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閱讀時代媒體特征

0 評論 4175 瀏覽 2 收藏 14 分鐘

首先是一則老新聞:2011年2年美國電子書銷售額已經超過紙質書籍的銷售額。然后是一則近期的通訊:實體書店倒閉潮后的沒落與掙扎。這不禁讓人嘆惋,如《查令十字街84號》這般愛“書”人的故事是否已經成為絕響?

地下書店/南京先鋒書店?by?lotensin

不管承認與否,閱讀作為一種通過眼腦并用的智力活動,如今已經變得越來越奢侈。不知各位看官最近一次完整讀完一本書是在多久前。是我們真的不那么愛閱讀了,還是我們的閱讀早已發生了變遷?

這個問題可能的答案是:我們并非不愛閱讀,也并非如專家所言的淺閱讀,而是我們對于閱讀有了新的形態需求。如今的讀者面臨著比以前數千年的讀者 相比都要復雜的閱讀環境,閱讀的對象不再限于常識所理解的“書”,我們的閱讀量與知識量都以一個難以理解的速度增長,而信息的傳遞成本也降低至前所未見的 程度。

如果說互聯網的時代迅速普及了富媒體在信息傳遞的主流地位的話,手機、電子墨水,這些新的書籍形式(“電子書”)和載體在不割裂記憶的情下,將 “書”之存在基礎的“載體”和“傳遞方式”都徹底改變。從有形之于無形,從個體消費到社會化閱讀,閱讀產生了其有史以來最華麗的一躍。

  書籍正走向富媒體化,閱讀的定義被泛化。當我們談到閱讀時對象時,不再僅僅是將紙按開數分割裝訂成冊的印刷品,而是融合了文本、音頻、視頻、豐富控制方式的富媒體形態的信息集合。我們可以認為我們以及進入了一個“泛閱讀”的時代。(P.S 本文所提及的閱讀將不囿于傳統書籍,而泛指消費型媒體的體驗過程)

我們將在下面試圖探求新閱讀時代的媒體特征:

1、碎片化

作為移動互聯網的用戶行為和心理的典型特征,碎片化是現代生活中注意力不斷被分散的現實需要,也顯性化了人們對于信息攝取的偏好。碎片化的閱讀方式,既是對信息的攝取效率的主動要求,也是在信息時代內容過剩的被動選擇。

碎:關于流動的時間

對于時間的焦慮是現代生活的一個副產品,這本身也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矛盾——技術和生產的進步理應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閑暇的時間,但人們同步也在 生產消解閑暇時間的消費品——我們原以為社會愈加進步能夠帶給人們的“無聊”時間會更多(人類社會的進步不正是可以通過無聊的程度來衡量嗎?),但事實恰 恰相反,我們卻越來越被技術所裹挾而登上消解無聊的高速快車。 對于時間,我們一直疲于奔命。

片:關于文本

相較于金字塔式的文本結構,人們更喜歡倒金字塔式的敘事結構——先給出結論或觀點,然后再提出論據和事實。這與人們從報紙的閱讀習慣即可得到驗證,而中國古代的章回體小說也是這種閱讀習慣的體現。

這同時也促成了更追求效率的可視化時代的到來,從博客到微博,從看報到讀圖,人們對于信息需求愈加干練和直觀。

而這種習慣所帶來的,或許正是研究者們所擔心的“想象力的匱乏”。

 

2、想象力與可視化

傳統的文本閱讀與廣播、電視電影的差別在哪里呢?除了媒介類型之外,可能就在于其閱讀模式的差異,文本閱讀通過喚起大腦的想象力(具象)與邏輯 分析(抽象)模式來理解和吸收信息,就像人們說的“每個讀紅樓夢的人都有一個自己的林黛玉”,基于想象力的文本閱讀實際上也是鍛煉和強化左右腦的過程。

在信息的接收層面,圖像顯著的優于文本,諸多的記憶力課程也都有一種記憶方式叫“圖像記憶法”。相比文本,人們更喜歡“閱讀”圖形化的信息,圖片和視 頻,圖片和視頻具象化了原本需要“想象”的信息。

bear71

NFB的站點bear71通過視頻與地理位置結合的方式來生動的的敘述生態保護的故事

 

當然這也一直被公眾質疑,是否會對青少年的思考能力產生負面影響?但至今并沒有見到相關的研究能證明這種影響的典型存在,知乎上一個問答相信能帶給我們很多啟發。(P.S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文字和語言系統也是在社會化過程中的產物,從功能性角度來看文字和語言并非不可替代)

3、跨“介”

穿戴式設備的普及會使得閱讀與用戶場景更緊密結合在一起,除了眼睛,耳朵、手,甚至身體都可以成為閱讀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來說,跨“屏”閱讀用 跨“介”閱讀更合適?;ヂ摼W時代改變了人們閱讀的介質,也改變了閱讀的模式,這將顯著體現于人們閱讀的分散化和習慣的設備相關性。

閱讀的碎片化,不僅分散了閱讀時間或閱讀場景(“枕上、馬上、廁上”),也會出現基于不同的場景的閱讀的差異性(閑暇時間刷文本效率更高,開車 時聽可能更方便)。不同類型的信息會有自身更適合的媒體形態及消費方式,我個人并不期待有一款終端設備滿足個體的全部閱讀需求,而更傾向于我們將生活在一 個多“屏”共存的環境,在一個由云和終端設備構成的世界里生存,我們的的閱讀模式是無場景依賴的。

timespent

Google 的最新研究表明,當這四類產品被聯合在一起使用時,它們才發揮出真正的效力——目前美國民眾在媒體消費上花的時間達到了每天 4.4 小時,其中 90% 的時間屬于跨屏消費。(via?36氪

可以躺在床上看天花板播放的電影,可以坐車時耳機能實時播報今天的好友微博,可以將正在看的報紙play到平板帶至戶外…而這不過我們閱讀場景的分散化的很小一部分想象。您可以重溫微軟在幾年前對于未來數字化生活的概念視頻來看到更多:

微軟的2019概念視頻中完美的設想了未來生活中多屏互動的可能性(via

4、參與式創作

泛閱讀時代的一個更深刻的變化可能來自于創作與出版方式。傳統的媒體創作模式決定了內容是確定性的,盡管創作的技巧可以為作品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間,但總體而言是缺乏變量的。

而新媒體在這個領域另辟新徑,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將通過網絡創作內容,并且通過網絡發行或與讀者同步,閱讀者的反饋本身是劇情創作的巨大推動力。 在天涯的某些長篇創作中會有寫手將熱心的讀者寫入自己的作品,美劇的新季劇本的創作會受到上一季觀眾的喜好的影響,而在很多先鋒的藝術實驗中參觀者與藝術 家共同參與完成藝術作品已經成為新的藝術語言。

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壓軸表演,8000名觀眾集體參與表演啞劇,而提取泄露的消息讓很多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同時沉默,這本身就成為一個行為藝術。

5、參與式體驗

還記否金庸小說《雪山飛狐》的結尾?胡斐對苗人鳳的那一刀到底劈下去還是不劈,不知引發多少金迷的猜想和續貂。

新媒體賦予用戶更多的自由度和控制權,越來越多的作品允許人們按照自己的方式來使用和體驗。交互式視頻的不斷完善將使媒體閱讀與游戲融為一體,在曾經流行的second life以及正在流行的minecraft游戲中,玩家都被賦予了充分的自由度,這甚至使體驗本身也成為了創作

lookaround

交互式視頻在MV《look around》中的應用

以游戲為代表的參與式體驗會滲透到多個領域,促使媒體類型的交叉和跨界,電影、電視、音樂和文本創作之間的互相融合,從線性腳本的創作轉變為劇本式創作?;ヂ摼W本身并非要替代傳統媒體,而恰恰是驅動傳統媒體的革命和重生。

一首能跟隨您心情而改變節奏的音樂,一部可以只關注某個小龍套角色的支線故事的電影(盡管在主線故事中他只出現一個鏡頭,這是否讓你想到《低俗 小說》?),一本需要兩個人共同協作才能讀完的書,凡此種種,其創作模式的核心是將用戶行為和社會化元素統籌入劇本創作,使“閱讀”過程更具沉浸和代入 感。

pulpfiction

在昆汀大叔經典的《低俗小說》中,約翰·屈伏塔在其中的一個故事中是個剛露面就被干掉的小混混,而在另一個故事段落中卻是主角。

6、通感

眼耳口鼻身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充分的參與“閱讀”體驗?

新媒體應該打破傳統的閱讀過程,將更豐富的體驗引入閱讀過程。閱讀不僅是獲取信息,更應該是感受生活。

一部需要你默念阿彌陀佛才能開啟的佛經,一本你到達初戀地點才能閱讀的情書,一首在塞納河畔才能播放的音樂,一部幫助角色揭開謎團才能進入下一章節的小說…..

bridgingbook

The Silent History是一部科幻小說,讀者可以通過iPad或iPhone閱讀完整故事,但當訪問到特定的地理位置時用戶可以獲得額外的閱讀內容。

bridgingbook

Bridging book時一個關于將傳統閱讀與新媒體互動的實驗項目,在視頻中演示了將印刷品與電子內容整合的示例。

一些絮語

不斷變化的是閱讀的對象、場景和模式,而千百年來,閱讀本身并沒有變。就像我們從雞毛信到電報、電話,再到QQ、微信,溝通的形式和場景變化萬千,但溝通的本質并沒有變。

就像十多年前人們說電話讓人們不再寫信一樣,我們現在也總談起互聯網讓人們不再讀書。也許的確如此,但并不意味著人們不再閱讀。我們總是一邊憧憬新技術的福利,一邊擔憂新技術對于舊時代的破壞。事實上人們既無法預測,也無法逆轉正在發生的這些改變。

而閱讀這一人類社會的內在需要,對于open eyes,open mind的意義從未遠去。閱讀就是是體驗,就是感受生活。

 

這是本能。

(本文出自Tencent CDC Blog)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