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騰訊抄你,你怎么辦?

0 評論 7994 瀏覽 1 收藏 23 分鐘

編者按:本文作者郭子威,前網易網站產品部總監,想要聯系的讀者可以在微博上@純銀V。

其實,這篇文章是打算寫“大公司抄你腫么辦?”很明顯騰訊最典型嘛,以至于我還在網易的時候,Boss也問我,騰訊抄你怎么辦?此時屢屢有一股邪火在胸口燃燒著,想大吼一聲:騰訊抄我怎么辦?老子跳槽去騰訊!最后我還是選擇了創業。

 

我在網易5年,一直帶業務部門,從內容總監轉職產品總監,算得上資深中層吧。網易做產品的環境,放在業內大約是中等偏上,它的好處別家未必有,弊端則是寰球同此涼熱。年初跟VC談天使融資的時候,對方大統領換了一個問法:如果網易抄你怎么辦?我很吃驚地回答,如果留在網易就能把這個項目做出來,我還創什么業?難道你以為我創業是為了發財、專權,或者給自己戴上SB風格的CEO頭銜?

那么大公司到底是真老虎還是紙老虎?我得從大公司業務運作的常識說起。

▎部門背景
大公司是一個籠統的概念,由若干個事業部>大部門>中小部門>項目組構成。其中戰斗力過硬的項目組是少數,王牌軍不足十分之一,而水貨項目組的占比至少超過一半。
我們品頭論足說XX公司的產品做得很好,其實是某幾個項目組實力非凡。如果不與他們正面對抗,其他組做產品也就是60出頭的平均分。難道你連產品70分都沒有自信?沒這自信你還做什么。

所以在忌憚大公司之前,先摸摸底,和你競爭的大公司項目組歸屬在哪個部門下面,它又是什么背景。正如我以前對某大公司很是好奇,為什么一部分業務很爛,另一部分很贊?內部人士答:因為它們分屬于兩個不同的事業部,一隊落魄邊沿化,另一隊則是常勝王牌軍。

▎業務關聯
有些時候,你發現某大公司和你進入了同一個競爭領域。別著急,先看看做這個項目的部門,主營業務是否和該項目在同一條中軸線上。

由于野心的驅動,部門主管常常會批準一些和主營業務關系不大的,想象空間又很大的項目,妄想別錯過金礦。然而這只是投石問路,買張彩票,主要的資源仍然在主營業務線集中,更不可能忍受平緩的增長曲線(掘金心態嘛,哪怕掘到銅礦也會斷然放棄)。外界看見“XX公司悍然進入XX領域”……屁嘞,只有做這個項目的團隊甘苦自知,時間緊/期待高/投入少,不掛基本上不可能。
緊接著上一條,對大公司對手的部門背景作詳細調查,或許能解除你對那個龐然大物的恐懼心。如我以前在網易門戶做攝影分享社區,第一年里,有8個月分到了1位工程師的工時;接下來一年總算有3位工程師了,其中2位又是實習生。我熬了整整3年,3年吶,才熬到基本夠用的技術人員配置,那時市場機遇早已消失不見。

▎公共資源
大公司的公共資源往往包括如下部分:UED、QA、推廣位,集中調度以提高利用率。有時候運營人員也是公共資源,有時候更慘一點,連程序員都是公共資源。雖然家底殷實,公共資源攤薄到每個項目上便很寒磣,所謂僧多粥少。項目經理可能把自己有招聘權的人給湊齊了,但他還得腆著臉找各個公共部門老大要資源,有時是懇求,有時是苦苦哀求。

跪下來舔鞋都提不上工單的時候,我以前還使過一茅招,搞點部門經費,請前端組的同事私底下幫忙切圖……當作付費外包來對待。那時視覺稿已經堆了個把月,沒法推進一步。類似的木桶效應多如牛毛,幾乎每個大公司項目都會遇到,偏偏使不上力,被短板卡得上氣不接下氣。

即便搶到了(勉強夠用的)公共資源,你還得面對分配資源的隨機性問題。比如說小清新風格的產品,能分到擅長此風格的設計師嗎?不能,誰空下來分派誰。擅長小清新的設計師當然也有,人家正在別的項目組,即便那個項目惡俗,設計師也很不開心,做到一半怎可能中途離場。所以我以前跟PM說:有人幫你做就快去燒香還愿,有推廣位到手就感恩熱淚盈眶,你還挑啥子挑喃?十幾個部門幾十個項目都鬧著要最好的最合適的,你讓UED情何以堪喃?

由于公共部門采用派單制,大部分人員缺乏項目歸屬感,榮譽感,他既無法全程參與,也很難真正融入項目組里邊。座位經常隔了幾百米,一周只能碰頭兩三面,甚至因為參與時間短暫,就連對產品的理解也比較淺,應付完這個應付那個,“應付了事”的心態極為常見。往往只有項目經理把產品當兒子看,別人都當成牽到自己家里來串門的鄰居小孩兒。

更能理解的是,公共部門這個月做A項目的單,下個月做B的單,這個月A項目組請飯請求加班,下個月B請飯請求加班。項目上線你們倒是領功/打賞/休假,下一個項目組又聲淚俱下說這單子特別重要,非得拉兄弟一把不可。這豈不是“無窮無盡的加班”“無窮無盡的拼這一仗”?你們少來誑老子……
曾見以前合作的設計師,私底下為自己做了款玩票的APP,比當初花兩三個月為我們部門設計的APP,起碼高出兩個等級。當真刮目相看。

▎KPI

KPI是萬惡的,沒有KPI又是萬萬不能的。

所謂KPI,屬于體制的一部分,也是大企業病的一部分。這個世界上不靠譜的人和項目占多數,衡量創業團隊是否靠譜的標準很簡單——剩者為王。這是一款生存游戲。

隨著公司活下來并且膨脹起來,自然淘汰的篩選法很快失了效。創業意味著高風險和高收益,當創業團隊成長為中型公司,大公司,則個人的風險降低(收入增加,薪資職位穩定),收益也降低(期權減少甚至沒有),容易滋生更多輕浮的冒險,拿公司的錢去玩自己的票,修筑各種爛尾樓。如果不用KPI來制衡,十八般瞎折騰便掏空公司資源。人家旱澇保收底薪很高的,人家從折騰中賺到了經驗值,就算引咎辭職,下一份工作還能拿到更高薪水的,而你老板呢,資產耗光只能去擺地攤了。

鑒定和約束各種瞎折騰的管理手段之一,我們稱之為項目KPI,即階段性的項目考核。在這個過程中證明自己靠譜,項目有戲,公司才會繼續支持你。以我所見,雖有不少被KPI整死的好項目,但95%以上被涮掉的,確為次品,事后一齊流淚控訴KPI之惡貫滿盈,覺得失敗原因是“公司不給支持”。問題是怎么證明你和這個項目值得更多的支持?怎么證明你是有可能成功那5%,而不是注定失敗的95%?

老板畢竟不是天網,他不可能什么都懂,尤其對新拓展的業務,一旦超出了高層的成功經驗領域,只能靠KPI來判斷項目前景。這同時意味著[要命的]公司對項目缺乏耐心和遠見。若不能看到短期數據利好,則支持度快速下降,資源供給減少,方向盤立刻打到一條名為“黃泉”的路上。預見到滅頂之災又會干擾項目經理的判斷,往往使些目光短淺,飲鴆止渴的茅招出來,茍且保得眼前性命。

 

▎高層干預

剛才提到大公司對新業務缺乏耐心和遠見,這根子還在公司高層身上。所謂高層,最低也是管轄幾百人的方面大員,通常從VP起計。能做到大公司高層必有過人之能,不幸人過30歲后對新領域的學習能力直線下降,再加上行政事務纏身,無法專注于業務。故而對于市場拓展,大部分高層混合了視野狹窄與剛愎自用這兩種特質,必然大量依賴KPI管理。

反過來看,如果高層瞄準了某個項目,下決心賭上一把呢,它就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和寬容,初期KPI有可能壓根不設,所有公共部門都圍著你打轉。高層力挺可以解決掉60%的大企業病,作為創業團隊,遇到這樣的對手是件挺可怕的事情,還好它們只是極少數,占比不足5%。而你會因為大晴天也有可能下雨沾濕鞋,就畏畏縮縮不敢出門嗎?

何況高層的支持是一把雙刃劍,他會給你喂足糧草,釘好蹄鐵,同時也給你戴上嚼子,圈定方向甚至策略。那么高層指定的方向策略出錯呢?恭喜,貴項目掛了。長官意志令如山,最怕長官是外行。

另一些情況下,大公司項目因為資源不足,資源錯位而做砸,其實還是高層的決策影響。他認為給這些支持已經足夠看清前景,若是敗局,又何必豪賭下去。畢竟主營業務還賺錢嘛,還有得選擇,反倒是“沒得選擇”轉化為創業團隊背水一戰的韌性所在。

 

▎齊心協力

說句聽上去挺刺耳的話,大公司里很難談真正的齊心協力。按我的理解,齊心協力的基石不是個人素質,而是成員都適合這個項目,喜歡這個項目,自然努力團結??赡慵尤肽骋患掖蠊?,往往受其光環/福利/資歷的吸引,有個坑就猛往里跳,其后轉崗不易。做什么項目亦受到部門限制,自主權有限得很。
換句話說,參與大公司項目組的,并不是最適合,最喜歡這個項目的人,而是項目經理目前能搞到的人(調動、招聘以及公共部門派單)。甚至項目經理本人也是奉命而為,或無奈抓鬮。驅動工作的動力是職業道德,季度考核,獎金與功名,卻非你對這款產品的愛。老實承認,我自己即是一例。哪怕在網易加班極多,直到辭職出來做有愛的產品,方才覺得過去皆是行尸走肉。

而我目前的創業團隊只有6個人,來自5家大公司(上市或即將上市)。你說大家放棄了高薪福利,穩定工作,來上海做一款前途未卜的產品是為什么?當然不是服了我的三尸腦神丸……

于是我現在的項目速度比之前在網易快3倍,工作進展有規劃,無管理,隊員的主動性之強,內部合作的愉快與默契是過去從未經歷過的。兩個字:“開心”。換回大公司,那得打多少雞血開多少動員大會啊,最后有人還在會上睡著了。

 

▎人多嘴雜

小團隊憑什么跟大公司競爭呢?有人說是“專注”,有人說是“耐心”,有人說是“遠見”。這些都對,我還要補充一點,小團隊一定要比大公司犯更少的錯。

這句話聽上去挺莫名其妙的,大公司人才濟濟,小團隊憑什么跟人家比正確率?回答很簡單:人才濟濟,同時也人多嘴雜。給項目提意見的人越多,執行效率越低,這是鐵一般的定律。尤其當建議者中包括各級領導的時候,決斷就更加飄忽不定。你非得考慮上司的立場,部門的立場,微妙的公司政治環境,固然不乏真知灼見,合攏在一起便成噪音干擾。大量時間花費在報審/修改/開會/爭吵/寫文檔/走流程上面,行動遲緩舉棋難定,更增加誤入歧途的概率。

相比之下,小團隊的快速決策,快速行動,正好擊中了大公司的軟肋。一款新產品出來,大公司實權派發現它起碼得2個月,看懂它2個月,立項組好隊還得花2個月。再加上市場前景不明朗,在創新者大紅大紫之前,大公司愿意投入(冒險)的資源是極少的,試水而已,復制抄襲多于革新改良,保守跟隨多于銳意開拓。結果一兩年過去了,創新者勇猛精進已成氣候,大公司才回過神來,欲與之全力一搏。人家的前期積累已領跑市場,后來者未必追趕得上。

類似案例,多不勝數。創業者眼里唯一的好機會,大公司看來卻只是1000個模糊不清的機會之一,拿捏不定。由此逆向思維的話,創業團隊最好不要插入大公司的主營業務去虎口奪食。人家苦心經營多年,憑借對這塊市場的理解力和戒備心,會更快發現你,重視你,然后高層吹響號角擊潰你。但你去開辟新戰場呢,大公司跟還是不跟,用多大力跟,往哪個方向走,它就很難統一內部意見。

 

▎基因轉移

人都艷羨大公司“資源多”,所謂資源,一半是人才資源,一半是海量用戶,即推廣資源。然而不常被提及的是,大平臺的團隊基因/用戶構成/用戶習慣,與新項目是否吻合。或者籠統點說,大平臺的資源優勢是否能向新項目平滑過渡。

我一直是“基因論”的支持者,公司實權派的個人偏好,決定了團隊構成與文化,進而決定了主場優勢與劣勢。正如APPLE在社交網絡幾戰皆敗,偉大如Google也被Facebook壓得抬不起頭來。只是受到野心蠱惑,即便八字不合,大公司也會悍然進入新領域(憑什么我不行),隨后又慘然退出(原來我真不行)。

比團隊基因更令人惱火的,是用戶基因,即當前用戶群的構成與使用習慣。做產品經常遇到“跨域”這個問題,借勢推廣也一樣。新項目的產品訴求,用戶構成,如果和母體在同一個域內,則資源優勢平滑過渡,對競爭者是致命的殺傷力。但其實……平滑過渡又是一件特別不多見的事情。有時新項目整個的跨域,比如騰訊做拍拍,做朋友,導入損耗率驚人;有時大平臺向垂直市場細分,無法精準過濾推廣目標,導入用戶良莠不齊得厲害,對于重視“氣質、氛圍”的垂直市場則是拔苗助長。

以我之前做網易攝影為例,不推吧,在大公司做產品跟創業有多大區別,生怕浪費了資源。推吧,不搭邊的人路過都來踩一腳,各種低端用戶、自拍用戶、審美低下熱情萬丈的中老年用戶蜂擁而入,氛圍混亂,運營成本指數級上升,最終受困多過受益。反倒是獨立攝影產品如圖蟲,用戶氣味相投而來,自然增長營造的社區氣質遠勝從大平臺引流,氣質恰恰又是社區的核心競爭力。

做產品,鮮有一夜暴富,尤其UGC,口碑帶動增長才是最穩健的方法。道理固然大路貨,KPI壓力下卻容易急于求成。母體供血一旦大量摻水,相當于修煉邪道武功,起步快而后力不濟,很快會觸碰到天花板。這時大平臺所謂海量用戶,反倒成為盛滿鮮花的陷阱,涂抹蜜糖的慢性毒藥。好似小時候四環素治病,長大后燦然一笑露出滿口黃牙。

總之,在大公司里做產品的雷區多多。與內部環境作戰所使的力氣,往往占到血槽的2/3強,只留下不足1/3去對付市場。它抄你,不見得就打得過你。它是個大家伙,但也喜歡把兩個腳拇指綁起來走路。在多數情況下,大公司的新項目只是全身掛滿鉆石鐐銬的,虛弱的巨人,被它抄死多半說明你太遜色,而不是大家伙太兇惡。
不過,這個行業的主流論調并不這么看。

最近幾個月,各式各樣的人紛紛來問我,既然立志創新,大公司抄你怎么辦?

對這個問題,我有各種具體的回答,但都不是真心話。只是面對某些人,比如投資人的時候,你跟他講虛的,會被當成噴子,得表示我有明確的對策……其實對策易變,反倒是“產品哲學”這類虛的東西更加恒定。

我真心的態度可以用三次自問自答來概括。

1、我的產品質量能不能打敗跟隨者,至少是與跟隨者各擅其長?

如果做不到,這不是我被抄的問題,是我太挫,我認栽。競爭會刺激我提高產品質量,未必是一件壞事。

2、假定產品通過創新,打開一個新的細分市場,這個市場是否足夠大,大到可以容納下多個競爭者同時生存?

如此則對手亦是隊友,我們一邊互相作戰,一邊共同開墾荒地,聯手培育市場。即便最后我只拿到第三、第四的份額,也不錯啊,誰規定創新者就非得獨吞整個市場不可——初夜權不等于占有權,市場又不是從一而終的貞潔牌坊。

3、除了用戶口碑之外,產品是否有具象化的的價值沉淀?

比如黏性強的用戶關系,比如用戶留存的他看重的內容,比如有忠誠度的優質內容發布者,比如含金量與時效性較長的信息。這些沉淀即防御壁壘,從產品架構階段就應該提前考慮,決定了防守反擊的難度。

所以別人來不來抄這種事情,我從來都是不大關心的,偶爾想想,從不憂慮。周鴻祎有句話說得很好,少盯著對手,多研究用戶。一天到晚擔心“騰訊抄我怎么辦”?擔心有屁用啊,萬一產品做得不好,騰訊抄都不屑于抄,那得白白浪費多少腦能量。我只管埋頭做自己的產品,洪興罩我去戰斗~

換個角度看,哪怕比較倒霉,很快被大公司看得起并臨幸了,對手在高層力挺下全力以赴地復制并改良,它的基因剛好又平滑過渡……那么,我掛了。但產品創新若是如我所愿地打開某個細分市場,改善某類用戶體驗,作為始作俑者,老子傾家蕩產,雖敗猶榮?!靶⌒「淖兪澜纭北取百嵉揭磺f”更值得追求。

正如我在微博里所說:阻擋你創新的是“無能”而不是“抄襲”,鼓舞你創新的是內心驕傲而不是永遠獨占鰲頭。

文章來源:http://www.leiphone.com/o-copycat.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