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我們注定娛樂至死?

1 評論 4656 瀏覽 2 收藏 15 分鐘

媒介即信息,媒介即力量,媒介能改變我們的認知方式與價值觀。

概述

媒介即信息。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了解這種文化中用于會話的工具。把握了傳播媒介,就會把握傳播信息的主動權,例如我們的文化正從文字向形象發展,電視取代了報紙的地位。媒介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這種“愚民政策”來的消無聲息卻又不可小覷,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被他左右,我們的道德思想,人生觀價值觀都因媒介的改變而變化。

就歷史的發展來看,從文字的發明出現,到進行書寫,活字印刷,印刷機時代、電報時代、電視時代,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

媒介的變化,都鼓勵不同的知識傳承形式,也形成人類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

  • 毛筆書寫,印刷時代,文字可以保留和流轉,使得人們對于自己寫下來的東西更加嚴謹、理性,會花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構思,修改;
  • 但是電報時代,傳遞著無意義且不會改變我們信息行動的信息;
  • 電視時代更是鼓勵將一切內容娛樂化,才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愛;
  • 現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對娛樂化更加嚴重。

這是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嗎?

沒有哪個時代和地區,像今天中國互聯網市場一樣,具備能把一切美好都變成娛樂化垃圾場的能力,波茲曼真是今天中國互聯網的先知。

娛樂至上、致死也罷,幽默吐槽也罷,在市場經濟下都無可厚非,只要不違法你都可以弄。

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娛樂過于低俗,幽默流于下半身,吐槽則集中在朝著普通公民尤其是底層民眾開火,凈扯一些不痛不癢的話題。

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有把一切娛樂化的趨向。

信息傳播的媒介會很大程度上決定所傳播信息的內容,所以不同時代下的主流媒介會極大地影響該時代的文化特征。作者著重分析了三種不同媒介下的文化:口語文化,印刷機文化和電視文化。

1. 口語轉為印刷文字

當文化的主要媒介從口語轉變為文字時,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簡言之,文字相對于口語,文字可以被反復審視,被深入思考,被長久保存。只有在文字替代口語成為文化的主要媒介后,哲學、修辭學、邏輯學、歷史、科學才有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可能。

作者描繪起了“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17世紀到19世紀的這段時期大概是作者心目中文化的黃金時代。

在17世紀的新大陸,“閱讀蔚然成風。四處都是閱讀的中心,因為壓根沒有中心。每個人都能直接了解印刷品的內容,每個人都能說同一種語言。當時美國人們對于各類書籍表現出來的興趣,幾乎每個人都在閱讀?!?/p>

殖民地美洲出現了這樣的可喜現象:在這里沒出現文化貴族,閱讀從來沒有被視為上等人的活動。美國建立時,這是一個由知識分子建立的國家,“那些開國元勛都是智者、科學家、學養高深之人”。

印刷機統治下的文化有什么特點呢,理性、嚴肅、深刻、系統。

對于閱讀是如何促進理性思維,作者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論述:

“閱讀文字意味著要跟隨一條思路,這需要讀者具有相當強的分類、推理和判斷能力。讀者要能夠發現謊言,明察作者筆頭流露的迷惑,分清過于籠統的概括,找出濫用邏輯和常識的地方。同時,讀者還要具有評判能力,要對不同的觀點進行對比,并且能夠舉一反三。

為了做到這些,讀者必須和文字保持一定距離,這是由文本自身不受情感影響的特征所決定的。這就是為什么一個好的讀者不會因為發現了什么警句妙語而欣喜若狂或情不自禁地鼓掌——一個忙于分析的讀者恐怕無暇顧及這些?!?/p>

但到了19世紀末期,另一個時代出現的早期跡象已經顯現。這個新的時代就是”娛樂業時代“。

2. 電報

電報的出現能讓我們及時了解到相隔很遠距離的事情,這能夠更快的傳遞消息,電報則把消息的時效性推到了前臺。

消息成為了新聞,如果它足夠引人注意或聳人聽聞,它就有潛力上報紙的頭條。

但是消息對讀者究竟有什么用呢?

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新聞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是為我們提供一點談資,卻不能引導我們采取有益的行動。

比如說遠在倫敦的公主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看起來很有魅力,巴黎的香榭麗大街又有了新的流行時尚。電報讓各種消息是我們迷茫,帶來支離破碎的時間和被割裂的注意力。

同一時期的攝影術則進一步助長了這一趨勢。作者認為攝影是一種只描述特例的語言,在攝影中,構成圖像的語言是具體的。與字詞和句子不同的是,”攝影無法提供給我們關于這個世界的觀點和概念,除非我們自己用語言把圖像轉換成觀點。攝影本身無法再現無形的、遙遠的、內在的和抽象的一切?!?/p>

照片和文字的這種區別:對于一段文字,你可以思考、質疑和批判。但對于一張照片,你能質疑它什么呢?除了照片的真實性以外,你似乎找不到別的可以質疑的地方。

電報和攝影都是這樣的邏輯:它鼓勵了解,而不是理解;鼓勵觀看,而不是思考;鼓勵暫時的、具象的內容,而不是長久的、抽象的觀點。

3. 電視的出現

電視涉及了生活的所有方面。在電視時代,一切都可以通過電視來表現,不管多嚴肅的東西,一旦通過電視來表現,都將不可避免地打上娛樂化的烙印。導致這一情況的是電視本身的特點:

a 電視強調畫面和表演

人的思考過程,主要在于運用頭腦進行抽象和邏輯的思考,這是不適合與非常具象化的表現,一次有深度的討論,必然是伴隨著討論者的不斷思考。如果把思考這個過程抽離掉,那么這討論就無可避免地淪為一場事先準備好的表演。

b 電視有很強的時間限制

一款節目的時間有限,分配給每個討論者的只有短短幾分鐘,你不能指望討論者能進行多么有深度的對話,除非提前排練,但這也會使這個節目進入表演的模式。

c 電視節目本身的碎片化

我們在看新聞或者界面的時候,得到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

比如說,今日新聞中告訴你,伊拉克的一次戰役死了多少人,然后馬上告訴你,國際氣候峰會取得了什么進展,然后是英國脫歐公投,一個新聞一兩分鐘。新聞的紛至沓來,也讓觀眾無法分析其中某條新聞的內涵和意義。

這里就可以看到電視傳遞的信息和書籍傳遞的信息之間的巨大不同了:

一本書中,上下文是有聯系的,在這樣的聯系和比照下,讀者對信息的接收是系統的,獲取的信息之間是相互關聯的。而在電視上,一切卻是割裂的,看起來身處信息的海洋,其實卻置身一個個信息的孤島。

4. 學習的娛樂化

看過電視上這些近乎娛樂的教育節目后,人們容易覺得,教育就應該像電視節目這樣讓學生感到快樂,如果學生不快樂了,那就是教法有問題。但是,作者強調,教育從來就不應該是全然只有快樂。

“從孔子到柏拉圖到洛克到杜威,從來沒有人說過或暗示過,只有當教育成為娛樂時,學習才能最有效、最持久、最真實?!?/p>

事實上,卓有成效的學習必然伴隨著痛苦。你要堅持不懈地和遺忘作斗爭;你要潛心構筑自己的知識體系,打通知識點和知識點之間的連接;你要進行深刻的思辨,明晰觀點和觀點間細微的差別。

如果說學習是甜美的,那也是用汗水澆灌后結出的果實是甜美的。

如果希望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孩子主動成為“學而知之者”,內容就一定不能過于艱澀,要減量,要有趣。而這種學習方式肯定是低效的。因為那些“有趣”的東西本質上就是加在學習上的娛樂成分。

如果只是教育節目自身缺乏深度和品質也就罷了,電視對教育更大的傷害是,它影響了人們對教育的看法。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電視上的教育節目卻做著相反的工作,它通過娛樂把學生推向平庸。

5. 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

我認為互聯網有以下三個不同于電視的特點:

第一,互聯網上,人對于信息的獲取擁有更多的主動性和針對性。

電視觀眾可以擁有的選擇不多,最多只能換臺選下節目。而由于節目與節目之間是缺少聯系的,所以觀眾通過電視獲得的信息也是碎片化的,缺少語境的。

互聯網上你對某段信息有深入了解的興趣,你可以通過超鏈接和搜索引擎獲得更多相關的內容,讀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互聯網上方便地搜集相關信息,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

但互聯網的信息針對個體而言,仍然是碎片化的。如果個體本身缺乏對與信息的整理和收集、分析能力,那個體陷入信息的汪洋大海的程度會更重。

第二,互聯網的信息的時長,類型上等受到的限制更小。

互聯網上的信息也有很多博取眼球的娛樂信息,但嚴肅深刻的內容,也存在。就電視而言,很難以產生像知乎,豆瓣這樣的產品。因為互聯網本身的虛擬性,給各類的創作者提供了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可以不受限制的進行創作(法律不允許的除外),類似直播這樣的東西,是互聯網原生的,有很多東西也只可能在互聯網上誕生。

第三,電視上是極少部分人為絕大部分人創造信息內容,而互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創造者。

互聯網有“去中心化”的特點,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內容,也為文化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活力。雖然個人創造的內容將永遠良莠不齊,它獲得多元化的全面的發展。但現在不敢說互聯網上面的信息內容不太可能被操控,被人為地限制,因為足夠多的互黑事件,還有廣大的水軍,營銷號和某些機構已經對此展示了他們的力量。

所以說,在互聯網時代,娛樂的趨勢沒有變,只是我們的選項可以更多,但很多人是不愿意做選擇的,不想做選擇的,那就娛樂至死吧。

結語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不管在何種情況下,保持獨立的思考是一件非常要緊的事情,因為這是上帝賦予我們并且區別于動物的獨特之處。

 

本文由 @markzou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歡迎關注訂閱號:markzou的筆記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