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新看法:跳出執行層,從方法論層看
本文介紹了中臺的概念、中臺的本質等等內容,希望對你有一定的啟發。
中臺概念是什么?中臺的本質又是什么?如何借力中臺實現企業的業務增長和數字化轉型升級?等等。
我相信這些是所有在做中臺業務的人和正打算做中臺相關業務的人迫切想了解的問題。
今天,我們試著跳出執行層,從方法論層再看中臺,希望可以給你帶來啟發。
業界有很多關于中臺相關的文章,大致從技術層、架構層、系統層等方面對中臺相關的概念做了分析。
同時,關于中臺比較火的書籍,比如云徒科技的《中臺戰略》,阿里首席架構師鐘華寫的《企業IT架構轉型之道》等等,都從起源、技術以及中臺可以實現的功能層都做了比較詳盡的分析。
但是,通過對這些文章、書籍的閱讀,你會發現他們都給我們展示了一樣的東西:中臺千人千面。
簡單點說,就是每個人對中臺的理解都一樣,各有各的解釋,但是每個解釋背后都能可落地、可執行,這就是中臺神奇的地方。
你可能會更奇怪,中臺概念到目前為止還是很模糊,很抽象。大家只記住了中臺是阿里提出來,僅此而已。但是每個人接觸過中臺的人都會大贊中臺。同時,中臺業務也正在國內如火如荼的推進。
為什么?
中臺是阿里提出來的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中臺隱藏了有大部分人都認同的底層邏輯和方法論。
我找過幾個做產品和研發的同事討論過什么是中臺?
我依次問他們,從業務層面,中臺創新了業務模式嗎?從技術層面,中臺有新技術的創新嗎?
答案都是:“沒有”。
既然從業務層面和技術層面都沒有創新,為什么還要那么多人還是推崇中臺?
是因為我們所看到中臺的樣子,是我們喜歡的或者認同的樣子。
01?數字化的大趨勢
數字化是社會進程中的大趨勢,特別是在商品營銷方面,運用比較廣泛。而中臺是目前企業現實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最佳解決方案。
連接、智慧和數據是數字化管理中的三大特點。
- 連接是指萬物互聯,包括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連接;
- 智慧是指所有經營、運營和決策智慧化,包括高效、快速、經濟和生態;
- 數據是指所有的經營、運營和決策的數據化體現,所有環節都可以用數據形式體現。
數字化營銷就是數字化的最典型的應用。數字化營銷要求全渠道聯通,通過對全渠道數據的分析,實現智慧化營銷。
比如,一個產品通過打通線下線上全渠道的銷售鏈路,獲取業務流(場景)和數據流形成用戶全面、立體的用戶畫像,根據這個用戶畫像來進行相關決策。
其實,數字化營銷是讓企業更加了解消費者,基于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和購買習慣來實現相關營銷策略。
那問題來了,數字化營銷到底為了什么?改變了什么?
我們都知道企業可以在兩個大方向上做戰略,一是降本;另一個是開源。
數字化又在哪一個方向上?
降本主要是改進(生產、銷售等)方式,提高效率;或者是環節縮減,開支減少。開源主要是增加銷售(營銷)模式,改善質量(創新產品)等。
毫無疑問,數字化營銷是開源的方式,但是數字化管理卻兩個方面都有涉及。
數字化營銷只是拉近了企業和用戶之間的距離,但是任何兩個對象之間都存在一個難以跨越的鴻溝,當企業和用戶之間的距離迫近到這個鴻溝時,該怎么辦?
我覺得這就需要體現中臺的價值了,中臺實現的是全產品的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管理,分別以“用戶為中心”、“產品為中心”。
通過拉近產品與用戶之間的距離,當產品與用戶之間的距離足夠近時,迫近鴻溝距離時,“用戶為中心”和“產品為中心”將會趨于一致,才能倒逼產品質量改進和產品創新,形成新的產品和用戶之間的距離。
中臺產品就可以讓新的產品和用戶之間的距離不斷產生,實現徹底的產品變革和質量變革。
02?從方法論看中臺的本質
目前,我只從云徒科技的《中臺戰略》書中看到了對中臺相對完整的定義。
書中這樣給中臺定義的,“數字中臺是基于企業級互聯網及大數據架構打造的數字化創新平臺,包含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
通俗的理解就是,我們談論的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都是在數字中臺的框架下開展的,中臺是一個數字化創新平臺,基于的Paas服務的平臺。
2015年自從阿里拋出“大中臺,小前臺”的戰略之后,業界至今還議論紛紛。那到底我們該如何理解中臺呢?
我們想清楚中臺的本質是什么?必須看三個維度,業務、數字和技術。
業務
先從業務來說,毫無疑問業務模式的改變,包括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化、快速迭代等是促使中臺概念的產生原因之一。
數字
再說說數字,數字和數據有什么區別呢?
我們一看到數字就會很具體、理性、很有邏輯性和不可辯性等,可以代替感性的方面。
隨著科技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逐漸會談到科學管理,其中就包含了數字化管理。也就是說,在科學管理的進程中,數字這是大趨勢也是必然。
再看看數據,簡單、大量等等,別的不說,至少看起來,數字比數據更讓人舒服。其實,在很多場景下,數字和數據都是一樣的。
那我們為什么說到中臺會只談到數字呢?
因為數字是數據的基礎單位,我們只有在業務、流程中有數字,才能有所謂的大數據。
中臺的產生一定是數字化管理的伴隨品,不是必須品。為什么?如果中臺不出現,數字化管理也會出現,可能是數字平臺、中控平臺等等?
技術
最后談談技術,雖然我不是技術出身,但是我接觸過很多做中臺的產品經理、業務經理、技術經理等等。遇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每個人對中臺的理解都不一樣,但是,背后的技術卻是大家所熟悉的技術”。
如果你稍微了解中臺的話,你會發現,中臺的技術并不是什么新技術,還是原來的技術熬出不一樣的湯罷了。你要記住的是,中臺背后的技術在現在已經是很成熟了。
既然不能從技術創新,只能從概念上創新了,于是,中臺的出現其實也是必然。當然,這個中臺有人看好有人不看好。至少我看好,因為社會在變好,至于哪種形式重要嗎?
好了,中臺背后的業務、數字和技術都簡單解釋清楚了,其實背后的東西都是沒有改變。
那問題來了,舊東西為什么又引得企業、個人如此追捧?
因為中臺有用呀,這一點毋庸置疑。
怎么有用,如何用?似乎大家又說不清楚,很模糊,不能具體描述。
那是因為中臺背后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底層邏輯,我們在談論中臺時,往往說的都是中臺方法論。
什么是中臺方法論?
我覺得中臺方法論是一種將業務邏輯重構,整合功能價值相同或者類似的業務模塊,借助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企業生產、運營等方面的數字化管理的方法。
中臺產品是基于中臺方法論,結合業務特點,運用相關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形成的平臺或系統,包括業務中臺、技術中臺、數據中臺,甚至供應鏈中臺。
03?中臺也是標準化的解決方案
現在大多軟件系統產品基本上沒有標準化產品,存在多次二開。原因是每個用戶的需求都不一樣,做不到基礎標準化。
首先,我覺得這種“做不到”很不合理,很無奈,為什么?
因為我覺得中臺就是軟件系統產品標準化的解決方案
用戶需求多樣化、個性化是常態,將用戶需求提升到業務層都可以被凝練成基礎標準化的產品與之相對應。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吃飯這個需求,應該是很個性化吧。但是我們總能在餐館看到基礎性套餐。
每一個用戶對吃飯的需求都不一樣,有的人想咸一點、辣一點、甜一點等等,那就對用戶的需求沒有辦法了嗎?到底如何滿足用戶的需求呢?
首先,我們要先來分析一下用戶需求。從用戶的需求分析,吃飯無非兩個目的,吃飽和健康。
吃飽主要是要用能量高的食品,基本上面條、饅頭、米飯等等就可以滿足;吃好有兩個方面,一是好吃,其二是健康,基本上就一些菜系列了。
咸一點、辣一點、甜一點又是用戶對菜系的用戶需求,如何滿足,一般廚師會把菜品做成不甜不咸、不辣不淡。
面條、饅頭、米飯等等就是基礎標準化產品,不甜不咸、不辣不淡的菜品就是基礎標準化產品。(這些就是我們稱為的中臺)
回到我們軟件系統的業務方面,雖然每個企業的需求很多個性化,但是將需求提升到業務層面,都有共性。買與賣的邏輯關系不管商業模式如何變,本質都不會變。
同時,差異化就意味著需要銜接成本,不同渠道之間、不同系統之間、不同算法之間、不同標準之間等等,倒逼需要一個平臺或者系統去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將原本不同系統相同功能的服務聚合起來,統一標準,統一規范,統一接口,實現業務整合。
找到共性方面,以功能模塊化為標準,中臺方法論為指導,做成基礎標準化產品加上定制化開發,會是以后軟件系統服務的一種突破口!
最后,我們需要知道中臺的出現是工業化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的必然結果,也是數字化進程中的必然。
正是因為用戶的需求多樣,全球分工精細化,導致每一項工作或者服務都會出現差異化。差異化就需要我們用精細化的管理,這就需要數字化管理。
同時,為什么我們對中臺都很難找到一個具體、清楚的解釋,因為我們談論的中臺,都是基于大家認同的底層邏輯的中臺方法論。
中臺方法論是一種將業務邏輯重構,整合功能價值相同或者類似的業務模塊,借助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企業生產、運營等方面的數字化管理的方法。
作者:劉大林,微信ID:huil222333,微信公眾號:供應鏈產品分析。
本文由 @劉大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點贊
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