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社交,又是一個很唬人的假需求

5 評論 8881 瀏覽 26 收藏 11 分鐘

筆者介紹了區域社交的定義及具體的類型,對區域社交進行了分析探討,并根據自身經驗發表了看法,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

昨天看到阿里發布了社交產品“real如我”,其實光羽同學跟這個產品淵源很深,怕被封殺就不多說了。這個產品的發布讓我又想來談談社交的一個細分類目——區域社交。

地域社交,本質上就是通過地理距離來確保用戶關系鏈的存在,于是主要的幾種玩法就是通過擴大或者縮小地域距離來調節關系鏈緊密程度,然后在這個底層邏輯上衍生一些其他的相關玩法,例如實名/匿名、校園內/外等等。

先說地域社交的幾種類型。

一、附近的人——范圍最大

微信的“附近的人”是微信早期打開市場的一個重要功能,雖然隨著后面熟人社交網絡的形成,這個功能逐漸退居二線,不對,應該說三四線(既可說是功能優先級的退線,也可以說是用戶層次的退線)。

回到微信早期,當你打開微信,既沒有什么好友,朋友圈又沒什么內容,那你能拿微信干嘛?搖一搖??!附近的人撩一個扯一扯??!再無聊看看彈出來的騰訊新聞??!

于是荷爾蒙和新奇感驅動著用戶逐漸開始頻繁打開微信,在這個過程中,熟人好友越來越多,逐步完成從陌生人社交到熟人社交的轉移。

反過來說,子彈短信這樣的產品曾高速完成一線城市熟人社交的部分冷啟動,但卻沒有及時重點跟進“附近的人”這樣的拖住用戶使用場景的策略,導致曇花一現啥也沒留下。

另外你也別忘了今天做這么大的陌陌,以及后來居上的探探,不管他們的模式是左右滑動還是給你一個女孩子的列表,底層上,他們都是走的“附近的人”這個社交格式,以不限制范圍由近及遠來給你呈現關系鏈的親疏,以達成鏈接用戶的價值。

二、區塊范圍

當“附近的人”這樣的格式被大眾化以后,后到挖礦的人就會想到,要不把范圍限制一下,區塊化,例如一個學校是一個區塊,一個小區是一個區塊,一個CBD寫字樓是一個區塊,一個區塊里的人自然有天然的弱關系鏈,一定更有利于設計關系的形成吧!

聽起來多么有道理!這個故事放到5年前去講,一大批VC都會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好像這個思路無法反駁。

于是那會兒子爆發出很多校園社交APP、小區社交APP,還有玩法新奇的“占地為王”的玩法之類的,花樣是多,但是本質都是區塊范圍的社交。

這里我就不好意思舉例了,畢竟爆發的幾千個產品里面基本已經是橫尸遍野,不知道有沒有幸存1-2個,應該說以這個底層架構的產品基本沒有活下來的。

好死不死,阿里今天推出的“real如我”(之前名為爛爛)又在講這個故事。不過不怪他們,畢竟他們也做了4年多了,是跟大家同時期開始幻想這個場景的未來愿景,只是他們有錢能隨隨便便堅持這么多年而已。

當然,我也沒資格擠兌別人,畢竟4年前我也覺得這件事太有空間了,一連串做了好幾個產品堵這個賽道,放心,我絕對不會說出來是哪些產品的。

但是這個故事現在拿出來講,還是很有場景感,我可以跟著我的位置移動切換社交場景:

我去到學校,我就可以去撩撩學妹;

我去到CBD就可以去撩撩這附近的公司的人,談談合作、甚至攀談一下HR毛遂自薦找找工作;

我去到大型商場,擦身而過一個好看的女孩,可以找找她的存在,并且還可以知道這個商城里商家發的優惠信息,約上這個女孩去那家店吃個飯……哇說得我自己又信了。

三、周圍1公里

經過“附近的人”、“區塊范圍社交”的經驗以后,聰明的創業者們就會想到另一個方案,就是周圍1公里,哎呀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又會讓人覺得“我真是一個天才”,畢竟這個方案似乎兼具了“附近的人”的有效特點,又包含的“區塊范圍社交”的克制,真是天才的想法,嘖嘖嘖……

幾年前,Yik Yak在美國爆火,用的也確實就是這個方案,以自我為中心點的周圍一公里,聽起來也很符合人性,以我之視角看待關系,但又不會無限制地呈現不相關的人,范圍可能比區塊還小,同時還不會收到區塊的尷尬局限(畢竟按區塊的思路,可能對方在街對面,就不算你的區塊了,周圍1公里就科學多了)。

那么核心問題來了,地域社交的需求真的存在嗎?

我的答案是:存在,但僅存在約X社交的需求里。

區塊范圍社交和周圍1KM的社交,一開始都是奔著“認識好朋友”來的,在動機上基本都會刻意回避約X這件事,畢竟拿融資的時候沒人會說自己要做約X工具。

一旦回避了這個最真實的需求場景,這類產品就開始懸空而無法真切落地。不管是周圍一公里還是區塊范圍社交在學校面對復制困難,參見我之前的文章《為什么校園社交就是做不成?談談校園社交的6大死劫》;在小區的社交面臨低頻而無法持續鏈接。

于是他們都會轉向通過內容拉高用戶使用頻率的策略中,但是一旦當你選擇用內容來鏈接區域里的人,就會發現區域內是無法持續產生優質的內容供給用戶消費的,畢竟在內容生態里,永遠都是20%以下的人產生優質的內容,80%以上的人通過閱讀消費內容,而在一個區域內,能產生優質內容的人可能只有10個,這10個人是無法持續被激勵去產生內容的,何況這樣的10個人的內容的優質程度與微博大V、抖音比起來,差得不是一點兒半點兒,毫無內容競爭競爭力可言。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說,朋友圈的內容也是不優質的,為什么會持續讀呢?那是人們在消費關系鏈,不是真的在消費內容。是因為我熟悉的人發了內容,我才看的。而區域社交是要通過內容讓你我熟悉,根本就變成因果倒置。

不過Yik Yak倒走出來了一個“優質”內容的模式,就是匿名內容,這種內容格式確實能帶來持續閱讀的價值,但是卻會讓產品走入人性惡的深淵,也不是長久價值的產品。

所以,社交世界,關系和內容就是天平兩端,你的砝碼向關系一端移動,你就要走入因為關系所以內容的模式;你的砝碼向內容一端移動,你就要走入因為內容所以關系的模式。

而因為內容所以關系這件事,首先你要有絕對優質的內容,但即便你有了,也可能不存在關系,想想抖音做的社交你就知道了。

可憐的是,區域社交鏈優質(且可持續)的內容都沒有,根本無法達成“因為內容所以關系”的模式。

于是區域社交就站在了關系和內容的最尷尬的天平點上,似乎占了點關系,只不過是很弱的關系,又似乎有點內容,卻談不上是優質的內容。

拿不到充分的需求,就站不住腳,死,那不是必然的嗎?

除非你正視一下這個需求的本質,學習一下微信的“附近的人”和探探陌陌,他們畢竟內心很清楚:單純的距離關系背后隱藏的就是性需求。

如果你疊加了別的要素,例如校園、商務,那么就變成另一個戰場的需求,在那個戰場,真的還需要距離關系嗎?大概應該是人群(社群)關系而不是距離關系吧。

#專欄作家#

光羽,微信公眾號:光羽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某獨角獸公司運營總監。曾全面負責圖片社交產品 in APP的社交業務,長期研究社交、視頻、知識付費等方向的產品與運營。多年社交、知識付費、視頻領域創業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如果這種區域社交軟件僅限于商場,給商業綜合體內的即時社交一個載體,這種內容和關系的必要性會不會弱化一些。

    來自浙江 回復
  2. 關注公眾號了,區域社交我有個相關問題,應該是產品層面的,想請教下,方便加下您嗎,v是8796834

    回復
    1. 公眾號里面可以找到我的微信,可以添加我哈

      來自浙江 回復
  3. 因為要邀請碼,所以只能在Appstore頁面看一下產品調性。
    根據五張截圖能看出來是把地理定位作為產品核心,人的角色成為地理定位下的數據和Timeline;
    這種場合下促進人和人線下認識,只基于這種思路,最后Real也只能是促成微信上的熟人+1,把人留在real的理由沒有那么充分,更像一個就是為了促進面基而存在的產品,面基完了之后的場景也只能是面基下一個新朋友,沒有一丁點熟人社交的成分在其中。
    另,拿傳媒學院當做宣傳重點,無外乎意在“女大學生”所能引發的聯想;“圍欄”兩個字,讓人感覺阿里大概就是拿用戶當豬在養吧。

    來自上海 回復
  4. 難得的好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