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產品中常見的推廣結算模式
金融產品經常會通過廣告投放的形式進行推廣宣傳, 吸引更多用戶使用產品。而本文將介紹金融產品中常見的推廣結算模式,希望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些結算模式。
由于金融產品的特殊性,為了獲取更多的流量,我們經常會在一些平臺進行廣告投放,投放平臺包括第三方app,應用市場,廣告聯盟等,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戶。
一般我們常見的互聯網流量結算模式有:CPC、UV、CPM、CPA、CPS、CPT、CPD等,當這幾種結算模式與金融產品相結合的時候,又有它不一樣的地方。接下來簡單介紹幾種金融產品中常見的結算模式。
CPC
(Cost Per Click,按點擊付費),一般會在平臺進行產品廣告投放,形式包括banner、icon、feed流廣告等,計算公式為:費用=點擊次數*單價。
CPD
(Cost Per Download,按下載付費),由于金融產品的申請流程較長,涉及到申請、授信、借款、放款,投放主為了更好的對用戶全生命周期服務,因此會引導用戶下載app進行操作,計算公式:費用=下載數*單價。
UV
按照上邊以CPC方式來計費的話,會存在同一個用戶點擊多次的情況,這對廣告投放主來說,付出的廣告費多了,但是轉化情況卻沒有任何好轉。
因此,在實際情況中,很少會采用CPC的方式進行結算;為了避免上述所說的問題,于是就出現了采用UV的方式進行結算,即在00:00-24:00時間段之間訪問廣告的一個獨立用戶做為一個結算數。
那么如何定義一個獨立用戶呢?
定義一個獨立用戶的方法很多,具體使用哪一種還需要與實際業務相結合,比如:用戶的手機號、身份證號、手機的設備號、ip地址、瀏覽器的cookies等。
舉個例子,有些功能是需要用戶強制登錄之后才能進行操作的,那么這時候采用手機號的方式計算用戶數量會比手機設備號更加準確一些,使用手機設備號作為獨立用戶的標識需要注意的是是否能夠采集,像安卓一些系統是采集不到類似于IMEI這些手機設備信息的,所以在選擇獨立用戶標識時需要將這些因素給考慮進去。
CPA
(Cost Per Action,按行為收費),按行為收費,即用戶完成一個指定的操作行為之后,對投放平臺進行付費處理。
在金融產品中,常用的指定行為有:注冊、完成四要素填寫、完成基礎授信提交等。這時候用戶已經完成了流程操作中的30%甚至更高,使用這種方式進行收費,對于廣告投放主來說是比較有利的,計算公式:費用=指定行為完成數量*單價;
CPS
(Cost Per Sales,按實際的銷售數量進行收費),在金融產品中,使用這種結算模式是最多的。對于金融產品而言,成功放款是一個cps,因為只有成功放款了,對公司而言才有了獲利的可能。這時候:費用=放款數量*單價。
在實際業務中,也會經常與產品的期限、利率、浮動壞賬等相關要素進行結算,可參考以下圖表。
計算公式:費用=計算基數*對應符合條件的比例
由于金融產品中涉及的費項較多,因此在結算時需要明確計算基數,一般計算基數包括:借款本金、借款本金+利息,借款本金+利息+服務費等等;
對應符合條件的比例:用戶所處的期限、產品利率、壞賬情況不一樣,對應的付費比例也不一樣。
這種涉及較多因素的結算方式比較適合深度綁定平臺合作,由于結算費用與用戶質量相關,廣告平臺也樂于與投放主聯合做一些舉措來提升用戶質量。
具體在實際推廣中,采用哪種結算方式進行,需要與業務及投放平臺本身相結合,最后選擇一種對雙方都有利的結算方式。
本文由 @汪仔3328?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