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電視新聞的話,你會錯過什么
在所有媒體都趨向“融媒體”的背景下,“利益相關”控制了大家的對外口徑。我們需要擔心是否會只有一種聲音出現?
來自臺灣省的藝人高以翔,在浙江衛視一檔綜藝節目錄制過程中不幸猝死。一時間,高以翔和 Godfrey Gao 的名字在全球各地的主流媒體都擁有一席之地。
高以翔的家鄉臺灣、他母親所在的馬來西亞媒體自不必說,而CNN、BBC、每日郵報、澳洲第9頻道等外媒共同的關注,說明這已經是一條世界性的新聞。
當我們在網絡世界吃瓜吃得津津有味的時候,是否做過這樣的一個假設:如果你選擇從互聯網以外的其它地方,比如說,只從電視上嘗試獲取跟高以翔有關的新聞,你會得到什么結果?
融合途中,聲音越來越少
讓我們先從27日消息開始擴散的最初時刻說起。
最先向外界確認死訊的是浙江新聞客戶端。(不過現在再看原文,就因故“來晚一步,內容已經不存在了”。)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名字起得很官方的 App 的來頭,這是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新聞產品,它們家同時還有一個視頻客戶端叫“天目新聞”。
這兩款產品推出的時間其實都很短,只在今年烏鎮互聯網大會開始,才以這樣的頭銜來作為報頭。但不管頭銜怎么變,實際上它們共享的都是母體浙報集團的采編資格,都可以看作是《浙江日報》《錢江晚報》的延伸。
如外界預料的一樣,浙江衛視對事情經過長時間諱莫如深,直到高去世后幾個小時,才由隔壁“友媒”披露死訊。
在這幾個小時里,官方微博作為最主要的發聲渠道,處于完全的失語狀態。因為微博編輯后會顯示編輯歷史,有網友留意到,節目官博雖然沒時間通報情況,卻有時間偷偷地編輯掉贊助商 vivo 的痕跡,這也引發了輿論更多的憤怒。
誠如一位媒體業界的觀察人士在朋友圈所說,這件事充分證明了一個地方至少有兩家以上主流媒體的必要性。
你可能會認為,現在國內主流媒體的數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畢竟,航通社也寫過文章,講到所謂黨報征訂難、地方媒體倒閉的問題。一些小地方的報紙,或者一些報業集團的子報子刊,能關停的基本上都關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卻還沒能培養起足夠的競爭力。
但也正是這樣的關停并轉,或曰“融媒體”建設過程,讓剩下的媒體能提供的聲音也變得越來越單一。
原本,一個行政區劃內都會有自己的報社、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各自為政?,F在廣播和電視兩個實體已經全面地合二為一。
雖然在播客、滴滴們的沖擊下,廣播媒體活得并不算滋潤,但它們仍努力證明著自己存在的價值。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就經常有讓人意外的佳作出現。
2008年底,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生被校方冒用信息辦理了信用卡,輿論為之嘩然。該校宣傳部長強建周,接受央廣中國之聲采訪時,揚言要“占領天涯(論壇)”、“占領你們所有得到信息的渠道”、“我今天要做一個轟動全國的事情”,甚至威脅扣留采訪中的女記者。
隨著《新聞縱橫》欄目播出采訪音頻,強部長如愿以償地“轟動全國”,此事也成為廣播媒介參與輿論監督的美談。
隨著機構改革的步伐推進,“中央三臺”即央視、央廣和國際廣播電臺合并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從此開始了“中央廚房”化,共享資源的過程。我們現在可以在廣播節目《全球華語廣播網》中聽見來自央視《新聞直播間》的節目配音,而廣播主持人也走進央視大樓,給電視新聞配音。
總而言之,現在總臺的電視、廣播、網絡渠道播出的節目內容逐漸趨向一體化,少了很多差異化的“自選動作”。這已經在讓人擔心,一些在廣播新聞中有很強突破能力的記者和編輯,會不會也在此期間被“優化”掉。
在此基礎上,有些地方則會進一步地將報紙也融合進去,讓這一地區的所有媒體形式,都共用一個“中央廚房”產出的內容。
在這方面動作最為激進的是天津。2018 年,天津一股腦把全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媒體整合為一個“海河傳媒中心”。它包含原有 6 家單位 12000 余員工,子報子刊 16 家、廣播電視頻率頻道 20 個、新聞網站 6 個、新聞客戶端 8 個、手機報 2 份,“兩微”自媒體賬號 334 個。
在整合過程中,天津關閉了《中國技術市場報》《渤海早報》《采風報》《球迷》《假日100》《范兒》《育兒》《智力》《今晚經濟周報》《今日天津》10個子報子刊,關閉國際頻道、高清搏擊、時代風尚、時代美食、時代家居、時代出行6個電視頻道,調整區縣聯盟、音樂2個廣播頻率定位,停更合并天津網、今晚網、今晚海外網、天視網、天津廣播網5個新聞網站和“新聞117”“前沿”“問津”3個新聞客戶端。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浙江也像天津一樣,實現了統一本地所有媒體出口的“大業”,那么有可能這次我們就不會是在幾個小時以后確認消息,而是要花更長時間,最后由外省,說不準是外國的媒體才能確認……因為當地所有的媒體此時此刻都成了“利益相關”。
利益相關,難覓自我批評
說到“利益相關”,讓人不勝感嘆的還有真的跟浙江衛視、乃至整個綜藝界、娛樂圈利益相關的人士的反應。
最為利益相關的當然是演員同行,小演員們只敢懷念高以翔,說故事,點蠟燭。只有兩個人敢稍微大點聲說話。
27日晚上熱搜榜有一條是 #徐崢斥責追我吧節目組# ,點進去看,原來作為圈內大佬,徐崢先也是不痛不癢的叫大家“愛惜生命”,然后編輯了微博,加上兩句“節目的安全防范意識差,絕對要負責任”。
黃磊也被傳出在朋友圈里說“過度過險過激過勞都不應該被描繪為敬業努力用功拼博,而是應該被不斷地提醒和否定”。
這兩位大哥已經算是演員群體里面極少極少敢于發出聲響的人了,盡管跟憤怒的普通網民大呼“二臺(浙江臺臺標像個2)倒閉”什么的相比,以上只能勉強算是“愛的撫摸”。
但說真的,我們不需要裝外賓,不需要有人來科普他們即使發出如此溫和的聲音,背后也需要多么大的勇氣。
有媒體整理出,2014年至今不完全統計,衛視綜藝當中就有戶外競技(含極限運動)真人秀20多臺,主辦方包括央視以及湖南、浙江、東方、江蘇等大臺一個不落。
在這些電視臺的新聞節目里,是怎么報道高以翔這次事故的呢?
浙江臺自己我們肯定是不用指望了。湖南臺的新聞提到“打造馬欄山媒體融合新地標”,《新聞大求真》講了“如何使用體外除顫器”;
江蘇的《新聞眼》快速回顧事件之后,馬上就開始強調我國心源性猝死人數、“黃金四分鐘”和急救知識。
至于新聞水平在業內已經公認頗高的東方衛視,其新聞報道也主要關注了高以翔的生前愿望(希望休息一下,見見家人),和采訪醫生預防猝死的建議等等。
有意思的,是28日中午《午間30分》播出的新聞片段。
這段新聞中,主持人提到了“為什么要在晚間錄制節目”這個問題,并引用“一位從業者表示”說,夜間錄制主要是因為藝人這邊的檔期不好協調,同時要避開封路封樓等對外界的影響?!皬臉I者”指出,比嘉賓更累的是工作人員,當天早上8-9點就要到場,收工也晚于嘉賓。
節目連線媒體評論員魏英杰解讀如何避免,要點是:嘉賓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評估(題圖);而節目組也應該安全第一。
連線剛完事,主持人馬上用剩下一分鐘,詳細講了電視臺其實已經做了足夠多的安全措施:
“事實上,無論什么類型的綜藝節目,攝制組都會優先考慮藝人的人身安全?!?img data-action="zoom" loading="lazy" decoding="async" class="rich_pages js_insertlocalimg aligncenter" src="https://image.woshipm.com/wp-files/2019/11/RNrM3UV4oobMwOb3Pni6.jpg" width="600" height="327" />
主持人最后總結說:
“珍愛生命,需要更合理、更科學地安排相關工作。與此同時,藝人自身也應該根據自身狀況合理安排好工作,加強安全意識?!?/p>
通篇看完,給人的最大印象就是連著主辦五季《極限挑戰》的番茄臺,眨著忽閃忽閃的大眼睛跟你說:我們是無辜的!
確實,縱觀整個《極挑》演下來,除了張藝興和王迅倆人目測吃了能有10斤切糕,也許會傷及腸胃之外,后來賈乃亮吃冰棍就只有象征性地吃了點,還被觀眾挑毛病。
只不過,即便自身無可挑剔,這樣的報道還是很容易給人一種“我們電視臺已經仁至義盡了,是你藝人自己不顧自己身體狀況非要來的”感覺,其中也體現出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
結論
回到本文最初提的那個問題。現在全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真的是人手一臺手機,就算老人家有看電視的習慣,也不會拒絕通過手機來獲取其他的消息作為補充。
只要看到手機推送的新聞,你很難躲過大多數網絡媒體都在做的一個方向——對浙江衛視這個節目組安全措施的重大缺失的批判。
勇敢如鳳凰網娛樂者,甚至曝光了傳說中的“生死合同”,合同中把一切撇得清清楚楚,出事概不負責的態度,讓人感受到通體冰冷。這樣一來,即使是平時不很關注媒介素養的人士,也不會漏過這個“知識點”。
但我還是覺得,也總有人會更相信電視、廣播、報紙的報道,或者只能看到傳統媒體的新聞。
對于他們而言,在慨嘆完生命脆弱,急救知識缺乏以后,是否有可能會意識到好像還少了什么東西呢?
作者:書航,微信公眾號: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微博:航通社
本文由 @航通社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和題目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