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亂象背后,行業該如何進化?
本文總結歸納了互金行業“亂”的現象與原因,并分析了在未來趨勢下,行業該如何走下去。
這段時間,現金貸正遭遇全方位封堵——數據采集環節有大數據公司清查、經營環節牌照收緊和P2P清退、催收環節嚴查違規暴力催收,以及資金方、營銷平臺全面提高準入門檻等。
一套組合拳下來,如颶風過境,掃清種種亂象頑疾??勺w抓、罰歸罰,抓罰封堵之后,還要紓解隱藏在冰山之下的病因;清退違規后,還要辯證看待行業本身的功過得失。
01 打擊亂象,需統籌發力
用戶深受信息泄露之苦,無不希望隱私保護重拳來得更冷冽無情一些;深受催收騷擾之累,對暴力催收公司被查無不額手稱慶;遭受集資跑路損失,對打擊騙子碩鼠更是拍手叫好。
關切用戶訴求、保護用戶權益,我們需要補課,需要補很多課。但“事大不可速成,積弊不可頓革”,事功急就,可能適得其反。
我們則習慣了兩步走,先是任其發展,之后畢其功于一役,不出手則已,出手則雷厲風行、直搗黃龍。問題是,在行業實踐中,正門不暢才有偏門盛行,若不能協調拆毀和重建,不解決根源問題,堵一偏門更有新偏門,亂象層出不迭,很難畢其功于一役。
舉例來說,2017年末的現金貸新規不可謂不嚴厲,但從后續情況看,限制利率,行業“發明”了會員費、捆綁購物等各種變通手段,壓制了高利貸,又冒出了714,暴力催收亂象更是從未根絕。
原因何在?
打擊亂象需要統籌配合、系統化治理,一紙發文不具有持久威懾力。就近期的數據信息治理和催收嚴查來講,各方統籌發力,效果顯著,但仍需關注一些深層次問題。
1. 數據隱私保護與數據合理使用
數據是金融業務的源動力,數據流到哪里,就把活力注入哪里。數據這么重要,成為各類亂象的源頭,也就不難理解了。
此次重拳打擊數據亂象,深得各方擁護。但同時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問題:數據亂采和灰色交易被叫停了,數據獲取的正規渠道足夠通暢嗎?能滿足金融機構正常業務需求嗎?
恐怕還不行。時常見諸報端的是,某某銀行因為大數據公司暫停服務而下線某貸款產品,或大幅收緊申請門檻。摧毀灰色渠道容易,但正規的數據采集和交易建設非一日之功,以百行征信為例,集中行業力量建設,但還難言可滿足行業需求。
堵偏門和開正門缺乏過渡銜接,就會出現數據真空:
普惠金融無數據可用,只好訴諸傳統風控模式,抵押擔保大行其道,融資難卷土重來;金融科技無數據可用,孤島重重缺乏源頭活水,也會漸失創新活力。
2. 保護逾期借款人權益與打擊惡意逃廢債
催收是個兩難問題,一直都是——催得過緊,侵害借款人權益;催得敷衍,損害出資人利益。
那如何把握松緊度的平衡呢?
催收不能以“把錢要回來”為核心目的,那樣必然越界。催收本質上是一種用戶服務,意在拯救和改善借款人的征信記錄。在此過程中,催收機構要識別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制定個性化還款方案,或延長還款期限,或進行債務減免,或直接步入破產程序。
用戶逾期后,自有其應當承受的代價——個人征信變差及與征信捆綁的一系列權利受限,而催收公司的騷擾、恐嚇、威脅不在此列,自然屬于違規行為。
但現在的問題是,國內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尚不完善,很多借款人不關心征信是否受損,或者說征信受損對其正常生活影響極其有限,欠債不還,代價有限,導致惡意逃廢債盛行。
征信缺位,導致催收越位,放貸機構只好訴諸暴力催收,來維護出資人權益。所以,不解決惡意逃廢債問題,也就不可能根治暴力催收問題。打擊暴力催收很有必要,但加快誠信社會建設才是治本之策。
02 墮落史:從創業先鋒到亂象叢生
在集中整治的鐵拳下,人們不僅對“大平臺”出事見怪不怪,還能在官宣之前頭頭是道地剖析原因,說得有理有據。這說明,一些違規行為已經相當普遍,似乎成了互金平臺身上背負的某種原罪,一抓一個準。
當行業里某種違規行為相當普遍時,就不能簡單地用“壞分子在搗亂”一語蔽之,背后一定有更深層的原因。
縱觀互金平臺發展史,從媒體寵兒、創業先鋒到惡名傍身、亂象叢生,不過短短數年。在這期間,互金行業究竟經歷了什么?不斷“墮落”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么?
第一步:不斷膨脹的平臺責任
互聯網金融肇始于互聯網公司,繼承了互聯網思維下保姆式服務的模式:對C端用戶,講究用戶體驗至上,要提供一站式、一攬子服務;對B端機構,要導流,要科技賦能,要提供一站式零售轉型解決方案。
平臺責任越來越重,大包大攬下,一些本不合理的做法就成了行業慣例。
比如說,用戶享受著平臺提供的管家式服務,萬事不操心,那管家是不是要掌握用戶家里鑰匙、日常開支以及興趣愛好、生日紀念日等重要信息呢?不僅如此,盡職盡責的管家們還會要求用戶簽署全面授權協議,以備不時之需,這種要求是不是也算合理?
事后,我們發現個別管家拿著用戶授權謀私利,才開始質疑授權本身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實仔細去想,這正是用戶享受一站式服務的代價啊。
第二步:紅海,陷入價格戰
管家為何要謀私利呢?如果是一個兩個,多半是所托非人;如果相當普遍,那大概是管家費給的太低。
行業競爭太激烈了,誰也不敢多收費。良心管家們想收個保本微利費,無奈不少人樂意虧本搶生意,還要比誰對自己最狠、敢虧得更多。這種情況下,好的、壞的,有理想的、沒理想的,誰也掙不到錢。
以第三方支付為例,2018年中國非銀行支付交易規模208萬億元人民幣,規模冠絕全球,卻都在微利溫飽線上掙扎;再看看活躍在歐美市場的PayPal,2018年交易規模區區4萬億(人民幣),卻賺了141億。
錢少事多責任重,怎么辦呢?總是要活下去的,風險資本也不能一直做輸血的活雷鋒。主業不賺錢,不少機構就打起了現金貸的主意。
問題來了,全行業不賺錢,為何能有現金貸這個例外?正因為全行業不賺錢,自然需要一條賺錢的門路養活全行業。
第三步:失控,劣幣驅逐良幣
2017年起,頭部P2P靠現金貸扭虧為盈;支付機構也通過貸超導流及大數據服務從現金貸行業分杯羹;更有大量的后起之秀,以現金貸為主業,暴富兼爆發式增長,讓早幾年創業卻還掙扎在溫飽線上的互金老鳥們感慨選錯了賽道。
現金貸本是拯救互金平臺于溫飽的副業,在賺錢效應下,副業慢慢成主業。支付機構的補貼大戰消停了,支付牌照降溫了,互聯網資管消失了,P2P則成了燙手山芋,現金貸一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至此,沒人再爭相虧本討好用戶,也沒人再計較用戶體驗好不好,一切向暴利的現金貸看齊,有序就慢慢走向失控。
03 辯證:亂象很討厭,但模式不能丟
問題越來越多,卻都被高增長的繁榮掩蓋。期間的零星問題,如校園貸問題、催收問題、高利貸問題,相繼被校園貸新規、現金貸新規壓制,但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違規催收、套路貸、高利貸還是變著花樣涌現出來。與此同時,租房分期、教育分期等場景貸亂象也開始顯露。
在高增長的大環境下,這些一度被視作增長的副作用。2018年下半年以來,消費金融進入增長拐點,各方為追求逆勢增長,用力過猛,各類問題便呈現全面暴露之勢。
比如,為追求逆勢增長,各方紛紛向數據要競爭力,壓力傳導至上游,加劇了各類大數據公司的數據采集和交易亂象;下行周期不良率普升,為控制不良壓力,各種違規催收故態復萌;而消費貸款機構自身,也在周期壓力下加速分化,退出與跑路不絕于耳。
其實,拋開現象看本質,這些問題的集中暴露,是消費金融行業周期調整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也只有經歷分化洗牌,行業才能充分消化前期高增長中積累的種種問題,繼而找到新的支撐點重新出發。
現在的問題是,亂象頻發,已經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各方對互聯網金融模式本身的質疑。除了亂象治理,其他方面也開始全面收緊。
如P2P,清理退出成為大趨勢,各方也默認P2P的命運只能如此。但結合國際經驗來看,也有其他選擇。如英國要求P2P平臺區分有經驗出借人和受限制出借人,受限制出借人投資比例不得超過個人凈投資額的10%,高凈值用戶和有經驗出借人則不受限制,以此實現消費者保護和行業發展的平衡。
如大數據風控,在網傳版本中,《個人金融信息保護試行辦法》明確要求,“除了依法設立的征信機構之外,未經人民銀行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個人金融信息的收集處理工作,以及對外提供個人征信業務?!睙o牌不得對外提供個人征信服務,這一點容易理解,但嚴禁機構收集處理個人金融信息,數據風控和精準營銷該從何做起呢?
如網絡小貸,分級管理成為大趨勢,多數機構將失去跨省經營權。始于2015年的小貸公司跨區域熱潮,可能要回歸起點。
……
其實,拋開種種亂象,要看到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發展對整個金融行業帶來的深刻改變;更要看到在全球競技的舞臺上,我們在金融科技層面所取得的各項成績,其實都還處于初級階段,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5G、云計算、大數據風控等在金融業的深化應用,還離不開全行業共同努力。
金融與科技,合則兩利。金融科技的探索,離不開傳統金融機構,更離不開金融科技公司和新金融機構。
04 反思與展望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步入收尾階段,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也迎來了各自的轉折點。
回首過去五年,強監管、治亂象是行業主旋律;展望未來五年,金融加速對外開放、科技登上全球競爭舞臺,分化清理后的金融行業,也將踏上新的征途。
只是,互聯網金融會何去何從呢?主導下一個十年的模式創新,又將是什么呢?
時光匆匆,行業從未停下進化的腳步,有一點可以明確——科技與創新,依舊是左右行業未來趨勢的主角。
#專欄作家#
薛洪言,公眾號:洪言微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碩士生導師,關注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與銀行轉型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