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經濟
泛指架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關系之上的經營性創收行為,被關注者多為明星、偶像和行業名人等。粉絲經濟最為典型的應用領域是音樂,在音樂產業中真正貢獻產值的是藝人的粉絲,它由粉絲所購買的CD、演唱會門票、彩鈴下載和卡拉OK中點歌版稅等收入構成,也因此有專業的機構在2011年將ARPU?(ARPU-AverageRevenuePerUser)的概念引入到粉絲經濟中,即單位付費粉絲的月消費貢獻值,有專家預測,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藝人影響力的排名將來很可能會由唱片的發行量轉由ARPU代替。
所以,如果根據這個解釋的話,大家其實不難理解,為什么現在很多網紅,最終都會轉型淘寶店主。先把自己炒熱,然后吸納一大批粉絲,繼而利用粉絲對自己的追捧,開淘寶店微店,實現營收。在這一點上,包括雪梨、張大奕等都做得非常好。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在粉絲經濟中,明星是占據絕對主動的一方,粉絲是絕對被動的一方,其實這說法我覺得是有失偏頗的。我們可以先來分析一下,粉絲經濟中雙方的痛點是什么。
粉絲的痛點
信息來源渠道多,甄選信息時間長
大家都知道,現在幾乎所有的明星都會有ins、微博、facebook等社交平臺帳號,他們會選擇其中的某一些平臺去發布自己最新的動態,而且可能每一個平臺發送的內容還不太一樣。在這種情況下,粉絲需要從不同平臺去關注自己偶像,繼而才可以獲取最新的偶像資訊。同時,可能還得盯著線下的歌迷會、QQ群、微信群等有沒有一些首發消息爆出來,單單從收集偶像最新資訊這一點,粉絲已經足夠累了;
關注那么多帳號,還是無法和偶像進行交流
“作為粉絲來說,偶像的每一條動態我都回復,我就是希望我的評論能讓我的偶像看到,如果能給我點個贊或者回復一下評論,那我一定會開心得上天?!边@應該是每一個粉絲夢寐以求的事情,可是每一個明星的評論至少都是成千上萬的,能有時間看看其中的某幾條評論已經相當不錯了,就不要說回復了;
線下見面會一票難求,價格奇高無比
如果在線上不能好好地與偶像交流,那么稍微有點經濟實力的粉絲都會想著去參加偶像的線下活動。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饑餓營銷被活動主辦方應用到極致,一張原本1888的陳奕迅演唱會門票可以被炒作到4888,而且還不一定買得到。再來看看,作為明星來說,痛點又是什么:
明星的痛點
多平臺發布動態,耗神費勁
其實目前很多明星的微博、微信公眾號都是交由專業的運營團隊去做,特別是一些官方宣傳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團隊來撰稿、配圖。而當他真的想發一些自己的生活動態時,這個時候麻煩就來了,他得在微博上編輯,修圖,發送;然后在ins上、在facebook上去重復之前的動作,但是文案配圖都要進行調整,畢竟每一個平臺對應的粉絲群體都不大一樣。當編輯完文案修完圖片時,可能已經一個小時過去了……
無法與粉絲進行交流,獲取不了精品反饋
說實話,明星也是人,他發的任何一條微博、朋友圈,他也希望能看到有人去評論,但是,如果評論很多的時候他就很煩惱了。幾萬條評論,真的很難去分辨出哪一些是真心回復,哪一些是在下面打小廣告的,所以這就導致了絕大部分明星們會直接不看評論,久而久之和粉絲的線上互動也就越來越少,評論區因為缺少管理,小廣告也越來越多,真愛粉的回復越來越沉直到被所有的小廣告給覆蓋;
最擔心沒有粉絲
這一點我從很多明星的訪談中都聽到,主持人問明星最怕什么的時候,他們會回答最怕沒有粉絲。隨著全民造星時代的到來,我們的偶像養成已經逐步按照工業流水線的形式來進行打造,過去養成一個明星可能需要5-6年的時間,中間還得花時間去試錯。但是現在已經不需要了,每一個步驟都有標準,按照這個標準去速成一個偶像就可以了。所以這也就意味著,在人口沒有爆炸增長的前提下,粉絲總人數是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偶像會越來越多,也就是說,會有越來越多的偶像來瓜分粉絲,如果不能好好的維護自己已有的粉絲,并且將原本的路人轉變為自己的粉絲,那么自己很快就會沒落。
我們來試著把上面的三個明顯的痛點做一個匹對。粉絲不喜歡多平臺去收集偶像資訊,明星不喜歡多平臺去發送動態,這一點就可以催生出一種類型的app。試想一下,在這個app上,明星可以編輯好文案、配圖,一鍵發送到各大社交平臺,這樣就省去了登錄不同平臺、切換不同帳號的時間;而粉絲在這個app上,只要關注了某一明星,在偶像發送消息后app會第一時間進行推送,告訴你你的偶像的最新動態,這樣就省去了去不同平臺獲取資訊的時間。當然,這個app能否成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大平臺是否愿意開放接口,或者是否能用爬蟲技術去獲取這些內容,這是后話,暫時不說。
現在最難匹對的點,其實是明星粉絲雙方無法達成有效交流。大家都有這樣的需求,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社交平臺目前能做到甄選優質評論并推送給明星,而且作為明星來說,他也確實很難得知這個粉絲是不是他的真愛粉,是不是優質粉。當時在這里其實我也想不通,后來和邵爺(我老大)溝通了一下,或許用戶畫像會是一個能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目前能想到的,就是通過對用戶的追星行為進行分析,從各個不同的維度去進行畫像,來對該粉絲進行分類,分為超優粉絲、優質粉絲、一般粉絲、路人粉等,然后優先展示超優粉絲的評論,明星也可以甄選不同級別的粉絲的評論,來了解不同級別粉絲的需求并且做出適當的措施(送周邊、錄祝福視頻等),這樣既能拉到新的粉絲,也能維護好已有的優質粉。不過,這個也暫且屬于YY階段,如果真要實施,后面會有很多細節需要考慮的地方,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再來YY一下。
其實講了這么多,我想表達的是,在這個全民造星、全民皆星的粉絲經濟時代,明星反而可能會是一個弱勢群體。當然也正是因為這個定位,所以我覺得在這個市場上未來一定會出現這么一家公司:它可以幫助明星去完成除了唱片、演唱會之外的所有事情,去運營好管理好粉絲,并通過標準化的運營去讓明星的后援會更加強大。具體應該是怎么一個產品形態,我也還沒想清楚,不過韓國的娛樂產業或許可以給到一些提示。如果有小伙伴對粉絲經濟也很感興趣,我們可以一起來聊聊,開開腦洞人會顯得更年輕……
本文由 @georgexywu?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對于粉絲真正的需求我認為無非就是一個歸屬感,自我認可,社會認可度。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想要和明星溝通交流,都想得到,有交集,如果得不到的話,我能成為其文化屬性中的一員也是好的,
對呀 粉絲追星只是喜歡 ,隨性 并且隨時可以不喜歡 并不是為了貢獻人民幣
粉絲如何分類,什么才算的上是超優粉絲、優質粉絲。評判標準很抽象
提到用戶畫像,不得不提一句,粉絲追星的目的是什么(真需求)?這是最核心的東西,可惜文章中沒有提及,透過現象看本質內容,才是產品的真正存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