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小貸分級:監管升級,牌照降級
參差不齊的網絡小貸,迎來愈發嚴格的監管。
7800家小貸公司中,只有300家網絡小貸。
網絡小貸,本身就是分級的產物,小貸前面加上“網絡”二字,實現經營區域升級,由地方到全國。
小貸公司分級,孵化出網絡小貸;網絡小貸分級,還能孵化出什么新物種呢?
“矢上加尖”,向上無空間,只能掉頭向下了。
所以,網絡小貸分級的背后,監管在升級,牌照則在降級。
一、如何分級:蛛絲馬跡
近日,銀保監會稱計劃對網絡小貸公司實施差異化管理,“實施分級管理模式,以推動網絡小貸款從業機構扶優限劣、規范發展”。
具體怎么分級?沒有提。
除了等正式的分級政策公布,我們還可以在公開資料里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1. 兩個憑據
第一個憑據是《小額貸款公司網絡小額貸款業務風險專項整治實施方案》(網貸整治辦函[2017]56號),里面明確提到要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
“針對全國范圍內線上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機構,跨區域線上、線下結合開展網絡小額貸款的小額貸款公司以及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線上貸款的小額貸款公司,分別提出定義、監管體制、準入條件(注冊資本、股東資質)、融資比例(表內、表外)、風險控制、信息披露、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監管建議”
第二個憑據是網傳“互聯網小貸管理辦法要點”,最早見于21世紀經濟報道2019年4月份稿件,要點如下:
- 注冊實繳資本金5億元,杠桿倍數3-5倍。
- 借款人為自然人的,單筆投放上限為20萬或30萬元;借款人為企業的,單筆投放上限為100萬元。
- 不允許線下放款。
- 爭取兩年內接入央行征信系統。
這兩個憑據,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佐證。
2. 上限下限
基于網絡小貸公司在多層次金融體系中的定位,網絡小貸監管,向上不會超過消費金融公司,向下不會低于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和小貸公司監管要點如下:
3. 一個參考借鑒
結合監管對P2P轉型網絡小貸的鼓勵,不排除會借鑒吸收P2P監管的一些原則。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銀監會令[2016]1號)對P2P資產端有限額要求,自然人單一平臺借款上限20萬,法人上限100萬;跨平臺借款總額,自然人上限100萬,法人上限500萬。
關于區域分級,據財新披露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有條件備案試點工作方案》(后未落地),將P2P分為單一省級區域經營和全國經營兩類,省級區域經營下借款人、經營地和注冊地須在同一省份;全國經營則可跨省操作。
二、如何分級:畫像模擬
結合以上信息,網絡小貸分級監管的畫像模擬如下:
1. 經營區域分級
粗略來分,經營區域可分為全國經營和單一省級經營,全國經營又有不同實現方式:線下跨區域設點和純線上經營。
參照《網貸整治辦函[2017]56號》的相關要求,網絡小貸區域分級可分成三類:
1)全國經營(純線上)
經營范圍等同于現階段的網絡小貸,可通過互聯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小額貸款業務。
這類機構不設線下分支機構,須在線上完成貸款全業務流程,即21實際經濟報道披露的“不允許線下放款”。
2)跨省經營(線上線下)
可通過互聯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純線上業務,也可在分支機構在所在地開展線下放貸業務。
3)單一省級經營(線上線下)
在經營地(與注冊地一致)開展小額放貸業務,線上線下均可,但線上業務不出省。
至于為何要區分“全國經營(純線上)”和“跨省經營(線上線下)”,大概是出于風控層面的考量。
汽車金融、裝修分期、租房分期、教育分期等場景貸產品,從獲客、風控等角度看,無法做到純線上,硬要以純線上的流程來做,隱患無窮、亂象叢生。
禁止純線上的網絡小貸公司發放線下貸款,可視作禁止純線上機構“冒險”開展離不開線下環節的業務。
從結果上看,會產生一種倒逼作用,要發力此類場景貸,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與線下機構合作(以助貸模式),要么線下布點,變身“跨省經營(線上線下)”型網絡小貸。
2. 準入門檻
經營區域不同,含金量迥異。
都想做全國性網絡小貸,需設置一些客觀條件進行篩選,這就是準入門檻。
注冊資本金是基礎門檻。21世紀經濟報道中提到的要求是5億,財新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有條件備案試點工作方案》中對全國性P2P的要求也是5億,對單一省級P2P的要求是5000萬元。
所以,大概率上,全國經營(含跨省經營)型網絡小貸,注冊資本要求或不低于5億元;單一省級經營網絡小貸,注冊資本則不低于5000萬元。
經過這幾年風口期的滋養,無論是5000萬還是5個億,多數網絡小貸機構都拿得出來。硬性門檻之外,還要準備一些隱性要求。
比如股東方的實力、股東方互聯網運營經驗以及網絡小貸機構自身的過往業績、業務模式等。相比之下,股東方有消費場景、商業模式側重場景貸的小貸機構更受青睞。
3. 其他限制/要求
從公開信息看,網絡小貸杠桿率上限可能從1.5倍放大至3-5倍;同時對單一借款人也會設定借款上限,個人20萬,企業100萬。
小貸行業苦1.5倍杠桿限制久矣,放寬杠桿率要求符合政策進化方向;而對借款人借款上限的收緊,也不算突兀。
小貸行業現有監管要求是不超過資本凈額的5%,5億資本金對應2500萬元,依舊可以服務大中型企業。
事實上,2008年以后,小貸公司普遍走上壘大戶之路,有大企業做,沒人能沉下來做普惠小微業務。設定個人20萬、企業100萬借款上限,符合監管導向,也能迫使小貸行業沉下心來做小微客戶。
三、為何要分級
問題來了,為何一定要分級呢?
如果一句話解釋,大概是全國300家網絡小貸公司(可全國經營)太多了。
細究起來,至少有三個原因:
1. 網絡小貸試點不及預期,推倒重來
小貸公司試點始于2008年,定位于服務三農,經營范圍局限于區縣。2010年,阿里小貸成立,依托電商生態進行線上放貸,不受區域制約,被視作網絡小貸開端。
在當時,網絡小貸并非獨立牌照,只是小貸公司進行的新模式探索罷了。如2015年7月《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就將網絡小額貸款界定為“互聯網企業通過其控制的小額貸款公司,利用互聯網向客戶提供的小額貸款”。
通過互聯網發放貸款突破了區域限制,既然這種模式被監管認可,小貸公司也就順勢開啟了轉型網絡小貸的浪潮。
2015-2017年間,200多家網絡小貸密集成立,或由互聯網新貴新設,或由傳統小貸公司升級,各地金融辦則在這種競賽式機構批設潮中添柴加火。
2017年2月,銀保監會曾專門表態,希望在全國性意見出臺前各地慎重批設網絡小貸牌照,直至2017年末現金貸新規明確叫停,腳步才停下來。
蘿卜快了不洗泥,密集設立潮中摻進去不知多少沙子,讓網絡小貸這一明星群體參差不齊。
實力較弱的一大批,距離理想準入門檻差一大截,全國性統一監管辦法無從出臺,不得不以分級監管的名義推倒重來。
2. 以分級為手段,引導小貸公司服務地方、服務小微
一則,互聯網世界具有頭部效應,容不下上百家機構,非要去擠,也只是頭破血流、亂象叢生;二則,網絡小貸牌照加持大家發力線上的決心,大量的線下小微場景被忽略了。
最終結果是,線上現金貸產品嚴重過剩;而線下小微貸、場景貸產品依舊不足。
斷了全國經營的心思,才能踏踏實實。
以分級之名,強行把多數網絡小貸機構限制于省域,大家的心才能收一收,扎根地方、做些普惠小微的事情。
3. 消費金融領域供給側改革,優化消費信貸供給結構
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和網絡小貸堪稱消費金融三巨頭,銀行數量龐大但監管嚴格,消費金融公司數量寥寥,網絡小貸監管寬松數量也多。某種意義上,網絡小貸決定著消費金融供給側的經營下限及合規底色。
當前,消費金融行業快速發展的背后,附帶出居民杠桿率快速提升、特定群體風險積聚、資金流向難控等問題
。對網絡小貸分級管理,可視作對消費金融供給側的邊際改革,優化消費信貸供給結構,以緩解潛在風險隱患,把消費金融拉回服務實體經濟的軌道上來。
四、潛在影響
網絡小貸分級,將從三個方面對行業施加影響:
1. 網絡小貸洗牌,牌照價值重估
從牌照市場角度看,網絡小貸牌照并購從未觸達第三方支付曾經的高度,隨著網絡小貸分級政策的落地,一大部分網絡小貸將經歷“去網絡化”過程,不能全國經營,價值會再次縮水。
持有網絡小貸牌照的已上市和擬上市機構,其整體估值水平也將再次經歷波動和分化。
2. 信貸供給結構性下降,行業拐點加速來臨
多數網絡小貸從全國經營縮為區域經營,短期內將導致全行業信貸供給結構性下降。
疊加大數據公司清查、P2P清退等事件影響,將導致特定借款群體資金鏈承壓,消費金融逾期率抬頭,加速行業拐點的到來。
3. 頭部P2P加速向網絡小貸轉型
網絡小貸分級落地,為頭部P2P轉型網絡小貸掃清障礙。如果能拿到一張分級后的全國網絡小貸牌照,頭部P2P還是有動力配合轉型的。
對已上市平臺,從備案前景不明的P2P變身全國性網絡小貸,也能最大范圍內降低對其市值的影響。
對小貸行業而言,分級監管是新的起點;對監管機構而言,分級監管則是新的挑戰。
互聯網正在不可逆地消解區域壁壘,此時把區域限制作為分級監管的核心要義,總有些逆潮流的意味,執行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過去的二十年,基于物理邊界的區域監管很好用;在移動互聯網高度普及的今天和5G、區塊鏈即將普及的明天,監管思路是時候做些改變了。
#專欄作家#
薛洪言,公眾號:洪言微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碩士生導師,關注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與銀行轉型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