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你放棄的最大價值才是產品成本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產品成本是以人力資源的投入情況來衡量,但是經濟學告訴我們,產品的成本是產品經理放棄的眾多選項當中價值最高的那個。
2019年花了些時間學習薛兆豐老師的《經濟學講義》,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經濟學從另一個視角來剖析產品需求供給、競爭對手、商業模式等各個方面,非常有趣。有些地方甚至重新刷新了我對產品的理解。
俞軍老師的新書《俞軍產品方法論》也介紹了學習經濟學對產品經理的重要性。把經濟學原理應用到產品研發領域,到底會有哪些新的理解呢?這篇我們來聊一聊什么是產品的成本。
作為一名初學者會有很多理解不夠透徹或有偏差的地方。本篇作為一種探討形式,拋出觀點。如果有任何不恰當的理解,還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價值
我們一般在計算某個產品的開發成本時,常常會以人力資源的投入情況來衡量。比如:產品開發成本來 = 項目投入的人力數?*人力價格。復雜一些的計算方式還會包括不同工程師成本的階梯劃分、一定比例的管理層和行政人員成本等。
但是經濟學告訴我們,產品的成本遠不是一個乘法公式這么簡單。因為成本其實是你放棄了的最大代價,是產品經理放棄的眾多選項當中價值最高的那個。
所以產品的定位和方向很重要,即使它是階段性的目標。它決定了產品后續一系列功能的開發,同時定位和方向也指引著這個功能的開發粒度、未來方向。
谷歌與百度的差異選擇
2000 年的時候 Google 發布了 Google Adwords。同一年,百度在北京中關村成立。這兩家都主攻搜索引擎產品,通過搜索結果中的廣告推廣獲利。
但是他們的產品方向卻不盡相同:Google Ads 對于廣告的投放和審核非常嚴格(如下圖),有專門的廣告說明以及質量得分標準,還需要符合當地的法律法規(如 GDPR)。所以 Google Ads 花了很多人力資源來做政策說明、質量得分、審核。
百度則采用傾向性審查政策,對政治敏感詞匯打擊力度較強,而對于含有淫穢色情圖片,商業、欺詐廣告等內容則審查較輕。
下圖是百度搜索推廣的內容政策截圖,政策里面只寫明了“不得違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并沒有像 Google 那樣具體列出哪些內容不允許投放。所以當你搜索的時候,百度網頁廣告里面會包括了
販售假藥,三流醫院,釣魚網站等灰色行業的廣告鏈接也就不以為奇了。
當用戶搜索的時候,Google 會更多強調廣告平臺-贊助商-用戶三者之間的平衡。其競價排名會考慮很多因素,比如
Google 內部有一個很完善的廣告評價機制(最主要來源于用戶的反饋,點擊量之類的數據),這樣確保優質的廣告出現在最前面,保護了用戶的利益。
同時,Google也會幫助廣告主分析并推薦相關的關鍵詞,人工干涉較少。而百度搜索中的競價排名則“純粹”的多。
你看?Google?開發這一套廣告系統得花多少人力資源、時間。當然我們不是說?Google?的廣告系統有多么完美,仍然有很多人詬病?Google?對廣告主內容的審查過于嚴格。但是至少?Google?在廣告系統的搭建中,仍然維護了大部分網民的利益。
而百度的盈利方式,則讓用戶開始對百度逐漸失去信任,很多人不再相信百度搜索引擎提供的內容。
從 2008 年開始,各路內容和資源紛紛屏蔽百度搜索引擎的抓取。比如2008年開始屏蔽百度的淘寶、2012年微信公眾號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屏蔽了百度、2013年,優酷土豆集團、搜狐視頻、騰訊視頻等十余家公司聯合對抗百度日益嚴重的網絡影片盜版和盜鏈行為。以及 B 站的動漫,抖音小姐姐,這些都在百度里面搜索不到。
于是后來,當大家說起購物,就會自然的打開淘寶;聊起有趣的短視頻,就打開抖音;談到優質的文章,就是微信的公眾號和頭條。最后,只剩下用戶在殘缺的百度中疑問 “怎么現在的百度都搜索不到有用的東西了” 。
所以僅僅只是根據開發某個系統/功能的人力投入來衡量成本是不夠全面的。產品成本,是你決策之后,放棄的最大價值。
當你建設一個廣告系統,為了平衡利益與用戶之間的關系,而多投入 10 倍的人力資源的時候,你也留住了用戶。當你減少了這部分內容的投入,你損失的是整個用戶群體的青睞與信任。
那么如何做產品定位,到底開發什么功能,開發到什么粒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但是有一個萬變不離其中的理念是以用戶為中心,同時考慮產品對時代和社會的影響。
在新時代的組織競爭中,北大國法院的陳春花老師也提出:“將顧客融入企業價值創造的各個環節中,從創意產生、產品設計、產品制造、渠道選擇、產品交付到服務實現,都要和顧客緊密聯系在一起”。
評分會給產品本身帶來傷害?
百度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我們再來看看網易云音樂為什么不做音樂評分的故事。這里的音樂評分,是指給音樂一個總的分數。這部分摘自王詩沐老師的公眾號。
王詩沐老師總結了幾個不做音樂評分的原因:
- 豆瓣,蝦米等競品都做了,沒有差異化;
- 每個人對音樂的喜好和品味并不一樣,導致這個分數其實沒有太大的參考性;
- 給競品帶來機會,給產品帶來傷害 。
第 3 點,他是同時思考了豆瓣電影評分和大眾點評總結出來的。詩沐老師描述豆瓣電影評分問題是:
正因為豆瓣把評分做的辣么好,教育了所有愛電影的人,評分可以馬上幫助你判斷該不該打開硬盤上的小視頻,留給了競爭對手通過切入購票領域就能快速趕超豆瓣的機會。
因為評分是公開的呀,用戶已經被教育成 8 分就一定是好片,6 分以下呵呵臉。那格瓦拉貓眼淘寶電影微票兒們,就不用煞費苦心的力氣去積累電影評分了(豆瓣可是花了多少年才積累起來的影評數據和用戶習慣)。
盡管影評是數據的重中之重,電影友商們應該不好意思抓取,但外露的評分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豆瓣上 8.6 分,其他產品打個 8.4 分你能打我?至于影評,畢竟用戶大部分還是先去看電影然后再看影評,以免劇透。只要在我這把票買了(做了入口),之后還愁用戶不在我這看影評、寫影評?
越把用戶教育看評分,自己的風險就越高。這個問題不知道當年阿北有沒有想過。
大眾點評評分的問題:
大眾點評把餐館的評分也做到了很棒,經過這么多年的教育,終于讓用戶養成了出門吃飯前先打開點評看看吃什么的習慣。搜一個地點,很快羅列出根據評分、人氣、廣告等因素的綜合排序列表,評分直接顯示在列表中,一目了然,非常方便……
所以在賴以生存的根基用戶點評上,大眾點評把自己的命門暴露了出來。這樣給了美團等其他競爭對手機會。因為用你的餐館分數加上我的燒錢團購打折,你還能啥優勢呢?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大眾點評也遇到過幾次對手直接來扒數據的事情。
自己的根基沒有了任何優勢。當遇上中國互聯網里愛燒錢競爭的主兒,跟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所以燒到最后,只能合并了。
總結:有時候看上去一個很小的問題,其實會有很深的影響,所謂《蝴蝶效應》。有時候自己的優勢,可能也會是自己的劣勢,所謂雙刃劍。
所以最后,詩沐老師選擇了做音樂社交,但不在上面增加一個音樂評分系統,挖出了一個漂亮的特色之路。
總結
產品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價值??赐炅诉@些故事,是不是突然感覺自己肩頭重了起來。
產品工作是個腦力活,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用戶的痛點,產品對行業的正負面影響。就像張小龍最近說的:“微信作為一個基礎的信息傳遞的工具或者說平臺,我們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可能會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變化?!?/p>
你的產品也是,因為我們都是仰望星空的人。
#專欄作家#
張圈圈,微信公眾號:lovepm,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企業級知識管理、知識沉淀領域。
本文由 @張圈圈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B端產品適合用評分么?
什么B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