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社交大年結束了,你失望了嗎?

5 評論 4377 瀏覽 21 收藏 18 分鐘

回顧2019年,社交領域精彩紛呈,但是一年過去也沒有幾個真正成功的產品。公司撲向社交,這究竟是因為用戶的社交還有未被滿足的需求,還是由于始終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呢?

騰訊的焦慮

騰訊是家偉大的公司,不僅在于它產生了多少款國民級應用,更在于它對未來的敬畏和焦慮,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是不是未雨,這個得仁者見仁了。

2019對社交領域可謂是不平靜的一年,開年就有聊天寶、多閃和馬桶MT;5月,今日頭條的飛聊上線;6月,搜狐對外宣布推出狐友;9月,微博發布全新生活時尚社交產品“綠洲”,京東數科測試梨喔喔,阿里巴巴重啟來往、內測Real如我; 11月,百度推出基于地理位置的聽筒,網易上線主打“語聊”的聲波,探探在部分地區測試“閃聊”,讓用戶可以“蒙臉”聊天。

巨頭紛紛入局,頗有些山雨欲來的勢頭。

視社交為自己領地的騰訊,面對這些躍躍欲試的挑戰者,怎會無動于衷?

前些天騰訊“朋友”的內測,讓不少業內人士投來關注的目光,但從各種體驗反饋看,好像并沒有太多驚艷之處,看衰的聲音還不少。很多人分析,它只不過是騰訊焦慮的產物,被動的防守為主。

其實,騰訊陸續面世的社交產品還有:貓呼、回音、響風、輕聊、有記等等,只是還沒有像“朋友”這樣引起大家的關注,而這些產品,也都沒有達到騰訊自身的期望,并沒有哪一個能承載起下一代社交主角的重托。

為什么是2019

分析一款產品,要看它設計的場景;分析一類產品,一定要看時代背景。

巨頭紛紛扎堆入局,為什么社交這瓶老酒突然讓大家感興趣了呢?

說實話,看了多家的發布會,也體驗了眾多的產品,沒覺得他們在這里面到底發現了什么本質性的東西。但這并不代表,它們的集體出生只是個巧合!

產品生而為解決需求,成功的產品一定是解決了一群人的需求;而偉大的產品,應該是很好地滿足了一個時代人的共性的迫切的需求。

那么,2019的人們,社交需求被滿足的好嗎?

一般分析社交產品,都會分為功利性和共情性兩大類。功利性社交,它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可以是為生存或安全,也可以是為了得到尊重或自我實現,但它不是需求本身。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共情性的社交,人們為什么需要共情性社交?

有人說是判別自我存在價值,直白點表述就是通過別人來確定自己的位置;也有人說,是因為害怕孤獨感;還有人說是,是為了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我個人的觀點,這些都沒錯,只是表述的層級和維度不同。我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并沒有更好的答案,但突然有一天頓悟了,我為什么要思考這個既定的事實,就像人為什么要吃飯一樣,不吃飯會餓,餓是一種感受;沒有社交,人也會難受,空虛、孤獨、不安全等等,這些感受都有可能發生。

所以,社交,我們就不必再討論它是不是偽需求,它就是真實存在,不像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那么顯性、那么急促。但缺失的時間久了,問題也很嚴重。

2019了,社會進步可謂是日新月異,人們的聯系方式也變得豐富、快捷,手機的普及率,早在2016年就超過了95%;到目前為止,智能手機普及率也達到了69%。

動輒幾百人的通訊錄中,經常聯系的人能有幾個?更不必提微信好友中,時不時嘮嘮嗑的又有幾人了?

我們的社交網絡是夠大的,只是網孔太大,網不住那些細膩的情感;網線太細,兜不住那些深重的情誼。街坊在消失,鄰里在陌生,連家人也在天南海北化,更不必提同事。就說夫妻關系,最親密的社會關系,奔潰的程度也讓人目頓口呆,北京的離婚率高達57.33%(北京市民政局公布的《2019年社會服務統計季報表(三季度)》)。

傳統承載情感的關系在崩塌,人們的情感出口在哪呢?會不會有新型的關系產生?它的載體又會是怎樣形成的呢?

我有一篇文章,專門講社交產品的趨勢,分析依賴的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中國的社會關系,在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下,尤其是近20年的城市化進程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億多農民及其子弟進城了,歷代形成的鄉土中國的熟人社會關系,正在被瓦解,而新的社會關系并沒有被建立起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以前的追求溫飽,早已跨越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了。

在這過程中,人們的關系也在變化,只是這種變化,尚沒有讓人們變得更快樂。相反,大家孤獨感更重(2019中國抑郁癥領域白皮書估算,目前為止中國泛抑郁人數逾9500萬,孤獨是泛抑郁很重要的誘因)。

時代的召喚,是偉大產品誕生的必要條件,這個條件已經日趨成熟。舊的社會關系在被打破,新的社會關系正在孕育。

為什么是2019?

不是誰在設計,也沒人能設計得了,只是到時候了。

為什么會失望?

偉大的產品不該是在消耗上努力,憑借占用用戶時長來提高自身價值,著力點在爭奪用戶時間上。偉大的產品,用戶在使用完之后,應該是滿足的,更有活力地投入到生活中;而不是耗費了的精氣神,得到的是更頹廢的狀態,這樣就變成了鴉片!

出產了那么多的產品,人們的生活有改善嗎?

這個答案可以看看身邊人就知道了。

前些天朋友圈有個2歲左右孩子的母親,抱怨北京到處都有狗,大概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比較淘,會被狗給傷害到。

我看了后,陷入思考,這的確是個很普遍的現象,這背后折射的社會問題,其實很嚴重。

以前農村人也養狗,更多的是看門護院,打理也比較簡單,剩的飯菜給點就好。但是,現在城市養狗,多麻煩大家知道嗎?

我家也養了一條泰迪,每天早晚至少要溜兩次,無論寒暑,無論刮風下雨,雷打不動的。每天還得給其刷牙(牙口不好),每周得給洗澡和美容,冬天要給穿衣服,吃得都是專門的狗糧……這么費錢費事,人們為什么還趨之如騖?

前兩天看到了個報道,說現在年輕的白領“擼貓”的越來越多,有的人在養貓上花費高達自己收入的一半,令人匪夷所思。后來發現,自己部門就有兩個這樣的小伙伴!

養寵物的越來越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情感寄托的需求越重。

曾經和一位前同事聊天,他是標準的北漂,父母都是農民,30多歲,成家了,家安在家鄉的縣城,孩子放在父母那,從事互聯網的產品工作。我們在聊周末怎么過,我問他有什么興趣愛好,他好像答非所問,他說有人的活動他就喜歡。

農村成長起來的人,小時候都是成群結隊的,發小比較多,大家在群體里的長大,習慣了與人一起玩耍。我相信他說的人,應該是比較熟悉的朋友;北京人很多,但能和他玩得起來的,基本沒有。對此,我深有同感,身在異鄉為異客,身邊能說得上話、玩得來的,很少。

前些天,參加一個機構的年會,路上和滴滴師傅聊了會,他是60多歲,說找工作不好找,在家里待不住,憋得慌,就出來開滴滴了。多接觸些人,有些愿意聊天的,還可以解解悶。他說在北京沒啥意思,在這除了掙錢,一點樂趣都沒有。想著有可能的話,他還是想回東北老家,說要是在家里,沒事了就和哥們整兩口,活得有滋味。北京是可以掙錢,有酒有菜,就是沒有能一起喝酒的人。

社會的發展,不以個體的意志而轉移。我也相信,即使我的同事和滴滴師傅回到家鄉,他們也回不到從前,現在的家鄉已經物非人非了,大家都出去了。

回退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新形態下應該有新的解決方案。一味地還是發發照片動態,建建群組,這些都無法解決問題。人們期待的是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需要突破,需要創新,需要新物種。

馬化騰說,干掉微信的肯定不是另一個微信,就請別再制造它們了吧!

社交的方向

方向

社交產品的突破,在于解決現實社會深度關系的缺失。

人們之間的關系鏈已經夠多了,只是活躍太少。大多產品發力于社交關系的發現與建立,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沒有這個開始,就沒有后續的活躍;但把它們當做重點,肯定就錯了,它們是手段、是過程。

深度關系的建立,依賴社交活動的持續,人們的社交壓力來源是對不熟悉的人,難于展開行動(關系親密度決定行為的得體性),網絡連接的關系很容易建立,只是比較脆弱,無法建立深度關系。

所以,利用網絡高效匹配合適的人選,建立社交關系,然后向現實關系轉化,會是社交產品取得突破的方向。

誤區

錯誤的方向——利用內容去活躍社交關系?;趦热莸钠脚_不是社交,無論是否是ugc的,都是社區。

也許有人會說,社交也是有介質的,也不大多是靠內容嗎?

差異還是有的,社交中,我們也是交流信息。但很多時候,這種信息只存在于關系中才有意義。例如,一個朋友說自己的感冒了,這個放在互聯網的陌生人中,沒人會關注,每天感冒的人多了;但如果這個人是你要好的朋友,這就完全不一樣了。

形象點說,社區像趕集,大多數是沖著集市去的,在路上遇見人聊兩句或打聲招呼,這是順帶著的;社交更像是串門,直接沖人去的。

方法

其實只要研究透現實生活中的人也行為,也就能揭開社交密碼,找到突破口。

我們來分析下微信的成功:

微信是典型的溝通工具,人們的溝通,無非是說話和文字,最多加上肢體。所以它可以做到普適性強,聊天窗口的功能,完美地模仿了人們現實中的交流。

人們之間日常的互動,除了很強的信息傳遞以外,就是些閑聊,這時就需要些話題,朋友圈就很好地模仿了家長里短、頭疼腦熱這些嘮嗑場景。人們茶余飯后,經常談及多是些公共事件,公共事件來源是看報、電視、看書等等,這樣公眾號就適時地出現了,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同時也承擔起挑起話題的角色。

微信的成功,源于其從工具到內容到平臺的完美升級(絕非什么搖一搖,那最多算是推廣的成功)。完美在于抓住了高頻、共性度高的行為,做成普適性工具,形成關系網,網住用戶;用內容活躍用戶,這個內容還是與工具功能相結合的,內容是基于關系網產生的,它的價值就遠遠不是內容本身,通過關系網過濾的內容是天然的個性化推薦,內容本身攜帶著很重的社交色彩,只有這樣的內容才能起到活躍關系的作用。

最后,形成平臺就有點理所當然了,產生可供關系網挑選的內容,就需要平臺性的功能,用社會價值去優勝劣汰,保障平臺的優質可持續。

微信關于社交方面的迭代,每一步都是圍繞服務社交關系這個核心在規劃,不像其他APP,功能加的很生硬,如天氣類產品加新聞。也只有真正理解這一點,才能明白為什么微信要將訂閱號折疊。

公式

人們的關系遠近,應該是有公式可以推導的,姑且稱之為田氏公式吧:

親密度=社交匹配度*互動密度*互動方式權重*互動總時長*(互動總時長/歲數)*衰減系數

  • 社交匹配度:是指社交雙方在性格、經歷、學識等方面的契合度;
  • 互動密度:單位時間內產生多少次互動行為,時間隔得太久,關系的疊加效應就會變弱,這個很容易理解,如果兩個人這段時間頻繁互動,那么他們的關系肯定比隔許久聯系一次來得熟絡;
  • 互動方式權重:行為是有親近程度區別的。很多同事,天天在一起互動,但關系很一般,因為這些互動很淺,就比如朋友圈的點贊之交,聊勝于無;而有些互動方式,非常親近,一旦發生,關系就會升華到一定高度,比如一起面對危險,不離不棄,成就生死之交;
  • 互動總時長:一段關系的建立和維系,互動總量也是個很重要的指標,如果兩個人只是短暫地偶遇,那他們的親密圖很難高到哪里,相對應的,我們的發小、同學、戰友這些關系比較好的,基本都有很長的時間基礎;
  • 衰減系數:前面三個參數行為,離今天有多久了,這也是影響一段關系當下親密度很重要的因素,因為有些人只是曾經的好朋友,由于時間太久不互動,關系已經變得淡泊。

我所列的這個公式,主要想說明影響社交關系的六個因素。至于是不是乘積關系,還需要做些科學實驗來求證。

提供它的目的,主要是為社交產品提供個度量標準,為它們去搭建深度社交關系提供參考。

 

本文由 @野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好文,整片思路清晰,學習了

    回復
  2. 利用網絡高效匹配合適的人選,建立社交關系,然后向現實關系轉化……說的是相親網?

    來自中國 回復
    1. 這個是顯性和迫切性的需求,在孤身在外的人而言,牌友、驢友等等也很重要

      回復
    2. @野林

      來自河北 回復
    3. 現在單身越來越多,相親或者婚戀的需求是最大、最迫切。
      個人建議,利用熟人關系匹配比較靠譜,好比線下的朋友介紹。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