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To B這一年:雷聲大雨點小

0 評論 9279 瀏覽 21 收藏 18 分鐘

各互聯網巨頭轉型To B,說明該市場前景可觀,但尚未看到太多成果,盈收還是避之不談的話題,這會是一場表演嗎?

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向To B轉型,打造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目前仍為時尚早。

產業互聯網的蛋糕無疑是誘人的。無數行業報告指出了這一點。例如,普華永道預測,2025年,產業互聯網領域的企業市值將超過20萬億人民幣;再例如,埃森哲2018年底統計,尚且只有7%的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效果顯著,暗示了這一市場的巨大潛力。

在2018年下半年,科技巨頭紛紛宣布的To B戰略和轉型,更加印證了To B領域的前景。無論是重新調整組織架構、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的騰訊,還是宣布All in AI后重點推進無人駕駛和ABC云的百度,以及表態做基礎設施的京東,都在同一時期表達了對產業互聯網的重視,甚至將其視為未來的戰略。

只是,盡管To B的聲音已經足夠響亮,但落在實際發展上,這仍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根據見智研究所測算:在最新一季的財報中,騰訊云及企業服務收入占比僅為4%。百度財報會議顯示:百度云占總收入比為6%,即使是在國內云市場占比近半的阿里云,在該季度,也僅為公司貢獻了6.7%的營收。

這是一條漫長的賽道,而那些從消費互聯網轉型而來的參與者,或許要做好長跑的準備。

一、尋找新機會

2018年成為互聯網企業向B端業務轉型的標志之年,騰訊無疑屬于轉型決心最大的那批企業。

當年9月,騰訊宣布組織架構調整,將原社交網絡SNG部門中的騰訊云業務獨立成為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并整合了位置服務、安全、大數據、AI等基礎能力。

今年1月,騰訊再宣布成立技術委員會,正式確立了數據中臺和技術中臺,在組織架構上轉向更有利于To B業務的方向。

互聯網的To B業務,意味著將自身的技術能力、基礎系統等向外輸出,從基礎設施到具體服務,可將云、平臺、系統、SaaS服務等內容提供給其他企業和機構。

在互聯網巨頭中,許多可供向B端輸出的技術和服務都有著相似的開始:最早,由于企業自身發展速度過快,必須擴充IT系統或數據能力,而在購買更多服務與自我研發之間,企業選擇了后者。

阿里的“去IOE”便是類似的故事。早在2008年,阿里便已是傳統數據庫Oracle的最大用戶之一,由于淘寶增速極快,在Oracle的亞洲用戶中,阿里的數據規模已居首位。

面對著正在持續攀升的電商業務,增加預算、添購服務器無疑是最穩妥的選擇。唯一的問題是,繼續使用包括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和EMC集中式存儲在內的“IOE”IT架構,實在太貴了,在淘寶剛剛勉強盈利的情況下,入不敷出。

同年,原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堅加入阿里擔任集團首席架構師,提出了“去IOE”概念,著手開啟云計算研發。

5年之后,阿里使用的最后一臺IBM小型機在支付寶下線,隨后不久,淘寶最后一個Oracle數據庫下線。在阿里內部,云計算正式取代了傳統IT架構。從這一時期起,阿里逐步開啟了面向B端的云計算業務。

也正由于阿里搶占了先機,如今,阿里云已成為中國云計算市場的龍頭老大。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統計:截至2018年底,阿里云在中國市場份額為40.5%,排名第一。

在2018年以前,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對是否要投入B端業務抱有遲疑態度。

2016年,在深圳IT領袖峰會的圓桌論壇上,馬化騰對產業互聯網還持有著謹慎態度,他將消費互聯網比作“大網”,“我們更看重大網。企業市場做肯定做,但維度和量級不是一個層面上的”。

他的顧慮顯而易見,“中國的企業級移動應用服務市場,和國外比發展會慢很多。十年前就是三大目標之一,但是很失望,這個市場十多年過去了還是不容易做”。

只是,時間走到2018年,各家科技巨頭都已不得不陸續邁入這一市場。畢竟,在消費互聯網方向上,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成熟,人口紅利逐漸用盡,網民規模已趨于穩定。為尋找新的增長機會,頭部企業開始押注產業互聯網。

面向To B的轉型中,阿里、騰訊和百度三家的決心最大。百度在2018年底將百度智能云從事業部升級為事業群,此后再升級為獨立品牌,并宣布負責人直接向CTO匯報。另外,百度在企業服務方面,還有兩項與AI相關的重要業務:無人駕駛系統和人工智能語音操控系統DuerOS。

即使是未宣布全力向To B發展的互聯網企業,也正在加強這一方向的業務布局。今年2月,京東對外發布2019年企業業務戰略,重點推進智能采購綜合解決方案,涵蓋與企業采購所有有關入口,包括ERP、內部OA系統、HR采購系統、以及企業物資采購系統、制造業工業品采購入口等。

美團的B端業務側重于服務餐飲企業。在最近三年中,美團先后上線餐飲生態平臺、SaaS收銀系統、上線餐飲供應鏈B2B平臺“快驢”等B端業務。在2018年10月的組織架構調整中,快驢成為美團獨立事業部。

二、起步維艱

最近一兩年,阿里、騰訊等公司紛紛將B端業務的成績加入了年報或季報中。

單以增長率看,互聯網巨頭的B端業務增速可以稱得上理想:自阿里將云計算業務單獨披露以來,營收已由2015財年的12.71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47億元,每年的同比增長率均保持在100%左右。

2018年底,騰訊首次公布云服務收入,營收為91億元,全年增速超過100%。據見智研究所測算:2019年前兩個季度,騰訊云及企業服務收入同比增速均超過90%。

盡管如此,目前企業若將To B業務視為“第二增長曲線”,用以彌補“第一增長曲線”消費互聯網業務所遭遇的增速放緩,仍然相當困難。

8月14日騰訊發布二季度財報后,因營收不及預期,15、16日騰訊股價分別下滑2.82%和1.21%。盡管B端轉型確有成效,但由于基數過小,并未能彌補其他業務的增速下滑。

在騰訊的收入構成中,以網絡游戲和社交網絡收入構成的“增值服務”常年占比5、6成,而這部分收入在今年二季度的同比增速由去年的約40%下降至14.3%,這也是騰訊收入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

且在財報中,騰訊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由騰訊云及企業服務、金融科技兩部分組成,其中金融科技收入占比超過8成。據見智研究所分析:騰訊金融科技收入在2019年的前兩個季度中,同比增速從去年的近80%大幅下滑至37%和31%。盡管云計算有超過90%的增速,但由于占比過低,整個“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在今年一、二季度增速僅為44%和37%。

根據見智研究所測算預計:到2023年,騰訊云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將增長至11%左右,也僅為“增值服務”收入的四分之一。

同樣情況也出現在百度。去年第四季度,百度首次披露云計算收入為1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100%;根據其最新財報會議數據,百度云在今年二季度的收入為16億人民幣,增速為92%,但在總收入中占比僅為6%。

這意味著,即使百度云增速維持在90%左右,距離成長為百度的支柱收入之一,仍有很長一段時間。

B端業務的另一個特色,則是前期投入大、扭虧轉盈時間長。

根據申萬宏源報告顯示:阿里云從2015年起開始自建數據中心,預計投入超過700億人民幣,主要布局環一線城市;騰訊云則于2018年啟動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預算金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即使是云計算行業體量較小的獨角獸公司如優刻得,也正在自建計劃籌建數據中心。今年4月優刻得在其招股書中透露,欲籌集47.5億元。其中超過26億元用于建設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數據中心,該項目總計投資48億元,建設周期為7年。

與之相對的,則是普遍的虧損現象。例如,以SaaS服務為主的有贊,長期處于虧損狀態,2019年上半年其營收為5.9億港元,虧損達1.97億元。有業內人士估算后認為,騰訊云的毛利率可能在極低的個位數,整體處于較大幅度的虧損狀態;金山云上半年公布的財報顯示,公司虧損達14.8億元。

即使是占據國內云計算市場半壁江山、在亞洲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阿里云,也仍處于虧損狀態。其5月公布的2019財年報告顯示:云計算虧損額從前一年的7.99億元人民幣擴大至11.58億元。

有阿里云相關人士透露說,阿里云可能會在營收超過600億元后方能實現盈利,按目前增速計算,這或許將在2020年到2021年之間。

“在阿里的發展中,B端業務的盈利周期遠比C端業務長,”見智研究所分析師表示,“舉例來說,阿里云目前營業收入超過200億元,仍處于虧損狀態。如果對比當年阿里的電商業務,在2011年,營收僅為119億時,便已經實現了正盈利?!?/p>

三、道阻且長

在2016年的那場論壇上,當馬化騰談及對產業互聯網的顧慮時,李彥宏問道,“你是不看好企業級軟件應用嗎?”前者回答說,企業級市場的發展速度會很慢,“慢工出細活,不是消費市場的熱潮吹出來的?!?/p>

兩年之后,當馬化騰打消顧慮,舉全力向B端市場轉型后,這一市場的發展難度和速度,都與他曾經的判斷相符。

對于互聯網的頭部企業來說,向B端發力、尋求第二增長曲線,是一個必然趨勢。這不僅出現在中國市場,事實上,早在數十年前,美國To C的科技巨頭就已經開始了To B的轉型之旅。

在阿里“去IOE”策略中,代表“I”的IBM,便是從C端轉向B端業務的典型案例。

上世紀90年代,由于競爭對手的崛起,一貫在PC業務上一騎絕塵的IBM開始收入下跌,在1994年底,累計虧損達150億美元。為挽救公司,IBM開始向企業服務轉型,并在此后數年逐漸剝離個人業務、收購企業服務業務。截至2009年,在IBM的利潤中已有超過80%來自企業級服務。

IBM、微軟、亞馬遜、谷歌……諸多海外科技巨頭的經歷證明,如果To B業務發展順利,必將能夠在未來的某個時候獨挑大梁,穩穩成為營收或利潤的重要來源——例如亞馬遜的云計算AWS,在最近數年,為公司貢獻的營業利潤均超過50%。甚至在2017年的兩個季度中,由于亞馬遜國際業務虧損嚴重,來自AWS的利潤占比超過100%,最高達到337%。

只是,與阿里、騰訊等國內的科技巨頭一樣,海外科技企業的B端轉型,也同樣經歷了漫長過程。

AWS(Amazon Web Services)這一名詞首次出現在2002年,是亞馬遜面向開發者推出的計算資源和開發者服務。從這時起,亞馬遜即開始招攬團隊,著手研究云計算技術;2006年,亞馬遜對AWS進行再次發布,正式推出云計算服務。

在這一年,AWS這個創新業務能夠為亞馬遜帶來的收益微乎其微,但亞馬遜CEO貝佐斯在財報的致股東信中寫道:在一些大公司中,由于需要耐心和培養,可能很難從一些小種子中發展出新業務;在我看來,亞馬遜極其不同尋常的文化是非常支持具有巨大潛力的小企業,我相信這是我們競爭優勢的來源。

AWS發展8年后,直到2014年,其營收的具體情況仍未出現在財報中。當亞馬遜在2013年出現虧損和增速放緩時,外界仍評論表示,AWS處于培育期,也是造成亞馬遜虧損的原因之一。

不過,在AWS的營收及利潤終于出現在財報中后,它立刻成為了亞馬遜最有希望的支柱業務:不僅在利潤方面貢獻突出,而且從2015年至2018年,其營收同比增速始終高于其他業務;2018年,當線上服務的同比增速已經下滑至14%時,AWS仍擁有47%的增速。

近年來,互聯網企業在B端服務的內容上,也正在從IT系統、云計算等基礎架構,逐漸向平臺、服務、應用等更多面向擴展。例如在云計算中微軟Azure更側重SaaS層,再例如亞馬遜和谷歌正在力推AI語音操作系統、谷歌巨額投資無人駕駛項目。這些都將是潛力巨大的市場。

只是對于剛剛邁入B端賽道的互聯網企業來說,距離做出成績、形成市場規模,仍道阻且長。

To B轉型,是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表演嗎?

站在2019年的時間節點上,或許還言之過早。但若將時間線拉長至三五年、乃至十年,今天發力B端業務的諸多企業中,必將再出現幾個“B端巨頭”。

 

作者:姚心璐;編輯:羅麗娟。公眾號:全天候科技(ID:iawtmt),原創科技新媒體,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專業、快速、完整的科技商業資訊,幫助投資者理解科技。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N0U9kr_FXY49uzmHIfhU1g

本文由 @全天候科技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