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如何識別和防止被忽悠?

0 評論 2005 瀏覽 0 收藏 17 分鐘

忽悠并不總是出于惡意的,而是每個人都可能做出的事情。忽悠的本質并不一定是欺詐,而是內心的欲望超出了自身對事情的把控能力,因此便采用某種方式進行掩飾和包裝。

趙錫永是個騙子么?也許是,但他不是直接為了騙錢,因此我更愿意稱之為大忽悠。

這里所說的忽悠是一個寬泛的中性詞。其實在法律之外,在完全的欺騙和單純的誠實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模糊地帶。我們幾乎所有人都會落入到這個模糊區(qū)域里,左右搖擺,這是忽悠產生的沃土。

而職場如江湖,在機遇的四周充滿著各種誘惑和陷阱,你的領導、同事、客戶、創(chuàng)業(yè)伙伴都可能成為忽悠你的人。各種忽悠往往會不知不覺將我們鎖定,等我們意識到的時候可能寶貴的職業(yè)生涯已經走了很多彎路,后悔不已。

那有什么方法能夠識別忽悠?

首先你得知道,忽悠并不總是出于惡意的,而是每個人都可能做出的事情。忽悠的本質并不一定是欺詐,而是內心的欲望超出了自身對事情的把控能力,因此便采用某種方式進行掩飾和包裝。這有時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

而這種行為容易發(fā)生在投機性強的人身上。下面我總結幾個親身經歷的真實案例,以饗大家。

第一類:“北京侃爺型”忽悠

這類人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口才奇好,滔滔不絕,以北京人和東北人比較多(注:本人無地域偏見)。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北京的出租車侃爺如果變成一個商人或者文化人的樣子。這類人成為客戶或者合作伙伴,非常討厭。

他們會用各種語言上的技巧以及濤濤江水讓你很快失去判斷能力和思維邏輯,處于劣勢。你通常會感到像聽相聲一樣很爽,很痛快,但是事后會瞬間反應過來自己被繞了進去。但是當你重新想好了要如何去講的時候,一旦面對他們又立刻被帶了進去。

這類人我遇到最多的是小商販,也有少數的“高端人士”。對待前者的辦法就是堵上耳朵,任其胡侃,不要搭理,該怎么做怎么說你自己心里把握好,如果很難把控局面就立刻走人。后者比較難辦,對方往往會通過大量的信息將你包圍,使你很難快速做出判斷。但如果你遇到這種人的話,只要堅信一點:不要看他說什么,要看他拿出來什么。

第二類:“IT屌絲型”忽悠

你們知道IT行業(yè)這些年的發(fā)展不但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新貴,也造就了一大批日日渴望瞬間暴富的屌絲。后者的數量要遠遠多于前者。

IT屌絲型忽悠的特點是他們幾乎可以對任何新的商業(yè)模式和行業(yè)發(fā)展做出獨立的、深刻的、自信的分析,尤其是對IT大佬、熱門公司的“內幕”如數家珍。當他們恣情的給你講解最新的商業(yè)模式與行業(yè)趨勢時,你仿佛看到了未來的比爾蓋茨和喬布斯。

他們也會熱衷于告訴你最新的創(chuàng)業(yè)想法和未來的創(chuàng)業(yè)計劃。但是請注意,他們只會停留在“計劃”的階段。這也就是此類人被稱之為忽悠的原因。

你會看到這些人已經決心創(chuàng)業(yè)很多年了,但是卻一天比一天更加油頭滿面,噸位一天比一天更大,離新貴的距離越來越遠。跟此類人談創(chuàng)業(yè)只要當成一種娛樂八卦即可,你可以聊聊最新的手機之類,大可不必太過認真。

第三類:“技術創(chuàng)新型”忽悠

每過一段時間,你的朋友圈子或者QQ群里便會有人問:“我一個朋友/公司發(fā)明了一種革命性產品,可以替代Y,成本低,效果好,有沒有愿意投資合作或者收購的……”這類月經貼有兩個特征:一是號稱取得了某項革命性技術突破,獲得了什么證書認證,獎勵或者得到某人的大力推薦;二是人家不能輕易告訴你其中的具體信息,說是為了保密。

這兩年隨著國家對環(huán)保新能源產業(yè)的重視,這些領域的忽悠多了起來。我去年碰到過一個河北的企業(yè)家,號稱發(fā)明了一種革命性的潤滑油產品正在尋找合作。但是到底什么樣的產品,人家就是不說,那是機密,反正就是告訴你:這事情要是成了將制造一大批富翁。言外之意就是,你別問那么多,跟哥干將來必然是吃香的喝辣的。

還有一個河南企業(yè)家,也是號稱發(fā)明了什么新技術,然后把商業(yè)模式說的讓你無法挑剔,恨不得立刻投奔大哥。

但是有時候這類忽悠很難識別,因為他們中的有些人確實會有自己的事業(yè)基礎,所以讓你對他們很信任。并且他們也會表現的比較大方甚至很誠懇,該花錢的時候花錢,讓你覺得挺靠譜。但是本質上他們還是在忽悠。他們壓根就沒有真正的產品,即使有也是天花爛墜。這些人的目的或者是忽悠國家的支持,或者是擴大影響力,總之都是別有目的。

千萬不要指望這些人可以帶你玩,他們只會利用你,絕不會帶你玩的。

你只要相信一點便可免疫:技術創(chuàng)新是有客觀規(guī)律的,絕不會短時期內出現革命性的突破,即使有也不會在中國發(fā)生,即使在中國發(fā)生了也不可能輪到你去攪和。

第四類:“資源整合型”忽悠

此類人在京城為多。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的名片上印有大量機構名稱和頭銜,那么八成就是這類人了。

這種人的主要目的是所謂整合資源,或者叫商務開發(fā),更白一點就是拉皮條的。他們講話時會時不時提到自己跟某某重要人物很熟,或者動不動搞了幾千萬、上億的項目,一會扯東北、一會扯新疆、一會扯非洲拉美,無非是證明自己人脈很廣,路子很野,什么事情都能辦成。

我曾經參加過一些高端飯局,坐了一圈大小拉皮條的。他們之間的關系類似于傳銷,大佬掌控頂層資源,然后發(fā)展下線,尋找客戶或者項目。

前些年所謂倒賣柴油或者煤炭指標就是屬于這類里面比較低端的忽悠。比如,誰手里有些多余的指標,可以低價出售,讓你尋找客戶之類。其中不乏騙局,因為最頂層的信息永遠以保密為由不讓你知道。很多普通老百姓會因為貪欲陷入到這種迷局當中。

其實這類忽悠并沒有多少干貨,他讓你誤以為擁有一切必要的資源,實際上可能是一無所有。他們會動輒談幾千萬上億的項目,卻可能連請你吃頓飯都不愿意掏錢。

識別這類人的標準是,看他在關鍵時候是否能掏真金白銀出來。一般他們不會的,他們總想空手套白狼,真要掏錢承擔風險的時候就會落荒而逃。

第五類:“職場導師型”忽悠

此類忽悠是普通青年最容易碰到,也最容易掉進去的。

幾年前,一個全球五百強化工集團的全球副總臺灣人三顧“茅廬”,邀我共謀“大業(yè)”。這可是實實在在的大企業(yè)啊,企業(yè)是可靠的,人是有據可查的,沒有任何要忽悠一個窮屌絲的必要,我應該多么的受寵若驚才對啊。但最后我沒答應,因為我判斷他的戰(zhàn)略思路是不靠譜的,雖然他的Level超出我多少級。幾年之后,事實證明我是對的。

但這是一種最難以識別的忽悠。

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yè)或者企業(yè)家都會做出一些不靠譜的決策,例如開拓某項不可能成功的業(yè)務。盡管他們曾經很想認真去做,但是由于拍腦袋是人類的普遍天性,很多時候業(yè)務會中途夭折。

你的老板或者上司會忽悠你說這個業(yè)務公司多么重視,對你的發(fā)展多么有利,希望你全力投入。年輕人往往被這些成功人士的花言巧語所蠱惑,加上缺乏經驗而失去冷靜判斷的能力,一時沖動。

結果折騰一段時間之后,公司突然戰(zhàn)略調整,或者上司換人,或者老板想法有變,最后你的努力打了水漂,甚至在公司的地位岌岌可危,你無處訴苦。

此類忽悠具有極大的隱蔽性和誘惑力,很難歸納出一個有效的識別方式,需要綜合應對方案。后面我會總結一些thumb rules。

如何避免被忽悠?

上面我歸納了5類忽悠類型,實際當中不止這些。雖然我們不可能枚舉全部的情形,但是如果領悟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就可以有效的識別和避免大多數忽悠。

定理:投機性水平決定忽悠發(fā)生的概率。

投機性水平體現于一個人對于投資回報周期的期望。經濟學上我們用貼現率來反映貨幣時間價值。每個人對于貼現率的偏好不同決定了這個人的投機性水平有多高。

比如有的人要求一筆投資3年內翻番,這種人就是著急賺快錢的人,也是投機性很強的人。如果你遇到了這種人,就必須要產生警惕。他們不會長期專注的做一個行業(yè)或者事業(yè),而是不斷的轉換戰(zhàn)場,尋找最高的回報率。在這群人中間,發(fā)生忽悠的概率會很高。

所以你要對身邊的朋友進行分類,根據他們的職業(yè)、經歷、性格等進行分類,用不同的方式區(qū)別對待。把人類按照他所偏好的貼現率進行劃分,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方式,幫助找到跟你合拍的人。

確定什么樣的人可以是事業(yè)上的長期合作,什么樣的人只是短期的項目合作,然后配置你的資源和精力,實現理想與現實的結合,找到你感覺最舒服的平衡點。

總之,判斷一個人的投機性大小是最重要的標準,其實也不難。

下面我給出一些經驗法則共參考

1.不要與投機的人真正談事業(yè),除非你想忽悠他的錢(例如風投)。

2.不要輕易相信70年代前成功人士的話,他們基本上沒有長期做事業(yè)的耐心,如果他們這么說了,八成是忽悠你。

3.不要輕信官員的承諾和任何真情流露,即使他痛哭流涕、掏心掏肺。

4. 在你真正強大之前,不要輕易與金融界的朋友深入合作,他們賺快錢的欲望會毀掉你的心血(看看最近一些IPO的教訓吧)。

5.如果有大佬說要帶著你玩,培養(yǎng)你,除非他是你親戚,否則你一定要想到最壞的情況。

6.不要輕信外國掮客,國際忽悠界的水更深。

7.做投機做慣的人不可能停下來跟你做長期的實業(yè),他們等不及(貼現率偏好不同)

8.不要看一個人說什么,要看他做什么、拿得出來什么。

9.根據一個人的工作經歷、行業(yè)、年齡判斷他的投機性有多重,然后再選擇應對策略。

10.如果真的遇到愿意栽培你的人,那么珍惜吧,相信自己不會再有這樣的運氣了,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容易不知好歹。

………………等等

如何以不變應萬變?

說了這么多,有沒有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呢?有的。

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在完成一筆交易(或者說利益交換),但我們處于交易中的角色不同。每個交易的背后可能都會嵌套著幾個不同的交易。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年輕人一般處于交易的外圍。最核心的交易我們是看不到的,甚至很多時候都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然后是我們看得見的交易,也是能夠參與其中的,再往外就是一些隱形交易,看不見摸不到。

我們看得見的交易和隱形的交易都是為核心交易服務的。

當你并不知道核心交易是什么,也不知道隱形交易是什么的時候,最容易出現判斷錯誤,也是處境比較危險的時候。你會自我感覺良好,好像自己在這個交易中非常重要,是個關鍵角色,應當得到很高的回報。但其實你可能只是核心交易的一個籌碼。

于是你發(fā)生了誤判,你認為理所應當得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了你實際應該得到的東西。但是不會有人告訴你這一點。人會傾向于高估自己的價值,這是貪婪的本性。在這種狀態(tài)下,忽悠很容易成功。

當利益談判到了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寸土必爭的時候,如果你仍然沒有正確定位自身的價值,會得到什么結果?

你會出局!因為你已經阻礙了核心交易的發(fā)生,所有的壓力都會集中到你身上。所以,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是什么?是控制欲望!

聽起來很簡單吧?

是很簡單,但是需要不斷的修煉。(簡單你妹啊,哥混了這么多年才明白一點點!?。。?/p>

當交易處于利益分配的極限時,任何進退都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個時候,你的一點策略都會影響全局。如果你聰明的認識到了這點,及時退讓一點,那么你的貢獻是整個交易順利完成。而之前,你不過是個籌碼罷了。這時候的退讓立刻讓你從一個籌碼變成了交易完成的關鍵角色,你的地位陡然發(fā)生變化,而實際上的付出可能并不大。

“退一步海闊天空”,“吃虧是福”,這種古語不是說你挨了一刀就忍著,而是說在關鍵時候主動退讓是一件性價比極高的策略。

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唯有借助于自我修煉。所以防止被忽悠的最高策略是控制欲望。

PS:有人說只要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是不是就可以了?但很多時候情況是非常復雜的,僅僅依靠一句諺語不可能讓你全身而退。

文/陳波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