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產品為何焦慮?

1 評論 10626 瀏覽 48 收藏 9 分鐘

這幾年一直在做內容類產品,呆過的公司類型中,有的是互聯網公司,有的是內容出版和內容制作公司。雖然自己的工作職責一直沒變,都是產品經理,但不同的公司也會有一些不同。見證了幾家公司的興衰,也親歷了公司內部的困惑,這篇文章說說內容平臺的焦慮之處。

01 內容的邊界

之前經歷過的一家公司,當時公司內部很長時間都在討論關于內容邊界的問題。之所以會有這個討論,也是因為我們當時特別糾結——隨著發展,我們的內容變得越來越多,公司內部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些迷茫。既然是一個內容平臺,那肯定就是以內容為主,吸引內容,創造內容,并且靠著內容來吸引用戶。這一切都以內容為核心,平臺對內容有非常高的依賴程度。而對內容平臺來說,擴大用戶群體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擴展內容的范疇。

內容類產品的定位,有的走的是綜合平臺的模式,不管什么形式,什么樣的內容都有,可惜這條道路也只有頭條、百度這樣的大公司有能力去做。很多中小型公司,雖然心懷大平臺理想,但還是要在內容范圍上做出選擇,所以這也是一個自身能力與內心欲望不匹配的問題。

內容邊界主要有三個維度去界定:

  • 根據內容范圍界定,例如醫學、科學、藝術這些領域,有的平臺包括了很多領域,但是卻限定了內容形式,只有視頻或者文章。能做到這一點的平臺,起碼可以算作是中型規模了;
  • 內容形式很多,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都有,但是內容范圍只限定于一個或幾個領域,這種的多見于UGC產品;
  • 更小、更垂直一點的,平臺只有某一類內容,而且媒體形式很單一,典型的如某些財經類的網站。

如何保證內容的高產,保證內容的質量是內容平臺的一大難題。內容相當于泉水,一旦泉水枯竭了,泉眼肯定就會沒落,自然也就沒人來了,這是所有內容平臺都會面臨的共性難題。

所以平臺首先要找一條可持續有內容生產的主線,例如財經類網站就會列有人物專欄,專門采訪報道企業家群體;公司上市分析,對每一家新上市的公司都做專門的報道分析,這樣的主線。

確定主線的好處是,自己有可持續的內容生產方向,也讓用戶訪問平臺有幾個明確的目的。

雖然有主線,但是平臺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很容易拿捏不好尺度。除了自身的約束以外,不管是出于對用戶量還是平臺知名度的追求,很多平臺都經不住社會熱點的誘惑。

例如某天發生了一件社會影響特別大的違規拆遷事件,有的跟此毫不相干的藝術類平臺也會跟風摻合一把,寫一篇關于拆遷的評論文章,借此提升一下平臺流量。

好在對用戶來說,只要內容好,他們的接受程度還是非常高的,偶爾有這樣的內容出現他們也不會太介意。只是如果平臺這樣的事情做的多了,可能自己都容易分辨不清自身的定位。當點擊進入平臺某個頻道預想的內容跟結果不符,時間長了,用戶和平臺自身都會感到糊涂。

02 好內容的稀缺性

有時候我就在想,相比較工具類產品來說,內容生產還是一個挺累的活。工具類產品把功能開發出來后,即使不再更新新功能,用戶也會使用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內容產品不行,得不斷靠著新內容來輸送血液,特別是那種自產自銷的內容公司,某種程度上說內容生產還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工作。

生產的結果,也難免有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也正是因為這樣,內容平臺都在盡可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內容分發,一個內容被分發到越多的平臺就意味著會被越多的人看到。

特別典型的一個現象是假如一個平臺邀請到了一位大咖,很有知名度的人物,那這個人物的內容,對于平臺來說就是非常寶貴的資產。會被平臺拿來不斷做推廣,反復利用。

還有一點是內容媒介形式上的不斷轉化,將視頻轉化為音頻,再轉換為文字,再由長視頻再剪輯成短視頻。對應不同分發平臺,不同的形式,無所不用其極。對每個內容都充分利用,把內容的價值最大化。

有時候你會看到,一個內容已經是幾年前的了,但是仍然會被平臺廣泛提及,其實也反映出好內容稀缺的情況,希望依然靠著老內容在日后的對外合作和內容引進的時候提升自身的吸引力,頗為尷尬。

好內容不常有,大咖的出場費又很高,如果借某個機會能夠邀請到大咖,或者是能夠拿到大咖內容的獨家分發權,肯定得好好利用。

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有的平臺上的大咖內容并不是自己制作的,如果不是特別之名的平臺也沒有邀請到大咖的能力,多是跟別家聯合,需要使用多方力量才促成跟大咖的合作。

03 關于內容的收入

內容平臺給外界的一個印象是,靠著內容分發打響了知名度。雖然知名度很高,但是卻不怎么掙錢,這是很多內容平臺的一個隱傷。

對于內容平臺的盈利模式,大家可能先想到的是廣告和電商銷售。這兩點雖然很多平臺都會做,但是除非是像頭條、趣頭條這種流量特別大的平臺,要不然很多垂直類內容平臺來自于電商的收入都不會太多,更不足以達到盈虧平衡。而時下熱門的直播帶貨,又不符合很多平臺的調性。

只有廣告的想象空間還比較大,有的公司會直接把內容當做是一種賺錢工具。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體現:

  • 給品牌制作內容,幫助其做推廣宣傳;
  • 跟品牌搞活動,利用自己的平臺和渠道賬號幫助企業客戶做宣傳;
  • 平臺自己策劃內容,給品牌聚集目標客戶,包括收集客戶信息等。據我所了解,有的內容平臺其實已經在向這方面轉型,而公司的線上互聯網產品,只是幫助其實現這一目的。

除此之外,還要說的一種做法是對內容的二次包裝,現在知識付費很火,所以就會有很多公司將免費內容的精華部分剪輯包裝成課程,將內容中的精品句子剪輯成合集,放到平臺上售賣。

有的用戶買了這樣的內容會非常明顯的發現問題,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對于平臺來說也有些無奈之舉,牽強的說是為平臺的人為篩選服務買單了。

#專欄作家#

yunrui,微信公眾號:馬虎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片刻產品經理,6年產品人,走在內容社交產品路上,死磕產品設計,喜歡玩各種APP,玩桌球,打羽毛球,歡迎與大家交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文章里面有錯別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