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場”商業方法論:局限、模式、基因和常識

1 評論 3591 瀏覽 12 收藏 18 分鐘

本文主要討論“下半場”的商業方法論的局限、商業的模式、企業的基因、行業的常識,并主要著墨于這幾個問題的存在性和兩面性。enjoy~

  • 作者:陸樹燊
  • 來源:公眾號“行者慎思”,原標題:下半場的局限、模式、基因和常識

近兩年來,關于“下半場”的說法非常多,互聯網的下半場、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消費升級的下半場……

許多商業人士熱衷于定義下半場,一方面當然是既得利益者的私心——已經占據市場優勢位置的企業和其投資人希望給市場傳遞一種競爭結束的信號。但另一方面,是中國商業的事實。

我們經歷過了四十年的快速發展,這種快速發展是源于大量時代紅利的。這些紅利,不但有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加入WTO的政策紅利,也有工業化、信息化、互聯網化、移動互聯網甚至智能科技帶來的技術紅利,還有知青返城、恢復高考、農民工進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學擴招帶來的人才紅利,以及中國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的基礎建設,高速公路、高鐵、電網、3G/4G網絡的廣泛和可靠的布設,還有歐美諸發達國家的經濟去實就虛、社會發展停滯、社會內部矛盾加劇帶來的全球性機會。

這么多紅利在同一時間出現,是不可復制的。中國抓住過去40年的發展機會,形成巨大的社會和商業變化,讓我們所有人一度認為這種增長和變化是必然和永遠的。但近幾年的現實告訴我們這已經不再可能了。除了技術依然在快速發展,其他紅利幾乎都不再能有特殊的時代價值。

換句話講,“落后紅利”已經不存在了。我們今天的企業和創業者都面對著一個趨于成熟的商業社會,一個馬太效應極大、資源趨于固化的競爭環境。

下半場的根本命題只有兩個,那就是:強者如何利用資源優勢來守?弱者如何利用真正的創新來攻?

本文不準備討論這兩個根本問題的答案,本文主要討論這個時代的商業方法論的局限、商業的模式、企業的基因、行業的常識,并主要著墨于這幾個問題的存在性和兩面性。

局限

在我所從事的互聯網行業和新商業領域,常有一種現象:某某人寫了一篇文章火了,然后有些人就開始問“這個人做出過什么成功的產品么?,接下來又會有人說“博客寫得好的人,要警惕,一般做不好產品”。據說我本人也曾經因為幾篇討論微信的文章,“光榮地”成為騰訊內網論壇前十大的討論話題。

這是一種把“黑貓白貓論”極端化的風氣,一股非常詭異的酸氣。如果果真靠一個人就能做出什么產品、企業,那么我們所有人都閉嘴,讓功成名就的企業家們來教我們怎么做管理,怎么做商業就好了,但這并不現實。

  • 首先身在其位的人有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和立場,可能說假話、空話、套話,或者是說藏著私貨、藏著假話的真話。我們今天見得最多的是,各種行業大會上成功企業家們是帶著廣告和PR的任務去做分享的。
  • 其次,人都有幸存者偏差,做成一件事的人,都容易片面地歸因在某些自己做出努力的方面,而忽略這個過程的運氣成份,而他的努力有時候和成果有關,有時候卻和成果沒有任何直接關系——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但英雄自己通常是最不愿意承認時勢在自己成功中的價值的人。
  • 其三,許多成功者并不擅長總結。這種情況在中國過去幾十年的商業中非常普遍,大量企業家的成功是因為改革開放的大勢,許多人的成功是基于當年的勇敢和先機,讓他總結成功的方法論,他卻總結不來,或者總結出一些根本不真實不可復制的理論——比如你問一位拆遷戶他的致富經驗是什么,他會告訴你“生在俺村,就能發財”。
  • 其四,有些企業家是善于思考的,但他沒有時間停下來總結和分享。等到他有空停下來總結了,即使他無限真誠、無限理智清醒地總結,他的方法論最大的應用困境是:時局早就變了。這是因為我們過去幾十年,中國的商業環境快速地從實體經濟到虛擬經濟,從農業、工業到服務業,到現在的各行各業互聯網化。變化太快,每個人即使再成功,他也很渺小,所見甚微。
  • ……

當然,我并不是說企業家們的分享沒有價值。在我看來,每一個個體的分析和總結都是有局限的,正因如此,我們需要鼓勵所有人參與到商業理論的總結和分析中來。

現在的商業評論圈有另外一個怪現象,很多沒有參與過商業實踐,沒有真正做過深入調研的媒體人,甚至是剛入行的畢業生、實習生,過度用力地進行商業評論。而這些評論一是非常粗淺,羅列觀點而無力篩評,甚至捕風抓影,道聽途說;二是為了傳播,為了10萬+的閱讀數,標題黨、夸張事實;三還可能是純粹的收費軟文,立場本身就有問題。

我們應當鼓勵的是真正的商業從業人士,他們經歷過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工種,在實踐之余,停下來思考、寫寫文章、做做分享和總結,這樣不只是利于行業進步,也利于自己的更新迭代。

慶幸的是,這正是“下半場”的必然現象。我們當下所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開始轉向寫作和分享了。

模式

早些年小米一路暴起,大大的沖擊了傳統行業,也勾起了介乎傳統行業與互聯網之間的不少“早鳥”的革命欲望。好幾位朋友找我交流將“小米模式”應用于某個行業的可行性,比如馬桶行業。我很無奈,只能和這些朋友聊,什么是真正的小米模式,聊這種模式的不可遷移性。

在一次交流中,我問小米合伙人、當時小米生態鏈的負責人劉德,“小米模式的適用范圍在哪?”。德哥很干脆地說:小米自己從來沒有提過小米模式這個概念,小米的方法是基于小米自己的優勢和需要所找到的路徑,沒有什么可以參考的。

這一種很務實的實踐論。實驗當然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但總結模式是否有價值?當然還是有價值的。

我們今天廣泛學習和應用的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物理學、數學,不管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何嘗不是一個個被總結出來的模式?

曾有名人長篇大論地在吐槽中國人喜歡用類比來討論事情。其實,經濟學、運籌學、心理學常應用的“囚徒困境”,不就是一種類比么?常常說的“延遲反饋”效應,不常常就是拿“糖果實驗”作為類比么?

應當說,類比是人類學習和理解事物的捷徑,但需要注意的是,參考和類比需要注重對象的適用性和應用范圍局限。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的“玄性”,定性多于定量,所以常會出現不可量度的情況,這是我們應該在總結理論和模式中應該著力規避的,要更科學,更嚴謹地總結和試驗。

基因

另一個角度看模式和理論的問題:在商業實踐過程中,是應該“先干再說”,還是應該“想想再干”?

在我幾年前的一篇文章《騰訊和阿里的區別,是書生和土匪的區別》(原標題:滴滴 Vs. Uber,不只是情懷之爭)中曾經討論過騰訊和阿里恰恰明顯是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典型代表。

關于這個問題,我設計了一個思維實驗。

假定甲和乙被要求游過一個大霧彌漫的水域,誰先游過去對岸誰就能活,落后的人會被殺死。很巧的是兩人都不會游泳。甲是一個膽子大性子急的人,他為了求生直接就撲通下了水。乙是一個慢性子,他認為自己需要學習一下游泳再游過去更有把握,所以他找了一個教練,在游泳池練起了游泳。你認為最后誰能活下來?

這個問題沒法有固定的答案,但如果我告訴你,這個水域是臺灣海峽,那么甲是必死無疑,但乙就算練了幾個月的游泳,我恐怕他也兇多吉少;如果這個水域是一條小水溝,恐怕甲就撲騰撲騰地過去了,然后乙就死定了;而如果這個水域是一條大河,或者一個湖,恐怕只有乙有生還的機會了。

所以回到商業上來看,企業在不同的行業里面對的競爭環境,就跟甲和乙面對的條件一樣,甚至更復雜的情況是,這場生死游戲中還可能有會游泳的丙,穿著救生衣的丁,有親爹在邊上開著快艇隨時準備救援的戊……

那么在這樣的商業環境中,企業應該采取甲的策略還是乙的策略?

這需要看行業環境,看競爭形勢,方能定下結論。但另一方面,甲和乙的性格本身就是差異化的,如果讓甲去執行乙的慢策略,讓乙去執行甲的急策略,效果恐怕也會不太理想。

只去做自己擅長、合適的事,是下半場的最佳選擇。因為在趨于紅海的下半場,每個創新者突圍的機會都依賴于自己的長板能不能夠長,只有長板夠長,才能有機會擊穿巨頭的封鎖。而資源永遠有限,所以不能過度關注自己的短板。反過來看,作為強者,也不能過于貪心,應該守著自己的強者位置,不要過度深入未知的領域,否則容易把自己拉進重度消耗的泥潭。

所以這就不得不說到企業的基因問題。

前陣子吳軍老師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就因為他提到了騰訊沒有做to B 業務的基因。我一直是持有企業基因論的,包括前面提到的2016年寫作的騰訊和阿里的區別的文章,我已經提出這個說法了。

講企業基因,只是作為一種類比,指出企業因為創始團隊、過往業務和資源優勢,形成了固有的組織方式、企業文化,從而更擅長做某類業務,不擅長做某類業務。不能過度解釋這個類比,并不是說一個企業沒有某類基因就不能通過人才引進、內部培養或投資并購獲得,也不是說企業有某種基因,就一定能在行業中保持優勢。

常識

芒格說:具備常識很難,所謂常識是要具備平常人所沒有的常識。他所說的常識是指普遍真理。

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說:要質疑常識、不受常識束縛。他所說的常識是指常人想當然的結論。

同一個詞匯在不同人口中表達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意思。在教育中,特別是商學教育中彌漫著的喊口號的風氣,其實是有毒的。因為經營需要理智和思辨,喊口號讓焦慮的經營者心安,卻把不確定的“知識”當作真理,把不同的定義以為必然,把有所局限的論證當作金科玉律,最終導致虛幻的預期和盲目的跟隨。

每一條理論,每一個概念和公式,都有其適用范圍,忽略適用范圍談理論概念就是耍流氓。近來很多知識明星一邊被人追捧膜拜,一邊被人喊打喊殺,根源就在這里——當一個局部正確的理論被放大,被引入公眾語境,就必然引發盲從和盲噴,捧殺和棒殺。

彼之蜜糖,我之毒藥。求知者,當慎之又慎。

未來

前陣子馬云和馬斯克的對話引起了廣泛關注,隨后一篇叫《馬斯克狠狠地給馬云上了一節課》的文章也火遍全網。文章認為馬斯克的發言具有前瞻性、啟發性,而馬云不具有馬斯克那樣對預測未來、創造未來的想象力,而說法偏向于保守和務實。

這種批評有其正確的一面,兩位優秀的企業家也代表了兩個國家的企業家普遍具有的特點:一個是面向全球全人類的未來去做商業,一個是力圖解決當下的民生需求,或者說為了搶占當下的消費者市場而蠅營狗茍。

但這種批評容易忽略一個問題:在現代商業,中國企業相對于美國企業,就是一個小學生之于一個大學生,我們雖然發展非??欤趯嵸|上還和美國同行相差了幾十年的差距,這不只是在企業家素質層面的差距,還有企業成熟度、人才成熟度、行業成熟度、市場成熟度,以及消費者成熟度等方面的差距。這種差距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更不是阿里巴巴或者馬云當個個體能解決的。

我曾經寫過另外一篇文章《中國離真正崛起還有多遠?》,討論了如何正視中國從近百年來的屈辱中解脫、走向崛起的歷史因果,以及如何看待當下中國人不太正確的膨脹心態。文章最后我說:

我前幾天聽到一位朋友說:在硅谷創業的年輕人,從來就不把自己當美國人,他們只覺得自己是地球人。

這很對,不是么?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這個結論依然適合今天討論的話題,對于下半場的討論,某種程度上就是對一個成熟、固化、分割基本完成的市場的未來的討論。但中國企業未來不應該再只盯著拼搶中國市場,而可以真正開始開眼看看世界、看看未來,真正向美國同行學習,以世界和人類未來為己任。

那樣,就不存在所謂的下半場了——所有的市場,都是新戰場。

 

作者:陸樹燊,個人微信:shensinside,公眾號“行者慎思”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XTXoSIFZU3xvOkocDtQ_qg

本文由 @陸樹燊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好文!需要反復讀幾遍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