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開始移動直播,它和那些競品們有何不同?
最近,在陌陌最新6.7版本的更新中,上線了一段時間的陌陌直播,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戰略級別,替代了原先底欄的“發現”按鈕(見下圖紅框處)。
不過呢,打開陌陌直播,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它的交互設計和頁面功能等等,相對花椒、映客和抱抱等一批直播類app相比,并無明顯優勢,有些細節甚至還有不如。
不過,這些方面的差距,向來不能成為核心壁壘。陌陌把直播放到這么重要的入口位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做直播,是有自己的核心壁壘的。
在我之前的文章《全民直播的時代,秀場主播要完蛋?》中,我曾寫到這樣一個觀點:
“在“深度”體驗了不下30款直播類App以后,我覺得這個領域已經飽和了,資本和創業者都比較熱。由于視頻類產品的成本一直是十分高昂的,創業公司也許要燒錢很久才能一路殺到最后,稍有不慎就滿盤皆輸。
因此我反而更看好一些平臺在這個領域的機會,比如陌陌,因為他們有關系和場景。
關注國外視頻直播類產品的朋友,應該知道這類產品的鼻祖Meerkat前不久剛剛宣布放棄這個業務。其CEO曾經談到迫使他們放棄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Facebook/Twitter開始意識到它們的威脅,封殺了他們抓取用戶信息和用戶的關注關系;另一方敏,這兩家也開始各自推廣自己的視頻直播業務Facebook Live和Periscope。在直播這個產品里面,用戶關系和使用場景起到的作用令人驚訝。陌陌上則有陌生人之間相互發現的社交需求,它如果能夠接入直播類產品,會極大豐富自己主流程的深度,且和自己的產品定位也是符合的。加上原有的用戶量的優勢,初期上量和后期拓展會比白手起家的直播類App容易很多?!?/p>
那么,什么叫“相互發現的社交需求”呢?其實翻譯成白話就是:交朋友。
陌陌的本質,其實還是陌生人社交,這和微信的熟人社交相比,還是有區別的。
最新的財報數據里,陌陌的月活數據是7000萬。我身邊的朋友之所以都看不太懂陌陌,是因為他們大都和我是差不多的年紀(25-30歲左右),社會關系漸趨穩定,能像12-25歲學生那樣花在陌生人社交上的時間和精力都大幅減少,導致這批年長型用戶普遍覺得陌陌沒用,上去約炮還屢戰屢敗,其實說白了就是沒交朋友的需求了。
但是,陌陌上的陌生人社交,就非得通過文字、圖片和語音才能完成嗎?非也!
與文字和圖片相比,視頻直播具有更豐富的內容及更令人激動的實時性,移動視頻直播帶來更多社交玩法的同時,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并成為建立社交關系的新途徑。
也就是說,陌陌上的直播,不再只是秀場主播的那種展示才藝獲取打賞的模式了,也不只是移動場景下各類吃喝玩樂的實時直播,它還也可以一個人成為結交新朋友的方式之一。
我舉一個例子,你們感受一下。
這是一個高中女生,在教室里直播他們上課的狀態,無限的碎碎念:老師說話的聲音,背后女生的表情,自己學校的情況等等,其實她在做的事情本質上來說只有一件:不停地和來直播室里和他說話的朋友閑聊。
為什么閑聊?其實就是想交朋友。
我大概看了小半個小時,這個女生只是偶爾露下全臉,并且表示,很少會有打賞和送花,畢竟沒有展示什么比較特別的才藝,自己的長相也一般,大部分進來的人看一下就又走了。她基本就當是和新朋友在聊天,在直播室經常發評論的她也會和他在陌陌上單聊。
這個年紀的男生女生,正處于對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建立新社交關系的渴望之中。
所以,之前一些直播類app嘗試過卻又效果一般的“附近用戶的直播”功能,在陌陌上可能會重煥青春,因為這個平臺上有關系和場景,這個平臺的用戶有需求。
附近的直播,成了多維度展示自己并結交朋友的新途徑。
由此也可以看到,陌陌直播的那些競品們,也就是那些直播類app,它們的本質就還是一個工具,必須搭載合適的關系和場景,才能讓在此工具上生產的內容被最大效率地傳播和消費。因此,直播類App本身并不具備成為平臺的可能,背靠有關系和場景的巨頭可能會是最好的選擇。
從文字、表情、語音、圖片、視頻到直播,從靜態到動態,一路走來,媒介的千變萬化其實只是表象,背后的用戶需求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去把握的。
從用戶的角度來說,越來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開始用視頻這種形式表達自我。這與新一代網民的特質息息相關,不管是錄播還是直播,新一代用戶在媒介的選擇上都更加豐富,也更加大膽。他們更強調表達自我,他們會覺得僅僅是文字和聲音是不夠的,太悶騷了,無法表達出他們真實的心聲。
So,讓我們一起試試用直播的方式交一個新朋友唄。
#專欄作家#
柳胖胖,個人微信號:leslie0724,微信公眾號:一個胖子的世界。11年起有過兩年O2O創業實戰經驗,現在互聯網金融社區做產品,長期對互聯網產品保持觀察,對商業模式和實戰案例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偶爾也會發表出來,最近正在瘋狂健身減肥。
本文系作者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實名制的落實,這種社交方式將遇到一定阻礙
這個思維很值得學習,不同的產品中各因子(用戶特征、用戶群關系、使用場景)對產品形式和運營方式的影響是不同的。
同時拋一個問題,三四十歲的產品如何去做面向00后的產品呢?是自己去觀察體會,還是把自己設想成他們?
兩種方式都要有,并且,人性其實一直沒變,每一代人的具體表象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