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渠造舟:視頻會議的昨天與明天
在遠程辦公中,視頻會議、電話會議成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突然密集的需求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遠程視頻會議這一產品,它曾經走過怎樣的發展路途,在當今又承受了怎樣的期望?
本周算是“第二個”開工周,在因疫情延期開工的行業中,絕大部分都在上周和本周開始恢復工作,其中遠程辦公仍然是主流。
尤其對于上周已經開始遠程辦公的小伙伴來說,相信已經習慣了“襯衫配睡褲”迎接視頻早會的固定流程。
其實對于很多很多行業來說,我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電腦甚至手機上獨立完成的。很多時候辦公室存在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方便我們與同事或合作伙伴溝通。于是在遠程辦公中,視頻會議、電話會議成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突然密集的需求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遠程視頻會議這一產品,它曾經走過怎樣的發展路途,在當今又承受了怎樣的期望?
科幻落入現實:視頻會議,六零后
遠程視頻會議需求本質上也是溝通需求,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平時開會和日常交流溝通之間都有哪些區別?這其中的核心差異存在于信息。
像是信息的重要性。因為會議時涉及的信息足夠重要,所以需要盡可能的確定交流者的身份、所處環境,以確保信息的安全。
同時為了佐證信息的準確性,傳遞信息的載體要盡可能豐富。例如不僅要有聲音,還需要看到通話者的表情以確定語氣語境,最好還能加上文字、文件等等的傳遞。
還有信息交換的需求。會議場景相比平時的拉家常、閑聊,更重要的信息的高效交換與迭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會要開出結果、開出決策。因此遠程會議要盡量保證多人參與,提高信息交換的效率。
實際上這些需求的出現遠比我們想象的早,尤其在互聯網尚未出現的年代,信息的流動充滿困難,也讓信息的流動充滿價值。因此相關的需求,也早就開始在被攻克了。
我們在很多早年間的科幻作品中,已經能夠看到一些類似的概念。像是在銀翼殺手中,男主會通過一種擁有攝像頭、能顯示文字的“公用電話亭”與自己的上司通話。
這種設計并非憑空想象,實際上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美國貝爾實驗室就研發出了模擬技術可視電話,英國BT公司也研發出了帶寬黑白電視會議體系。當時的會議系統采用的是固網電信進行視頻通話,在兩個固定地點搭建設備才能使用。
而且不同企業間應用的編碼方式不同,相當于今天的iOS和安卓擁有各自的生態,不能“跨平臺”通話。也因此進一步的提升了視頻通話的使用成本。
后來到80年代,雖然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大大的降低了視頻通話設備的造價,也一定情況下改變了只能在固定地點使用的情況,但是這種平臺限制一直沒有改變。這也就導致本身沒有為自己設限的視頻通話功能,因為價格問題很難在民用市場流行。而僅僅在政府、商務的會議場景被應用。
甚至可以說,視頻通話這一今天與我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功能,此前一直是視頻會議系統的子集之一。
直到后來互聯網的多媒體通信系統取代了數字信號,廉價易得的攝像頭甚至手機攝像頭取代了昂貴的采集設備。最重要的,是平價、免費的軟件取代了以往按月付費的服務訂閱模式。最終原本奢侈的視頻會議,飛入尋常百姓家。
視頻會議的厚積薄發
如果說前幾十年視頻會議一直在克服“用得起”這個核心問題,那么近五年來視頻會議所面對的問題就是“用得好”。其實相信在最近的云辦公中,很多人已經有了相關的體會。
讓“通話”變成多媒體形式、多人參與的視頻通話,并不困難,對于很多小團隊來說,應用微信視頻、QQ視頻等等普通通信軟件就能實現。但很多視頻會議應用場景中,并非僅僅依靠“聽見看見”一樁條件就能滿足。
在最近幾年間,視頻會議技術著重攻克的有兩點:一是對現實工作模式的復現,其二是對溝通本身的優化。
前者諸如視頻會議系統與文件傳輸、同屏操作、云端辦公等等功能相結合,讓會議參與者可以像日常工作一樣共享物料。又比如通過AI技術的應用,對聲音和視頻進行實施優化,降低人聲之外的噪音,優化視頻畫面中的出現的文字等等。
后者則是通過編碼技術標準的提升,讓視頻會議的音頻、視頻更加清晰,或者利用AI的語音識別、機器翻譯能力實現會議內容的實時轉錄,提升溝通本身的效率。
其實在這次云復工潮中,雖然云辦公還是多多少少體現出了一些缺點和不足,但其中視頻會議系統的功能可以說是滿足了大多數團隊當下的需求。
這一點從很多產品的面對當下情況的反應就能發現,大多數產品選擇服務器擴容,有些本在中國市場幾乎了無音訊的產品也因此“復生”。
換句話說,當下的視頻會議需求,基本已經被前五年所累積的技術進步滿足。尤其隨著終端設備能力的提升,和通信條件的不斷優化,打通一條信息流動的河渠已經不再是什么難事。
那也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問題,視頻會議的功能僅僅是“信息流通”嗎?當下正在蘊生的新技術,又將填充視頻會議的哪些空白?
科技產業之外,沉默的大多數正墮入原始
首先我們可以看看那些在當前視頻會議能力射程范圍外,卻又歸屬于會議需求的場景。
1. 實體物料的復現
前文中提到,我們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對會議流程的復現,例如通過同屏協同同享文檔等等物料。
但是在很多行業中,需要多人共享的不僅僅是一份PPT、一張圖紙,而是很難被復現的實體——在工業設計領域,需要多人商討的可能是一款精密的零件,而在裝修裝潢領域,需要被復現的甚至可能是一整個房間。
2. 交互感的提升
同樣缺少對實體物料的復現,也會缺少真實世界的交互感。尤其涉及到一些類似于操作培訓的場景時,單純的視頻、語音+文字,多少會有些限制。
3. 會議與展會的融合
最后當最近一些大型展會面臨因疫情取消的風險時,也引來了相關思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展會就是一場“巨型會議”,是否可能通過技術把產品發布展示、開放式交流、內部團隊交流等等功能結合起來,形成共同的遠程化、云化。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發布產品時還在應用“直播+彈幕”的老模式。
在今天我們已經能夠看到一些上述問題未能解決帶來的結果,像是目前應用云端辦公的通常都是互聯網企業,美容美發培訓如今是否已經停滯?服裝設計團隊要如何在真人身上打版?室內設計師能否在從未到達過實地的前提下做好設計?等等一系列產業問題,都得不到回答。
而這些產業問題也絕不僅僅適用于當下的特殊時期,也可以在未來幫助傳統產業打造出分布式辦公、遠程協同辦公的高效新模式。
這也是當前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互聯網企業、科技企業作為新技術的制造者,往往也是新技術的第一批應用者。但這些技術下沉到傳統企業,適應其特殊場景的能力卻沒那么盡如人意。最終導致科技企業的科技愈發先進,而傳統企業甚至淪于“原始”。
開鑿河渠后,萬物乘舟
不過我們無需悲觀,從5G、AI、物聯網等等近年來不斷獲得突破普及的技術來說,新技術手段走出云與網與現實場景結合,以及現實場景在云端得到高度仿真,已經成了一種明顯的趨勢。
在視頻會議領域里,也能見到相關的趨勢。其中最典型的是對AR和VR的應用,VR、AR 3D模型可以很好的解決圖片、視頻物料過于扁平化,無法仿真實物的問題。
在VR模型中,人們可以切實看到一臺汽車發動機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心臟在血液流動時的跳動。并且可以更加立體化的感受到物體的真實尺寸,并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放大、縮小、旋轉等等自由交互。
現在已經有很多廠商在嘗試把AR、VR甚至MR引入視頻會議系統。例如微軟為HoloLens推出了遠程會議應用HoloMeeting,中興也推出了以AR輔助培訓為賣點的TrueMeet。
不過從落地角度來看,這些系統還是會率先進入那些有著強大實力的跨國集團,或是科研教育場景。畢竟應用MR視頻會議系統,意味著使用者要參與將自己產品制作成3D模型,這其中既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也需要使用者配置基本的技術工作者。
又比如虛擬展會的發展,雖然展會經濟每年都為整個世界貢獻著GDP,但虛擬展會同樣也擁有自己的發展空間。本來虛擬展會是嫁接在現實展會上的外延系統,以高清互動直播的模式,讓到不了現場的參展人員也能觀看現場、參與互動甚至留下銷售線索。
但目前很多虛擬展會廠商已經開始通過VR等等技術手段,擺脫對“現實”的依賴,并將開放的虛擬展會與相對封閉的云端會議系統相結合,實現“團隊成員”和“參會群眾”的雙向遠程式分布。
看到這里我們其實可以發現,正如“會議”上面什么都可以討論一樣,視頻會議本身也應該是一個平臺,去容納更多功能。尤其目前很多功能在技術上都已經非常成熟了,例如用VR方式展示物體與空間,或者遠程展會,甚至遠程操縱機械等等。
因此未來的視頻會議系統將擁有更多機會。像是生態擴展的機會,通過與AR、VR教學、虛擬展會等等應用于各行各業、各種場景的產品的對接,給平臺上用戶更加豐富的功能和選擇。
以及服務延伸的機會,除了拓展生態,對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也將是全新的機會,復雜如為汽車主機廠商提供零部件的3D化,簡單如為用戶模擬實景空間,都是視頻會議平臺可以為用戶做的。
“會議”本身就是信息的流通,從單純的電話會,到不斷更加清晰、高速、可交互的視頻會議。視頻會議在不斷擺脫信號、平臺、終端的鉗制,讓更多信息可以被傳遞。既然傳遞的通路已經打通,那么視頻會議發展的下一步,就是利用種種新技術實現萬物的信息化,讓更多產業可以適應這條通路。
河渠已經開鑿好,或許很快我們就能見到萬物乘舟。
#專欄作家#
腦極體,微信公眾號:腦極體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