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互聯網+農批行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0 評論 3839 瀏覽 14 收藏 14 分鐘

疫情之下,許多傳統的線下實體經濟遭受了重大打擊,而互聯網新經濟則受到了追捧。對于農批行業來說,這場疫情又意味著什么呢?又有哪些機遇呢?筆者在文中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給武漢按下了暫停鍵,也給中國經濟造成了較大的沖擊,使多數行業處于停擺之中,餐飲暫停營業、工廠延期開工、學校延遲開學……一夜之間,傳統的線下實體經濟受到了很大沖擊,但互聯網新經濟受到了追捧,如在線教育、在線問診、在線辦公、手機游戲、生鮮電商等。

作為一名互聯網+農批行業的從業者,沙師兄除了關注疫情數據以及背后一個個家庭的悲歡離合之外,也一直在思考這場疫情將給農批行業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深遠影響,以及“互聯網+”與農批相結合后,又能給這個傳統而落后的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

01 疫情下的農批市場現狀簡述

我們知道,武漢的這場疫情最開始鎖定的傳染源來自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因為里面存在著非法販賣野生動物的違法活動,它被認為是本次疫情的罪魁禍首之一。

這一信息傳遞的背后凸顯了農批市場長期以來管理混亂、經營設置簡陋、食品安全監管不足、綜合服務差等弊端。

因此,關于農批市場的轉型升級,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監管與溯源方面的大力提升成為了繞不開的話題。

另外,疫情來臨之后,餐館關門了,小型的生鮮門店也關門了,街上也空了,大家都宅在了家里不敢出門了。但是,飯總是要吃的,糧油米面禽蛋肉是少不了的。一時間,生鮮電商火爆異常,在春節期間暴漲超過300%,讓不少面臨倒閉的生鮮電商一下子活了過來。

然而,生鮮電商火爆的背后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那就是供應鏈準備不足、貨不夠賣、配送小哥運力不足,導致用戶需要提前半夜搶菜,配送速度不及時,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生鮮電商平臺的一場綜合考驗。

其實,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即便各類生鮮電商都在宣傳著原產地直采的標語,看似熱鬧非常風光無限,但是農產品農批市場才是農產品流通環節中的隱形冠軍,它承擔了全國約70%農產品的流通與集散功能,很多生鮮電商平臺等都是直接從農批市場進行采購。據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發布的抽樣調查報告顯示:

全國共有40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2016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達4.7萬億元。

另外,據2013年第31期《農產品市場周刊》數據顯示:

我國億元以上批發市場超過1800家,億元以上農產品批發市場占總數量的比重達到70%,行業分散性高,但是行業集中度也呈現出越來越高的趨勢。

02 農批市場從業主體及主要功能

一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從業主體主要包括以下四方:

  1. 經營管理者,主要以收取場地租金和貨品進出費來實現盈利;
  2. 農產品批發商,主要任務是組織貨源,通過農產品銷售獲利;
  3. 采購商,通過農批市場能夠方便地找到合適的貨源與供應商;
  4. 物流配送公司或司機,為買賣提供來貨與到店的配送服務。

由此,實現整個農批市場的核心功能運轉閉環。

在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下,農批市場的樞紐和管道作用非常明顯:

  1. 供求信息在這里聚集,季節性產品在這里囤積且常年供應,大大降低了供求雙方的溝通聯系成本和物流成本;
  2. 在農批市場集中交易,公開比價,能夠形成相對市場化的價格,大批發商還能為上下游提供初級的金融服務,促進了市場穩定;
  3. 農批市場有利于實現農產品流通管理,把關農產品質量,對保障城市農產品供應起到了重要作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梢哉f,農批市場是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的核心。

因此,長期以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地位一直十分穩固。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國每年有超過70%的農產品是經由全國4000多個農批市場組成的網絡渠道進行流通的,可見農批市場既是農產品流通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利益獲取者。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出現與發展,傳統農批市場的發展也開始陷入了瓶頸。

03 農批市場所面臨的問題挑戰

對于農批市場來說,來自互聯網的“野蠻人”沖擊只是給農批從業者敲響了警鐘。農批市場所正在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主要可以分為兩大方面——內部問題與外部挑戰。

1. 內部問題:傳統且落后

從農批市場行業發展的內部原因分析來說,按照行業專家孔慶廣老師的觀點,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發展規劃不統一不合理

從整體上看,我國批發市場布局不盡合理,部分地區市場重復建設、惡性競爭嚴重和部分地區網點不足、“有場無市”的現象并存。

(2)批發市場管理落后,綜合服務能力差

我國大多批發市場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管理水平、綜合服務能力低,市場功能不發達,只有極少數市場擁有儲藏、加工能力和信息開發利用能力。同時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方式、結算方式多數處于落后狀態,以手對手交易為主。

(3)經營設施簡陋,信息傳播渠道不暢

絕大多數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設施簡陋,經營服務設施簡陋、不配套,缺乏貯藏保鮮設施,甚至有些批發市場還停留在出租鋪位的簡單物業管理層次。另外,互聯網滲透率低,信息化程度低,存在信息采集面不廣、傳播渠道不夠通暢等問題,遠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4)運營成本較高,相關配套不充分

運營成本不僅指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硬件成本,而且包括從生產者到消費者這整個流通過程所產生的成本。從這方面來分析,農產品整個流通過程的成本是比較高的:

  • 投入成本方面,包括生產資料、勞動力等;
  • 運輸成本方面,農產品必須保鮮,所以就必須配備相應的保鮮設備,還需要特殊的產品服務和運輸體系;
  • 銷售成本方面,運輸、認證等后期營銷功能意味著該農產品的成本在提高。

2. 外部挑戰:蠶食與顛覆

雖然農批市場地位超凡,且曾經享受過很多政策與市場的紅利,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市場信息的透明化,農批市場的剩余利潤正被后入場的競爭對手所蠶食,其農產品批發與銷售的模式也面臨著被顛覆的威脅:

(1)線下的挑戰

農批市場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步減少,一級批發市場逐步被二級批發市場稀釋份額,二級批發市場逐步被三級批發市場稀釋,這是一場底層渠道的逆襲之變。

隨著進貨渠道的多元化,產地信息的透明化,很多二級批發市場和三級批發市場開始繞過原來的一級批發市場,從其他替代性渠道或者原產地直接進貨,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級農批市場的銷售規模。

(2)線上的挑戰

來自線上的挑戰與壓力主要是隨著O2O的出現,互聯網開始向線下滲透,使得供求雙方不再需要一個固定的場所,由此打破了長久以來由區域性批發市場建立的平衡——各種B2B與B2C生鮮電商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大多選擇繞過傳統批發市場,自己租賃倉庫,自己雇傭分揀團隊進行精細化管理。

尤其在這次疫情期間,我們可以看到盒馬鮮生、叮咚買菜、美團買菜、每日優鮮、京東到家等生鮮電商平臺異?;鸨蔀榱顺鞘芯用褓I菜的主流渠道。疫情之后,預計線上買菜的消費行為會有一定程度的固化,那么傳統農批市場將很可能被新技術、新模式、新市場的所瓜分。

04 互聯網+農批的行業發展機遇

我們知道,生鮮電商的發展一直聲勢浩大,雖成千上萬家已經陣亡但依舊前赴后繼,給了傳統農批商戶或生鮮零售商家很大的壓力。

然而,生鮮電商并不能完全的取代農批市場,因為二者的功能定位是完全不一樣的,甚至可以相互融合、共生協同。尤其是,充分融合互聯網的新技術與新模式,可以給傳統農批市場帶來新升級與新市場。

機遇一

對農批市場來說,“互聯網+”的價值在于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提高信息化程度與運營效率,去除低效或無效環節,優化產業結構與流通環節,并實現對傳統倉儲和物流設施進行升級改造,讓農批市場向標準化、規范化、溯源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這是農批市場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如果不能自我改革,那就只能被新勢力革命。

機遇二

農批市場具備優良的農產品集散、倉儲與服務功能,能夠更好地對接全國產地和品牌資源。如果農批市場能夠擁抱互聯網技術,并發揮好現有的線下資源優勢,利用互聯網技術一方面連接農產品產地資源,另一方面整合優化城市的市場資源,由此轉型升級成為智能化的農產品供應鏈路由器,以更好地連接與服務買家與賣家,實現線上與線下的融合協同發展,就有可能走出一條自我突破、化繭成蝶之路。

機遇三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量是,在此次疫情之下,整個社會經歷了兩大深刻的意識與行為轉變:

  • 對互聯網的價值達成了廣泛而深刻的共識;
  • 對食品安全以及農產品溯源有了更密切的關注。

可以說,互聯網+農批已經是大勢所趨,行業發展不進則退,唯有自我改變才能跟上時代需求。

如何順應潮流而動?

整體來說,時代潮流不可逆。但是,該如何順應潮流而動?傳統農批市場以及農批商戶又該何去何從、如何應對呢?

沙師兄覺得很多農批從業者朋友看到這里的時候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其實,萬事萬物皆有因果輪回,有因才有果,有果亦有因。只要發現了問題,并正視了問題,那么我們就能夠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關鍵是,你是否有勇氣與魄力迎難而上,你是否有耐心與策略小步快跑。因為這注定是一場馬拉松賽跑,能力與耐力,希望與困難同在。

 

作者:沙水沙師兄,一個產品運營人,從事農業互聯網行業3年多。

本文由 @沙水沙師兄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