彩。

當然,我也看到強烈的隨意性和薄弱的質量意識穿著敏捷的外皮迅速滲入曾被流程嚴謹管控的研發體系,其后果只能靠廣大用戶對各種錯誤的容忍度來消化了。

時代總結

  • 典型產品:QQ、淘寶、百度、博客、天涯、凡客、360安全衛士
  • 產品關鍵詞:互動、自我表達、情懷、連接
  • 設計方法:體驗設計,需求深度挖掘、敏捷開發
  • 典型產品團隊:產品經理/項目經理/UED/架構師/程序員
  • 產品大牛:馬化騰、俞軍、周鴻祎

2011~2015:理論成熟與設計移動化

這也許可以認為是互聯網最蔚為壯觀的時期——資本盛宴推動著一幕幕精彩大戲交替上演,猶如夜空中璀璨的焰火,點燃著中國的整個消費市場的激情。

互聯網如野火般燒遍每一個傳統和新興產業,也摧毀著和改變著一切原有秩序。

“互聯網+”于2015年勢不可擋地進入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戰略。

……

精彩的旋律中,瘋狂的上半場漸漸拉下帷幕,開始進入回歸商業本質、成熟理性的下半場:

  • 隨著網民成為中國人口主體,流量紅利到達巔峰后日漸枯竭,增量下滑的大趨勢下,廉價收割小白呆萌新用戶已經越來越難,流量迅速變得無比昂貴;
  • BAT成為絕對巨無霸,在連接人與人、人與商品、人與信息的三大領域各自完成絕對統治后,迅速向對方后院瘋狂滲透,橫向延展,通過大量收購建設全局生態體系,并在“連接人與服務”這最后一塊缺乏絕對統治者的領域中展開慘烈搏殺;
  • 移動端迅猛崛起,流量從PC時代的中心化變為移動時代的去中心化,微信成為新的絕對流量入口‘然而它的強社交屬性和流量黑洞策略讓微信無法像PC時代的百度般進行全局流量的商業化分發,這注定了移動時代的多重流量入口的縱橫捭闔是用戶爭奪戰的主旋律;
  • 小米隨移動時代的到來而迅速崛起,其參與感打造、粉絲經濟、饑餓營銷、直銷+預售+低價硬件+低毛利率打造的超高性價比手機在手機業界掀起風暴;
  • 阿里巴巴造節雙11掀開了全民大促狂歡的序幕,隨后跟進的618、雙12、黑五等大促節日漸漸徹底改變了零售的黃金時段;
  • 3Q大戰熱身之后,千團大戰、打車大戰、理財大戰先后展開,一場又一場的資本盛宴讓大家在漫天“硝煙”中紛紛改變了吃飯、出行、理財、購物、社交的姿勢,還順帶著摧毀了小偷、假幣這些歷史悠久的黑色行業。

階段末尾,曾不共戴天的生死冤家,各細分領域的大哥二哥美團點評、趕集同程、攜程去哪兒、滴滴快的竟然在2015年同時合并牽手。

我們驚呼江湖如此奇妙之余,也感到中國互聯網驀然掀起寒風,肅殺的秋風就要開始席卷似錦的繁花——畢竟,任何商業最終的本質,是盈利,互聯網也不例外。

從產品管理的歷史階段來看,隨著互聯網新玩兒法新變革層出不窮,熱鬧火爆,負責互聯網模式與功能構想的產品經理角色漸漸成為互聯網行業最黃金職位,光環吸引著大量技術、咨詢、運營、設計、項目管理等不同背景的人才紛紛轉型產品經理。

在這個大風向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專業的產品經理平臺在2010年上線,并成為產品經理們的分享和學習樂園,幫助一代代產品經理和運營們成長;產品經理大會、起點學院也在各一線城市逐漸興起,推動著產品理論體系和方法論漸趨成熟完善。

1. 阿里、騰訊、百度作為三大人才基地,派生出風格迥然不同的三大產品經理流派:

  • 阿里系產品經理商業化思維強烈,產品理念中帶著滿滿的運營思考;
  • 騰訊系產品經理更接近產品理想主義,對體驗追求極致,有著清晰的底線和面向用戶的原則性;
  • 百度產品經理則更注重技術和科學,但換一個角度,對用戶與市場的結合不免偏薄弱。?

2. 消費心理學結合場景分析被不斷引入產品設計,引導方式迅速繁衍,分化出豐富的適合促銷導向、品質導向、場景導向等不同類型用戶的各類導購欄目。同時炫耀、貪利、從眾、好奇等人性哲學元素,被深入運用到產品中,對社交傳播和轉化進行廣泛有力的推動。

3. 海量商品、海量用戶的特性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深入,精準化、個性化的產品設計已經成為電商標配。

最能體現千人千面特性的電商首頁,從最初的“短”到內容豐富且固定的“長”,再到欄目順序和聚合方式個性化的“長”,再回歸到欄目和內容個性化的“短”,不斷地輪回演進著。

  • 促銷玩兒法越來越豐富繁多,“無促銷不電商”的觀念逐漸滲透消費者心智,隨后偽促銷、偽紅包開始泛濫,價格游戲成為主流玩法。
  • 隨著中產階級和新一代消費者漸漸崛起,生活方式和消費訴求迅速變化,群體性亞文化帶來鮮明商機。場景化產品設計逐漸開始流行,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邏輯逐步演化為以人為中心的連接邏輯,社群、極致單品和新場景連接變革著人、貨、場,售賣對象從商品轉向情感。
  • 互聯網產品架構隨功能的不斷復雜和強大而漸漸出現前后臺分離,中臺體系開始獨立,一系列核心模塊如營銷系統、類目與商品體系、會員體系、用戶體系、店鋪體系、價格體系、廣告系統等開始成型。

這個階段另一重要特點就是:移動端興起并漸漸占據統治地位,移動端特性推動著產品設計依據的一系列變革。

1. 時間碎片化

用戶上網訪問應用的時段發生轉移,從上午10點和晚上,漸漸轉為早晚通勤時間、午餐時間以及晚上上床后的時間,也從低頻長時間變為高頻短時長——這個特性不但推動了電商向高頻小單發展,也推動了內容消費的重大變化–從深度文章和精致視頻,迅速走向快餐化。

1995-2019,中國互聯網產品的發展與變革

移動端(紅) vs PC端(藍)的分時流量趨勢

2. 流量碎片化

從過去的搜索引擎統一分發變為林林總總的app聚集起一個個流量孤島。這也推動著流量爭奪從SEO/SEM快速轉向預裝和ASO,流量爭奪轉向巨無霸內部生態層面的打通和交叉引流,也漸漸催生了后來的私域流量池思維。

3. 地理位置營銷

LBS推動O2O和基于地理位置的營銷和社交玩兒法不斷繁衍,地圖也隨之漸漸成為流量新入口。

移動化浪潮帶來了兩大產品底層思維的變化:

社交興起

手機的獨占性和隨時在線的特點決定了手機就等于人,移動應用賬號則是人在線上的映射。

隨著智能手機和微信的普及,社交化產品變得火熱,從PC時代的圈層溝通和異性社交,漸漸承載起更為強烈的商業屬性。

幾乎所有互聯網產品都在生態內重點建設社交體系,裂變思維全面滲入產品設計,帶來了紅包、拼團、砍價、有獎分享、社交游戲等一系列的傳播玩兒法。

而社交電商伴則隨著微信和小程序崛起,粉絲經濟和社群營銷成為熱點,社交成為營銷的核心方式。

草根化

早期的傳播是單向式和星型結構的,以主流媒體和名家明星為中心,內容和觀念被中心化的渠道推向萬千讀者。

隨著移動時代和Web2.0的降臨,信息傳播由星型迅速轉為網狀,草根隨之驀然崛起,數以億計的草根以對等的投票權改變著整個社會的主流審美,商業邏輯也從精英導向變為“得草根者得天下”。

于是,產品設計與營銷方式的草根化、內容的快餐化和媚俗化也就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由此,UGC信息流、網紅、直播、小視頻、曬單種草紛紛成為重要的產品與商業形態。

時代總結

典型產品:微信、天貓、京東、手機支付寶、高德、微博、美團、滴滴、陸金所……(此處省略10000字)

產品關鍵詞:移動、體驗、場景、社交、草根

設計方法:MRD/BRD/PRD成為標準產品設計輸入輸出;產品思維深度融入場景化、社交化和運營思維;UX體系趨于完備

典型產品團隊:產品經理/UED/BI/運營/架構師/程序員

產品大牛:張小龍、雷軍

2015~2019:去蕪存菁和精雕細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狂歡過后,其實也并不落寞;互聯網下半場,一切都日新月異。

流量紅利時代慢慢遠去,在線上批發流量或者線下大規模地推,小禮品“求掃碼”的時代已經成為回憶,互聯網公司們開始用全新的姿勢經營著流量:

  • 增長成為行業熱點:2015年范冰的《增長黑客》把Growth Hacker概念引入中國,GrowingIO也于同期成立并于2016年開始組織增長大會,規模一屆比一屆盛大,逐漸成為行業最大盛會。流量在AARRR增長模型下結合大數據的力量進入精細化運營時代。
  • 線下市場成為流量競爭新渠道:電商巨頭紛紛布局線下,入股或收購大型傳統零售巨頭。盒馬、蘇寧小店等新物種通過密集前置倉布點在線下卡位。
  • 下沉市場成為流量爭奪新熱點:拼多多和快手在低線級城市的快速收割大獲成功。
  • 淘寶、微博、抖音等公域流量競爭激烈價格昂貴且不可控,微信社群、公眾號、app等私域流量池玩法興起。
  • 拼多多和Luckin把傳統的裂變打法發揮到極致,在強大的補貼下逆襲幾乎不可戰勝的行業巨頭京東、星巴克,改變行業格局,成為新貴。

除了流量新玩兒法,新趨勢也層出不窮:

  1. 在線上零售遭遇滲透率瓶頸,線下零售面臨寒流的大背景下,馬云在2016年提出了融合線上線下、數字化人貨場的“新零售”,線上線下零售巨頭們爭先恐后地進行探索并催生大量零售“新物種”。
  2. Z世代的全新消費者登上舞臺,隨之而來的全新消費個性與主張漸漸變革當代消費心理與導購方式。
  3. 百度全面衰落,表象上看是移動時代流量邏輯的變化以及自身商業準則帶來的后果,實則也因為太熱衷于截取流量哺育自我生態,造成了其它巨頭的信息屏蔽,以及大數據時代無所不在的推薦策略下,商品和信息對用戶無限投喂讓用戶漸漸失去搜索意識。
  4. 互聯網大規模進軍制造業遇阻,互聯網造車、互聯網家電、互聯網手機處境艱難,似乎在證明底蘊深厚的制造業不是聚合消費者和創新營銷模式就可以通吃的,由互聯網而制造的路徑充滿艱險。
  5. 互聯網金融市場在盛宴后紛紛爆雷,讓網民們狠狠認識到天下并沒有免費的午餐。
  6. 知識變現狂飆突進,吳曉波、羅振宇、李笑來等知識網紅通過知識付費平臺賺的盆滿缽滿,也引得很多耐不住寂寞的老師紛紛殺出來圈錢,純潔的知識漸漸沾染銅臭。
  7. VR/AR、區塊鏈、共享經濟這些價值被嚴重夸大的概念火爆一時,引無數資本競折腰。
  8. AI和智慧家庭切中未來生活癢點,niceto have無法引爆市場,探索之路似乎還十分漫長,美妙的前景尚在遠方。
  9. 大數據在這個階段成為火熱的概念,強大的數據體系迅速地改造著互聯網的每一個職能的工作方式。
  10. 營銷和品牌不再用相同的消息在統一的媒體和渠道集中轟炸,代表細分人群的KOL和聚合消費者精確特征的DMP平臺的廣告精準投放成為營銷主戰場。
  11. 產品設計基于流量、轉化、傳播等核心數據體系進行KPI導向的持續優化,打造場景化和千人千面的個性產品,并越來越廣泛深入地使用基于機器學習的商品推薦和自動化聚合。
  12. 運營基于細分人群的差異化偏好,對商品、內容和服務進行深度精細化運營和個性化觸達;
  13. 以分級數據體系和北極星指標為核心的增長黑客體系,更是把深度數據分析做為每一步產品或運營決策的關鍵依據。

在此階段,除了產品設計理念與大數據的深度結合,并沒有看到太大方法論上的變化與革新。

如果說互聯網上半場是在狂熱的資本推動下層出不窮的新模式探索和快速圈地做增量市場,下半場則是精細化的存量市場經營和繁多商業模式的去蕪存菁。

產品經理們的專注所在,相應也應當是構建完整全面數據體系和模型,精確追蹤流量的來龍去脈,深度挖掘每個產品節點的用戶訴求及其心理細節,精細雕琢,并順應近年來簡約和沉浸式的設計趨勢,將產品變成“懂你”的高效產品。

產品設計思路的迭代,這個階段前期場景化大行其道,電商設計了越來越豐富的場景化欄目對商品進行聚合,對消費進行引導,但近期又開始精簡,回歸到精品頻道加個性化內容的主旋律。

時代總結

  • 典型產品:盒馬、抖音、拼多多、摩拜
  • 產品關鍵詞:增長、生態、沉浸式、大數據
  • 產品設計方法:深度結合大數據的個性化產品設計,體系化的產品架構,成熟的用戶體驗設計
  • 典型產品團隊:產品經理/增長經理/UED/BI/運營/架構師/程序員
  • 產品大牛:產業早期英雄輩出的時代已經過去,互聯網鼎盛階段產品經理們都是整體作戰,似乎很難再有個人英雄出現。

總結

在未來,互聯網會漸漸成為成熟的“傳統行業”,回歸渠道本質而成為各垂直行業的組成部分。

產品經理的功能也會逐漸演變和細化,細分出如“增長經理”這樣專注明確的新職能,市場部門的職能和做法也會逐漸變化,與產品與技術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同時運營、數據等崗位的作用和地位會不斷崛起,與產品經理攜手,打造互聯網下半場的全新旅程。

路漫漫,任重而道遠,我們拭目以待。

#專欄作家#

徐霄鵬,微信公眾號:產品遇上運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亞馬遜高級總監,產品、中央運營及增長團隊負責人,前京東、攜程高級產品總監。精通前臺產品、運營及用戶增長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來自廣東 回復
  2. 寫的挺好,點贊

    來自浙江 回復
  3. 寫的很好

    來自江蘇 回復
    1. 您好,感謝關注。

      回復
  4. 點贊

    回復
    1. 謝謝哦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