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場看下來羅胖大概傳達了這么幾層意思:
- 解釋為什么要收8000塊門票錢?
- 廣告價值遠高于300萬。至少在1000萬以上。
- 到底值多少錢由你的智慧和想象力決定。
言論一出,須臾間,
拍磚聲四起,炒作、忽悠等字眼最為集中。“他的行為無異于‘殺雞取卵’”,是伊卜生這幾天見到的最尖銳的措辭。
從接觸、捧紅、投資papi醬到開這次的招標會,羅胖一切的行為,與其一直倡導的,過濾價值信息,不以廣告等一次性收益做為盈利模式的價值觀,簡直是背道而馳的。
那么,對于羅輯思維的策略和價值觀我們是否該重新界定呢?一般的看法是,他也許忘了自己的“初心”。
人的心態會隨著地位的改變發生變化,“迅速逐利”成了羅輯思維(估值10億+)這個階段的內在驅動力。另一種則是,表象之下,也許隱藏著羅胖“戰略層的驅動力”。對于觀察者,如果不能跳轉視角,就很難發現其中的玄機。
那么,羅胖的真實動機到底是什么?他到底要做什么?伊卜生接下來推理所得出的結論。也許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的“天機”。針對一般的見地,伊卜生做了幾個假設:
- 只想把papi醬打造成爆款
- 只是想短期套現
- 只想給自己多帶些用戶關注
假想動機一:只是想把papi醬打造成爆款?
上周的文章,伊卜生談到網紅的成長周期總是短暫。羅胖是不會不了解這一點的,否則他也不會把羅輯思維,打造成一個知識分享類的自媒體了。從一開始就去做一個形象不那么立體化的網紅就好了。
所以這種可能性可以排除了。
假想動機二:只是想短期套現?
招標發布會的收入來源:
門票收入?
8000元門票,400名左右的與會人士,總收益300萬左右。
這是一次性的收益,難以復制的。
貼片廣告收益:
貼片廣告,拍賣的是為期一年的貼片廣告,成交價大于一千萬。
你可能會說,門票+拍賣貼片廣告,一下子就掙了1000多萬(還要乘以實際股權占比),這么好的事擱誰也會禁不住誘惑的。但如果換個角度想,對于一個估值超過10億人民幣的公司,實在不至于為了這點一次性的收益而冒如此大的風險。
所以,這種可能性的動機基本也可以排除掉。
假想動機三:只想給自己多帶些用戶關注?
羅輯思維花了幾年時間,沉淀了600萬粉絲,Papi醬只用了幾個月,就累積了1000萬粉絲。
羅胖是不是想借著papi醬的東風,給自己帶來更多關注,讓那些原本不關注自己的人,通過這次事件轉化成自己的粉絲呢?
通過對數據的深度挖掘,可以排除掉這種動機的兩點事實。
I.papi醬的粉絲沒有羅輯思維多
首先,Papi宣稱所謂的1000萬粉絲,計算方式是不科學的。
稍微懂一點數據分析的人都知道,要計算受眾總數,是要看獨立ip的,也就是每一個單獨的訪問地址算作一個用戶。
微博粉絲數的水分通常是比較大的,一個擁有幾千萬粉絲的明星,其中有幾十萬活躍的互動用戶就已經是很高的水平了。
而視頻站的點播數是不能計算為獨立ip的。
所以,把所有平臺上的數據簡單的相加顯然也是不科學的。
推測來papi醬的粉絲,無論從數量還是用戶粘性,都是沒法和羅輯思維相提并論的。
II.?羅輯思維和papi醬用戶定位的不同。
眾所周知,羅輯思維是知識分享類的平臺,而papi醬的展現形式是個人吐槽。
定位的不同,也造成用戶壁壘,而papi醬事件以來,羅輯思維的用戶數并沒有突破性的增長,也正好說明了這個事實。
既然以上三種動機,都不能解釋通羅胖的真實目的。
那么還會有第四種可能的動機嗎?
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測試,給了伊卜生巨大的啟發。
測試的原題面是:
想一想,如果給你一堆火柴,一盒大頭釘,一根蠟燭。請問:如何將燃燒的蠟燭固定在墻上,從而讓它燃燒的時候蠟燭油不至于滴到桌上。在問題的最初描述下,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大致會嘗試兩種徒勞無功的做法:
- a.試圖直接用大頭釘把蠟燭釘在墻上(蠟燭會被扎碎)。
- b.試圖將蠟燭燒融之后粘在墻上(蠟油粘性不足以支撐蠟燭的重量)。
在兩次失敗之后,大多數人都會放棄,認為問題無解。
事實上只有極少數人最終得出了正解。
即:把蠟燭放在裝大頭釘的盒子當中,然后把盒子用大頭釘釘到墻上。
這個測試說明了什么?
這個小問題之所以讓眾人感到如此困難,其實是因為我們下意識里面認為,大頭釘的盒子就是用來裝大頭釘的,壓根就沒有想過還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
心理學家把這個稱作功能定勢。
那么,在欣賞羅胖+papi醬的組合,制造的整個事件過程中。又有沒有我們直覺上會忽略的其功能的那個“盒子”呢?我們是不是把他的功能性先入為主的定了勢呢?
順應社會共識
功能定勢與釘蠟燭實驗類似:
功能定勢讓我們把papi醬事件的結構劃分成這樣:
我們用自己的直覺定位了角色:
圈內
角色1:羅胖
他是事件的制造者、投資人、運營者。
角色2:papi醬
郁郁不得志多年,表演專業心機婊,終于得償所愿。
角色3:資本方
是事件催化劑。
資本的介入抬高估值。同時,也因此吸引了二次傳播的受眾。
角色4:廣告商
用遠超過貼片廣告價值的成交價,參與了一把事件,玩了一票。
圈外
角色5:觀眾
他們只有兩種選擇,要么看好,要么看衰。
總之事件無論發展到什么地步,都和觀眾們沒關系,他們是始終在圈外的人。
于是就會很自然的,得出這個結論:
“羅胖和papi,他們不過是為了單純的炒作獲利?!?/p>
順應社會共識
功能不定勢跳轉視角
優酷土豆副總裁盧梵溪,曾經分享過一篇題為《如何把小蘋果打造成文化“爆款”》的文章。
在推出小蘋果的音樂視頻前,他們就做了50支,群眾模仿唱跳《小蘋果》的自拍視頻。
這些視頻中,有廣場舞大媽、工人、學生、交警……。它們起到的功能就是,用戶模版。
當真實的受眾看到這些,會不自主的下意識反應,我比他們唱的好多了,跳的好多了,顏值也更高。我也應該來一段我的模仿,展現一下自己的唱功。這樣的運營方式,一下子就引爆了受眾效應。
所以,當你看到papi醬的視頻時,有沒有感覺到似曾相識?
如果假設papi醬只不過是作為創造共識的用戶模版出現(被忽略的盒子)。
結論就會完全不一樣。
需要重新定位角色
角色1:羅胖+papi醬+資本方+廣告商
一起導演這場杰作,讓大眾看到,原來一個人做的短視頻,也可以通過貼片廣告分成來變現。并且貼片可以價值千萬啊。
角色2:觀眾
受到此次事件影響后,會意的觀眾會分化成兩類。
A.短視頻創業者
當風口到來,并被展示出來時,總是會有一部分人先去嘗試。并且會認為,我比那個模版要做得好。
好比當萬眾創業的風吹來時,一大批90后創業者冒出。
未必他們的產品有多優秀或多有持久力。但他們起到的社會共識和模版作用,要比自身的產品功能性有意義的多。
其他準創業者躍躍欲試但又心存疑慮時,看到他們就會有這樣的心理活動軌跡。
“90后,還沒畢業,沒有社會經驗也可以做到,并獲得大批用戶和如此融資規模。我的經驗和資源,與他們相比是有優勢的。
于是便會堅定創業的決心。
這種模版效應并不是人為創造出來的,而是他們彼時出現在那里,就起到了這樣的功能。
B.個人投資者
一個創業項目的維度是極其大的,但一支短視頻的維度卻很小。
有些人注定沒有創造產品的能力。但并不意味著他們無法參與進來。
講的淺顯一些:
人們可以通過較少的資金,對創意提供支持,讓它可以被制作成視頻節目。
如果它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引爆,那么首先就可以通過貼片廣告的方式讓早期的支持者們受益。
因此,大家都是在圈內的。我們其實都身處在羅胖他們所引爆的市場當中。
不同的是,觀眾理解力存在差異,有的人先意識到,有人稍晚意識到,有人在別人的提醒后會意識到。這就是羅胖所講的“會意”。
那么,問題又來了,羅胖不是說:“papi醬的模式是不可復制的”嗎?
如果你能深刻“會意”,就會有這樣兩層解讀:
其一,如果單純的復制個人吐槽類的小視頻,你肯定是沒機會的。
其二,如果你有新的創意,我會很歡迎。但你自己肯定是玩不轉的,一定要借助有能力和實力的人的運營。
而我是市場的引爆者,這個人當然是我。因為我構建了一種模式和一個無型的平臺。
所以,你是不是就理解了,羅胖和徐老師為什么要投papi醬這類的產品而不是其他了呢?
它的特征如下:
A.低門檻
個人就能制作出的而不是經過團隊精良制作的
B.短周期
引爆周期不太長,但能迅速形成用戶印象
C.全覆蓋
內容和渠道是成功運營產品的兩道法門。多渠道發布的,而不是單一渠道是產品構建的重要一環。
D.無限制
外型條件一般而不是特別出眾,對自身條件沒有太多限制,只要有特點就行
這一切都是為了,給人們提供一個更直觀可行的范例。
現在,你是不是就悟道了羅胖他們到底想做什么了呢?
沒錯,就是要引爆整個短視頻IP的市場,甚至是一個新型影視制作的市場。
如果你熟悉《萬萬沒想到》的模式,
就會知道存在這樣的,影視制作產業鏈條:
單劇集的短視頻——系列劇——院線電影
但《萬萬》的模式有三點弊端。
I.受制于廣告商
為了維持運營,創造營收,不得不在片子內大量植入廣告,勢必影響內容的純度。
II.無法規模量產
由于對制作標準的要求較高,一家公司一年可以制作幾十部系列自制劇,就已經算是高產了。
即使是優酷和愛奇藝這樣的平臺,每年也在生產“自制劇”,生產規模大概是每年2000個系列。
但相比于整個市場能提供的資源,整體規模還是微不足道的。
并且能形成品牌效應的作品鳳毛麟角。
所以必須借助大眾的力量繁榮整體市場。
III.創意有限
創意向來都不是少數人的專利。
觀眾參與不進來,得不到利益的刺激,又怎么會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意,IP的內容形式怎么能不逐漸變得單一呢?
現如今,國產影視內容缺乏創意,缺乏精品仍然是很大的問題。借助更廣泛的智慧和資本的力量,也許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而羅胖的招標會,達到了一舉三得的效果,除了引爆了市場,還幫助papi醬獲得了商業生涯中的第一筆重要財富,更為關鍵的是,還為更廣大的“會意”了的人,爭取到了一個相對高的起點。
可能你會問,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暗示,讓人們會意而不能明示?
因為,一個市場要引爆,必定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先要有少部分人深度領悟了某種暗示,上了牌桌;
再通過小范圍群體行為,去影響多數人的群體;
最終市場才會真正形成。
這也就是為什么,絕大多數人,總是會錯過風口。
正是由于每當風口到來時,不能準確的感知。而每每錯過后再去總結、懊喪,也不過是徒勞。
結語
對于papi醬事件,人們之所以會質疑。往往是因為和市場引爆者不能處于同樣的思想維度。
當一個人的財富已經可以滿足溫飽和自我享受,金錢只不過是一個想象力的維度。
被困在某個維度里的人,無法理解上一個維度的失去。猶如一個成人和他的孩子,明明彼此相愛,無奈難以溝通。
我們行走在追求名利的路上,用路上的心態換位到已經走過這條路的人身上,很多時候結論是偏頗的。
為了不被偏頗影響自己的判斷,就要學會找到那個總是容易被忽略,卻又承載了無盡想象力的盒子。
那么,如何找到被忽略的盒子呢?
心理學通常采用雙系統來描述我們如何做決策和判斷
第一系統是我們熟悉的思維領域,它由我們選擇的所有關注點構成,也就是我們對事物理解的功能定勢。
與之相反,第二系統大部分不為人知。這片領域是極少數人能掌握的思維,就是能迅速找到事物“功能定勢之外”的其他功能。
《必然》中提到:創新的事物皆是重混信息的結果
即:將原有的信息結構打破在重新混合在一起,是新的事物產生必經之路。
如果我們用舊有的思維承載新的事物,那些新事物在我們眼中也不過是新瓶裝老酒。
papi醬只是原生的事物。我們現在看到的有關papi醬的合作、融資、拍賣等一系列,經過重混后的結果,才是產品的整體形態。
在眾多網紅中,最終和羅胖、徐小平合作的,到底是不是papi醬,到底是什么形式其實根本不重要。
她只是原有事物的原生形態,只有經過重混后才有價值。有人賦予她功能,她便有存在的意義,不賦予她便沒有。
PS:
羅胖在招標會開始時說,他的內心是忐忑的。
其實讓他忐忑的,不是未來市場是否會被引爆。更不是招標最終的成交價會是多少。
而是不知道市場何時會被引爆,引爆的規模會多大,引爆的速度有多快,這取決于有多少人能迅速“會意”。
但市場一定會被引爆,這是可以肯定的。
當伊卜生寫這篇文章時,內心同樣是忐忑的。
我的忐忑來自:不知道什么時候能與你的思想相遇。
但我知道,一定會與你相遇,也一定會與你擦出思想的火花。
請勿抄襲,盜版必究
作者:伊卜生,微信號:kangjian0705。微信公眾號:Ibsen2020。
本文由 @伊卜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引爆短視頻市場,對邏輯思維具體會產生哪些利好呢?
心理學實驗是講的是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沒有功能定勢這一說。
你的學習,有些功能固著了。
寫的比較亂,思路想法和說辭沒有很好的轉化為書面語言,但是分析的還蠻到位的
伊卜生,請原諒我道破天機。你也不過想接著這事件來宣傳自己。 ??
作者倒是提供了一種另類的思考方式…比較有用。
不明覺厲
很亂。并沒理解本次事件的意義。作者思考有。但思想深度太淺。與天機差距億里之遙!標題黨而以。
完整的看完了,確切的說是瀏覽了一遍,又細讀了一遍。開始以為是簡單的吐槽后插入一個新的觀點。后來發現是一個邏輯嚴謹的猜想論證。對于發生的事件,總有一部分人會嗅到不同的味道,也就是說總有人能理解到那些看似雜亂現象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且不論對與錯,單從這個分析事件的態度就足以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