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價值評估看高德地圖

20 評論 19756 瀏覽 119 收藏 13 分鐘

我嘗試用價值評估框架來分析高德地圖。這里需要說明下,這套“非交易性質”的消費級公司的評估框架,僅僅對地圖APP客戶端價值做評估,至于高德地圖在整個阿里集團中的戰略價值以及擁有N多證書地圖測繪資質的價值、開放平臺的價值、汽車導航的價值等等等等不做評估。

這套評估框架是硅谷頂級早期投資機構Greylock合伙人SarahTavel提出的,她稱之為“參與層次理論”。它可以幫助我們系統的分析產品的價值,以及拓展產品邊界的方向。PS:關于拓展產品邊界這事兒得單開帖子,案例分析能寫個800字。

話說應用這套理論,2000年后創立的上市科技公司共有5家(包括Facebook、Linkedin、Airbnb),總市值100億美金,Greylock投資了其中4家。

這套理論的核心是用戶參與度。評估框架長這樣:

用戶參與度模型全

“非交易性質”的消費級公司產品價值評估框架

第一級:增加用戶

不同的產品在增加用戶數的過程中表現的是非常不一樣的,比如Snapchat(閱后即焚圖片分享)是波動性增長;musical.ly(短視頻社區)是爆發增長。國內的微信,前期是波動性增長,在附近的人功能開放后爆發性增長到一億用戶。

很多企業都把新增用戶當做一個非常重要的攻堅指標,但框架這里說的增加用戶,重點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并不是整體增長,而是完成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用戶增長情況。比如:微博是發一條微博、評論、轉發;Pinterest是收藏一個圖片;高德是完成一次導航。這才代表著一款產品它所吸引的基石用戶,盲目的追求新增是沒有意義的。就像很多APP,一開始有流量入口的支持,新增蹭蹭的往上走,一陣歡呼之后流量入口一關,產品馬上呈現頹勢。PS:這部分也可以通過留存率間接的反映出來。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完成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用戶是否“規?;钡揭欢考?。如果沒有,就要重新審視產品,產品的核心價值觀是否傳遞正確,以及分析為什么用戶參與的不夠深,還是這個市場給了你錯覺。

高德地圖在這一級的表現:說實話,入職以來一直沒看到統計數據,所以只能憑做產品的感覺來進行判斷,希望以后有機會可以用數據驗證下。高德在第一級的表現應該非常好,作為地圖類的工具滿足了用戶出行的剛需,應該不會存在在第一級就“參與度”不足的情況,這類工具打開就是為了完成核心操作的,不像微博,打開我可能只看看,然后啥也沒干就走了。

再加上地圖類工具第二把交椅的市場份額,高德在第一級獲取高“參與度”的用戶的量級應該非??捎^。

第二級:留住用戶

用戶參與度模型2

留住用戶

怎么判斷是否留住了用戶呢?只看留存率是不夠的,因為那只是個數字,數字背后的意思需要更細致的解讀。

我們可以想下,我們為什么會持續的使用一款產品?滿足了剛需。那剛需背后是什么呢?

  1. 用戶參與后,產生的收益。所謂收益,就是用戶用的越勤,收獲就越多。這大部分都表現為添加自己的數據到產品,然后產品用這部分數據去優化用戶體驗。
  2. 用戶離開后,他們的損失。所謂損失,就是用戶用的越久,停用后的損失就越大,產品變成了用戶的依賴。

這里的核心是,產品能否提供客觀的、逐步增長的“收益”,并強調停用后的嚴重損失。這也就是產品黏度的來源。

舉一些例子:

Evernote,你在使用的過程中,記錄了越多的筆記,你就越不能離開它,因為筆記的便利為我帶來了收益,失去這些筆記就是我直接的損失。

微博,你收藏的越多,關注的越多,你得到的信息流就越加個性化,更符合你的預期;你的關系網形成后,停用了,你個關系網就消失了,這就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但有些產品就不是,比如秘密、探探。他們可以很容易的獲取用戶,但是很難留住用戶,比如探探,在上面找到妹子之后如何后續聯系?大多數人都是加微信后深入溝通;我離開他們之后是否有不可彌補的損失?少了探探還有陌陌,探探中一對多的關系可以很輕易的轉移到其他工具,所以這類產品他們都敗在了第二級。

高德地圖在第二級的表現:

高德在第二級也沒有優勢。雖然用的人多,可能道路數據會更詳細,路況會更真實,但是這屬于“馬太效應”并不屬于第二級留住用戶的定義(留下的收益和離開的損失)。離開高德后使用百度,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大多數用戶對地圖類產品的核心訴求(位置搜索、導航)。有些人可能會說,高德地圖準啊,如果離開了用百度,百度不準~!聽到這些話我都會自動的腦補一個傲嬌臉。

當用戶的核心訴求得到滿足時候,用戶就會在他的“心智階梯”中為這個產品定位,一旦確定位置,很難轉化,類似于一想到地圖,第一反應是什么。當用戶核心訴求滿足了為什么要換另一款?用戶需要的只是工具而已,你非得說“茴字有三種寫法”只能引來笑聲 。

我猜高德的用戶留存率會很高,同時百度的也會很高,這完全是地圖在用戶的“心智階梯”的直觀反應,并不能說是他們在第二級“留住用戶”做的好。

離開了之后通過其他產品不能滿足的才叫“損失”,比如對某些用戶,就喜歡林志玲的語音導航,離開后其他地方沒有,這就是他的損失。

所以高德在第二級并沒有優勢。

第三級:產生循環效益

用戶參與度模型3

循環效益

有穩定用戶增長和讓人沒法離開的產品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用戶如何產生“循環效益”了。

最高級的循環效益就像Pinterest:越多人收藏內容——-內容越多———越多人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越多人收藏

這里要加粗強調下,“循環效益”非常非常難得,很多產品自身的屬性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也是很多產品強行拓展產品邊界結果搞得一塌糊涂的原因。但是一塌糊涂并不代表產品沒價值,我們只能說產品做的完蛋但是我們依舊愛他,比如支某寶。

沒拓展產品邊界,但是第三級依舊失敗的也比比皆是:比如Evernote,它可以在第一級、第二級勝出,但是第三級就非常難做到,因為它更傾向于用戶自身產生價值而不是循環。有循環效益的比如Facebook、微博。

高德地圖在第三級的表現:

我個人認為越多人用,路況數據越準這事兒屬于馬太效應,屬于數據挖掘,并不是這套框架中核心用戶大量參與后產生循環效益的結果。因為就算用戶用的少,作為地圖工具你依舊應該準,你的準確是你的本分而不是由我參與之后的結果,或者說你變得更準確了一點點,并不應該是用戶所產生的循環效益,而是你自己應該精進的地方;再或者說,高德地圖所謂的循環效益并不在產品的核心邏輯上。

所以高德地圖在第三級的表現,基本沒有。

最后結尾

高德作為一個工具類產品,滿足用戶和出行需求,在第一級(獲取用戶)方面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在第二級,留住用戶方面做的就比較一般,因為使用高德的收益和離開的損失,都是可以被彌補的,也就是可替代的。(沒看到高德的統計數據,我猜高德的留存率會非常高,但這并不符合第二級的定義,很可能只是高德在用戶心智中的排名而已)

第三級(循環效益),因為高德產品屬性的問題,目前還不存在循環效益。

高德作為一款工具類產品,看到了很多地方嘗試拓展產品邊界,比如地點詳情中,小區信息竟然有綠化排名和小區房價(用我潛水師傅的話說就是白眼兒要翻到天上了),強行拓展產品邊界是非常危險的。所謂快速迭代試錯是有錯馬上改,一個功能上了之后沒效果馬上刪掉,但是目前產品功能冗余,在我看來,高德產品設計方面并不優秀,但這并影響該高德成為一個牛逼的地圖,因為核心訴求能滿足,地點準導航穩就可以了,其他的爛在我看不見的地方無所謂。

我認為高德應該做的是細分目標市場、找準市場空位,把高德做到行業第一就行了,用戶參與度是推動公司走向數十億美金市值的模型,而有些產品不具備這樣的屬性也不用強求,這就是產品宿命論。

至于市場空位以及如何轉化競爭對手的用戶,思路已有,有時間另開長篇。

 

作者:dawn(微博:性感瓶底兒)。做過Android研發,半路怒轉產品,曾就職聯絡互動、新浪、觸控科技、完美世界,聽云,目前在阿里。希望和大家分享成長中的點點滴滴。

本文由 @daw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也覺得高德穩定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做好“行業第一”,過多的冗余體驗只會拉低用戶體驗,給您點贊哈哈哈

    來自陜西 回復
  2. 精彩

    回復
    1. 謝謝

      來自北京 回復
  3. 寫得很好,受教了

    回復
    1. 分享本身對我自己也是一種思考和進步。多謝鼓勵

      來自北京 回復
  4. 博主,能請教個問題么,工具類產品怎樣解決用戶使用時長比較短的問題,還有就是工具類產品怎么發展比較好

    來自北京 回復
    1. 工具類產品的使用時長,是根據這個工具所解決的問題而決定的,工具類產品解決使用時長問題是個偽命題。因為這根本不是一個問題,比如一個相片備份軟件,很好的滿足了用戶的需求,用戶用完就走。這是很正常的,也沒有任何問題,如果在產品設計上強行引導用戶留在APP,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這個APP存在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
      至于怎么發展比較好,我個人認為滿足了目標用戶的核心需求,并且在這個市場處于老大的位置,這就是發展方向。如果都做到了,再嘗試拓展產品邊界,而且注意是嘗試,不能硬拓展,支付寶就是個例子。

      來自北京 回復
  5. 敢問博主,哪里找到關于這套理論的完整介紹和實踐?

    回復
    1. 這個不清楚,我只是記錄下我的想法而已,可以搜下,看其他人是否寫過類似的東西。

      來自北京 回復
  6. 但是感覺這是地圖類產品的通病吧,高德本身是一個工具,而微博,FB本身是一個平臺,似乎高德也很難做到更高了

    來自浙江 回復
    1. 每個產品都是自己的邊界,找到空位拓展邊界成功也許就從此牛逼了,但具備這樣基因的產品太少了。工具本身也可以拓展成平臺的,比如微信,比如QQ,最開始,都是聊天工具嘛。這里其實又提到了平臺的定義,什么是平臺?有機會接觸到海量用戶,滿足基礎需求,并且用戶切換成本高,競爭者有準入門檻,我覺得這樣的才是平臺,那么如果有工具想做平臺,就看自己是否有機會能滿足上面的要求就行了。我個人覺得地圖工具類做到業界老大就可以了,之后再考慮有沒有機會去拓展產品邊界。

      來自北京 回復
  7. 和產品運營AARRR很類似。。

    來自廣東 回復
    1. 嗯,其實這些框架都是把一些經驗之談向上抽象出來,便于使用。其實越往深走,越發現,這些理論最后都是殊途同歸的

      來自北京 回復
    2. 海盜指標

      來自浙江 回復
  8. 太精彩了!

    回復
    1. 過獎了,是這套評估框架比較牛逼,我只是套用而已。

      來自北京 回復
  9. 說的很具體啊

    來自北京 回復
    1. 謝謝~

      來自北京 回復
  10. 很好的文章,冒昧問一下博主,關于這套理論有具體的書籍推薦嗎?

    來自北京 回復
    1. 這套理論目前沒有書提過,只是SarahTavel 做過分享而已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