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要點,解析短內容為何崛起?

0 評論 7032 瀏覽 14 收藏 11 分鐘

近幾年來短內容產品高速成長,并成為了各家寵兒,那么它崛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它的未來又將如何發展呢?

得到、混沌大學、抖音和快手,這些近幾年備受矚目的產品,抽離出一個共性-短內容。

視頻、音頻、文字… 任何信息載體都不乏優秀的短內容產品,除了近些年崛起的短內容產品之外,也有一些成熟的長內容產品融入短內容元素,比如QQ音樂的高潮選歌,騰訊視頻的愛看內容精選。

為什么短內容成為了各家寵兒,這種信息獲取方式崛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01 短內容的崛起

1. 信息傳達的效率

學習是重結果輕過程的典型場景(只談普遍現象),根深蒂固的應試思想,不僅僅體現在在校學習階段,走上職場也是一樣,每一次學習的背后訴求,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和工作中實際問題,結果思維非常強。

市面上動不動就“七天學會python爬蟲”、“一周掌握數據分析”,如果不是受限于事實,都有可能出現“只要掏錢,馬上就會”,速成大法風行,盡可能壓縮過程,其實都是對于用戶結果思維的滿足。

所以在內容同質的情況下,即對于核心訴求的解決程度是一樣的,用戶獲取這些內容的效率就顯得極其重要。

得到和混沌大學,都是在短時間內講清楚一個觀點或知識點,除了時間的碎片化趨勢外,是對信息獲取效率的極大提升,其實每一個人都在成長,只是速度不同,也就是信息獲取的效率差異,而短內容保持與長內容同質的情況下,是提升效率的更優解。

長短是相對而言,并非固定的標準。

樊登讀書也是近些年較受歡迎的知識平臺,每一本書的講解長達一小時,遠遠長于我們熟知的得到、混沌大學這些知識平臺,那么樊登讀書算不算短內容呢?

算,樊登講書內容的長短與否,是與一本書的內容去對比的,所以是在保持與原書同質的情況下(用“最大程度趨近于同質”來描述可能更準確一些),將讀一本書的時間壓縮到了一小時,這個效率提升的幅度是極大的,就意味著對用戶問題解決程度更深。

效率的提升,是基于相同需求這一關鍵前提下。

我開始以學習為例說:學習是重結果輕過程的典型場景(只談普遍現象),重點強調了普遍現象。

用戶存在特異性,每一個用戶都是不同的存在,我們只是盡可能通過各種維度進行分類,對于學習的用戶來說,應試思維的人是普遍現象,除此之外還是有很多重視學習過程的用戶,期望從中得到更多,那么對于這種用戶來說,短內容無法滿足,長內容才是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假如樊登讀書有一天上線了《俞軍產品方法論》的講書視頻,注意,這是短內容,原書才是長內容。

以下這兩類人會怎么選擇:

  1. 將俞軍前輩的寶貴經驗用于產品工作,不在意結論的詳細論證過程
  2. 將俞軍前輩的寶貴經驗用于產品工作,明確結論的論證過程,并且詳盡信息中挖掘更多有用的信息

顯然,對于第一類人,樊登讀書是好的選擇,短內容可以在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大幅提升效率;但對于第二類人,樊登讀書對于知其所以然的需求解決程度是不足的,這是短內容未能覆蓋的。

市場上經常出現唱衰長內容的聲音,通過上述可以看出,短內容與長內容并不是對等關系,短內容只是部分原長內容用戶的更優選擇,并不是全部,所以短內容不會完全代替長內容,兩種內容方式各自提升縱深的同時,相互補長,抖音之于西瓜視頻, 微視之于騰訊視頻,亦或是愛看之于騰訊視頻(愛看是內嵌于騰訊視頻內的短視頻)。

對于用戶需求解決程度相同時,伴隨時間碎片化的社會趨勢,短內容對信息獲取效率的提升效果凸顯,這是其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峰值體驗的頻次

《行為設計學》中講到峰值體驗的概念,我們做的就是讓用戶在產品內不斷獲得峰值體驗,可以簡單理解為滿足感的高潮。

身邊有一個抖音創作者朋友,曾經專門請教過短視頻的創作過程,他講到一個原則:迅速吸引用戶眼球,然后快速達成目的,目的就是調動情感。

想想自己刷抖音的時候,上一個張國偉的龍吸水讓你大笑不止,下一個抗疫戰士只身援鄂又讓你淚流滿面,短短15秒完成情感的共鳴,每一次共鳴都是一次峰值體驗。

這個峰值體驗的鋪墊過程只需要15秒,并且每一個峰值體驗的間隔僅僅是15秒,這是傳統kill time方式難以企及的。

一個半小時的電影,讓你哭或笑的瞬間,也就那么幾個,一直哭或者一直笑的電影基本都是封神之作,大部分長內容峰值體驗密度都是較低的。

用戶需要較大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以及風險承擔(選電影就是避開風險的過程,爛片就是風險),來換取峰值體驗,這從產品的交易模型來看,用戶是不劃算的,并且在風險發生的時候血虧。

而在這套模型中,短內容無疑讓用戶更劃算,通過短時間、小精力和低風險,獲得高密度的峰值體驗。

峰值體驗的高頻,是短內容撬動長內容的主要原因之一。

02 短內容的未來

代替馬車的不是更快的馬,是汽車。

內容是個100%的池子,在短內容崛起之前,長內容就是100%;自短內容崛起之后,短內容和長內容共同瓜分整個池子。未來能代替短內容的一定不是更短的內容,就像短內容不能代替所有內容,只是將信息傳遞方式進一步細分而已。

各種內容形式都是信息的載體,古往今來,從書信到電話,從電話到視頻。

書信時代沒有想過,語音可以代替文字,電話時代沒有想過,語音+畫面會代替純語音。每一次進步都是信息傳達方式的變革,都讓效率得以突破。

信息傳達的高效和峰值體驗的高頻,促成了短內容崛起的現狀。如save time產品,當信息傳達效率更高的產品出現的時候,也許就是短內容出現危機的時候。隨著5G的到來,AR VR與生活場景充分結合,實現普及的時候,對于信息傳達效率將是突破,就像用了十年功能機的你,突然得知手機能視頻通話了。

百度近些年的節節敗退,不僅是周邊業務做不起來,核心業務-搜索也四面楚歌,單從搜索引擎上的技術壁壘和產品優勢來講,百度無疑獨占鰲頭,但奈何移動化趨勢和信息獲取方式多元化趨勢的到來,讓百度的搜索市場不斷被蠶食。

面對大環境的進步,入局者需要做好警惕,緊跟趨勢打造護城河;觀望者做好預判,把握機會。

短內容領域還在不斷井噴優秀產品,類如榮獲各大應用市場推薦的簡訊、開眼、場庫,以及受到羅永浩微博轉發的英語短視頻學習產品-秒熊,是搜狗輸入法之父-馬占凱的產品,還有極光單詞的千詞閃(英語學習版的抖音)。

短內容還有很多可以聚焦的細分行業、用戶和場景,相信在“汽車”到來之前,仍然會不斷涌現更多垂直短內容產品,以及更創新的玩法。

 

作者:十八線產品,微信公眾號:十八線產品

本文由 @十八線產品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