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離結果有多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線下的很多傳統服務,比如健身房、英語口語培訓機構等,雖然課程比較專業,卻很難讓人持續光顧。它們會集中更多的精力去開發新課程或新項目,卻不太重視用戶的后續留存情況(當然,對于辦卡的收費形式來說,這樣有利于賺更多的錢)。用戶交完錢,后面的就全靠自己的意志力了?;ヂ摼W產品雖然十分重視用戶的反饋和留存情況,但同類的產品在形式上基本也是換湯不換藥。
舉個例子:我身邊有不少人下載了某熱門健身app,用了一次覺得沒意思就卸載了,能堅持下來的不是很多。是這個app的課程不夠好嗎?不是,課程非常專業,制作也很精良,應該是同類里做的最好的。那是課程不夠多嗎?也不是,課程每周都有更新。那為什么還是有很多用戶用一次就卸載呢?理由是內容太專業,很多小白用戶第一次跟不上,很有挫敗感,就放棄了。
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一個精神病患者呆呆的坐在街邊,誰也不理。醫生試圖接近他,但怎么跟他說話他都不回應。后來醫生像他一樣坐著,一動也不動,后來過了好久,精神病終于開口說話了:原來你也是蘑菇啊。
同理心更勝專業度
很多時候,我們成功解決問題并不依賴于專業能力,而是同理心。然而專業能力越強的人,越難體會和自己不一樣的普通人的想法,也就越難解決普通人的問題。聽起來有點諷刺,然而現實就是這么殘酷。很多優秀的創業公司,創始人并不是該領域的專家,甚至完全是外行,但他們成功改寫了行業規則,比如airbnb、uber等。
人人都可以是行家
這個現象似乎很可怕,未來可能會是一個“人人都是xxx”的年代。你不是專職司機,你也可以通過開車賺錢;你不是專職快遞員,也可以順路給人送貨;你不是專職導游,你也可以為客人介紹風景并提供住宿;你可以身兼多職,通過興趣和售賣時間賺錢;未來會擁有無限的可能,“專業”和“不專業”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你可能不需要在某一個領域積累10000個小時也可以輕松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幫人入門更有市場
很多專業人士習慣于把自己認為“正確”而“完善”的一套理論或結論拋出來,認為事實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而不去考慮受眾的需求及接受程度。即使考慮到了受眾所需,也不愿意“打折”自己的輸出而顯得不夠專業。
而實際上,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大部分人都不是專業的,他們更需要的是對某樣事物感興趣、入門、堅持下來,或直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不是接受一堆專業人士才能看的懂的內容。幫助新人入門或更好的服務于非專業人士,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從專業能力到結果
其實根據用戶當前的承受能力,適當“打折”自己的專業輸出,不但不會讓自己顯得不專業,反而能更好的豎立自己的專業形象。讓受眾感覺有收獲,別人才會真正的認可你的專業。然而幫小白入門確實也需要更強大的專業能力,你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知識,還需要知道如何根據他的情況循序漸進的輸出、如何對普通人講解復雜的事情、如何只展示他當前需要的內容、如何保證讓他感興趣并持之以恒、如何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別人對你專業的認可,能做到這些甚至需要很多跨界能力。
我們都盡量用專業的人,專業的能力去做一件專業的事情,但卻未必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好的結果不完全依賴于專業能力,而是各種跨界能力及努力付出的綜合結果。不要讓專業能力成為你唯一賴以生存的根本,也不要由于過度追求專業能力而離需要你的受眾越來越遠。最后送上喬老爺的話“stay foolish,stay hungry”!
#專欄作家#
劉津,個人博客:blog.sina.com.cn/legen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暢銷書《破繭成蝶——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成長之路》作者,阿里巴巴交互設計專家。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字藝術系,先后就職于網易、阿里巴巴,積累了豐富的互聯網設計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確實,現在其實專家真的很少,很多都是趨于形勢或是興趣去學習。幫人入門更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