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會話將會取代 App?別鬧了,一個微信就夠你研究的了(下)

1 評論 11148 瀏覽 19 收藏 30 分鐘

所以,我們可以把中國過去幾年的嘗試視為“偉大的會話界面實驗”。在這里,你的信息平臺能夠滿足用戶和商家的雙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Facebook、Kik以及Telegram將會因此而死)。它只要盡可能的接過“讓每一次互動都是一場對話”的火炬就可以。不斷的向API添加各式各樣的功能,然而獲得真正成功的卻是那些向用戶傳遞了剝離談話界面約定的程序。更具教育意義地是,這些成功是建立在觀察用戶以及商家是如何實際應用這些App并對此進行優化的基礎上。

你會發現那些早起進軍機器人領域的企業,例如 Facebook,已經有了相同預感。Telegram則一直忠于它在IRC風格斜杠命令中的靈感。

1

實話實說,各式各樣的App和服務居然能夠被全部塞進一個對話式的用戶界面,的確挺神奇的。毫無疑問,它會與偉大的人工智能和并沒有什么用的用戶界面可視性一起延伸到世界各處。

我必須承認,在一場聊天中完成特定的任務會有一些額外的好處。相較于App,它可以以一種低寬頻、時髦并且始終如一的方式來完成任務。對于發生的一切,我甚至可以留下一個便利、具有時間標記以及離線可見的記錄,我可以對其進行搜索并且快速跳到媒體資料和鏈接上去。我還可以在程序內對這些內容進行剪輯處理、轉發給朋友或是保存到歸檔文件中。

通過一款即時通訊類App而不是各種各樣獨立的App來獲得具體服務,當這一切發生時,我自然會加以注意。我的對話框會在收件箱中如同泉涌一般,但信息卻不會迷失在推送通知以及郵件的海洋中。

盡管非常明顯,“對話式用戶界面”所擁有的不過是終將失敗的自負而已,但是文章接下來的部分會比開頭更精彩………

收件箱是新的首頁

收件箱真的是適得其所。盡管偏見嚴重,但是我依舊認為微信是同類App中做的最好的。我甚至會說它是在App行業中被忽視的天才。以下是它的一些關鍵改進(相較于我們所使用的電子郵件收件箱和短訊服務類App):

  • 置頂聊天:如果我一直想停留在收件箱中的某個對話頁面(無論是個人、組群、官方賬號還是其它)時,我可以把它在收件箱中置頂;
  • 消息免打擾:我可以對任何一個聯系人設置通知靜音,但是新消息依舊會出現在我的收件箱中。唯一的差別在于新信息數量不再是數字表示,而只是一個紅點;
  • 刪除聯系人:如果我不再想接收某個聯系人的消息,只需兩步,我就可以刪掉他;
  • 信息等級:官方賬號可以向我推送新聞和促銷信息,但是收到時,它們只是被歸為“訂閱”消息類,并且只會顯示最新標題,而不會干擾其它消息。當某項服務以個人形式向我發送消息時,這條消息才會出現在收件箱中。我覺得這一功能要優于Gmail將此類信息挪入其它收件箱的做法(腳注2);
  • 狀態項目:持續性的操作或是狀態會在頁面頂端一個特殊的氣泡中呈現。這包括登錄到網頁或是客戶端、使用微信賬戶授權驗證開通WiFi、播放歌曲或是手機間傳輸數據;
  • 搜索功能:主頁面最上端的搜索欄不僅可以搜索我的聯系人,同時也可以搜索群組、聊天記錄、收藏內容、網頁文章、我的訂閱新聞以及微信其它功能。

微信的一切都是在本地化中進行,用戶點擊的第一下不是“聊天”或者“收件箱”(像其它即時通訊類App那樣),而是App本身。事實上,整個微信體驗的基礎是常見且基于分層的消息、通知以及新聞流。毫無疑問,微信及其家族并不是短消息系統的替代品,而是手機OS(操作系統)用戶界面美好的未來愿景,因為它并不是嚴格的以App、消息(嚴格的說,是以聊天為中心)為中心。

當你以這種方式思考時,我的收件箱中所陳列的那些消息本質上不再是對話,從抽象的角度來看,它們是推送給我的更新和通知,位置會改變、會被標記為已讀或是未讀。最最基本的是,用戶可以以上述的方式對其加以控制。

如果我們真的把這個想法發揮到極致的話,那么在我點擊收件箱最上端的氣泡后會出現根本不重要,可能是對話框、一首歌、視頻、新聞標題、顯示著我線路的地圖、定時器等等,什么都有可能,真的。我覺得至少要是一些動態或者基于服務的信息(我當然不想以這種方式訪問我的計算器或者照相機)。

墨西哥玉米片式App的崛起

App這個詞實際上非常古老,但卻是隨著智能手機的誕生而進入公眾視野,這并非巧合。 大約是在2007年出現的App這一詞形是對我們那時臺式電腦巨大進步的體現。第一次,軟件是如此容易的就能夠進行安裝和卸載操作,并且不會在系統中有所殘留(得益于沙盒機制/權限模型)。

當時,智能手機App被視為臺式電腦應用程序的小兄弟。在iOS系統中,像是Mail(郵件)和Calendar (日歷)是為了喚醒它們的Mac版本。蘋果后來推出了袖珍版本的App,比如 Pages、 GarageBand和iMovie。在最初的幾年里,設置iPhone時甚至需要將其連接到臺式電腦上,并且通過一個叫做iTunes的程序進行同步。

盡管有些App不過是對我口袋中超級計算機加以充分利用的桌面程序迷你版,但是半數以上的App還是要被歸為另一類。這些程序只是一個容器,其中的新聞、通知、消息以及其它信息最終的停留地還是后臺服務。它們自己能做的并不多,這就是像是一片墨西哥玉米餅的主要價值并不在于它的自身吸引力,而是與奶酪、辣椒的交融。

如果你認可的話,我們所使用的智能手機系統很大程度上還是基于迷你臺式電腦的定位,而不是一個完備的信息系統。因此,如果你想要開發這樣的App,那么你的產品必須每天都能給用戶帶來新鮮事物,否則將無法生存。它的信息最好是通過用戶經常使用的App,比如社會新聞提要或者即時通訊App進行推送。OS系統能夠提供給這些App避免如此命運的唯一資源就是正中要害的通知推送(以及像是今日插件(Today widgets)或者安卓主頁小工具)(腳注3)。

智能手機OS系統令我們失望的其它方面當我在中國完全依賴微信之后,它似乎樹立起了自己獨立的環境。畢竟,微信中不僅僅有我的聊天框,還有我的社會新聞提要、新聞和博客訂閱(許多僅限于App閱讀)、電子錢包以及書單。它甚至可以通過我和朋友使用的藍牙設備讀取我的步數。它還具備我的手機系統本應具備但卻沒有的(后面詳細討論)掃描二維碼功能。它甚至還能夠識別正在播放的歌曲,從圖片中識別出書籍或是其它物體。你可以非常輕易地以自己期望的方式在微信的不同區域調動這些數據。

有時候,微信會讓我想起九十年代初的日子。那時候,有些人或許推出了Windows或者DOS的其它Shell環境,然后偶爾回過頭去做一些其它事情。就是這一過程緩慢的將微信推上了我的首頁,將微信植入了其它App。

2

說來并不奇怪,我覺得我的OS最近似乎幫我做不了太多的事情。這是怎么回事?目前,一款智能手機OS的職責,除了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低級苦差事(管理內存以及線程池等)以外,還能為App提供所需的一些常見基礎設施和高級別的服務。這樣App就能專注于做自己作為擅長的事情。不過,似乎許多領域的OS之間并無太大區別。

下面的每一條好像都是非?,嵥榍覠o關緊要的煩惱,在這一點上,我覺得特別像是來自狂言四濺的安迪·魯尼(Andy Rooney)的評論,但是它們積少成多!

3

推送—我掃了一眼主屏幕,未讀消息的提醒紅點滿屏都是。我先挑幾個我能解釋清楚的來說說吧。首先是微信,然后是郵件。我的收件箱中有8108條未讀消息!不過我敢肯定的是,數字變成8109的時候我一定會注意到的!

“社交”文件夾的未讀信息有四條,一條來自于Facebook,這條我一定會看,另外三條來自于其它零散的App。我并不確定這些App打算傳遞給我什么信息,或者說我打開這些App之后需要去做些什么。我想其中一條應該是因為我的好友在幾個星期前返回舊金山的路上訪問了我的Foursquare主頁,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當時我就站在他身邊,看著他完成了操作,并且當時就收到了提醒。還有一條或許是來自于Instagram,應該就是例行的提醒,告訴我要時不時登錄看看。不過,如果“社交”類的未讀消息只是三條的話,我可能不會去看,四條或五條倒值得去瞅瞅。

當我還在主頁時,系統Messages App (消息App)顯示的未讀消息是39條,大多都是一次性口令,來自銀行的事務通知以及垃圾信息。Messages大部分時間都沒什么用?!靶侣劇蔽募A里有大量的App想要通知我最近的新鮮事。Airpocalypse告訴我目前廣州的空氣質量指數(AQI)為93。

星巴克也有一條未讀信息。會是什么呢?我有一張可以兌換的免費咖啡券?要不是一份司康餅?我看看。哦,不,它只是一條從43天前就躺在收件箱中的系統消息—“歡迎使用星巴克App”。搞什么?!我之前的主頁上還收到過比以上這些內容糟糕的多的通知。每當我安裝一款新的App時,我通常會選擇打開通知推送按鈕。其實我這樣做是有風險的,因為我不知道通知推送的頻率和內容會是怎樣。當大量無用的推送出現在iPhone(甚至iWatch)上時,我并沒有任何對它們進行分辨的方法?!伴]嘴!再也不要拿這些無聊的信息打擾我?!蔽冶仨氃谠O置中翻翻找找,找到這個App,然后關掉消息提醒功能。通常情況下,直接刪除程序會更簡單。MIUI及有些安卓系統應用至少能讓我在看到消息提醒時進行“無視”操作。許多App可以讓用戶對值得推送的內容進行設定,不過通常都是在不同位置,不值得麻煩。

在iOS系統中,如果我因為想要打電話或進行其它操作而錯過了鎖定狀態下的某條重要推送時,截至到目前,并沒有任何方法能夠快速找到這條信息。iOS 9的通知抽屜(notifications drawer)與安卓類似,能夠對所有推送進行逆時排序而非按照App分組,這是一個醞釀了五年才得以實現的功能。

此外,事情還因多種設備的連接使用而變的更為復雜。當我下班回家打開筆記本電腦時,我會重復收到這段時間以來的所有Facebook消息,所有我已經看過的LinkedIn邀請(因為已經給我發了郵件,有些還已經推送到了我的手機上),以及我所有的好友生日提醒。

二維碼—在我離開美國那會兒,二維碼還是個笑話。給事物加上二維碼仿佛就是在告訴人們你缺心眼,跟喜歡大量使用標簽或是佩戴藍牙耳機差不多。之前在中國也是一樣,直到微信給它帶來了春天?,F在,二維碼被廣泛用于個人、群聊、品牌、支付、登錄等等,在其它App中也非常常見。如果人們了解如何對二維碼進行掃描,它們無疑會是能夠節省大量時間,且將線下和線上世界進行奇妙快速連接的妙招。不過,二維碼也有弊端。其一就是它們看起來像是機器人的嘔吐物。另外就是,當你用錯了App掃描二維碼時,會收到一個告訴你去下載正確App的頁面提醒,如果不照做的話,事物會變的迷之復雜。曾經被視作是公開標準的二維碼如今也不再不實用了。我預測Facebook和Snapchat會在二維碼的潮流上有些亡羊補牢的舉動。無論如何,我還是希望我的手機OS能夠對所有二維碼進行掃描(或是在圖片中監測它們)并且準確,不過機會之窗似乎已經錯過了。

App發布—除了明顯的抱怨以外,應用程序市場還有糟糕的發現機制和不統一的批準流程,這些我都曾在最近的一篇關于iOS的App store在中國未能達到目的的文章中提過。簡而言之,它慢如蝸牛,而且不支持二維碼(幾乎在每條App廣告中都會出現)。

App太占空間—不得不說,現在的App真的是大的沒邊了。Twitter只能發送140個字符的應用占用的空間居然有72MB。過大的App很難進入下載列表,甚至會破壞WiFi連接。這些App很容易被刪除,這就迫使用戶每次都必須經歷設置過程。蘋果公司嘗試通過App瘦身和按需式資源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是似乎并無任何成效。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曾在他名為《16GB是個糟糕的體驗》(16GB is a bad experience)一文中敏銳的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總結。在此,我想加一句,這是一種在發展中世界里大量移動用戶需要面對的問題。

聯系人和社交圖—這種聯系類App(超越了單純的按照名字記錄電話號碼)背后的想法實際上扮演了只需進入某人名片就能看到此人全部電話號碼、地址或者我所知道的其它方方面面信息的存儲中心角色。iOS的版本扎根于OS X和NeXTStep通訊錄。理論上,為了解決手頭上的任務,我能夠調用一個App來存儲或尋回某個人的信息,而不是在以App劃分的數據庫中反復存儲同一個聯系人的信息。在實踐中,這一套并不可行。在Facebook或者微信中,某個聯系人的概念在配置文件中非常雜亂。

不僅如此,添加聯系人更棒。當我頭次遇到的某位可愛女孩想要掃描我的二維碼時,我的眼前一亮(這要比輸入我的電話號碼或者在Facebook上搜索我要好得多)。一旦我養成了通過掃描二維碼(或者藍牙)添加剛剛認識的朋友或者同事的習慣后,我就從未想過再用其它的方式。為什么我不能拿出手機、滑動解鎖、添加某人到我通訊錄的同時就能獲得此人愿意向我公開的電話號碼、主頁或者社交App昵稱等全部信息?

連接—此前,我曾撰文討論過App該如何應對用戶不愿它們占用自己數據流量的情況。我曾提到微信、支付寶以及小米如何讓它們的WiFi依賴用戶生活變得更輕松的嘗試。在這中國是個非常巨大的問題,在好多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這是一個OS能夠更為直接解決的問題,無論它是提高了在公共熱點的驗證過程還是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流量監控方案。

身份驗證—當我頭次打開大多數App時,它們要么要求我通過電子郵件、Facebook或者其它第三方賬戶登錄,要么使用現在更為普遍的方式,輸入手機號碼然后接受一次性口令的方式進行登錄。這些方式真的是繁瑣到家了!程序應該在我首次打開時就已經登錄完畢了。OS應該為App提供更多無需詢問、拿到許可并且補充細節的靈活身份驗證方式。如果用戶必須切換身份的話,或許一個類似于Mozilla Persona的系統可以被采納。無論哪種都要比現在App所采用的驗證方式好的多。

數據交互操作—我的App在數據共享上的表現真是令人堪憂。許多好友會以我分享文章、聊天、推文甚至是其它App截屏的方式來分享隱含的信息。要么壓縮失真會導致文字難以辨認,要么就是當我想要閱讀剩下的文章或者以某種方式參與到截圖的內容中去時,我就要抓狂了。如果我想要在Twitter上分享Facebook的某個頁面時,我不得不選擇“在Safari打開該頁面”、重新加載然后再分享(盡管Facebook非常清楚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做。)我希望App中的數據是原子級的并且能夠進行免費分享、離線可讀并且有著統一的搜索方式。但是自OpenDoc和OLE問世之后,這就成了一個白日夢,所以這僅僅是你不該做的諸事之一。

離線存儲和存儲管理—因為用戶并不愿意使用自己的流量套餐,所以App會在離線存儲上占用大量的空間。所有的音樂和電影App都是如此,并且新聞類和第三方瀏覽器一樣受歡迎。一些開發商為用戶提供詳細的接口來管理存儲,甚至是小型的餅狀圖。我喜歡這種級別的控制,并且希望手機中的所有App都能具備這一功能。我寧愿不去想存儲,但是當我不得不去清理數據時,我更愿意是通過一個中央用戶界面,而不是進入每個App去清除各自的存儲內容(或是因為挫敗感直接刪除程序)。

支付—我之前曾寫文探討過中國的在線支付是多么出色。任何網頁或是App都能與我的支付寶或是微信錢包完美契合。在美國,我必須在每個新安裝的App上鍵入和更新信用卡信息及地址。我們的手機系統中也有Apple Pay 和 Android Pay,但是它們能夠使用的地方非常有限,并且嚴格遵循近距離通訊(NFC)的要求,對網絡使用效果造成了限制。這個問題完美的解決方案就是程序能夠覆蓋多少的使用場合和硬件,無論是昂貴且要求我舉起手機的POS機、去掃描商人貼好的已經事先生成的二維碼標簽、網頁支付、第三方App支付、未連接的正常用戶間點對點支付。無論是一家App初創企業還是夫妻雜貨店,你都沒理由去拒絕以上任何一種方案。而作為用戶,沒有任何方式能讓你的錢悄無聲息的花掉。什么時候美國的App市場才能讓我的辛苦錢花的如此順暢?

未來的元平臺之爭

所以這些元平臺:微信、Facebook、 LINE等等,已經解決了上述的許多問題。它們所交付的這些既不是開放網頁,也不是在封閉的應用程序存儲模型背后的解決方案足夠協調、貼心,或者說值得投以生產。

最初,我們與鎖定設備和App市場所承諾的整個交易能在“圍墻內的花園”中更好的進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雜草叢生,許多人來了,又在這當中圈出了新的花園,并且另尋了看門人。

九十年代,OS的制造商涉足web瀏覽器的非居間化投資前景,但是卻花了另一個十年的時間來讓下一位挑戰者嘗試通信類App的各種形式。盡管它們想要替代OS提供給用戶和App開發商的高級別功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們已經可以清楚看見它們入侵的腳步了。

身處此地的我們該做些什么?

少說多做!

盡管我并不了解你,但是我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我希望我的OS主頁上的第一個標簽是能有我聊天App一半好的中央收件箱,我能夠通過它管理我所有的聯系人、電子郵件、新聞訂閱以及推送,并且享有很大程度的管理權。沒有無處不在的未讀消息提醒,不用刷新來看錯過的推送。內容豐富些,并能與原程序進行良好的互動,在不同設備間能夠實現同步。當我打開時,就展示出全部,并且控制起來的方法要簡單。我將會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花在瀏覽頁面上,但是當我需要登錄Calculator或者Infinity Blade的時候,我刷一下就好。把有用的信息以主菜的形式呈現給我,而不是一堆亂七八糟的玉米片。

下次當我回到美國本土的時候,我想要我的手機能夠支持諸如Chrome Apps的程序,但是仍能保留一些并不是那種占用大量空間、只能聯網的怪異程序。我想要坐在星期五餐廳中(腳注4),掃一下餐桌上的二維碼就能鏈接到餐廳WiFi,并能完成下單和支付,一切都不需要使用我的流量套餐去下載一個巨大的App、開通賬戶并且在安裝時綁定信用卡。想象一下,我還能夠以這種方式在醫院或DMV進行注冊、購買電影票或者查看航班信息。

作為用戶,無論是本地還是以網絡為基礎的冒牌App,我希望它們能有統一的身份驗證、支付、離線存儲以及數據分享概念。我想要快速以面對面或通過網絡的方式將某人添加到我的聯系人中。當我下一次創業時,我想要花時間專門為我的用戶解決難題,而不是讓他們再次面對上文中提到的阻礙。

其實,我并不關心它會怎樣發生?;蛟SOS的制造商會將游戲升級。或許Facebook、Telegram以及Snapchat會通過在他們的通訊產品中植入解決方案來為我解決難題。得了吧,或許Chrome或者UC Browser會這么做。又或者一些神奇、鏈狀發布、獲得GNU許可證的解決方案會突然冒出來。就像人們對于必勝客的評價,達到目標的方法有很多。

但更重要的是,與其說與機器人隨便玩玩,我更希望科技行業能夠專注于解決這些主要問題,處理一些常見的用戶問題,這樣我們的電話應該會比現在更好用。

腳注

  1. 有些人可能會用“語音識別怎么樣?為什么不能像《鋼鐵俠》中的賈維斯那樣?”的論調來反對上文中所提到的點擊計數方法。首先,你不是托尼·斯塔克(Tony Stark)。其次,語音識別的用戶界面僅在口述任務要快于輸入的特定任務條件下才更實用。我可以用一個關于Siri的例子來說明:當我離開自助洗衣店時,我告訴Siri“設定一個35分鐘的計時提醒”,這樣我好返回店內把衣服丟進烘干機。也就是說,口述“設定計時器”這幾個字要遠比去設定計時器省時的多。利用語音界面去執行比如預訂披薩這種復雜且多種選擇的任務所花費的時間要比上文中所提到的優化對話式界面多的多(特別是當每次我還要等著人工合成的聲音快速做出回應時)。在長于一個指令的對話中,使用上述界面的確會像鋼鐵俠,但是感覺起來會更像是在與《瘋狂動物城》中的樹懶交流。這東西我覺得只有在我騰不出雙手的時候才有用。
  2. 我一直想要推銷一種能夠讓用戶把每條聊天都放入文件夾的功能。這樣可以讓用戶對他們越來越多的群聊進行很好的管理,決定哪些可以優先顯示,并且更容易追蹤。不過,我擔心這太復雜。
  3. 實際上,對于從不同來源或App呈現及時信息有一些不錯選擇。你可以選擇常規的收件箱、上文中提到的App式現代收件箱、儀表盤小工具(dashboard widget)(就像是Windows的Metro風格用戶界面)、Facebook式的新聞過濾、未經過濾的Twitter式提要或者谷歌現在的卡片。不過我覺得文中所提到的對話式收件箱才是最實用的。
  4. ?閉嘴!它絕對是你離開一年后會想吃的食物!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創業邦,作者@Dan Grover,譯者@muyao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到好幾個新知識點,感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