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的互聯網人,集體30歲+

4 評論 5112 瀏覽 12 收藏 14 分鐘

年輕時,想要大房子,開好車,有迷人的伴侶。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但要搞清楚,這是欲望不是理想。

很小的時候,看著那些30歲的大人,覺得他們很成熟,大概就是那些剛剛生完娃,開始為了家庭瑣事忙了的人們。父母30歲的時候,我們大概5、6歲,我們30歲的,也就剛剛成家不久。

每個階段會去做一番總結,從畢業到現在,時間不長不短,做著一開始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也走過他人基本沒有熬下來過的日子,沒有去描述未來的生活終將變成什么樣子,可她也正在在這種期待下逐漸變好,終于回歸到我希望的平和狀態。

大學快畢業時,父母給了一筆“巨款”,讓我去學車,因為輔修了一門法語每次考試基本滿分,且對法國充滿著浪漫的幻想,后來拿著這筆錢偷偷去外面鞏固法語口語,想在畢業前申請去法國留學。

畢業前的那個寒假沒有回家,與多人擠住在徐家匯某間不大不小的出租屋內,身體不適甚至到脫水抽搐發麻也沒想過要去醫院,這份“堅定”后來還是破滅了,因為年輕時的其他選擇原因留在了上海。

很多事情后知后覺,這也恰恰是每個人在最初那幾年不得不去做出的選擇。那個時期迷茫又簡單,很想大有所為實現一番抱負。

記得前不久和同事一起團建,有一個“畫年輪”的游戲,每個人將自己的生命以“5~6年”為一個年輪,寫一下每個年輪里你印象最深的幾件事。20歲之前的記憶很少,除了學習之外還是學習,似乎每個江蘇的家長都是一個類型,只要孩子成績好就是臉上有光,只要考入名校就意味著“成功”。

江蘇地區比較忽視素質教育,一直是應試教育的代表,我的很多同學都是學霸,我也理所當然在父親花了一筆費用之后去了一所不錯的高中,入學時我是墊底并因此很不自信。我的同學都很優秀,他們后來畢業有的進各種研究院,有的去百度、華為,還有的選擇了留學深造,還有大部分人去做了公務員。

以前很不理解公務員這種一眼看到頭的生活有什么好的,后來發現好的崗位也需要硬核能力,至少在這么錯綜復雜的環境下,可以穩定去上升,不必過分焦慮中年轉型問題,也能專心平衡家庭和事業。畢竟,人各有志。

20歲之后,堅定著上大學是為了今后出來工作、實現自我價值的目標,大學期間也仍未敢懈怠,經常在宿舍和圖書館之前穿梭,中途去復旦讀了新聞傳播學專業。讀書很有用,他不一定能讓你賺更多錢,但一定會讓你的認知和判斷力不斷提升,你會逐漸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也知道自己需要追求的生活到底怎么樣,他在于豐富充盈內心。理

想一定是高于生活的,工作之后的環境更加復雜,無法像當時上學時那么簡單地認為:我需要從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

因為有些工作不是你喜歡的,有些工作是你喜歡但不是你期待的,有些工作你很期待又喜歡,卻又剝奪你的自由,自我價值實現有時會與現實矛盾沖突,你會發現你在獲得這些的同時,會失去更多的“快樂”和“自由”。年輕時候的“理想”僅僅是一種“欲望”罷了。

30歲尚年輕,大部分人工作了7、8年,基本上已經褪去了職場的稚嫩,逐漸要朝著職場老油條奔進,離中年還有10年,也是人這一生最黃金的10年,40歲之后,精力和體力不可能如現在這般優秀。

轉自陳丹青一句話:年輕時,想要大房子,開好車,有迷人的伴侶。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但要搞清楚,這是欲望不是理想。

十幾歲時讀到這句話,一直警醒我到現在。也因為一直能分清楚,誰是完全被欲望野心虛榮驅使,誰又是有理想、破邊界、做事情的人。永遠選擇和后者站在一起。如果30歲之后沒有勇氣去追求堅定地理想,30歲是一個尚還不錯的年級。

這兩年,即使創業環境不好,仍然有人選擇去創業,去破局,很欣賞這部分人的勇氣,成就感+尊嚴其實就是成年人的快樂,無論做出什么選擇,本質上我們都是在追求一種讓自己快樂的生活方式。

成年人尚有選擇的權力,如果你選擇的工作體面有價值,便能讓你獲得成就感,如果你的工作不會霸占你太多的自由,你就有尊嚴。無法選擇去過平庸的生活,生活本質上也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較,而是在于你自身能否不斷去做出選擇,讓自己更接近快樂的狀態。而這些,需要從一開始去判斷和選擇,否則很難。30+還不晚,在中年焦慮之前還有選擇的能力。

看到很多職場不如意的人,大體分為:

  • 第一種:選擇錯職業的,身上的特質并不適合做這件事,卻誤入了這個行業的某個職位,導致沒有競爭力,比如做產品需要邏輯能力很強,有些同學把產品當成了項目經理去做,收集需求然后推進迭代管理進度,這些事情其實不需要一個高段位的產品去做;
  • 第二種:毫無職業規劃隨波逐流的,有一種佛系員工,無欲無求也不學習,這樣的人放哪里都不行,結局一定是淘汰;
  • 第三種:太擅長職場心計的,我個人覺得“情商”并不是職場必要的技能,但如何溝通使得對方舒適,是一個需要磨練的技能,這個是說話哲學,不完全是職場情商高的典型,過于突出的高情商有時會顯得“虛偽”;
  • 第四種:不懂得做事技巧,不靈活的員工,這種員工需要看崗位性質,如果是壓力稍大的崗位,可能會面臨生存問題,領導讓你快速出活,你分析下來說這個方案行不通,又拿不出替代方案,領導說啥你做啥,雖然能做的都完成了,但沒有想法,不能舉一反三,顯得比較“鈍感”。

關于職業選擇,永遠要去除“鈍感”,讓自己成為一個靈活的人。

我的本專業是語言和新聞傳播,從事互聯網IT行業也是因為當時偶然的一個決定,剛進這個行業時,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靠自學和摸索,當然可能與自己的悟性也有一定的關系,自認為存在一定天賦,因此習得較快。

工作1~3年的時候,基本上每周都會參加多場行業分享,甚至會逼著自己從最基礎學習axure畫原型、數據分析等技能,了解產品設計鏈路的各個環節。之所以選擇運營而不是產品,個人覺得運營相對比較靈活,能做的事情比較多。當然,自己也不是完全邏輯控,適當在邏輯里加一些感性,一定會是那個既懂產品又懂用戶的運營。

從畢業在報社工作,到轉到互聯網行業,下了很大決心,以至于在畢業初期時,愿意為了一份沒有薪水的上市企業的網站運營工作,努力實習大半年,這聽起來很瘋狂。那時想法確實很簡單,只想進到一個比較大的企業,學習互聯網知識,幫助自己盡快理解這個行業并獲得職業生涯上的進步。

為什么新聞學畢業的我會選擇互聯網行業?

我認為任何專業所得都是相通的,新聞傳播學其實與互聯網運營領域息息相關。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AARRR模型,用戶從下載-注冊到最終傳播,其實就是一套完整的傳播學理論。

傳播學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因子叫“傳播介質”,什么是傳播介質,即你希望用戶給你進行傳播而做的宣傳手段,都可統稱為傳播介質。 而運營的手段也是一種傳播介質,如何讓用戶知道產品,并愿意下載注冊產品,需要極強的拉新、傳播手段,而如何讓用戶持續使用產品,并長久留下來,則需要更精細化的運營策略來驅動。

最理想的狀態是,用戶留下來了,并愿意分享產品幫助我們進行二次傳播,那樣的話,我們的“傳播介質”已經形成了。

我希望能從我習得的知識領域解釋運營工作的重要性,并介紹幾種運營工作中的思維方式。幫助在運營工作中迷茫的同學快速掌握體系化的方法論,在職場中得以游刃有余的開展相關工作。

好的運營會有一個共同特點:無論做什么事,他總有自己的方法論,總能設計出落地策略。如果你尚處在打雜的階段,大可不必焦慮,因為大部分運營的方式方法不一定完全來自實踐,思考也很重要,這里所說的的思考特指基于用戶思維的思考,你要去理解用戶,才能知道用戶最需要什么。

從正常的運營成長之路上,我建議大家可以在一開始時做一些用戶對話相關的工作(可以理解為用戶反饋、需求,甚至做一些調研),了解用戶核心訴求是理解用戶的的敲門磚,大量的用戶會通過系統反饋或私信告訴你他們的需求,夸你或者罵你,都是他們基于產品體驗下來的本能反應

關于職業方向的選擇建議,你適合運營還是產品?

好比一家餐廳里,廚子和門店經理都很重要,產品是那個廚子,運營則是那個門店經理。一個產品需要非常關注需求價值,時刻思考產品體驗如何做得更好。同時,也需要對如下內容了如指掌:如何讓用戶喜愛、沉浸在自己的產品中,產品要做什么功能,就應該堅守什么樣的立場和方向。產品就像廚子,選什么食材,做出什么樣的菜滿足大眾口味,讓人們都能愛上這家餐廳,這是廚子的追求。

而運營也要熟悉產品定位,對目標用戶及要解決的問題有深刻理解。同時,運營在前期產品設計時就應該介入,與產品共同探討方向并規劃后續運營方案。好的運營能夠挖掘用戶痛點,將產品的價值明顯化、最大化,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產品。餐廳的門店經理也是一樣,不斷關注大眾的反饋和店內服務環境,同時注重門店的宣傳,確保門店更多的客流。

產品和運營是相輔相成,互為配合的。無論哪種職業定位,都需要深入用戶,了解他們真實的需求,因為我們所想未必是用戶所需要的。

30+之后的未來十年,希望能在擅長的領域內游刃有余。同時,也會著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一些事,后一個十年,不會選擇“下沉”,尋找合適的方向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完成自己20歲多曾經埋下的愿望。

共勉~

#專欄作家#

曹燁,微信公眾號:冷靜的曹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知名互聯網企業用戶運營負責人。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O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一個成就高,這句話就解釋了大部分人離職的原因,成就感是超越薪資等其他因素的特定存在!剛好30的年齡,期待未來的10年!加油!

    來自廣東 回復
  2. 你在五五哈哈哈哈哈哈說走就走就等你你在哪你睡不著呢張口結舌女神女神你在哪就是女神女神女神女神計算機技術是你男神上課

    回復
    1. 再康莊媽媽怎么這么說

      回復
  3. 寫得不多,但是內容還是很實在!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