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格經濟時代,如何抓住消費升級大趨勢?
商家要賣貨,內容生產者要吃飯,社交運營者要變現,COSOCO歷史性的聯姻已是大勢所趨,只有系統性的力量才能推動升級的完成,而不只是火一把就死,這是未來十年的消費邏輯。
一、消費升級的狂歡
直播、網紅、內容創業、IP……回顧整個上半年,各種新詞熱詞紛紛涌現,叫人應接不暇。而在這些概念轟炸的背后,有一根暗線是異常清晰的:在經濟下行、資本寒冬的當下,原有的那一套互聯網生意的玩法已經走不通了,屬于屌絲的免費經濟正在翻篇,強調轉化和毛利、賺有錢人(哪怕只是有點錢)的錢開始成為創業主旋律,消費升級的時代到來了。
從供給端看,各種“高端、垂直、升級”的新品開始橫飛,他們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自帶亮點,各種高逼格、設計感、故事感和娛樂感凝聚一身,仿佛每一個都是某某領域的LV、某某行業的蘋果。從渠道端看,網紅、直播、短視頻、內容社區……以小紅書,網易考拉,YHOUSE為代表的主打中高端人群的消費平臺們正迅速成為“升級產品服務”的營銷渠道,用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講著意料之中的同一個故事:你是不是中產?你要不要有不一樣的逼格?該消費升級了!什么你看不懂為什么要為這事花錢,那一定是因為你消費還沒升級!
消費升級被神化了,仿佛成了所有糾結的傳統商家的救命稻草,成了無往而不利的營銷神器。消費升級又被妖魔化了,不懂消費升級的人仿佛就會落伍于時代成為人人暗笑的屌絲,不懂消費升級的商家更似乎會錯失整個新時代和新消費人群。旅游就去南極吧,穿衣要對標歐美中產,買個二次元周邊花了頭十萬……在大家的心中,消費升級人群成了一個為了品質個性(裝逼)不要命的存在,不是人傻錢多就是有錢任性,做出各種匪夷所思的消費決策。
消費升級究竟是人一有錢就變傻,還是為了個性加裝逼犯就不要命,或者根本就是一線城市遠離基層百姓的投資人們的yy?商業最終還是要回歸常識,而不是迷失于表面的匪夷所思中,而我們的創業者該如何把握這一波趨勢,找到自己的機會呢?在此,菜狗作為升級升得不太成功的個體,來談幾點淺見,請各位高逼格人士勿拍不黑。
二、賺錢的邏輯沒有變
這是一個呼喚遠離故事情懷、回歸商業本質的時代,那么最喜歡對消費者講故事的消費升級項目們,最本質的賺錢邏輯又是什么呢?在知乎上,青山資本的孔萌說,這一切必須回歸到盈利公式上,這個公式就是:
((客單價*毛利率-履約成本)*復購次數-獲客成本)*付費用戶量。
在過去的時代里,我們的消費更強調“性價比”和普遍認同的“頭部品牌”,而電商們則多利用互聯網帶來的流量和成本優勢,強調的有兩點:大規模的人流(即便其中只有少數會轉化為消費者)和低價甚至免費補貼的競爭。那么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這個生意的核心改變應該是:
- 從強調流量的規模轉向強調流量的精準,人可以不必多,但轉化率應該更高,復購次數更多,不是貪圖小便宜、有奶就是娘、不補貼就作鳥獸散的“屌絲”。
- 從強調價格優勢奪取市場份額轉向追求高溢價(毛利率),我就是賣得很貴,價格本身就是對人群的區分,我就是喜歡看你氣得要死卻不得不買的樣子。
在這個新的核心下,消費升級的創業者們的核心訴求也就變成:
- 如何獲取更精準的流量,從茫茫人海中篩選出理想的消費人群?
- 如何提升流量的粘性和頻率,培養目標群體的忠誠度,搶占他們的心智空間,讓他們成為你的粉絲?
- 如何獲得較高的轉化率,并在轉化中賣出真正的高溢價,讓消費者們心甘情愿為你的產品上“多出來的價錢”買單?
- 如何獲得較好的復購,而不是只作為一個單品爆款火一把就死?
這是一個個性逼格培養粉絲、拒絕蠅頭小利收買屌絲的時代。精準流量的紅利怎么來?高轉化和復購怎么來?商品的溢價怎么來?這三個核心問題可以回答了,消費升級的生意才真的從理念意淫變成現實可行。這就好像今天我賣一款專門針對家境良好、二次元死忠的95后人群的二次元手辦(隨便舉例不要噴?。?,我怎么找到對這個手辦發瘋的人群,我用什么辦法一直和他們保持連接,我怎樣能夠賣得特別貴(遠遠超過成本),但是他們依然心甘情愿地買單,還心滿意足地成為回頭客?
畢竟,消費升級不是你說有個性逼格就有個性逼格的,得有消費者愿意為你的說辭和設計買單。而且這個買單不是一下子銷量很好就能說明問題的,得有復購,他們一直肯花錢,才說明真正打心眼里認同了你的逼格個性。
三、什么在改變?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為何前兩年都是互聯網思維、線上線下、屌絲免費,怎么到了今年就忽然冒出個消費升級呢?難道就是因為資本寒冬了,機構不愿意再燒錢買單,開始追求轉化和利潤了?
事實上,消費升級的提出是因為環境本身發生了巨變,具體有四:
1、消費人群正在改變,中產階級開始崛起,80、90后人群開始成為消費主力軍
據說中國即將有2億中產人群,你相信嗎?是不是感覺自己拖后腿或者“被中產”了,明明活得很苦逼啊?不論是統計口徑作怪還是文字游戲使然,現在我們都相信中產階級人群在變多,特別是看起來有逼格的偽中產在史無前例地增多。
2、長尾理論開始生效
根據克里斯.安德森的說法,當商品生產、存儲、銷售成本足夠低,市場就開始從傳統的“頭部”轉向看似極低的長尾甚至非標領域(說的是整體份額)。簡言之,過去我們都買大眾化的品牌,現在我們更可能買小眾的、符合自己個性調性的東西。這一變化十年前已經在美國發生,那么現在是時候在中國出現了,具備個性化推薦能力和海量豐富sku、且各種環節分包的電商平臺們,正把各種“連接成本”史無前例地削低,看起來條件成熟了。
3、口紅效應成為現實
按照這個說法,經濟下行消費反而開始上行,人們的消費欲望史無前例地增強。而中國經濟正在迎來不可避免的“新常態”,人們更愿意為文化娛樂和小逼格花錢,反正投資和存款也沒卵用了,反正買房看起來已經遙遙無期了,還不如對自己好一點,花錢讓自己在人群中有點小特別呢。
4、信息渠道正在改變
過去我們常常嘲笑煤老板、暴發戶們的消費品味,即便腰纏萬貫、滿身名牌,仍然掩不住渾身上下散發出來的土氣,這其實就是一個信息問題,他們并不知道怎么樣的生活方式是有品味的。但是現在互聯網正在迅速地消滅信息不對稱,你可以輕易地在YHOUSE、知乎、小紅書、什么值得買上看到各種逼格消費指南,看到有錢人如何秀優越;而互聯網在消滅一個個中心的同時,也在構建著一個個屬于自己的中心,現在你想知道怎么讓自己更有逼格和輕奢,不必去淮海中路k11,只需要登錄上述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內容電商平臺就可以了。
環境的四大巨變直接導致了消費過程的各個要素開始發生巨變:
1、購買標的改變了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購買主要都圍繞商品服務的功能體驗和突出性價比,但是現在令人驚詫的事情開始亮瞎雙眼:體驗極差的蘋果手表因為純金的表帶就賣出129000元的高價,這個坑爹的東西卻在中國搶售一空,試問購買者真的是在買蘋果手表的功能體驗嗎?羅胖起拍價2.5元的《歷代名篇選讀》賣出了30260元的高價,老僵尸的《好好說話》在喜馬拉雅賺得盆缽滿溢,《李翔商業內參》創造了令人艷羨的銷售奇跡,那么試問這些購買者買的真正是內容本身嗎(換句話說他們真的會認真看嗎)?直播平臺上土豪們一擲千金,還在讀大學的小盆友一個月送禮已經達到15萬,淘寶上的二次元周邊店轉眼賣出1500萬的年銷售,二次元的愛好者們為周邊的花費很快達到頭十萬,他們買的又是什么呢?
在《瘋傳》這本書里,“社交貨幣”的說法被反復提及,在這些高溢價的商品中人們購買的更多是功能體驗之外的東西,是一種社交價值:
- 話題談資,買了這個東西就可以和人吹牛啦,別人見了你買的微型無人機,立刻投來艷羨的目光、這是什么呀,然后你就可以開始好為人師的神吹。
- 個性表達,人家就是要買這種風格突出的衣服,才不管好不好看呢,只要不撞衫不路人就行!
- 情感興趣,我就是小清新,我買的每個東西都要小清新!我就喜歡海賊王,和海賊王有關的一切我都要買!
- 逼格標簽,我也不知道這個東西哪里好,但是裝逼犯們都說他有逼格,而且是西方中產特別喜愛的,反正買了他就是有逼格、有檔次、有品味!我不知道這個牛奶好在哪里,但是老外的小孩都喝它,就一定有品質不會錯的!
總之,讓大家心甘情愿掏錢的是一種被廣泛認同的“階層身份象征”,是一種在人群中可以突出自己增強氣場的“社交優勢”,仿佛只要買了這么個東西我就是中產階級了,就是與屌絲不一樣的了。
這一點在消費升級的社區電商中體現突出,以YHOUSE為例,這個從會員制線上精英俱樂部起家的app,通過聚合高端品牌和商戶資源成為一種“升級標簽”:你是不是消費升級人群,你有沒有品味和情調,你懂不懂品質和生活,你是不是YHOUSE成員?在這里,下載和使用app,成了80、90后白領中產用戶的身份象征,表明了一種生活態度:不論賺多賺少,都要精致生活。利用這種心理,YHOUSE上線了“邀請函”的功能,這種逼格滿滿、專門定制的電子邀請函成為一種社交優勢,變成中產男生屢試不爽的“約愛神器”(不要想歪了哦)。
2、消費者的核心訴求改變了
購買標的的改變,映射的是消費者核心訴求的變化。ok,現在有2億中產了,而迫切需要消費升級的恰恰是中產階級的中下層、新晉人群和心智達標但錢包并未達標的偽中產們——好不容易有點小錢了,想要裝逼但生活依然苦逼,如何花錢才能使自己真正像是一個中產呢?如何避免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屌絲本質呢?
他們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用最小的時間精力金錢投入,購買到最多的身份逼格標簽。這是一個品味的問題,而品味的背后不是收入的高低,是一個信息和信任的問題。簡言之,有品味的消費者不是錢更多,而是更會“聰明地消費”,在有限的收入條件下通過可以信賴的消費情報達到一個最優。更加精致有優越感的生活方式不是收入高了自然就來的,關鍵是你能不能獲得這些核心信息,每個人都有選擇困難,關鍵在于你是否能獲得選擇的情報。
這依然是一個性價比的邏輯,只是更基于信息。
3、銷售方式改變了
既然消費升級的核心是信息的傳遞和信任的建立,是告訴你的目標人群“放心吧,買了我就是中產了,就是要買得貴,對價格斤斤計較才是屌絲”,那么銷售過程中最常用的借力就是:
- 內容。只有通過持續地內容傳遞和消費,才能給消費者洗腦?。?/li>
- 社交。光有內容還不行,你講的這個故事還得人們普遍認可,特別是目標人群的意見領袖們認可了,已經開始在目標人群中口口相傳了“買的人真的更會被大家贊賞羨慕哦”,這就需要社交的力量,這里的社交是廣義的social,社交網絡、主題社區、興趣社群都包含其中。
這兩點先略過,后頭再細說。
四、升級的是什么?
消費升級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化的過程,他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裝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換血,它是消費的各個方面都開始逐步地轉變。正是這樣的系統化變化趨勢帶來了全新的市場機會,過去不好賣的領域開始好賣了,而在好賣的領域內后來者們本來被頭部品牌牢牢壓制,現在則通過講消費升級的故事開始站穩腳跟、逐步擴大地盤了。
1、升級的是消費結構
簡言之就是你把錢投入消費的比例,和投入不同消費領域的占比,再直白一點就是你愿意為什么花錢。過去,人們更多地把錢投入日?;A消費品,吃喝是大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恩格爾系數較低”?,F在,人們開始把錢花到一些新的領域,文化娛樂、健身運動、出國旅游的占比越來越大,這種結構的變化是消費升級的第一層。
2、升級的是消費品類
消費結構改變之后,更重要的是在消費支出的每個領域里,你愿意選擇什么品類的商品和服務,這個品類通俗點說就是“檔次”,而創業者們最核心的機會就在這里,就是想方設法幫助消費者們重建品類邏輯,就是在人們針對這一領域的傳統印象中切分出“新的心智區塊”。
這就好像我們過去買手機靠譜好用價格便宜就行,后來智能機(品類)出來了我們要追求3g信號和上網體驗,再后來以蘋果為代表的高端智能機出現了,我們開始追求不一般的逼格和社交增值,每一次新的品類被切分出來,都會歷經一次品類邏輯的洗腦。
過去是功能性住房,現在是改善性住房,而在Elab自由自宅這樣的平臺上,高端人群已經不滿足于傳統的選房,他們可以親手定制自己的住房,自由選擇最領先的設計元素,這是購房消費的品類升級。過去吃沙拉,現在要吃減肥沙拉,過去吃豆漿油條,現在要去桃園眷村享受LV一般精致的早餐。過去買衣服好看就行,現在得是歐風美范,還不能是大路貨或屌絲裝;過去買家具挑質量好的,現在要智能家具;設計要性冷淡風,LOGO不能太明顯,低調奢華有內涵……總之,你只要能讓消費者確信,他們花錢的某一領域有一個更高檔次、更有逼格和個性的品類,而你是這個品類的代表,把這個品類邏輯耳濡目染地植入他們的心智中吧。
3、升級的是消費邏輯
簡言之就是消費決策中的側重點和估價的方法。
前面已經說過,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人們更看重功能體驗之上的附加價值,品質、健康、社交貨幣、儀式感和參與感、個性化與定制化,這種側重往往會達到“一白遮千丑”的效果,對商品的其它方面選擇性失明。但是我們依然要強調,消費升級并不是人有了錢就變傻,消費升級并不是人有了錢就變傻,消費升級并不是人有了錢就變傻,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事實上,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群體,其消費可能更加精明,依然是本著一個“性價比”的邏輯,只不過性和價的內涵發生了改變。
性的方面,過去更多是講產品的質量性能、功能體驗。而現在,人們更強調產品之上的附加價值。
價的方面,過去更多是強調便宜優惠。而現在,人們更注重的是限時限量特價定制帶來的稀缺感和占便宜的優越感,是通過各種信息節省自己挑選商品的時間精力成本。而具體的價格,正如《無價》一書所言,人們永遠無法判斷一個商品的絕對價值,只能在不斷比較和參照中大致判斷商品的主觀價格。你不需要知道LV或者愛馬仕的挎包為何賣那么貴,你只是知道,他們擺在那里、都是那么貴,這就是錨定。
利用新性價比邏輯的一個突出案例是網易嚴選,通過網易定制的背書確保商品品質逼格對標國外名牌,價格上卻擠掉國外品牌的各種溢價成本,從而形成消費升級維度的性價比優勢,幫助消費者更加“精明”地完成升級過程。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馬柴對消費升級的解讀,不謀而合,特此致意。
五、關鍵的控制點,COSOCO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消費升級的核心是針對目標人群的信息傳遞和信任建立,是像《盜夢空間》那樣在潛在客戶心中植入一個全新的消費邏輯,這個邏輯將潛移默化不斷發酵,在他們以后的持續購買中變成一種“不假思索的神經回路”,并且幫他們在和別人聊天時創造一個逼格滿滿的談資。
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是靠王婆賣瓜般的宣傳轟炸就能解決。一次系統性的升級,往往需要三個玩家的共同參與:消費新品牌的塑造者consume,內容傳播的洗腦者content,目標人群社交渠道的運營者social。如果說移動互聯網的核心特點可以被簡稱為
SOLOMO,那么消費升級的關鍵節點我把它簡稱為COSOCO。
1、消費新品牌塑造者CO
對于作為上游供給端的他們,最重要的問題便是“定位”。不管賣的是什么,你必須在茫茫人海中找準你聚焦的人群,找好要在他們心中切分和占據的區塊。定位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口號,更不是一句“高端逼格奢侈”就可以概括,你必須充分理解這個人群的深層需求,深入把握這個市場的競爭態勢,更要首先有自知之明,知道按照你的公司和產品特征,真正可以打響且自圓其說的點是什么。
只有定位清楚了,內容傳播和社交運營才有的放矢。那么接下來就是圍繞定位的“包裝”,就是如何根據目標人群的特征,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持續深入地去植入這個定位。你要有你的故事,你要有你獨有的設計風格,你要有不一般的調性和態度,你要有人格化的象征,你要像社會傳遞比賺錢更宏大的意義,你要有更加娛樂和親民的構成去滿足人們的參與感、歸屬感和儀式感。
讓我們回憶一下蘋果吧,高端智能手機的逼格定位,喬幫主的現實扭曲力場,充滿儀式感的發布會和搶購,喬布斯的勵志故事,“改變世界”的意義感,無處不在的逼格設計……再比如三只松鼠這樣的品牌,幾乎成為ip的動漫風格,人格化的品牌形象,“物超所值”成為談資的禮包贈品,動感賣萌的設計。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包裝也正是在論證商品本身的高溢價,我貴我有理,就因為這個貴的點你才必須買,正因為這個貴的門檻你才好說自己不是屌絲。
在定位和包裝的基礎上,商家要與客戶建立更深入的互動和連接,以具備不斷“迭代調優”的能力。小米通過打造“參與感”的米粉社群,讓用戶投入miui的升級構建中;ZARA通過一線店長的溝通監測反饋,隨時推出最fashion的新品;豐田通過社區商務的構建,建立把握不同地區消費需求變化脈絡的快速生產線(引自包政《營銷的本質》)。對于商家來說,如果與目標人群不再是單向的銷售關系,而是變成更加雙向的互動,甚至是一種更加深入的結盟關系——商家專門為目標群體精心定制商品并迭代調優,這樣為了中產特別建立的連接一旦形成,恐怕會有極高的歸屬。
2、內容傳播的洗腦者CO
品牌的塑造者們設計了最初的素材,這是故事的藍本,但這個時代有人比他們更會講故事,這些人深諳目標人群的深層心理和語言習慣,懂得“潤物細無聲”的巧妙滲透,更知道如何把這個故事變著法子講給你的目標聽——這些人就是內容傳播的洗腦者,是品牌的布道師。盡管我們的商家總是自以為擁有喬布斯的偉力,總是想把內容的活兒攬在自己手中。但是畢竟這是一個分工合作的時代,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與其自建一個內容生產團隊,不如找準你的PGC。
內容傳播者的第一個能力是“分群”,他們通過垂直的內容幫助商家獲得精準的流量。試想,如果一個人對海淘心得根本看不下去,他們也根本就不可能是長期海淘的目標人群;一個人對二次元或者電影根本就不癡狂,他又怎么會care周邊呢?一個人對于中產階級的生活文章只感到矯情惡心,你下再多力氣去銷售,恐怕也是雞同鴨講。在做好分群的前提下,內容的第二個能力是建立與目標人群的“日常連接”,因為內容本身就是一種精神消費品,可以不斷翻新滿足他們的閱讀欲。這樣一來,精準獲客和流量粘性的問題就解決了,如果把營銷比作追女生,假如今天你想追的女生是文藝十足、格調優雅的,內容就像是“書店和劇院”,是她們最愛去最常去的地方。
更關鍵的是,內容傳播的核心能力是“洗腦轉化”,是通過各種辦法傳遞銷售信息、強化用戶信任,把你的故事植入進去,常見的辦法是:一是擺出中立的姿態,做消費知識的傳授者、消費資訊情報的提供者、消費觀念的倡導者或者消費產品的評測者,這是我們在知乎、什么值得買、各種評測視頻中看到的;二是依然講自己的故事,只是悄悄把商品概念植入其間,當然不要像好萊塢電影放伊利牛奶那么露骨;三是營造各種高逼格的氛圍,不斷進行心理暗示,直撩撥得用戶心癢癢的,看久了難免就要剁手了;四是拋棄一切偽裝,直接做明目張膽的廣告人,用牛逼的文案圖片取勝,或者像馬東在《奇葩說》里那樣:感謝我們的贊助商……只要友誼的小船不翻,一言不合我就要洗腦啊要洗腦!
3、社交渠道的運營者SO
光會講故事還不行,還得讓目標人群群體性地相信這個故事、自發地傳播你的故事,這就要靠social運營的強大力量。畢竟人是群體中的個人,難免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如果只是一兩個人被你成功洗腦,他周圍買不起的人并不投來艷羨的目光、只是呵呵,那么這種沒有社交回饋的消費熱情一定轉瞬即逝。social的作用是創造一個群體環境,不斷強化用戶心中的消費認同,social致力于讓一群人都認同你的消費理念,不論他們是否買得起,就像蘋果或者LV那樣,買不起也羨慕。
社交的第一個關鍵點是“偶像示范”,他們是目標人群的中心,是微博上的意見領袖,是app運營的kol,是十萬加自媒體的創作者,是正在直播的網紅。很遺憾,不論互聯網人怎么鼓吹去中心化,中國人都是崇拜中心的,中產階級中下層或者偽中產們總是關注著中產甚至上流的精英,想要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和他們一樣美,和他們一樣有逼格。
社交的第二個關鍵點是“日常分享”。用戶買了你的東西,愿不愿意在他的朋友圈里曬一下呢,只有在這個曬的過程中,他得到了別人的關注和艷羨,優越感得到滿足、對你的認同才會更強;反過來說,正是這個曬的過程形成了自發的傳播,這就是口碑效應。
社交的第三個關鍵點是“群體環境”,也就是常說的社群。對單個的消費者來說,群體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人脈和資源,帶來了各種活動和參與,最重要的是群體會成為一種精神歸屬,為他們提供各種儀式感和消費認同,這就好像置身羅胖的社群里,你會覺得買書(哪怕貴的要死)是一件愛智求真的事。群體是“傳染”的溫床,可以讓一種商品像瘟疫一般快速傳播,畢竟人都是從眾的,大家的認可可以成為最好的消費動力,而大家都買你不買的局面會帶來巨大的社交壓力,誰想被孤立或者拋棄呢?
COSOCO并不遙遠,以YHOUSE為例:它首先是升級消費品的聚合器,從供給端去聚合高端品牌和商家,做線上的K11;其次,它的主題是“精選生活方式”,通過PGC的商品精選解決了中產用戶在美食玩樂學習提升方面的選擇焦慮,成為一本“逼格速成百科指南”;再次,它定位精英人群的俱樂部,聚合各個生活方式領域的KOL,美食、美酒、高爾夫、馬術、潛水、滑雪……這些意見領袖的日常分享成為一種方向標,一次上海頂級的UV餐廳直播立即引發轟動,而生活方式的課程直播也是粉絲眾多。從消費精選到pgc到ugc,劍指新中產人群的專屬入口,這樣的例子在小紅書、禮物說等平臺也可窺見端倪。
六、小特別的時代
不論你接受與否,一個滿懷個性與情懷的“逼格經濟”時代正在到來,每個人都想通過全方位的消費細節打造、讓自己變得更加精致、有一點“小特別”。對于想要裝逼卻依然苦逼的中產們來說,“有那么一點小特別、不被看作屌絲”正在成為重要的心理推力。認識到這一點、找準定位、更會講新消費人群愛聽的故事,這樣的后來者將在新一波紅利中獲利。
傳統的廣告渠道、一對一的喇叭宣講、大型商超的突出位置、30年打造一個品牌的思想、大量的折扣和促銷……這是傳統主流商家的邏輯。如果你有心打造一個升級的消費品牌,一定不要沉溺在生產供應環節,沉迷在“逼格品質”和“工匠精神”的自嗨中,只有不遺余力地越過傳統渠道的壁壘,與目標人群建立更精準深度的連接才是關鍵。曾經有一個世界首富認為他的產品是最完美的只需要一個規格、產能就是王道,后來他一敗涂地,這就是亨利福特和他的T型車。更重要的是,一定不要被某次營銷的一炮打響沖昏頭腦,建立在好奇之上的眼球經濟不能說明消費者的認同,復購才是關鍵。
商家要賣貨,內容生產者要吃飯,社交運營者要變現,COSOCO歷史性的聯姻已是大勢所趨,只有系統性的力量才能推動升級的完成,而不只是火一把就死,這是未來十年的消費邏輯。平臺型的大機會也正在這里,至今為止這種“聯姻”很多時候依然通過最原始的人力方式來完成,談判議價權因為手握籌碼的變化而不斷易手,充滿著信息不對稱和不確定的風險。這是效率顯著需要提升的領域,如何讓各個環節更加無縫對接,整個過程標準高效而自動?從消費升級定位代表的YHOUSE到淘寶的社區頻道,再到大眾點評的吃貨社區,我們能夠看到這樣一種趨勢,看到各個新老平臺的探索。未來會怎樣,值得期待。
這是一個沒有一點小特別就不敢出門的時代。今天,你裝逼了嗎?明天,你要怎么升級?逼格雖好,可不要貪多哦!
#專欄作家#
張俊,上海帥醒科技創始人兼CE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斯恩斯研究院創始人。微信號:biohazard2015。野路子產品菜狗一枚、創業在上海,測試新一代興趣APP中,歡迎勾兌,吵架不回。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消費升級的概念,針對的目標人群主要針對的還是70、80、90年代的用戶,他們更愿意把自己標榜為“西方的中產階級”,并不能針對所有的互聯網用戶。
知識儲備不夠,沒有完全看懂,不過給我打開了另一個角度去看這些現象,很有幫助的一篇文章。
互聯網是新興行業,賺的錢也是年輕人啊
不錯
新一代消費主力的審美觀、消費觀等與上一輩差別較大,加之信息獲取成本很低,更外面的世界通過小屏幕就可以清楚知道,頻繁的網絡社交也造成了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種種因素將促進新的商業機會(渠道、交易方式等)。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