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20年,5類主要產品,5大創新思想經驗,5條教訓

0 評論 8723 瀏覽 145 收藏 12 分鐘

激蕩20年,互聯網將心之所向擴大了界限

1996年早春的一天,北京中關村南大門零公里處,豎起了瀛海威的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盡管9年后,瀛海威消失。但蔓延在互聯網界,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都是由那一代中關村人的情懷衍生的。

從1995到2015,5類主要產品,都巧妙地利用了社交心理學。實際上,是改變了人與人,人與物間的交流形式,將心之所向擴大了界限。最初的商業法則略顯單純,人們期望一種“綜合型”的企業家精神引導未來的產品進程。

五類主要產品

一、致那些年逝去的門戶、論壇、博客

先說門戶。

2015年11月,網易前新媒體總監龍志離職時說:做了十多年記者,還是喜歡做讓自己有感覺的事情。在網易客戶端架構拆解的同時,被認為其商業化運營勢頭也在加大。龍志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

他說,網易要向流量型平臺發展,勢必引入第三方資源。引入第三方資源,意味著以原創為態度的門戶網站要做出某些讓步。有點像以自營發家的京東,自營相較第三方的比例在遞減。傳統印象當中的門戶,就可能徹底變了味道。

凱文·凱利總結,顛覆性的技術問世時,都具有某些共性。質量低、風險高,邊際利潤低,對應著小眾市場,前途未卜。這時候商業因素往往并不能擊破創始人情懷的防線,后來隨著越來越多因素的介入,維持利潤增長成為每家面臨革新的企業繞不開的坎兒。

當初,由于信息稀缺產生了門戶,又因參與感的漸強而出現論壇。最開始都是一小群“發燒友”圍繞“言論自由”起義產生的抒發地。

信息被看做完成社交動作,達到社交目的的載體。如錢皓所講,20年前的中國,互聯網對人們最大的吸引力所在,就是信息。誰掌握了全面的信息,誰就能在那個時代獲得成功的先機。因此搜狐、網易轉型,涉足游戲、布局移動端,新浪加入阿里系等。大型門戶在改變,當初“門戶”的詮釋越來越寬泛。

這樣的事實也就見怪不怪:幾個大型門戶紛紛設立論壇,以其在市場先天取得的信任感很快地占領新興領域,同時也伴有其他,在今天謂之垂直領域的存在者,比如天涯,比如貓撲。與信息相關的關聯方,想方設法地迎合買單者的口味和習慣。

與群體對應的是個體,互聯網的寬度理論上可以容納無限量的個性化內容,所以有后來博客的繁榮。我們不能說中國博客曇花一現,但其天生的媒體和社交雙重屬性,無疑加快了向垂直領域分裂演進的速度。

由內容衍生關系,由關系衍生整個價值鏈。

二、得社交者得天下,論企鵝的N個族群

2013年,阿里推出繼網絡通訊事業部后的首個集團核心級項目“來往”,除語音、文字外,來往支持閱后即焚。依托阿里龐大的用戶基數,其期望能通過社交將生活、消費等多重場景做有效的對接,形成生態。在阿里的整個價值鏈中,一直沒有產生足以與騰訊匹敵的社交產品。

為什么社交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因為互聯網的發展,不僅為人們提供一種工具,也逐漸將一種生活習慣,更確切地說是生活方式,類似于吃飯、喝水,但相對隱形的行為屬性慢慢植入人類的觀念。

于長期利益,社交能夠增強用戶黏性,為其他企業系的產品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商業的一個維度里,誰抓住了用戶的需求,誰的產品就能有更久的生存價值。于大眾,更重要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迫切需要與外界接觸和交流的時代。某種程度上,社交正逐漸變成一種剛需。

先是QQ,后是微信。不得不提的還有微博,微信產品發布后,許多人棄微博而去。在阿里收購新浪的那段余溫中,很多人對微博的種種模式給予犀利的質疑。與其花時間刷微博,一部分人可能對張小龍的2359條飯否日記更感興趣。騰訊也有微博,但功能性和空間差不多,甚至還不如空間的花樣繁多。

為什么新浪微博在層出不窮的社交軟件中還能有如此高的用戶黏性?

其實,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這款歷經幾代的成熟產品。2015年有個熱詞,網紅。網紅類似草根,是徹徹底底的互聯網產物,說到底也無非是一群普通人由于某些特質變成了擁有幾千萬粉絲的“明星”??恐恢回埡鸵恢还坊鸨樯钊Γ瑢憣懮畹呐旭R建國,擁有兩千萬粉絲,甚至高過很多傳統意義上的娛樂明星。當網紅走進衛視,開始進軍傳統媒介,我們才知道,新浪微博的這一關聯產品原來在逐漸被大眾接受。這款社交產品,不僅兼具娛樂屬性,也在窺探商業價值。

新浪微博的娛樂價值和娛樂行業的經久不衰異曲同工。就是新的東西可以被新的消費群和舊的消費群同時接受。只要娛樂產業還在發展,新浪微博的粉絲群體就都將成為新浪微博的黏性用戶群。

三、自媒體對紙媒,是顛覆,還是傳承?

自媒體可以看做是微信的一個外圍關聯品,無疑言論的自由化使自媒體的發展更加“激進”。

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當草根向資本靠攏,自媒體已不再是當初那茬韭菜”,覺得很有意思。自媒體的起初興起,是組織內的人,由于言論受限脫離組織,然后自立門戶,聊聊情懷,聊聊夢想,聊著聊著就把資本聊了進去。

如果從廣告學的角度,大多數產品的前期準備其實都是在為營銷哲學的發散,而奠定基礎。所謂不會跳舞的廚子不是好演員。產品接入資本,為商業服務無可厚非,但總覺得和我們起初的想象有些偏離。互聯網使自由進步,卻又回到經濟為政治服務的怪圈。

無論如何,自媒體的發展確實為社會的言論自由和傳播方式的解放帶來益處。

2012年,在“ONE”上線的發刊詞《碎片》中,韓寒寫道:身邊的碎片越來越多,新聞越來越雜,話題越來越爆,什么都是來的快去的也快,多睡幾個小時就感覺和世界脫節了,關機一天就以為被人類拋棄了。于是就有了你所看見的《一個》。每天一張照片,一篇文字,一個問題和他的答案。前不久,只做簡單訊息的“one”宣布融資6000萬,原因是之前單薄的內容維持用戶黏性,太過吃力。

原來“文藝生活”也需要生態鏈的構建。

五大創新思維

  1. 參與感是每一階段產品吸引用戶的首要利器,同時也是培養用戶黏性的重要手段;
  2. 得社交者得天下。無論是生活O2O,還是其他垂直類產品,經營物的前提是經營人的心理;
  3. 產品應有引發熱點關注和持續互動的強大基因;
  4. 不斷滲透網絡營銷整合和娛樂化思維;
  5. 每一個時代的寵兒和明星,都可能在上一個時代找到對應的存在。

五條教訓

  1. 同質化嚴重的產品內容會令整個行業陷入或短或長的停滯期;
  2. 單維度的產品或內容已不適用當下互聯網的發展。要么不斷做精產品,要么做生態,搞融合;
  3. 從現實走向虛擬,是機遇,也存在高風險。當人類開始不可控自己的生活,危險正悄悄萌芽;
  4. 如今的產品能夠在上一代找到對應固然好,但很難逃脫與上一代產品同樣的困境邏輯;
  5. 忘記初心、商業意味濃重的產品,顛覆自己,只是時間的問題。

結語:

互聯網激蕩20年,圍繞消費群體的社交產品大致有個主線:陌生群體以文字為交流方式——熟絡群體的文字交流——與他人間的語音互動,最后是視頻。

科技的進步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最主要的還是將世界,甚至宇宙,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在每一個自然人的眼前。使我們以更加公平、自由的方式了解外界的一切,更好地生活,提升,修煉。

以上終屬物理屬性,于心,歸結起來,就是佐證了“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將世界萬物以更佳的方式呈現給大眾,然后通過失敗和輪回,破大眾心中之“賊”。說到底,互聯網發展的這20年,每一代明星產品都是在搶奪“心智”。

也許有天能通過大腦回路來感知人的思想,但心理能透過何種方式感知?至少目前尚無定論。與心理打賭,賭贏了就是今日成功的產品,賭輸了的,就只能成為這20年互聯網發展的墊腳石。

 

作者@言汐 ? ? ?來源@互聯網周刊(公眾號:ciweekly)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