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謙是在做內容創業嗎?內容創業變現模式探討
內容是門大生意,但也是需要時間磨合的生意,想靠內容躋身“暴發戶”行業,走上人生巔峰,很可能前途維艱。
在假裝很一本正經之前,我倒了杯水,戴上了耳機,放了奔放風的BGM,然后,坐在電腦前,打開手機,刷了下薛之謙的微博。更新了不少,認真看了這條:
我對薛之謙的歌不喜不悲,對MV可有可無,對吻戲不痛不癢,但我比較感興趣他怎么解釋的(也是唯一感興趣,真的)。
挺好玩,一如既往,腦洞夠大,從MV到吻戲,再到歌走不出小區的悲情過往,然后說到了口臭,漫長的前奏插播后,正題來了:
這下,我放心了。
坊間傳言,薛之謙單條微博的廣告價格是50萬,看看數據,
薛之謙微博粉絲:17042564(截止7月14日)
那么問題來了,薛之謙這樣的算不算內容創業,內容創業又有哪些盈利模式?
這是個疑似吊炸天的命題,本人在互聯網圈子里翻滾的時間還不夠長,就當自己先扔個磚,然后等著被板磚圍攻吧。
2016已然成了公認的“內容創業元年”。一般的所謂元年,就意味著一窩蜂,意味著頭破血流與眾多不確定,變數。正如近幾年O2O的興衰,元年、全民瘋狂,大咖入局、洗牌,過后,該出局的出局,該堅挺堅挺,死了一大片,也催生了相對成熟的O2O市場。
內容行業也不外如是。
當然內容產業,本身也是一個泛概念,就小概念來說已經包括但不僅限于:電影與視頻、音樂、數字娛樂、文學、游戲、體育、動漫、新聞傳播、教育、廣播 (fm),如果再加上所屬領域,如娛樂、科技、時尚、汽車、房產、制造等,內容產業會有很多的板塊。還需要說明的,內容的載體日新月異,最初的靜態文字頁 面,現在火熱的短視頻、網紅、直播、VR,內容的載體千變萬化,但內容的本質是一樣的。
內容創業商業模式
試試來分析下以內容為出發點的創業能有哪些商業模式。不外乎以下幾種:
- 為內容本身付費,比如,線上教育課程
- 為內容帶來的流量和用戶付費,比如,廣告,不管是B端廣告還是新媒體時代的自營廣告
- 增值服務,如,虎嗅服務中的,整合傳播,定制會議,今日頭條的付費推廣服務“號外”
- 以內容為基礎的延伸拓展,如,線下活動、培訓、招聘、眾包對接等
- 讓內容成為輔助,比如媒體出身的36氪做互聯網項目的孵化融資眾籌
- 現在還多了資本路徑,創業者以獲得投資為目的,資本方為了最終的資源整合。
這里主要探討下第一種,也是當下互聯網正在積極探索的部分。
系統化知識內容的變現在非互聯網時代已經較為成熟,而互聯網知識的碎片化調性又延伸出了更多可能。
今年,有內容有關的話題爆發了幾次,papi醬、王思聰喜歡的啪啪方式、付費閱讀等等,內容或者說知識能不能變現,已經有很多業內人士討論。
歷史決定了,讓中國用戶為互聯網內容付費很有難度。早期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主要是通過免費使用的方式,培養用戶習慣,從而快速取得市場份額。當有一 定的用戶體量之后,通過增值服務取得二八原則中的“二”。BAT的崛起就是這樣的套路,這樣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一貫沿用的路線。
在知識、內容獲取太過簡單的當下,想要向吝嗇的“用戶”要錢肯定沒門兒,但也正是這種泛濫的內容信息,讓付費內容有了空間。已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我們只是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尋找自我慰藉,逃避懶惰。
大量“無論出身”信息的狂轟濫炸中,優質內容成了稀缺資源。
內容本身變現的模式
從小到大可能有:
1、打賞
自媒體人聚集的平臺中常見的付費模式,如簡書、喜馬拉雅、微信公眾號直接打賞,直播平臺中,購買贈送鮮花等禮品。
娛樂內容之外,目前,大部分的打賞對內容生產者來說,只是一種心里慰藉,完全自愿式的打賞在目前的互聯網“免費”環境中,很難成為有效的變現手段。
2、付費問答
不算新的模式,但是2016年最為引人注目的知識變現方式,以問答社區知乎產品“值乎”,果殼網付費語音問答產品分答為代表。春雨醫生試行的一對一在線咨詢,也是付費問答的一種。
3、付費閱讀
據傳是微信內測的功能,用戶試讀少部分內容,為全文付費。圖書類產品常采用這種模式,也是閱讀類APP的主要商業模式。
4、訂閱
傳統媒體延伸過來的,由最初的預定報刊雜志,到后來以起點為代表的VIP章節付費閱讀,博客訂閱,RSS訂閱,視頻網站購買VIP,馬東《好好說話》音頻課程,在線教育課程,都可以看做內容訂閱。
5、版權
內容體量比較大的產品,比如圖書,影視劇、漫畫作品、體育賽事傳播等,為了再加工多次傳播,一般會被買下版權。內容版權規范化也是當下的趨勢。
6、會議活動
以內容分享為主體的線下交流,會議。延伸出的付費項目總體就是門票和廣告。
7、培訓課程
系統化內容的有效變現模式。2014年,2015年互聯網教育的興盛,也使教育培訓線上化。內容的輸出者可以是講師,也可以是錄制課程。
不過,培訓課程也不再局限于K12、職位培訓等強需內容,健身、烘焙、興趣愛好培養、個人素養等等,只要是一技之長,并有學習時間成本要求的內容都能“有償培訓”。
8、內容工具
把內容打造成工具,
9、內容IP化
“IP”同樣是近兩年的熱詞,并在火爆的影視、游戲IP意義上有所延伸。
品牌IP化,文章“品牌逐漸IP化,未來IP經理或將取代品牌經理”提到,品牌和IP一個最大差別在于:品牌過于依附于一個或一種類型的具體產品,而IP不會依附于某種具體的形態。將可能衰退的品牌打造成更持久的IP也是不少企業的方向。
回歸內容,IP化似乎是內容最最有效的變現手段,今年成功的影游聯動案列,《魔獸》 《憤怒的小鳥》等,也初步展現了這種模式的可行性。
迪士尼、漫威從初級內容打造,到影、視、娛、游、明星形象塑造、周邊、線下全鏈條包裝,讓內容的數量和盈利都實現了可持續爆發。
優質的IP是可以打通所有商業環節的,國內一個內容爆款緊跟一個粗制手游還不屬于這個行列。國內另一個知名內容社區豆瓣,今年5月開始嘗試原創小說進行影視改編,進行IP化運營嘗試。
不妨想想,如果把內容當做商品,在流通的過程中哪些環節可能被付費。
畫一個簡單的示意圖:
(黑色五角星標注為可能產生費用的環節)
內容的消費趨勢慢慢也開始趨向于二八原則,其中20%為嚴肅閱讀、知識獲取,也是強需求內容,剩下的80則為被動獲取、消遣類內容。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強需內容中的20%“付費”大部分有一個前提,內容本身是“優質”的。
剩下的80%非強需內容,單個內容產品進行變現的可能性要小的多。
內容變現的可行性與問題
把內容,特別是非特稀缺的知識類內容作為純粹的“商品”去變現,還是困難多多的?,F在的模式大多還是探索和嘗試,“打賞”帶來的收益只能產生心理慰藉的作用。
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非特稀缺型內容在最初的社交激勵之后,如微博、直播平臺一些活躍人士最終成了網紅;知乎大V能獲得行業獵頭的關注;創建的自媒 體、博客也是求職簡歷。也開始逐漸產生物質激勵。內容混雜造成的選擇疲憊,匹配內容難以對接,會讓優質,合適的內容產生價值。內容輸出者,也會從最初的 “知識明星”、“公認成功人士”,向擁有“一技之長”,“一種經歷”的普通人過渡,這也是自媒體爆發帶來的直接影響。
但內容變現同樣存在著許多問題:
- 優質內容仍然是掌握在社會的少數人手中,果殼網的創始人以前也是媒體界大咖,自帶資源光環;
- 內容的積累是個長期的過程,難以一蹴而就,互聯網文學從繁榮到收入繁榮用了十年;
- 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內容都是難以“收費”的,這和互聯網本身的精神沖突。
總之,內容是門大生意,但也是需要時間磨合的生意,想靠內容躋身“暴發戶”行業,走上人生巔峰,很可能前途維艱。
作者:陳兒(微信caolingluo),內容運營,Team Leader。微博:草零落陳兒,知乎ID:陳兒,歡迎交流學習。
本文由 @陳兒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