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上菜,品牌主奔向Z世代
萬物皆可B站。
一個95后社畜的周末,可能是,追劇、打游戲、刷B站的魔性CP。
當然,前兩者也可以在B站上完成。畢竟追劇要等更新,兩集刷完還得滾回B站嗑UP主們的自產糧,打游戲更不用說,菜雞體質得在B站刷一會The shy大魔王才能通體舒暢。
不知不覺,B站已經全面「入侵」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生活,Vlog、吃播、好物開箱、技能學習……
從ACG發源地到包含7000余種文化圈層的互聯網社區,B站的商業故事從二次元寫到了現實世界。B站成長為了一個越來越難用單個標簽就可以概括的平臺,它正在成為用戶群體共同精神世界的映射。
身份的復雜化對B站自身提出了要求,如促使其到達了商業價值進化的臨界點,有些事兒必須得做了;而對品牌來說,現在的B站可能是研究Z世代群體的最佳樣本。
一、積極營業的B站
動漫、綜藝、紀錄片,周邊、直播、演唱會,B站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社區內容的廣度與垂度也向著更縱深的方向延伸。
在B站,我曾找到一款古老膠片機的使用教程;也翻出過20年前的《風云》并就著彈幕大笑不已;甚至,我還在B站學會了一點蹩腳的PS技術……
當然,這些都是很「用戶向」的感受;但事實上,在納斯達克敲鐘后的B站也有了很多可以和B端品牌主們分享的經驗與可合作的資源。
10月25日,B站的AD TALK 2019營銷大會上,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提出了「萬物皆可B站」的說法。
這很有意思,這話不僅指萬物皆在B站的內容生態,既然是營銷大會,當然與營銷有關,話里的另外一層意思是——B站作為「年輕人共創營銷平臺」的可能性。
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
眾所周知,互聯網社區的可持續運作要靠兩方面維持,一是足夠優質的內容,用來吸引、活化用戶;二是能正向循環的商業模式,早前的B站在平衡社區體驗與商業內容的嘗試中,更偏向前者。
但B站自身已經逐漸認識到,開放生態,并不僅僅是開放內容生態,還包括商業生態,走通正向的商業模式,讓用戶、UP主、品牌方以及B站本身都能在這個系統里更好的生存下去。
比如,面向品牌主的資源從一到多,從單個UP主、B站自制內容到品類眾多的B站資源包,品牌主選擇更多;再比如,廣告的展現方式隨內容形態而進化,從傳統的展示廣告,信息流廣告,再到節目內定制廣告,用戶的體驗提升。
在B站過去一年的營銷案例中,要數紀錄片《人生一串》最有意思。從節目本身到紀錄片中出現的品牌合作,都具有B站特色。
《人生一串》彈幕
屏幕左上一行臺標「情義帶貨」,用戶們便刷起了彈幕「一口維他奶,茄子我最愛」、「一口維他奶,吃辣更爽快」、「一口維他奶,獎品寄過來」……很難想象,一檔紀錄片的廣告也會有這么多彈幕出沒,但是在B站卻可以。
對品牌主來說,與年輕用戶的溝通形式越來越多,粘性也更強,能打通的圈層也更廣泛;對B站而言,可以形成商業激勵-內容生產-用戶消費的正向循環。
這正是開放生態所帶來好處。
二、年輕人的興趣圈層化狀態在消解
近兩年,在營銷界,常常提倡「做品牌就是和消費者做CP」。
但是,一個現實情況是,品牌方準備了滿腹情義,在消費者看來卻是強拉CP。當代年輕人萌點不好把握,品牌一不小心就踩中雷點。
在與年輕人玩到一起這件事上,國內互聯網公司做得水到渠成的還是要數B站。
B站的用戶畫像以年輕或者說心態年輕著稱,他們的興趣圈層廣泛,從鬼畜文化、CP嗑學到土味視頻、精致Vlog,B站用戶的興趣維度從不因標簽而被局限。
也就是說,他們不只是游戲發燒友、動漫宅,愛跳宅舞;他們也可以展示自己作為律師、警察、飛行員和漁民的一面。二次元和現實性相同在,意味著B站的吸引維度在變寬,而這也將成為其廣告營銷價值的關鍵。
事實上,B站之所以能俘獲眾多Z世代,在于兩點:一是打破了封閉的興趣圈層化,二是UP主的創造力。
興趣圈層化是近兩年媒體、營銷界對Z世代進行特征分析時最常用到的詞,也是最頭疼的事。
在B站,圈層文化的生長達到了極致——這些圈層不再完全割裂,而是演化為盤根錯節、相互重疊的形態。
比如,一個游戲UP主,喜歡健身,一個漢服UP主,喜歡旅游,這就各自再衍生出另一個圈層的粉絲,甚至會帶著粉絲跨圈層。用戶也是一樣,他可能是個動漫宅,但是同時也是極客,B站不同分區的海量高質內容,可以同時滿足這兩種圈層。
圈與圈的重疊使得Z世代在這個社區相互交流,他們不再封閉,轉而主動分享不同的內容。
在講究內容營銷的新消費時代,B站特殊的創造生態對品牌主來說是做營銷的天然土壤,如今已經有很多品牌主加入到B站之中。
“光線電影”出沒評論區
如影視綜方面,今年熱映的《哪吒》,B站用戶自發剪輯了真人版,電影方光線傳媒出沒評論區;電子數碼方面,雷軍鬼畜視頻的評論區時刻會出現小米公司現身調侃,甚至不乏有友商來蹭熱度。
在當下的視頻網站里,無論是長視頻優愛騰,還是短視頻快抖,論粉絲質量,B站稱第一,其他家稱不了第二,這都來源于B站年輕用戶們超強的內容原創力所帶來的極強粉絲粘性。
粉絲們常常對肯在B站做廣告營銷的品牌也頗多關注,甚至會有用戶反過來cue品牌方積極營業。這甚至已經超出了「精準」的范疇,而是用戶在「反哺」品牌。
三、輕裝上陣的版權內容
B站在版權內容豐富這條路上始終步履不停。
以國創區來說,2020年將上線的版權內容有《三體》、《天官賜?!?、《靈籠》《百妖譜》《鎮魂街》《天寶伏妖錄》等一系列IP。
而且,B站每年都會產出大量國產原創動畫,UP主們的投稿則覆蓋了眾多細分圈層。它甚至還是中國著名的原創音樂基地,B站每天有超過1000個原創音樂和原創歌曲的投稿。
版權內容上,B站的優勢在于「輕裝上陣」。大部分文化行業如影視、音樂都是「賭博性質」的,一將功成萬骨枯,走動輒千萬美金的投入豪賭爆款單品的策略。
這可以擊穿品牌主訴求,但賭博,往往不可持續。風險性也常讓品牌主瞻前顧后,這些行業,頭部品牌咬咬牙、頂著壓力還投的起,但中國大量腰部企業也存在著品牌訴求,卻被資金門檻牢牢擋在了門外。
而B站在版權內容上走精細化運營、打造輕量級產品的小步跟跑策略,對自己和品牌方都比較友好。
輔以B站用戶強烈的互動意愿和彈幕機制,B站往往能為品牌提供新的傳播創意——俗稱梗,并實現類似「狂歡」的效果,最終實現以小博大。
如在與脈動的合作中,B站打包了多個番劇。其中包括由《十萬個冷笑話》制作團隊艾爾平方制作的的暑期作品《漢化日記》,第一集開頭,故事女主角蘇莫婷對著鏡頭說:「我們是個新番,大家也不熟,沒什么好說的……所以,先放段廣告吧?!?/p>
《漢化日記》開頭
接著就是一段脈動的定制廣告,雖然創意中插廣告是網劇、綜藝里的標配,但B站用戶對這種帶「?!沟膹V告植入,反應尤其強烈。
一個神奇的現象是,在之后的幾集里,蘇莫婷的這段話被去掉了,直接變成了脈動的廣告。
粉絲們卻開始在彈幕上集體刷:「我們不熟?!宫F在,這已經成為脈動官方在B站的「名場面」。
四、品牌與人的關系在變化
B站用戶的表現其實是反映了當今Z世代面對品牌傳播的態度。既不要品牌高高在上,遵循老套的傳播,也無需特別迎合,一味追逐時鮮話題。
移動互聯網孕育了大量社交平臺,表達通道的暢通給了年輕人ego釋放的渠道;海量內容成為了年輕人塑造ego的通道。兩相加持下,新生代用戶不愿意以追逐、崇拜的方式面對品牌傳播;更靈活,或者說更具尊重感的營銷方式才是Z世代想要的。
一個很明顯的趨勢,貼片廣告,傳統TVC都不太能引起Z世代的社交討論。這也證明,傳統營銷方法論在Z世代身上一步步失速。
很少有人正視,品牌與人的關系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他們已經從過去基于崇拜的單向度追逐,演化為基于認可的共創邏輯。
這種變化大約是不可逆的。
粉絲與UP主的關系,彈幕與內容的關系甚至用戶與B站本身的關系,都已經不是單向度的崇拜了,而是「我認可你,我喜歡你,就和你一起玩梗甚至創造新?!沟恼J可邏輯。
舉個更具普適性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一部電影最理想的營銷效果是水軍自發傳播,而非填鴨式地大范圍宣發——這就是共創。
新消費環境下,品牌的路并不好走。因為品牌自身無法全面了解當代年輕人的喜好,也無法涉足眾多圈層,但B站對Z世代的網生路徑卻如數家珍,品牌打入B站,可能是個省事兒的方法。
從小米、維他豆奶到脈動都是鮮明的案例,共創邏輯下,品牌會成為獲得者,他們收獲不是用戶,而是粉絲。
用戶對品牌的反饋往往并不積極、也無忠誠可言,覺得不好,下次換個品牌就行了。而粉絲的高濃度反饋往往伴隨著強烈的市場信號,這是因為粉絲對品牌有期待。
B站可能是品牌研究年輕人、審視自我的最佳研究樣本。
#專欄作家#
吳懟懟,微信公眾號:吳懟懟(esnql520),前澎湃新聞記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17年度作者,新榜2018年度商業觀察者,資深媒體人,專注互聯網內容、品牌與公關領域個性解讀。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B站走起,去B站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