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互聯網教育跨界激戰
當中小學校與高等院校開學之日來臨,但疫情仍未退散,互聯網教育成了這些學校進行遠程教學的不二之選,各種互聯網教育產品潮涌而來,開啟了激烈的用戶爭奪戰。
前不久,釘釘成為教育部指定的小學生網課平臺,下載量突破10億,但是緊接著就被反對寒假上網課的小學生們刷成了一星“好評”。隨后,月活 8 億的 QQ入場“在線課堂”。
原本漸趨平靜的互聯網教育行業忽然掀起軒然大波。
從2017年到2019年,在線教育獨立設備數增速已經從40%跌破20%?;ヂ摼W教育行業逐漸步入存量市場。
意外的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給互聯網教育行業帶來了一次病毒式增長。
疫情期間,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各種互聯網教育產品潮涌而來。
微信、抖音、快手、愛奇藝等跨界玩家,紛紛打入教育行業?;ヂ摼W教育戰火焚天。
01 互聯網教育的跨界激戰
疫情期間,互聯網教育行業股市表現僅次于醫療行業。人人都想在互聯網教育紅利中分一杯羹。
誰料想到社交產品QQ和釘釘、視頻產品愛奇藝和快手,竟然拔根猴毛變成互聯網教育產品。
打敗自行車企業的不是電動車,而是共享單車?;ヂ摼W時代的競爭,跨界顛覆早已不是新聞。
前不久,聽到教育行業的朋友討論市場競爭,說道“我們是做職業教育的,和得到APP那種不一樣,他們那是知識付費”。
從講話口氣中,我可以感受到做“職業教育”的優越感,和對販賣知識焦慮的不懈。就像明星看不起網紅,作家看不起自媒體,漫畫家看不起安妮。
不過?“知識付費”“販賣焦慮”這種沒營養的概念,對于教育行業人士來說,頗有隱患。
互聯網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 學科教育:以獲取學歷知識和文憑為目的,新東方、好未來
- 職業教育:以培養職業知識和技能為目的,XX商學院
- 知識服務:以提高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為目的,得到、樊登讀書
這三類細分行業之間有很多交叉地帶。你覺得他和你不是一個行業,但是他卻偷偷搶走了你的用戶。
近期,一職業教育品牌就推出了《科特勒營銷進階課》。而得到APP作為知識服務商,之前也上線了《跟華杉學品牌營銷》,擁有7萬訂閱用戶。
盡管兩者授課形式略有不同,但用戶需求是一樣的。
競爭者不只是同一品類行業的企業,而是滿足同一類用戶需求的企業。確切地說,競爭者不只有品類層面的直接競爭者,還有需求層面的替代競爭者和顛覆競爭者。
以上文提到的職業教育品牌為例,直接競爭者就是XX商學院等互聯網相關領域的教育機構,替代競爭者就是得到APP等提供同類課程內容的企業,而顛覆競爭者就是其他和教育相關的跨行業、跨平臺、跨軟硬件的企業。
02 互聯網教育的行業難題
互聯網教育這片紅利洼地群雄逐鹿,但就教育的基本任務而言,當前的互聯網教育行業還存在共同難題。
教育有三項基本任務:引導學習動機、訓練學習方法、監督學習行動。三者順序承接,相輔相成。
1. 引導學習動機
讓一個對學習缺乏熱情的人堅持學習,教育企業的營銷傳播和用戶溝通有且只有兩種基本策略:
- 負向施壓:接受教育可以避免壞的結果,比如職業發展掉隊,缺乏社交資本,被社會淘汰。大眾俗稱“販賣焦慮”。
- 正向激勵:接受教育可以獲得好的結果,比如職業能力的精進,財富和地位的提升,獲得優質人脈,或者得到物質獎勵。大眾俗稱“收智商稅”。
可是教人向善進取,誰也逃不開這兩種策略,只是表現的創意和尺度有所不同。就連九年義務教育和父母家教也無不類似。生存的危機感和欲望的滿足感是驅使一切生物進化的基因代碼。
把教育企業引導學習動機這項任務粗暴地歸結為“販賣焦慮”或“收智商稅”,其實對企業和用戶來說都沒有實際意義。
但是廣大的教育企業,不得不面對這種營銷傳播和用戶溝通的尷尬處境。
2. 訓練學習方法
訓練學習方法往往是教育行業的競爭焦點。同樣的知識和教材,不同的教育企業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教育成果。
訓練學習方法,同樣依靠兩種基本策略:
一是教育理論,應用經過實踐檢驗的教學方法與心理、認知和行為科學;二是名師資源,互聯網時代,一位網紅名師的績效可以頂替一群普通教師的績效。
但是即便你采用最前沿的科學理論,聘請最資深的講師,也不一定能夠成功。因為教育理論是人類共享的,名師資源是可能流失的,他們支撐商業模式的護城河并不總是可靠。
3. 監督學習行動
互聯網教育最令用戶擔心的就是監督學習行動。企業擔心員工培訓效果,家長擔心孩子學習效果。
傳統線下教育有教師的監督,到了互聯網教育,這種他律就變成了自律——用戶自我管理。
用戶自律不到位,即便你教學水平再高,也會遭到用戶的指責“學這玩意沒用,他們就是收智商稅,這不是我的問題”。即便是行業公認的大咖講課,也有一群用戶抱怨學了沒用。
用美食誘惑你,你感到享受;用游戲誘惑你,你感到興奮;用美女誘惑你,你感到激動;用教育誘惑你,你卻感到厭煩。盡管多學點東西至少比刷視頻、打網游更有用。
究其原因,沒有什么行業比教育更反人性了。
教育的結果看不見、摸不著(無形性),也不能立刻見效(延遲性),而且還要求你克服身體和精神上的懶惰,控制各種瑣碎的欲望(抑制性),專注于刻意練習這件痛苦的事。
面對跨界激戰和行業難題,互聯網教育企業該如何破局而出呢?
03 互聯網教育3.0是教育的未來
相比于傳統線下教育,互聯網教育令人擔憂的地方還是這三類:
- 學習動機:缺乏教師的引導,受到其他互聯網應用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失去學習興趣;
- 學習方法:缺乏直觀生動的教學互動,學習質量難以保證;
- 學習行動:缺乏教師的監督,滋生惰性,精力渙散。
如果把互聯網教育定義為線下教育的數字化,那么互聯網教育確實存在上述問題。但是如果你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線下教育,結果就不一定了。之所以你會覺得互聯網教育效果差,其實是因為現在的互聯網教育模式還不夠成熟,更深層的是互聯網教育的認知和技術還停留在2.0階段。
互聯網教育1.0:知識的在線收集、整理和匹配。
從2012年起,猿題庫、作業幫、阿凡題、咪咕學霸等搜題類產品誕生。這些產品是融合搜索引擎和數據庫功能的知識工具。
互聯網教育2.0:教育項目的數字化展示和社會化連接。
這一時期誕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視頻教育機構,比如學而思網校,還有一大批網紅級知識大咖和行業專家,比如《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以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知乎、朋友圈、快手、抖音上的各種視頻和直播課程。
未來的互聯網教育3.0,不是把線下教育數字化,而是用教育理論和智能技術深度重構教育要素和任務的關系。
互聯網教育3.0的組成部分:
- 教育要素:教材、課堂、同學、問答、作業、測評
- 教育任務:引導學習動機、訓練學習方法、監督學習行動
- 教育理論:與教育有關的心理、認知和行為科學理論
- 智能技術: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
互聯網本質上實現了信息、商品和人的連接。放在教育行業,互聯網有三類作用:
- 信息檢索:知識的海量、即時傳輸
- 商品傳達:知識載體和教輔工具的多樣化、交互化和智能化
- 人際溝通:教師、學生、同學、家長或企業的協同連接
不妨來看一下互聯網教育3.0可能實現的結果。傳統課堂上,用戶的紙質教材是孤立的,端著書佯裝學習也不會被教師發現,用戶的閱讀行為并不能反映閱讀質量。
在互聯網教育上,數字化教材可以直接記錄用戶閱讀的行為數據,比如用戶什么時候閱讀的,閱讀了多久,中斷次數和間隔是多少。
- 什么時候閱讀:考前半夜突擊,還是日常有規律的閱讀
- 閱讀了多久:秒速刷任務,還是按照合理時長真實的閱讀
- 中斷次數和間隔:頻繁中斷,還是按照番茄鐘時間有節奏的閱讀
這些數據反映了用戶閱讀行為是否真實,是否高效,可以即時同步到教師、家長或企業端作為反饋,可以幫助用戶養成健康、科學的閱讀習慣,還可以作為用戶評比、獎勵和分享的依據。這時的教材不只是知識載體,還同時實現了傳統線下教材難以實現的三項任務:
- 引導學習動機:閱讀行為數據的評比、獎勵和分享
- 訓練學習方法:閱讀行為數據矯正閱讀習慣
- 監督學習行動:閱讀行為數據反映真實閱讀過程
這種數字化教材在很多電子書產品上可以看到雛形,但是對于閱讀行為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的產品,還沒有成型的案例。在用戶復習知識方面,傳統線下教育基本上對不同用戶制定統一的時間和內容安排,無論你對各個知識的掌握程度有何差異。
而互聯網教育可以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法,按照不同用戶對不同知識的掌握程度,隨學隨測,制定個性化的復習內容和時間計劃。比如網易有道詞典、一點英語。
當然,近幾年很多科技和教育企業已經開始布局智能化互聯網教育。
由新東方、中文基金、德同資本投資的在線教育工具平臺布卡互動,正在打造智能教學、識別、評價和分發閉環的課堂生態系統。
布卡互動采用三維立體模式識別面部表情和行為,根據學生和教師的圖像和聲音,對課程情況進行即時的智能分析和評價,對學生作業進行個性化定制。
04 互聯網教育3.0的分析框架
這些僅僅是互聯網教育3.0的一點點雛形,他們雖然還沒有形成像傳統線下教育一樣的完整體系,但是已經逐漸彌補一些傳統線下教育無法根治的頑疾。
互聯網教育和傳統線下教育的關系就像電商和實體店一樣,初期會產生替代和互補,但最終會走向融合和互通。
因此,互聯網教育3.0仍然要參考傳統線下教育模式來重構。
傳統線下教育有六個基本要素,標定了互聯網教育3.0的發展方向和尺度:
- 教材:梳理知識體系
- 課堂:生動呈現知識、營造學習氛圍
- 同學:制造群體壓力、倡導互助學習
- 問答:解決個性問題
- 作業:鞏固知識印象
- 測評:提供結果反饋
未來的互聯網教育3.0,需要在教育要素和任務的陣地上生根發芽,用心理、認知和行為科學的教育理論,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來賦能。
這是真正的人文與科技的結合,也是對教育企業的職能結構和個人能力升級的挑戰。
#專欄作家#
鄭光濤Grant,微信公眾號:鄭光濤Grant(ID:Grant-Insight),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只談有洞見的商業方法論,專注研究營銷管理、商業模式、增長戰略。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寫的很棒啊,我覺得問題分析得很透徹
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