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為什么不好用了呢?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吐槽“聽過許多道理,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而干貨亦是如此,作用甚是微弱。那面對“假干貨”,我們又該如何辨別呢?本文將為大家展開一系列的解答。
這是一個筆者早就想寫,但是遲遲不知道怎么下筆的選題,很多概念、模型在腦子里不斷打破重組。
筆者自知才疏學淺,做不到大量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的在本文中建立一個無懈可擊的觀點;但是在筆者想到一個邏輯后,便增加了拋磚引玉的勇氣——如果說明一個問題,需要引入太多的事情佐證,那么不但會因為認知成本的增加影響傳達效果,還會接連拋出更多的問題使原本的問題更加復雜。
所以筆者確定了本文的主旨,我們主要盤邏輯,不延伸到哲學;在有限的角度內(nèi)嘗試傳達好最普世的信息。
本文講什么:“干貨不好用”這個現(xiàn)象的邏輯分析,對待干貨的態(tài)度
本文不講什么:干貨的定義,如何識別干貨,如何找到干貨,如何用好干貨
一、干貨本來就不好用
“干貨”和“好用”的定義和標準都是相對的,這里不展開討論。也有很多人總結過干貨的類型、如何識別偽干貨等等,從不同的角度形成邏輯閉環(huán);本文中也不再贅述,這不影響筆者論述和讀者理解下面的觀點。
如果有“干貨為什么不好用”這種疑問,那么前置條件是默認干貨通常來說是好用的,為什么筆者說干貨本來就不好用,因為這是一個概率的問題。
1. 用好干貨是一個概率的問題
NBA剛剛引入中國時,央視在體育頻道晚間檔播放NBA的集錦。
那個時候坊間傳言,美國有一個超高水準的籃球聯(lián)賽,比賽里每個球都會投進。只看過NBA集錦的觀眾對于NBA的印象流,就像那些希望通過干貨快速獲得一些能力的人對于干貨的認知。
而經(jīng)常看比賽的球迷就會知道,比賽中投籃命中率超過50%就是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得分點,三分命中率在40%左右的我們稱其為神射手,“180俱樂部”(投籃、三分、罰球命中率分別為50%-40%-90%),更是鳳毛麟角。
就算我們不去深入研究里面的科學道理(比賽時身體對抗激烈導致疲勞和肌肉僵硬、對手的防守策略和能力、客場球迷干擾導致的心理因素等等),在看過一定數(shù)量的比賽后,也會對比賽中的投籃命中率形成一個大致的常識,不會因為命中率不是100%就覺得球員能力不行。
而干貨的內(nèi)容就像集錦,把干貨拿到具體的場景應用時像上了賽場。你遇到的問題和集錦中的不一樣,如果你本身沒有對干貨涉及到的系統(tǒng)知識融匯貫通,只想著一板一眼的按照干貨去執(zhí)行,那么沒有用好干貨便是常態(tài)。
就算是刷機教程,事先匹配好了版本和型號,每一步都有說明和截圖;還是會有很多人操作到中途被卡住,不得不搜索更多教程或者新出現(xiàn)的問題。
通常使用干貨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呢?
你看到一篇《3分鐘掌握XXX》/《XXX看這篇就夠了》,XXX是你了解不多并且覺得對你有用的技能/知識/理論,在你讀完之后覺得還不錯,于是在讀完時間還沒長到讓你忘記這篇內(nèi)容之前,你決定實踐一次。第一次實踐失敗了以后,基本你就會放棄這個“干貨”,得出不好用的結論,不會再進行多次嘗試感受到“概率”。
“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這種謬論和自媒體吸引你點擊閱讀的修辭手法,通過滿足高效便捷獲取知識(事實上是“走到捷徑,不勞而獲”)的需求喚醒了人們“自我實現(xiàn)”的意識。
看上去門檻很低,其實山在門里面。
2. 影響概率的因素
接下來我會言簡意賅,呈現(xiàn)一些盡量客觀的事實或現(xiàn)象。一方面信息密度有些大,我不想再填充毫無意義的正確的廢話;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引發(fā)你的獨立思考,自己去獲取更多的一手信息。
(1)傳達效果
1)干貨的真?zhèn)?/strong>
這里介紹包裝成干貨的兩種情況:
- 水貨:洋洋灑灑的篇幅,翻來覆去的廢話。不考慮讀者需要的,自顧自說了一堆大道理。只是告訴你應該做什么,卻無法告訴你怎么做。
- 私貨:確實存在或者讓你覺得存在一些公認的事實和道理,但是核心觀點是從自己主觀的角度出發(fā),目的是傳播自己的觀點,讓你去掃文末的課程鏈接,讓你去他的公眾號回復關鍵字。
讀者的判斷能力和文章的敘述技巧,讓不同的人對同一篇內(nèi)容有不同的定義。這些偽干貨被一些人當做真干貨去使用,自然拉低了好用的概率。
2)知識的詛咒
我們一旦知道了某事,就無法想象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樣子。當我們把自己知道的知識解釋給別人的時候,因為信息的不對等,我們很難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給對方解釋清楚。
這也是天才往往無法成為好老師的主要原因。
3)概念的概念
概念是人類在認識過程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是自我認知意識的一種表達,形成概念式思維慣性。在人類所認知的思維體系中最基本的構筑單位。
“一種常用家具,上有平面,下有支柱??梢栽谏厦娣艝|西、做事情、吃飯、寫字、工作等。是由光滑平板、腿和其它支撐物固定起來的家具”
如果不把前面這段描述對應的事物起一個名字,那么你就不能很容易的記住它和在信息傳達中使用它。
把上面一段話的描述壓縮成“桌子”,并且在大腦里形成“桌子”等于這一段描述的映射,便完成了一次信息的升維,有利于節(jié)約我們的大腦存儲空間,用來記憶更多的信息,提升認知的效率。
但是反過來說,這是一個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如果你對一些新概念沒有感性認知的體驗,直接接收了理性認識,信息便會在一定程度上失真,就像盲人摸象。
很多的概念我們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經(jīng)常掛在嘴邊,長此以往就會覺得我們真的知道我們在聊什么。你真的知道新零售、區(qū)塊鏈、SaaS到底是什么意思么?
賈老板還在國內(nèi)的時候,不少人言之鑿鑿地解釋“生態(tài)化反”。
4)實踐的感悟
- 小馬過河
- 游泳教練沒辦法在教室里教會你游泳
- 你無法通過眼睛和耳朵感受到生孩子到底有多疼
(2)接收效果
1)認知的層級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知道
- 不知道自己知道
如果你是一個產(chǎn)品小白,那么隨便一個前輩給你講一些基礎理論和實戰(zhàn)案例,效果可能都要比你去看俞軍、張小龍的理論要好。
2)學習的態(tài)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次是恥辱。
- 好奇心和熱愛,讓你能有更多的動力克服更多的困難
- 榮辱心和勝負欲,讓你能不斷鞭策自己做德更好
一篇干貨不足以喚起你的學習態(tài)度,自然不會有與之對應的回報。
3)經(jīng)驗的積累
-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任何一個科學理論的建立和發(fā)展都離不開科學實驗的佐證。他們或者是直接建立在科學家們大量實驗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觀察和探索之上;或者是學者提出了大膽的設想或理論模型,甚或在演繹的基礎上提出了理論的預言;但是不論這樣的理論看起來是多么合理,在數(shù)學上又完美無缺,但是在得到實驗驗證之前,它仍不能成為科學的定論。
(3)匹配程度
1)場景
- 何不食肉糜
- 望山跑死馬
-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 請你相信,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2)環(huán)境
- 刻舟求劍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你可能什么都沒錯,你只是老了
- 有人靠教人如何賺100萬賺到了100萬;還有的人真的賺到過100萬,后來他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賺不到錢了,于是他把方法做成課程
3)屬性
①人的屬性
名校畢業(yè)生告訴你學歷不重要,大廠高管給你講因為做新媒體得到很多獵頭注意,馬老師說他不愛錢。這些話你真的聽聽就好,我相信他們在表達這些觀點的時候都是真誠的,但是他們沒辦法為每一個受他們影響的讀者們量身打造千人千面的發(fā)展路徑。
②技能的屬性
學習是一件反人類的事情,努力不一定能換來回報。正因為如此,通過學習和練習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才具備稀缺性,可以為我們賦能,建立壁壘,使自己具備稀缺性。
不過這還需要大量的刻意練習,通過道聽途說便茅塞頓開醍醐灌頂?shù)氖虑?,不能說絕對不存在,那也需要你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達到相當?shù)恼J知層級。
③更多的未知因素
未知因素是你在當前的認知中覺察不到的,與之相反的類似于在合同中常見的人為不可抗力因素。
比如投資公司請微博粉絲上億的的娛樂明星演電影,如果檔期排在了2020年春節(jié)檔趕上了疫情爆發(fā),那么復盤電影“失敗”的原因便相對簡單,因為疫情這個很明顯的人為不可抗力因素。
(這里的“不可抗力因素”,是法律語境中的一個描述,在某些場景下本次疫情可以被判斷為“不可抗力因素”,具體還要看在不同個案中律師對于證據(jù)和法條的梳理以及法官的判斷。在生活語境中,疫情當然不是人為不可抗力,我們有絕對的信心戰(zhàn)勝疫情。)
如果沒有這么明顯的影響因素,那么再層層深入的分析,同檔期的競爭對手太強?院線排片不夠?宣發(fā)沒有做好?這個明星的號召力和在微博上有出入?電影本身質量問題?
影響因素越明顯,你鎖定的原因就越聚焦,復盤邏輯就越清晰。影響因素越難以察覺,你就會羅列越多的影響因素做假設,從而越迷失越難以判斷。
這里的復盤邏輯是指我們老老實實的客觀科學的倒推,盡量剔除“背鍋”這種受主觀因素影響的邏輯,“都怪本澤馬”這種復盤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內(nèi)。
(4)信息漏斗
林林總總的原因,造成了信息漏斗的現(xiàn)象。信息漏斗有不同的版本,無論中間具體環(huán)節(jié)的內(nèi)容是什么樣的,只希望你可以了解經(jīng)過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上影響因素,信息漏斗存在的事實。
二、如何對待干貨
對于“干貨”的需求是符合人性的,貪婪、懶惰、追求完美。
如果真的有一篇內(nèi)容,在看完之后就可以瞬間理解或掌握某一領域的運行邏輯,執(zhí)行方法,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每個人樂此不疲的點開一篇又一篇“干貨”,收藏了就是看過了,看過了就是做過了;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因為這些“干貨”變得更好,于是感嘆“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不要迷信干貨,對行業(yè)的知識和經(jīng)驗抱有敬畏之心,干貨不能替代系統(tǒng)的學習。
接收干貨前,要明白干貨面向的人群,現(xiàn)在一些比較良心的內(nèi)容,會在開篇前說明這篇內(nèi)容適合哪些人,能解決什么不能解決什么,避免預期不對稱,同時也能幫你更高效準確的分辨出適合自己的信息。
1. 想系統(tǒng)學習的領域
當做考驗,衡量你獨立思考的能力
倒推輸出干貨的人的流程,追本溯源。形成輸入-輸出,此時更能體會到這篇內(nèi)容的角度、觀點、經(jīng)驗是否適合當前的你。
干貨作為切入點,用來分析作者的思考方式,為什么他能想到你沒想到,差的是認知還是經(jīng)驗,還是那個領域的知識體系。
2. 沒接觸過的領域&只是感興趣的領域
當做觸點,拓展你認知網(wǎng)絡的節(jié)點&當做資訊,豐富你見聞談資的儲備
不要因為貪婪盲目的收集干貨、要帶著問題或興趣去接收干貨,問題或興趣即是你此行的目的,目的的不同,導致訴求不同。
- 帶著問題而來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衡量的標準是是否解決了自己的問題
- 帶著興趣來的,是為了豐富眼界,衡量的標準是是否豐富了眼界
兩者投入的精力也全然不同,不要抱著看熱鬧的心態(tài)來囫圇吞棗以后,抱怨這個東西沒有用。
三、更深的感悟 更高的追求
術決定下限,道突破上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陸游
我能用很短的時間就畫的像一位大師,卻要用一生去學習畫的像一個兒童——巴勃羅·畢加索
本文由 @紫原新之助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