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競品」:如果對手不在既定名單里,那么他們在哪?

5 評論 4946 瀏覽 39 收藏 27 分鐘

“即將消滅你的那個人,從來不會出現在一份既定的名單里?!?/p>

——凱文·凱利

我們回看中國企業幾十年的敗亡史,還真沒幾家企業是被競品殺死的。

比如,打敗娃哈哈的不是樂百氏;打敗小霸王學習機的也不是步步高學習機。而網上更為經典的案例是:滴滴打敗了廣播,餓了嗎搶了方便面生意,摩拜治理了非法電動三輪車。

在商戰里,你在明處對手在暗處,即便你一直在領跑,背后也始終有股冷風飄過。這種感覺讓很多大佬如坐針氈,那么如果真正的對手不在既定名單里,他們到底在哪里?

今天,我們來重新思考一下「競品」這個概念。

一、為什么你看不到真正的對手?

前幾天,有一則新聞火了——《西藏唯一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重新發現「競品」:如果對手不在既定名單里,那么他們在哪?

這位大哥,當湖北疫情爆發,大家都擁向醫院的時候,這位老兄卻非常冷靜的買了最后一班去飛往西藏拉薩的機票……下了飛機直奔去醫院,成了西藏唯一的新冠肺炎患者!更絕的是,他從湖北隨州出發,一直到進西藏拉薩第三人民醫院,自我隔離措施做得非常好,全程合計接觸24人,無一人被感染!

——網友調侃

上面這段話只是網友的調侃,但如果這次西藏之行真的是張某某的刻意為之,那么作為一個營銷人,我不得不說,他非常具有戰略思維。不過他的做法和“逆向思維”沒啥關系,關鍵是他清晰地界定了競爭對手。

患了新冠肺炎的病人,都以為病毒是最大的敵人,但在湖北省醫療物資、設備、人員都緊缺的情況下,病人最大的敵人不是病毒,而是病友。誰能被優先確診、被優先治療、被更多的專家呵護,誰才有可能贏得這場和死亡的賽跑。

引用這個不太恰當的“案例”,我想說明一件事:我們發現不了真正的對手,是我們常常用慣性思維去界定競品。

我們用一張圖來解釋一下:

重新發現「競品」:如果對手不在既定名單里,那么他們在哪?

甲和乙都想從B地到達D地,他們都認為路線無非就是B-D,B-A-D以及B-C-D,所以,甲和乙會視彼此為競品。

但其實從B地到達D地,路線不止這三條,如果用三維視角來看,路線還有B-H-D。那么,丙和丁就是另一個維度里的隱藏對手。

重新發現「競品」:如果對手不在既定名單里,那么他們在哪?

如果你習慣在二維世界里看待問題,由于少了一個維度的思考,你永遠不可能看到三維世界里路線。我們看待競爭關系也是如此,如果你總是用慣常思維去定義你的競品,你也不可能發現隱藏的Boss。

大多數人對競品的定義就是:產品雷同、區域和用戶重疊、變現方式也差不多,等于雙方在同一個鍋里搶食。所以,我們認為淘寶的競品是京東,蘋果的競品是華為,愛奇藝的競品是優酷。

也就是說,我們慣常定義競品的原則是「相似性」。如果別人和我們做的事一樣,實力還旗鼓相當,那么人們就默認對方是競品。

但如果這座山頭有兩只老虎,他們都以捕獵兔子、野雞、山豬為生。后來,山里來了一家獵戶,這家人也靠捕獵兔子、野雞、山豬為生。那么兩只老虎的最大對手不再是彼此,而是一個和它們長的一點也不像的人類。

這個時代,已經出現了好多老虎和獵戶的故事。這些隱藏的競爭者,他們都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去達成了一樣的目的。

例如,當我們很餓又嫌做飯麻煩時,就可以買包方便面解決。而餓了嗎雖然不是泡面,但它通過外賣一樣解決了人們饑餓又不愿意做飯的難題。

也就是說,當我們考慮未來的對手時,不要只看「相似性」,而是「同根性」。所謂同根性,就是你們是不是都在滿足同一種用戶需求,如果你們在根兒上是一樣的,他就是你的競品。

  • 比如,愛奇藝的競品不止是優酷,還有抖音,因為他們都是在滿足人們的日常娛樂需求,占據的都是人的休閑時間。
  • 比如,星巴克的競品不止瑞幸和Costa,還有喜茶。大多數人都是喜歡咖啡,也偶爾想來杯奶茶的。但是今天下午如果寫字樓里的Lisa點了一杯喜茶,她就幾乎不會再點星巴克。
  • 比如,拼多多的競品可能不是淘寶,而是快手。因為他們的主要變現方式都是下沉地域的電商,拼多多正通過「多多果園」等計劃,布局農產品的電商產業鏈,但這塊也是快手的蛋糕之一,快手電商完全有能力憑借海量的前端用戶、雄厚的資本實力去搶更大的電商份額。

以上幾個例子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他們只是把自己的行業外延,再放大了一圈。我們再來看一些,你很難一下子get到的對手。

二、隱藏最深的對手是誰?

假如你是一個精釀啤酒的創業者。因為啤酒是伴餐消費品,而精釀又是其中的高端品類,你計劃拓展中高端的餐飲渠道。如果在2017年,你帶著這樣的想法和海底撈談合作,你會敗興而歸,因為海底撈正在推出自己的精釀啤酒品牌。

重新發現「競品」:如果對手不在既定名單里,那么他們在哪?

這兩款啤酒是海底撈聯合臺灣金色三麥公司研發,由德國優布勞公司代工的產品。

2019年,海底撈大約有700-800家連鎖店,你知道它一年的啤酒消費額是多少嗎?是4.32億!4.32億是個什么概念?啤酒上市公司蘭州黃河2018年的全年營收是5.09億。也就是說,海底撈光啤酒消費,已經抵得上一家小型的上市啤酒企業!

也許4、5億的銷量,在青島、雪花等啤酒巨頭眼里不算什么。但是海底撈的這款啤酒是2017年8月份推出的,僅僅不到2年時間,銷量做到4億+,隨著海底撈開店規模的擴展,銷量會穩定增長,這種專銷渠道賣專供酒水的模式,才值得啤酒品牌們警惕。

如果有一天,海底撈單獨成立一家啤酒公司,把啤酒品牌放到到商超去賣,像他的火鍋底料一樣去做流通市場。作為精釀啤酒創業者的你,是不是有點心慌了?

而且不僅是海底撈,自從2017年5月份以來,味千拉面、孟非小釀、小輝哥火鍋等眾多餐飲品牌,都推出門店專賣的自有啤酒品牌。要知道,餐飲渠道可是啤酒消費的重要渠道。

一位精釀啤酒的創業者,原定的對手只有兩類:

  • 雪花、青島、百威這些巨頭旗下的精釀啤酒產品;
  • 國外粉象、白熊、羅斯福這樣的小眾精釀啤酒品牌。

可讓他沒想到的是,連鎖餐飲機構居然成了他的威脅,不光搶了他的市場份額,還切斷了他的售賣渠道。

要找到名單之外的對手,除了「同根性」之外,第二個思路就是「相關性」,和你業務相關的企業反而要額外小心。

沒錯,我要說的是:你的未來殺手,很可能是你的合作方,而不是競爭方!

我們先看一下零售行業。不知道你家或者公司附近有沒有便利蜂?下回你去便利蜂買東西時,可以注意一下一種叫「蜂質選」的商品。

重新發現「競品」:如果對手不在既定名單里,那么他們在哪?

蜂質選大多為生活消費品,例如豬肉鋪、牛肉干、水果、山楂條、電池等。每款產品的包裝都寫著這樣一句話:“從尋找產地、到原料甄選,再到資質審核,為品質生活層層把關,只為質選優品。”

這種商業模式就是零售業的網易嚴選、便利店領域的宜家。商家直接和工廠合作消滅中間商、用平臺品牌為產品賦能、借助終端銷售數據反向定制產品線。

這種模式不會殺死你的業務,卻可以是殺死你的品牌,讓很多品牌淪為代工廠。沒有品牌的產品就沒有溢價,沒有溢價就沒有更高的利潤,掙的就是辛苦錢。

重新發現「競品」:如果對手不在既定名單里,那么他們在哪?

便利蜂把「蜂質選」和同類型的品牌們放在一個貨架上賣,小品牌就毫無競爭力可言,大品牌也會遭遇「蜂質選」的強勢威脅。

我們再看一下娛樂產業。

2018年7月,樂華娛樂和騰訊起了點沖突。樂華娛樂希望旗下藝人孟美岐和吳宣儀能夠和火箭少女101雙團并行,但經過各種拉鋸戰,樂華沒有掰過騰訊這條大腿。

娛樂產業只是把這條新聞當成茶余飯后的八卦,但這條新聞背后折射出的是,媒體巨頭們對娛樂產業上游的把控已經相當深入。

娛樂產業的各方諸侯有:出錢的出品方、掌握藝人資源的經濟公司、導演編劇攝像等制作團隊、IP版權方、負責宣傳推廣的宣傳公司和媒體方。

以前,騰訊這樣的媒體只能介入了后端的宣發,但如今出錢的是騰訊影業或者企業影視,IP用騰訊旗下的起點中文上的爆款小說,主要角色可以啟用火箭少女101這樣的自家藝人,宣傳更是可以調動整個騰訊的生態資源,制作環節騰訊可以派出專業制作人,監控整個制作團隊的作品質量。

可以說,面對這樣一條巨大的優質產業鏈,傳統的影視公司、經濟公司和騰訊的關系,只能用相愛相殺來形容。他們既要依附騰訊的各類資源,又要被騰訊漸漸捆住手腳。

不僅是騰訊,阿里、愛奇藝、乃至字跳,都在這條娛樂產業鏈上不斷布局。

前幾年,很多影視人和綜藝制作人出來單獨成立公司,很多團隊都被騰訊、阿里注資。他們會和我感慨:說自己很多時候只是大媒體的“代工廠”,項目看似很大、但油水很少。

當你和合作方的資源不對等時,你的話語權就會越來越低,處處都是“被乙方”的人,只能漸漸交出節操和利潤。

海底撈、便利蜂、BAT、以及其他行業里,我們發現很多企業都可以「跨界」去侵占另一個行業的市場份額。為什么其他行當品牌可以跨到你的行業,還可以打敗多年精耕細作的你?

三、對手可以跨界的秘密

小米本來是手機品牌,后來他開始做電飯煲、冰箱、吸塵器、筆記本……開始去搶九陽、格力、聯想這些企業的生意。

我經常問我的客戶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小米做房地產,你會考慮買它的房子嗎?我的客戶無一例外都說“買!”,而且他們并不覺得小米做房地產有哪里違和。

但如果我把小米替換掉:如果有一天vivo做房地產,你會考慮買它的的房子嗎?很多人就會猶豫了,直覺告訴你vivo做房地產這事有點不靠譜。

同樣是跨界做房地產,為什么小米讓你覺得靠譜,而vivo讓你猶豫啦?因為小米是「用戶資源企業」,它最大的資源是10萬米粉,而vivo是「生產資源企業」,它最大的資源是科技專利。

既然是跨界,我們先看一下,我們以前是如何界定行業的。我們會說這是食品行業、這是汽車行業、這是電器行業……可見,我們定義行業的標準是生產商品的類型。

之所以這么定義行業,是因為過往社會物資不豐富,在大家的意識里,生產商品才是最重要的商業行為,整個社會都是從「產業鏈」角度去看待行業。

重新發現「競品」:如果對手不在既定名單里,那么他們在哪?

隨著工廠和賣場越來越發達,每個人消費水平在提高,大家就會越來越多地消費;但隨著媒體越來越多,每個人能記住的商品廣告數量卻在下降。(因為人的消費是沒有上限,但是人的注意力卻只有24小時,是有明顯天花板的。)

所以,在這個商業鏈條上,代表用戶注意力資源的媒體和賣場成了稀缺資源,而代表生產資源的工廠企業成了供大于求的普通資源。

當你和別人合作時,沒有他你做不了這門生意,但他沒有你還能找到別人做這門生意,那么你的合作者就成了你的甲方、成了你的隱形老板。

最低的傷害,是他會控制你的生意走向,更高的傷害是他可以悄悄吃掉你的生意。

在目前的商業生態里,占據用戶注意力資源的企業就在食物鏈的上游,占據生產資源的企業其實是食物鏈的下游。所以,便利蜂、海底撈、BAT們對其他行業的侵吞,就是食物鏈上游企業對下游企業的控制。

我們不應該站生產者角度,從產業鏈上看待競爭。而是應該站在用戶角度,從營銷鏈去看待競爭,營銷鏈和產業鏈最大不同就是:上游和下游顛倒了。

重新發現「競品」:如果對手不在既定名單里,那么他們在哪?

誰占據食物鏈的上游,誰才是真正的王者。他們可以通過占據用戶資源,反向延展產業鏈,從而侵蝕另一個“行業”。

比如,得到&出版業。

出版行業想贏得市場,營銷鏈最上游的資源其實是作者資源,誰能占有更多有價值的作者,誰就能贏得更大的市場。而且傳統出版業最大的弱點是,他們其實是個「風投」行業。因為簽約一個作者后,他的市場表現是未知的。

而得到APP上鏈接了大量的高水平的創造者,占據了大量的黃金資源。并且他們的作品,首先通過付費課程在APP上得到了市場驗證,而后再進入圖書行業,風險小回報高。

比如《樞紐》這本書,它原本只是施展在得到上開設付費專欄《中國史綱50講》,是對原本付費課程內容的系統化闡述。但就是這樣一本學術書,上市一個月銷量就達到10萬冊。在這個商業案例,得到是食物鏈的上游,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就是得到的代工廠。

當我們考慮競爭時,要從向左右看,改為向前后看。不要只盯著和你齊頭并進的對手,而是要看懂和你的生意緊密相關的合作方。

四、新競爭思維,如何應用在你的生意上?

很多人在商業經營上,都喜歡對標競品,普通人慣常的思維都是競品做了,我要比他做的更好。

例如,你想在自己家小區附近開個炸油條的早餐攤。如果按照傳統思維,你可能去研究附近其他幾個早餐攤,研究他們攤位擺在哪個位置、油條口感如何。爭取做出更好吃的油條,占據更好的位置。

但炸油條這事沒有那么大技術含量,大家的口味沒有特別大的差距。而且生意好的攤位,一定有其他商販占住了,你應該沒有機會。

我們可以換個思維考慮這件事。

現在能早起買油條吃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而早晨時,老年人最大的聚集地在哪里?順著廣場舞的音樂找就行了。

如果我要開早餐攤,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擺攤,而是到跳廣場舞的地界,為大媽們免費拍照、免費下載更多的廣場舞音樂、免費為一些新來的大媽糾正動作、混進他們的廣場舞微信群,和大媽們打成一片。

一個月后,和大媽們說:我開了一家早餐攤,你們跳舞跳累了,我可以送油條豆漿給你們。如果你們吃的還順口,可以在咱們彩虹舞團的微信群里直接點餐。

這就是我說的,不能用相似性去找對手,要用同根性去看競爭。

我們再舉個例子,你認為抖音的競品是快手嗎?

看上去他們產品十分相似,他們又很符合我說的「同根性」,他們都在獲取一樣的視頻用戶。但我想說,他們不應該再把彼此當成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抖音和快手都是幾億級別的日活,是全民級的應用了,彼此之間都很難去動搖各自的地位。他們之間的競爭應該從早期的攻城略地,變為打造各自的護城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相關性」去搜尋他們目前的競爭者。

我們先看一下,抖音所涉獵的相關產業鏈是什么。目前,抖音平臺滲透的最深、影響力最大的產業應該是音樂。

僅兩年,幾乎所有火爆的流行歌曲,都是發源于抖音平臺。比如,2020年的野狼disco、芒種、你看起來真好看。抖音對整個音樂行業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QQ音樂、網易云音樂這種音樂播放工具,以及傳統的各大音樂廠牌。

但目前,抖音對音樂產業的貢獻更多地停留在「神曲制造機」上,對很多歌手的意義在于歌曲宣傳。抖音應該把焦點更多地落實在孵化原創音樂人上,徹底激活音樂產業最上游生產資源,孵化出更多的隔壁老樊、摩登兄弟。

抖音比不上微信的原因不是日活數量,而是抖音始終是娛樂,而人們對娛樂都是喜新厭舊的,但微信是人類的剛需。如果抖音能把音樂產業吃透,成為音樂上的剛需,那么抖音才有了真正的護城河。

而不管是同根性還是相關性,我們始終要在一條營銷鏈路上去審視競爭。

所以,新時代創業者應該在創業之初,就想辦法盡量成為營銷鏈上游的玩家。這就是為什么薇婭、李佳琦、張沫凡可以在短短幾年間發家,而傳統的實體經濟卻仍在苦哈哈地掙辛苦錢。

但假如你已經是個有規模的下游玩家,那么要怎么辦呢?

首先,如果上游的注意力資源沒有被完全壟斷,你應該嘗試布局上游產業鏈,盡力擺脫上游玩家對你的流量束縛。

比如,傳統出版商看到了得到APP風光之后,也嗅到了危險和商機,他們也試圖從下游往上游布局。2017年,中信上線了中信書院app,里面有聽書、音/視頻課程、數字閱讀三類產品。僅一年之后,就為中信帶來了7000萬的營收,300萬的用戶。

其次,并非所有的上游企業都能侵蝕下游企業的利益,下游企業雖然失去了先手,但如果它所霸占的環節極難被他人模仿,下游企業依然有巨大的競爭力。

比如,如果商場和電商平臺推出自己的品牌,最有可能侵害哪些服飾品牌的利益?又對哪些品牌沒有影響?

我認為他們最容易侵害優衣庫、ZARA、HM這些快時尚服飾品牌的利益,但是對李寧、喬丹、LV這些品牌的傷害很小。因為優衣庫、ZARA、HM無論從質量、設計還是品牌調性都更容易被模仿,但你幾乎無法再復制一個中國李寧。

最后,如果您的企業已經正在被名單外的對手絞殺,那么你怎么辦呢?你需要站在新的維度,主動破壞自己原有的「根性」。

例如,你是一家方便面企業,現在因為餓了嗎這樣的外賣興起,所以你的銷量一直在下滑。

以往人們吃方便面,是因為方便,而人們不吃方便面的原因是方便面既不健康又不如外賣好吃。于是,很多方便面品牌都在打健康牌,這是完全錯誤的思路,因為方便面再健康也沒有點一碗西貝的張爺爺手工拉面健康,這個定位毫無競爭力可言。

我認為方便面品牌要拋棄方便或是健康的定位,而是聚焦在美味上,做「美食控」的方便面定位。

方便面經過這么多年的普及,全球有很大一部分方便面的發燒友,他們是真心喜歡方便面的味道和感覺。電影《喜歡你》里金城武飾演的那個角色,就是一個方便面發燒友。

重新發現「競品」:如果對手不在既定名單里,那么他們在哪?

總結一下

我們會被看不到的對手殺的片甲不留,是因為我們定義競品的方法錯了。不要找相似性,而是去思考同根性和相關性;不要向左右看,而是應該向前后看。盡量去成為營銷鏈路上游的玩家,如果不是,那就讓自己那一環節變得不可模仿。

來,嘗試把你的未來對手寫在名單上。

#專欄作家#

梁將軍,公眾號: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品牌IP戰略顧問,每兩周大約思考一個營銷課題。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同根性和相關性頗有啟發,謝謝作者的分享!

    回復
  2. 抖音還做了剪映,視頻剪輯方面也分了一杯羹

    回復
  3. 搞笑呢?脫離行業談競品,沒有現實意義。從任何時候來看,蘋果和谷歌都有可能成為競品。

    首先要界定什么叫行業。沒有買家和賣家不能稱之為行業,如果賣家提供的解決方案不是類同的,也不能稱之為同一個行業。

    脫離行業去聊需求可能更好。

    回復
  4. 太好了!謝謝

    回復
  5. 一個產品小白的個人拙見:方便面企業不斷炒作“健康”、“非油炸”等概念,主打健康牌,其意義和目的在于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抓住消費者偏愛方便面方便快捷而又擔心會影響身體健康的心理和痛點,有的放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外賣也比以往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搶占了部分方便面的市場,深受上班族和宅男宅女的喜愛。
    外賣和方便面雖然在服務的用戶群體方面有所重疊,但是產品的固有屬性決定了產品的定位和實際宣傳推廣手段。歸根到底,方便面還是比外賣更方便,外賣送的再快也沒有三分鐘的泡面更能及時的滿足饑餓的腸胃;外賣還是比方便面更健康、更美味。
    方便面終究是方便面,再打健康牌,再怎么宣傳還是擺脫不了消費者根深蒂固的偏見。方便面正因為它的方便快捷才被稱為方便面,如果像作者說的那樣,“拋棄方便或是健康的定位,而是聚焦在美味上”,搞一些“豪華版方便面”,這作為企業的一個發展方向未嘗不可,但如果作為方便面企業的主推產品,也許終究還是很難和外賣分庭抗禮。
    另外,做美味方便面,會提高成本,加工更為困難,保鮮問題難以解決。健康方便面的概念能給消費者一定的心理暗示,同時是一種成本低廉的做法。

    來自河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