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胖,請原諒我道破天機

9 評論 12871 瀏覽 82 收藏 20 分鐘

上周,羅胖進行了papi醬視頻貼片廣告的招標會。又一次引爆了papi醬事件。

整場看下來羅胖大概傳達了這么幾層意思:

  1. 解釋為什么要收8000塊門票錢?
  2. 廣告價值遠高于300萬。至少在1000萬以上。
  3. 到底值多少錢由你的智慧和想象力決定。

言論一出,須臾間,

拍磚聲四起,炒作、忽悠等字眼最為集中。“他的行為無異于‘殺雞取卵’”,是伊卜生這幾天見到的最尖銳的措辭。

從接觸、捧紅、投資papi醬到開這次的招標會,羅胖一切的行為,與其一直倡導的,過濾價值信息,不以廣告等一次性收益做為盈利模式的價值觀,簡直是背道而馳的。

那么,對于羅輯思維的策略和價值觀我們是否該重新界定呢?一般的看法是,他也許忘了自己的“初心”。

人的心態會隨著地位的改變發生變化,“迅速逐利”成了羅輯思維(估值10億+)這個階段的內在驅動力。另一種則是,表象之下,也許隱藏著羅胖“戰略層的驅動力”。對于觀察者,如果不能跳轉視角,就很難發現其中的玄機。

那么,羅胖的真實動機到底是什么?他到底要做什么?伊卜生接下來推理所得出的結論。也許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的“天機”。針對一般的見地,伊卜生做了幾個假設:

  1. 只想把papi醬打造成爆款
  2. 只是想短期套現
  3. 只想給自己多帶些用戶關注

假想動機一:只是想把papi醬打造成爆款?

上周的文章,伊卜生談到網紅的成長周期總是短暫。羅胖是不會不了解這一點的,否則他也不會把羅輯思維,打造成一個知識分享類的自媒體了。從一開始就去做一個形象不那么立體化的網紅就好了。

所以這種可能性可以排除了。

假想動機二:只是想短期套現?

招標發布會的收入來源:

門票收入?

8000元門票,400名左右的與會人士,總收益300萬左右。

這是一次性的收益,難以復制的。

貼片廣告收益:

貼片廣告,拍賣的是為期一年的貼片廣告,成交價大于一千萬。

你可能會說,門票+拍賣貼片廣告,一下子就掙了1000多萬(還要乘以實際股權占比),這么好的事擱誰也會禁不住誘惑的。但如果換個角度想,對于一個估值超過10億人民幣的公司,實在不至于為了這點一次性的收益而冒如此大的風險。

所以,這種可能性的動機基本也可以排除掉。

假想動機三:只想給自己多帶些用戶關注?

羅輯思維花了幾年時間,沉淀了600萬粉絲,Papi醬只用了幾個月,就累積了1000萬粉絲。

羅胖是不是想借著papi醬的東風,給自己帶來更多關注,讓那些原本不關注自己的人,通過這次事件轉化成自己的粉絲呢?

通過對數據的深度挖掘,可以排除掉這種動機的兩點事實。

I.papi醬的粉絲沒有羅輯思維多

首先,Papi宣稱所謂的1000萬粉絲,計算方式是不科學的。

papi粉絲

稍微懂一點數據分析的人都知道,要計算受眾總數,是要看獨立ip的,也就是每一個單獨的訪問地址算作一個用戶。

微博粉絲數的水分通常是比較大的,一個擁有幾千萬粉絲的明星,其中有幾十萬活躍的互動用戶就已經是很高的水平了。

而視頻站的點播數是不能計算為獨立ip的。

所以,把所有平臺上的數據簡單的相加顯然也是不科學的。

推測來papi醬的粉絲,無論從數量還是用戶粘性,都是沒法和羅輯思維相提并論的。

II.?羅輯思維和papi醬用戶定位的不同。

眾所周知,羅輯思維是知識分享類的平臺,而papi醬的展現形式是個人吐槽。

定位的不同,也造成用戶壁壘,而papi醬事件以來,羅輯思維的用戶數并沒有突破性的增長,也正好說明了這個事實。

既然以上三種動機,都不能解釋通羅胖的真實目的。

那么還會有第四種可能的動機嗎?

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測試,給了伊卜生巨大的啟發。

測試的原題面是:

圖片1

想一想,如果給你一堆火柴,一盒大頭釘,一根蠟燭。請問:如何將燃燒的蠟燭固定在墻上,從而讓它燃燒的時候蠟燭油不至于滴到桌上。在問題的最初描述下,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大致會嘗試兩種徒勞無功的做法:

  • a.試圖直接用大頭釘把蠟燭釘在墻上(蠟燭會被扎碎)。
  • b.試圖將蠟燭燒融之后粘在墻上(蠟油粘性不足以支撐蠟燭的重量)。

在兩次失敗之后,大多數人都會放棄,認為問題無解。

事實上只有極少數人最終得出了正解。

即:把蠟燭放在裝大頭釘的盒子當中,然后把盒子用大頭釘釘到墻上。

圖片2

這個測試說明了什么?

這個小問題之所以讓眾人感到如此困難,其實是因為我們下意識里面認為,大頭釘的盒子就是用來裝大頭釘的,壓根就沒有想過還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

心理學家把這個稱作功能定勢。

那么,在欣賞羅胖+papi醬的組合,制造的整個事件過程中。又有沒有我們直覺上會忽略的其功能的那個“盒子”呢?我們是不是把他的功能性先入為主的定了勢呢?

順應社會共識

功能定勢與釘蠟燭實驗類似:

功能定勢讓我們把papi醬事件的結構劃分成這樣:

1 (2)

我們用自己的直覺定位了角色:

圈內

角色1:羅胖

他是事件的制造者、投資人、運營者。

角色2:papi醬

郁郁不得志多年,表演專業心機婊,終于得償所愿。

角色3:資本方

是事件催化劑。

資本的介入抬高估值。同時,也因此吸引了二次傳播的受眾。

角色4:廣告商

用遠超過貼片廣告價值的成交價,參與了一把事件,玩了一票。

圈外

角色5:觀眾

他們只有兩種選擇,要么看好,要么看衰。

總之事件無論發展到什么地步,都和觀眾們沒關系,他們是始終在圈外的人。

于是就會很自然的,得出這個結論:

“羅胖和papi,他們不過是為了單純的炒作獲利?!?/p>

順應社會共識

功能不定勢跳轉視角

優酷土豆副總裁盧梵溪,曾經分享過一篇題為《如何把小蘋果打造成文化“爆款”》的文章。

在推出小蘋果的音樂視頻前,他們就做了50支,群眾模仿唱跳《小蘋果》的自拍視頻。

這些視頻中,有廣場舞大媽、工人、學生、交警……。它們起到的功能就是,用戶模版。

當真實的受眾看到這些,會不自主的下意識反應,我比他們唱的好多了,跳的好多了,顏值也更高。我也應該來一段我的模仿,展現一下自己的唱功。這樣的運營方式,一下子就引爆了受眾效應。

所以,當你看到papi醬的視頻時,有沒有感覺到似曾相識?

如果假設papi醬只不過是作為創造共識的用戶模版出現(被忽略的盒子)。

結論就會完全不一樣。

2

需要重新定位角色

角色1:羅胖+papi醬+資本方+廣告商

一起導演這場杰作,讓大眾看到,原來一個人做的短視頻,也可以通過貼片廣告分成來變現。并且貼片可以價值千萬啊。

角色2:觀眾

受到此次事件影響后,會意的觀眾會分化成兩類。

  • 短視頻創業者
  • 個人IP投資者(新的投資機會)

A.短視頻創業者

王大錘

當風口到來,并被展示出來時,總是會有一部分人先去嘗試。并且會認為,我比那個模版要做得好。

好比當萬眾創業的風吹來時,一大批90后創業者冒出。

未必他們的產品有多優秀或多有持久力。但他們起到的社會共識和模版作用,要比自身的產品功能性有意義的多。

其他準創業者躍躍欲試但又心存疑慮時,看到他們就會有這樣的心理活動軌跡。

“90后,還沒畢業,沒有社會經驗也可以做到,并獲得大批用戶和如此融資規模。我的經驗和資源,與他們相比是有優勢的。

于是便會堅定創業的決心。

這種模版效應并不是人為創造出來的,而是他們彼時出現在那里,就起到了這樣的功能。

B.個人投資者

一個創業項目的維度是極其大的,但一支短視頻的維度卻很小。

有些人注定沒有創造產品的能力。但并不意味著他們無法參與進來。

講的淺顯一些:

人們可以通過較少的資金,對創意提供支持,讓它可以被制作成視頻節目。

如果它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引爆,那么首先就可以通過貼片廣告的方式讓早期的支持者們受益。

因此,大家都是在圈內的。我們其實都身處在羅胖他們所引爆的市場當中。

不同的是,觀眾理解力存在差異,有的人先意識到,有人稍晚意識到,有人在別人的提醒后會意識到。這就是羅胖所講的“會意”。

會意

那么,問題又來了,羅胖不是說:“papi醬的模式是不可復制的”嗎?

如果你能深刻“會意”,就會有這樣兩層解讀:

其一,如果單純的復制個人吐槽類的小視頻,你肯定是沒機會的。

其二,如果你有新的創意,我會很歡迎。但你自己肯定是玩不轉的,一定要借助有能力和實力的人的運營。

而我是市場的引爆者,這個人當然是我。因為我構建了一種模式和一個無型的平臺。

所以,你是不是就理解了,羅胖和徐老師為什么要投papi醬這類的產品而不是其他了呢?

它的特征如下:

A.低門檻

個人就能制作出的而不是經過團隊精良制作的

B.短周期

引爆周期不太長,但能迅速形成用戶印象

C.全覆蓋

內容和渠道是成功運營產品的兩道法門。多渠道發布的,而不是單一渠道是產品構建的重要一環。

D.無限制

外型條件一般而不是特別出眾,對自身條件沒有太多限制,只要有特點就行

這一切都是為了,給人們提供一個更直觀可行的范例。

現在,你是不是就悟道了羅胖他們到底想做什么了呢?

沒錯,就是要引爆整個短視頻IP的市場,甚至是一個新型影視制作的市場。

如果你熟悉《萬萬沒想到》的模式,

就會知道存在這樣的,影視制作產業鏈條:

單劇集的短視頻——系列劇——院線電影

但《萬萬》的模式有三點弊端。

I.受制于廣告商

為了維持運營,創造營收,不得不在片子內大量植入廣告,勢必影響內容的純度。

II.無法規模量產

由于對制作標準的要求較高,一家公司一年可以制作幾十部系列自制劇,就已經算是高產了。

即使是優酷和愛奇藝這樣的平臺,每年也在生產“自制劇”,生產規模大概是每年2000個系列。

但相比于整個市場能提供的資源,整體規模還是微不足道的。

并且能形成品牌效應的作品鳳毛麟角。

所以必須借助大眾的力量繁榮整體市場。

III.創意有限

創意向來都不是少數人的專利。

觀眾參與不進來,得不到利益的刺激,又怎么會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意,IP的內容形式怎么能不逐漸變得單一呢?
現如今,國產影視內容缺乏創意,缺乏精品仍然是很大的問題。借助更廣泛的智慧和資本的力量,也許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而羅胖的招標會,達到了一舉三得的效果,除了引爆了市場,還幫助papi醬獲得了商業生涯中的第一筆重要財富,更為關鍵的是,還為更廣大的“會意”了的人,爭取到了一個相對高的起點。

可能你會問,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暗示,讓人們會意而不能明示?

因為,一個市場要引爆,必定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先要有少部分人深度領悟了某種暗示,上了牌桌;

再通過小范圍群體行為,去影響多數人的群體;

最終市場才會真正形成。

這也就是為什么,絕大多數人,總是會錯過風口。

正是由于每當風口到來時,不能準確的感知。而每每錯過后再去總結、懊喪,也不過是徒勞。

結語

對于papi醬事件,人們之所以會質疑。往往是因為和市場引爆者不能處于同樣的思想維度。

當一個人的財富已經可以滿足溫飽和自我享受,金錢只不過是一個想象力的維度。

被困在某個維度里的人,無法理解上一個維度的失去。猶如一個成人和他的孩子,明明彼此相愛,無奈難以溝通。

我們行走在追求名利的路上,用路上的心態換位到已經走過這條路的人身上,很多時候結論是偏頗的。

為了不被偏頗影響自己的判斷,就要學會找到那個總是容易被忽略,卻又承載了無盡想象力的盒子。

那么,如何找到被忽略的盒子呢?

心理學通常采用雙系統來描述我們如何做決策和判斷

第一系統是我們熟悉的思維領域,它由我們選擇的所有關注點構成,也就是我們對事物理解的功能定勢。

與之相反,第二系統大部分不為人知。這片領域是極少數人能掌握的思維,就是能迅速找到事物“功能定勢之外”的其他功能。

《必然》中提到:創新的事物皆是重混信息的結果

即:將原有的信息結構打破在重新混合在一起,是新的事物產生必經之路。

如果我們用舊有的思維承載新的事物,那些新事物在我們眼中也不過是新瓶裝老酒。

papi醬只是原生的事物。我們現在看到的有關papi醬的合作、融資、拍賣等一系列,經過重混后的結果,才是產品的整體形態。

在眾多網紅中,最終和羅胖、徐小平合作的,到底是不是papi醬,到底是什么形式其實根本不重要。

她只是原有事物的原生形態,只有經過重混后才有價值。有人賦予她功能,她便有存在的意義,不賦予她便沒有。

PS:

羅胖在招標會開始時說,他的內心是忐忑的。

其實讓他忐忑的,不是未來市場是否會被引爆。更不是招標最終的成交價會是多少。

而是不知道市場何時會被引爆,引爆的規模會多大,引爆的速度有多快,這取決于有多少人能迅速“會意”。

但市場一定會被引爆,這是可以肯定的。

當伊卜生寫這篇文章時,內心同樣是忐忑的。

我的忐忑來自:不知道什么時候能與你的思想相遇。

但我知道,一定會與你相遇,也一定會與你擦出思想的火花。

 

請勿抄襲,盜版必究

作者:伊卜生,微信號:kangjian0705。微信公眾號:Ibsen2020。

本文由 @伊卜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引爆短視頻市場,對邏輯思維具體會產生哪些利好呢?

    來自北京 回復
  2. 心理學實驗是講的是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沒有功能定勢這一說。

    來自上海 回復
    1. 你的學習,有些功能固著了。

      來自北京 回復
  3. 寫的比較亂,思路想法和說辭沒有很好的轉化為書面語言,但是分析的還蠻到位的

    來自四川 回復
  4. 伊卜生,請原諒我道破天機。你也不過想接著這事件來宣傳自己。 ??

    來自廣東 回復
  5. 作者倒是提供了一種另類的思考方式…比較有用。

    來自北京 回復
  6. 不明覺厲

    來自浙江 回復
  7. 很亂。并沒理解本次事件的意義。作者思考有。但思想深度太淺。與天機差距億里之遙!標題黨而以。

    來自上海 回復
  8. 完整的看完了,確切的說是瀏覽了一遍,又細讀了一遍。開始以為是簡單的吐槽后插入一個新的觀點。后來發現是一個邏輯嚴謹的猜想論證。對于發生的事件,總有一部分人會嗅到不同的味道,也就是說總有人能理解到那些看似雜亂現象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且不論對與錯,單從這個分析事件的態度就足以說明一切。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