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醫學科普可能是編出來的
如果你有上網查詢醫學科普信息的習慣,那你就要注意了,因為有些醫學科普可能是編出來的。
相信沒有誰沒看過《癌癥是吃出來的,防癌30條,每個人都應該知道!》、《拍打一個地方,能拍掉100多種疾病》……這類文章。
本著有理有據使人信服,每次遇上這樣荒謬的“關愛”,我都會順手搜索病癥,耐心地找答案截圖、圈上重點后發給分享者,同時告誡他們不要輕信。
但這些我用來“回懟”的證據,依然可能正將他們指向歧途。這些看起來專業靠譜的答案很可能依然是錯的,是洗稿的產物。
01 滴,打卡上車
事情源于無意中在豆瓣小組“醫學生兼職”中看到的兼職招募帖。
“簡單易操作”、“幾分鐘一題”、“日收入上百”……作為曾在快時尚做過 11 塊/小時兼職的前大學生,這些關鍵詞當時就抓住了我的眼球:
冷靜下來后,我發現了不對勁。難道我們有個頭疼腦熱時,搜索出的那些言之鑿鑿的一問一答,只是兼職冒充的?
讓人心驚的是,這類兼職并不只是面向醫學生,甚至包括完全不懂醫學的人。
隨手一搜,在各類兼職小組中都能找到類似的兼職招募,他們不僅紛紛表示“大量招人”,甚至“歡迎團隊來代理”,條件更進一步放寬到:“答案在網上找就行”、“復制粘貼就可以”、“借鑒資料用自己的語言寫出就行”:
本著媒體人的責任感,我準備化身臥底一探其中貓膩。
翻閱好幾個小組招募醫療問答兼職的貼子后,我選擇了其中幾個看上去待遇比較好比較正規的找到了背后的聯系人,順藤摸瓜找到了他們的 QQ群老巢。
有趣的是,他們對于“醫療”“偽原創”“洗稿”等字眼毫不避諱。
難道,那些人命關天問答全是洗稿洗出來的?
進入其中一個近 900 人的“XXX醫療知道問答百科”團隊后,一位“X先生”正巧發布了一條“XXXX醫療類招兼職”消息,于是我馬上小窗聯系上了他:
“X先生”開門見山,上來就問我:“醫療問答類兼職做過嗎”。老實回答之后,“X先生”沒有詢問我是否有醫療相關資格證,而是直接發過來了一份“站內修訂規則”,和一張示范截圖:
打開這個一看就修訂過很多次的“站內修訂規則”,可以看到這是一份“改寫指南”,包括哪些需要改、如何改。比如,患者描述必須改成第一人稱,標題要刪除人稱詞:
截圖則是一個系統后臺的界面截圖。從上至下依次為標題、患者描述、醫生回復,“X先生”細心地以“早起頭暈目眩怎么回事?”為例,示范了一下應該怎么操作:
剛剛看完,“X先生”發給了我一個鏈接和賬號,告訴我只要做 5 道題給管理員截圖,審核通過就可以開通做題權限。他還細心地囑托我:“答案的話,直接百度復制查抄”。
打開“X先生”給的鏈接,這是一個專業的眾包系統,想必“X先生們”就是在這個平臺上發布、回收任務:
我反手一波搜索,發現早有“醫學生兼職”的組員在這里吃了虧,但也有人表示和平臺無關:
希望我能成功入伙。
02 編輯五分鐘,問答有套路
用“X先生”給的試做賬號成功登陸后,我在“站內修訂第二期”開始了“試標”。進入后臺后,我發現有 354 個“同事”正在工作:
點擊“開始工作”,頁面便出現了我的第一題:“月經痛怎樣快速止痛”:
不得不說,組織對我非??粗?,試標問答就囊括了各個科室。
包括“痛風可以吃木耳菜嗎”、“新生兒心肌炎好治嗎”、“早起頭暈目眩怎么回事”、“骨肉瘤早期的話,術后存活率十年以上的機會大嗎”……
但這根本難不倒我,5 道題都能輕松搜索到完全一樣的問答案例。我在只需要按照上面給出的“站內修訂規則”進行改寫即可。比如第一題“月經痛怎樣快速止痛”就能輕松找到:
依樣畫葫蘆,我將稍加修改的內容填到了我的后臺中:
按“X先生”給出的教程,我一步一步做完了 5 道題。但出人意料的是,點擊提交之后,網站突然崩了:
我第一時間找到了“X先生”,試圖套一下他的話。他告訴我,網站崩潰是因為“沒題了”,估計半個小時之后就會恢復正常。
看來,洗稿的競爭不是一般的激烈。但不得不說,即便業務如此繁忙,“X先生”足夠“耐心負責”。
在等待網站恢復的間隙,我把試標的 5 道題截圖發給了“X先生”,他細心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并一字一句地對我進行了輔導:
對于我給出的截圖,“X先生”逐字逐句地進行了分析,并再給了我兩份文檔。其中內容大同小異,都是強調要將口語化內容刪掉,如果句子不通順會被退回:
直到這里,“X先生”的指導不可謂不貼心。但這反而激起了我對其專業程度的疑慮,我準備設置一個“陷阱”,測試他是否具備醫學知識。
在“新生兒心肌炎好治嗎”的問答中,我輕易搜索到了相關案例,其中醫生給出的回答是:“應該是可以得到痊愈的”:
但我在隨后提交的“試標”中,將回答修改成了“目前尚無什么特殊有效的治療”:
對于這一“陷阱”,“X先生”完全沒有任何察覺,反而將重點瞄準了“新生兒”和“5歲”的矛盾,提示我“年齡不符”,哪怕寫 1 歲也不要寫 5 歲:
不過最終,我依然通過了“試標”。“X先生”鼓勵我“這樣回答也不是大毛病”,但是“審核的嚴格了會挑你的毛病”,所以“養成好習慣就好”。
也就是說,“X先生”并不具備辨別醫學問答是否真實的能力,而我最后更順利實現了“轉正”。
整體看下來,醫療問答洗稿大致流程是這樣的:
- 登錄后臺,領取問答任務;
- 根據給出的問題,搜索同類問答;
- 根據“站內修訂規則”改寫原問答;
- 提交,等待每月 15 日結算工資;
03 暗處的友誼與迭代的灰色產業
最終我通過了試標,正式“出師”成為了一名“醫學編輯”。例行流程,是時候主動被畫大餅了。我問起了關于收入的問題,“X先生”答到:“正常工作的話 6-7 小時,一個人月收入 3000 左右”。
但我更好奇的是,這些被我們“洗”出來的問答到底去了什么地方。我試圖從“X先生”口中套出一些蛛絲馬跡。他只是回答幫某知名健康網站也做過。而關于我這次“洗”出來的這些問答的具體去向。他并不愿意透露。
最后,“X先生”也善意地叮囑我,不要輕易在搜索引擎上進行“提問治病”:
以“醫療問答洗稿”為關鍵詞,我搜索到了不少相關的報道。其中反映的細節與我們“臥底”時的經歷大致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暗藏于地下的產業也在進行著迭代。
比如,洗稿系統更先進;
在之前各家媒體的報道中,都曾提到“修改率達到30%”這一標準,洗稿者需要利用查重軟件進行檢測。但當我們臥底時,這一功能已經被集成到后臺審核,洗稿效率進一步提升。
再比如,洗稿成分降低;
在多家媒體起底“知了醫生”洗稿后,這類醫療問答洗稿團隊明顯更加審慎。改寫的部分,盡可能地縮減到了人稱、錯別字、稱呼等成分。但據我們上面實測發現,即便將搜索到醫生回復改寫為相反的回答,依然能通過平臺審核并被采納。
至此,臥底事業算是告一段落,得出的結論也是簡單粗暴:
醫學科普問答的洗稿現象仍然存在,并且還在不斷迭代升級。
04 醫學科普需要“能者多勞”
哈佛醫學院教授阿圖·葛文德曾在著作《醫生的修煉》中,提出現代醫學有三大不確定性:醫學、患者和醫生。無法解釋的病癥非常普遍,即使醫生做了很多檢查,也可能無法判斷病癥。
同一種病,在不同人身上反映出的癥狀、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都可能不同;同一種藥用在不同人身上,效果也可能截然不同。醫生也是人,不僅存在技術水平的不足和差異,更會因為各種原因犯下錯誤。
換言之,醫療本就是一項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業。
在本就充滿不確定的醫務工作中,前置的醫學科普就像亞馬遜雨林里那只震動翅膀的蝴蝶,每一次都會將影響一層層放大到后續的診療過程中。
有的患者,因為錯誤的科普幾乎失去生命。
據《揚子晚報》報道,今年 1 月,一名小伙因低燒持續不退,網上搜索后以為身患絕癥,但在前往疾控中心檢查無礙后,他依然感覺低燒未退,已經沒有活下去的意義,隨即從網上購買了大約 5 斤木炭在賓館試圖燒炭自殺,所幸最后被民警救下。
有的患者,因為錯誤的科普與醫生劍拔弩張。
據相關調查,8 成醫生在工作中遭受患者不理智對待,其中急診、兒科、婦產、外科是醫患關系最緊張的科室。而在導致醫患糾紛的原因中,高達 85% 是醫患雙方缺乏溝通和信任,70% 則是患者要求過高。
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第 4 集中,便有家屬未按醫囑去附近的分院進行術后觀察和治療,導致庫欣綜合征患者無法搶救的案例。
靠譜的醫學科普已經成為全社會剛需,但幸運的是互聯網還是有人在做這樣的事。在《人間世》中,我也看到騰訊在做騰訊醫典,想讓真正的醫生成為科普的寫作者。
打開他們的小程序上,我甚至看到了中華醫學會學科主委署名的文章。在真正的醫學專家那里,每個署名都是一次冒險,是以學術聲譽對內容品質的擔保。非常期望有更多的平臺,有更多這樣的專家愿意拿起筆,署上名字,生病已經很痛苦了,互聯網不應該再加劇病人的苦難。
作者:科技唆麻;公眾號:科技唆麻(ID:techsuoma),科技唆麻,不飛不快。
本文由 @科技唆麻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大河奔騰,泥沙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