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搜索,是否能異軍突起?
搜索的本質就是信息獲取,與當下流行的信息流平臺區(qū)別就在于“用戶是否具有清晰的意圖”,不管怎么做,搜索智能化才是勝負的關鍵,誰在識別用戶意圖上更精準,誰就能贏得這場戰(zhàn)爭。
眾所周知,2019年美國對華為企業(yè)實施禁令后不久,谷歌即宣布取消了其GMS服務對華為的授權。谷歌GMS服務涉及生活、娛樂、社交等多個領域,可以說海外用戶的日常生活是離不開谷歌GMS的,華為終端面臨著失去大量用戶的威脅。于是乎2020年,華為發(fā)布自有HMS,開始搭建自己的移動服務生態(tài),華為搜索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很明顯其對標的是GMS旗下的Google Search。
從網絡截圖來看,整體視覺風格跟google Search確實相似,首頁模塊采用了搜索入口+快捷小工具+信息流的組合,顯得中規(guī)中矩,最近我也在學習搜索引擎的相關產品設計(非技術),談談自己對它的看法。(皆代表個人觀點,以下華為搜索簡稱HS)
用戶
考慮到HS暫時沒有在國內上線的計劃,那么最先接觸該產品的應該是華為終端的海外用戶了,這是HS最易獲得的第一批用戶,是產品的第一關挑戰(zhàn)。而Google Search在海外搜索引擎市場占有90%多的份額,大部分用戶的使用習慣已經被Google Search培養(yǎng)并沉淀下來,對HS的期待只是“Google Search的替代品”。如果HS的差異化設計太大,可能會引起反感,我想這可能是為何內測版本中HS視覺樣式與功能都跟Google Search大同小異的原因之一吧,獲取這類用戶的認可是HS要實現(xiàn)的第一目標。
實際上這類用戶是華為終端的用戶,而不是HS的,依靠華為在海外的終端優(yōu)勢,Huawei Search可以背靠大樹好乘涼,但這樣的產品頂多算是HMS服務生態(tài)中的一個工具組件,是無法反哺生態(tài)的。我認為想要獲得自己的忠誠用戶,還是不能一切都像谷歌看齊,得回歸搜索場景去挖掘真實需求,做差異化設計以提高核心競爭力。
核心功能
核心場景自然是搜索了,小小的搜索框已經成為全球用戶從互聯(lián)網獲取信息的主要入口。
據國外研究機構統(tǒng)計,Google一天要處理大約35億次搜索會話,且這個搜索量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2019年谷歌搜索引擎的全球市場份額是92.86%)。根據搜索內容的類別劃分,這個場景可以分化出無數個垂類場景,譬如搜索學術文章、新聞、問答、音樂、旅游、美食等等,再細分又可以分出很多專題,例如當下較火的“全球新冠疫情”、之前國內較火的“垃圾分類搜索”等都算是專題搜索。
多樣化的需求與高增速的需求量也導致搜索引擎索引的數據量越來越龐大,1999年在谷歌搜索“google”詞條可以得到大約2900W個結果,今日已經可以搜出152億個結果,足足翻了500多倍。
用戶如何才從如此龐大的信息量中,快速篩選出所需的價值信息是當下搜索引擎需要去解決的,它要求一切都必須向更高效更智能獲取信息的標準去發(fā)展。
為了滿足這個要求,搜索引擎需要不斷的提高自己識別用戶搜索意圖的能力,基于用戶的搜索詞進行需求推測與實現(xiàn),將真正符合用戶需求的信息提煉出來,信息豐富的做聚合整理,信息量少的做提前直達,對搜索場景的優(yōu)化我認為大部分也是通過這2種方式。
根據這個標準我將用戶通過搜索引擎獲取信息的過程歸為3檔:
(1)普通檔:搜什么就出什么,絕不逾越用戶給到的搜索范圍
比方說我搜索關鍵詞“北京到深圳機票”,搜索引擎會自動把相關的航空網站結果列舉給我,然后由我選擇點擊哪家網址自助購票。
(2)進階檔:幫你搜或幫你做
例一:仍然搜“北京到深圳機票”,搜索引擎直接爬取各大航空網站數據,將符合條件的優(yōu)質航班進行篩選排序后推薦給我,并且提供購買的shortcut。甚至為了提供落地后的接機,住宿選擇,這是信息聚合。
目前由于各個平臺的信息壁壘,用戶的“最后一公里”是無法在當前搜索引擎里完成的,但我相信這是未來的設計方向,垂類越豐富,綜合性的服務聚合平臺就越有用戶需求,到時就無需下載各個垂類app,忍受不停切換應用的麻煩了,這與微信小程序生態(tài)是一個道理。
例二:搜美元,輸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自動就自動顯示在搜索詞下方,這是信息直達。
這一形式為用戶省去了繁雜的查找與篩選工作,內容還更加豐富,囊括了多家內容生產源,確保信息的及時性,同時預測可能的下一步行為,將整個用戶流程閉環(huán),這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智能要求。
(3)智能檔:無需搜,指的是通過用戶的位置、日程、喜好、搜索歷史或本地內容等數據分析推算將來時刻的行為預期,并在恰當的時刻提供恰當的信息,這意味著需要對用戶隱私進行收集。
舉個例子,當你在手機里添加了明天去往北京的會議日程,剛打開app,應用先你一步推送信息“已為您篩選去往北京的航班,xxxx….點擊購買”。我覺得這是搜索引擎當下能做到的極致,是真正的智能搜索,是“知你所想”的境界。
Google積累了這么多年也僅僅是在某些方面做了嘗試,對于科技水平不夠的企業(yè)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所幸華為是要做HMS生態(tài)的,做這個最起碼本地的應用是可以打通數據的,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非核心功能
這里只列舉我所見過的,如果有更有意思的產品歡迎補充。
百度、搜狗的信息流、小視頻等UGC內容。Qwant的熱搜榜,百度的小程序,夸克的快捷導航(雖然不是搜索引擎,覺得有對比性也放上來了)
如果說熱搜、快速導航與小程序還能歸為信息直達,對用戶搜索有一定的提高獲取信息的效率,那么充斥著碎片化信息、優(yōu)劣內容夾雜的信息流就很難跟高效獲取信息沾邊了。
先看看大家都是怎么做信息流的設計的,信息流的設計也分好幾種,像百度、搜狗就是傳統(tǒng)的內容平臺的模式,在首屏堆砌信息流,很明顯會弱化搜索入口,增加信息負擔,對用戶使用搜索造成干擾。而必應的首屏就保持了相對干凈,一張背景圖上突出了搜索框,用戶通過上滑才可以發(fā)現(xiàn)熱搜、天氣、信息流等內容,遺憾的是功能隱藏的有點深,用戶可能發(fā)現(xiàn)不了。HS的首屏是搜索+快捷導航+信息流,信息流卡片式的設計相對來說有利于閱讀一些,整體頁面也比百度簡潔。
那么,搜索引擎到底需不需要信息流?
用戶對于信息流的態(tài)度有2種:
- 一類是像我一樣的,平時工作就很忙,用搜索引擎都是帶有極強的目的性去搜索內容,很少花時間去瀏覽碎片化的新媒體;
- 還有一類人呢就是生活比較放松,喜歡看新媒體內容,愿意評論與分享,如果你的內容分發(fā)算法得其所好,甚至可以使其成癮。
從客觀上說,Google.com 20年來網頁中間孤零零的一條搜索框就從來變過,沒加過信息流,沒加過熱榜,甚至沒加過天氣信息。
如果用戶有在搜索入口附近看到信息流的需求,為何google從來沒作過改變?這是否說明用戶對于搜索引擎的核心需求一直沒有變過,產品就是應該圍繞著這個核心需求去打造體驗呢。
至于UGC本身增加用戶粘性、拉活存留的作用,這跟產品戰(zhàn)略與定位有關,百度就成功的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搜索引擎到新媒體平臺的轉型,改版后用戶粘性明顯增長。
但回看華為搜索,華為本身并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成熟的UGC內容生態(tài),主要是通過商業(yè)合作與爬蟲提供數據,對內容的廣度、質量的把握很難做到隨心所欲,且因為商業(yè)合作模式,很難做互動社區(qū)(體驗體驗Huawei Video),如果內容質量得不到保障,用戶粘性也得不到增長,那么把它放在首屏我想是值得商榷的。
華為對標Google,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首先要明確的是,華為再牛,想在短短一年內從搜索引擎的基礎技術上趕超谷歌幾十年的積累還是不太現(xiàn)實的。
那么想跟google分庭抗禮,首先就得依靠華為終端的海外優(yōu)勢,依靠終端帶來的人口流量,通過HMS生態(tài)連接旗下的應用,打造更龐大的從內容到服務的生態(tài)圈,給用戶提供更智能的服務,使得應用與應用之間粘性增強,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其次還是得圍繞核心場景做優(yōu)化,雖然在技術上暫時無法趕超,但可以采用國內常用的人工干預取得優(yōu)勢,比如可以做一些當地特色的專題場景和信息聚合,通過本地化運營來贏得用戶。
結尾
搜索的本質就是信息獲取,與當下流行的信息流平臺區(qū)別就在于“用戶是否具有清晰的意圖”,不管怎么做,搜索智能化才是勝負的關鍵,誰在識別用戶意圖上更精準,誰就能贏得這場戰(zhàn)爭。
本文由 @尹天愁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Google 20年不變的一條搜索框的設計,是一把雙刃劍。雖然一方面培養(yǎng)了用戶的審美和使用習慣,但是面對信息流時代的紅利,Google也沒吃到多少??赡苓@也是華為一條出路吧,到底是做顛覆者還是備胎的問題。
是的,我覺得這個東西需要很小心的去使用,內容的價值,用戶的習慣,產品的戰(zhàn)略,要仔細琢磨, 照搬國內一套過去可能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