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最大化銷量,這5大問題必須解決

0 評論 4658 瀏覽 15 收藏 17 分鐘

這篇內容,我們來聊聊如何通過內容提升流量的轉化率。重點分享實現從流量最大化到銷量,在傳播內容上必須解決的5大問題。

“流量焦慮癥”,似乎讓大家過于重視如何去挖掘流量洼地、去給自己品牌爭取大曝光、去給自己店鋪引流,而忘了一件也很重要的事:如何提升流量轉化率。

實際操盤中,我們看過太多“高流量、低轉化”的案例,比如:一場直播,觀看量100萬,實際促成下單量個位數;效果投放帶來進店UV十幾萬,轉化金額只有幾千不到;品牌廣告幾千萬的曝光量,真正注冊會員率千分之幾……

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單純的大曝光和大引流有時候是不夠的,比如有的廣告即使觸達我們幾十次,我們也不會去買。因為它的內容對促成我們購買或做出其他下一步動作,都是有問題的。

所以,這篇內容,我們來聊聊如何通過內容提升流量的轉化率。重點分享實現從流量最大化到銷量,在傳播內容上必須解決的5大問題。

1. 認知問題:你是干什么的?

解決這個問題,對于一些新型品類/品牌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如果你不能讓別人了解你是干嘛的,那么再多的曝光也是沒有用的。

分享我真實碰到過的一個案例:

一個提供上門除蟲服務的品牌,找到我們,目標很明確:做獲客。

需求也很明確:做大規模的線上效果廣告投放。

這個客戶大概看了很多類似“增長黑客”之類的書,認為品牌就應該做效果投放來建立自己的流量池,再利用裂變機制迅速獲得新客,而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樣用大量費用去做品牌營銷。

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對吧?但后來我們認真分析過后,覺得它不太合適一上來就做效果廣告投放。

理由是:這個上門除蟲服務品牌,不僅沒有人知道,而且上門除蟲本身也是屬于非常新型的一個服務,用戶心智里并沒有這個認知。

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只是投放一些一閃即過的DSP 條幅,會有人知道是什么嗎?會有人點嗎?即使點了人家會下單嗎?

這個品牌當前要做的不是“以量取勝”的廣告,而是通過一些可以承載內容的渠道去介紹自己:我是做上門除蟲服務的、我可以給你提供什么服務。并且可以利用當時大家已經有概念的上門保潔服務來類比,讓大家更容易接受這一新型服務,內容最好還可以做到深入淺出。當目標受眾理解你是干什么的后,才會有興趣繼續看你的后續信息。

這里我還想聊聊那些本身還是小品牌,卻總想學大品牌做營銷的現象。

看到人家apple、耐克經常做一些上升到情懷、價值觀、社會情感的廣告,甚至都不帶任何品牌logo,覺得這真是好內容。于是,照貓畫虎也做了個類似的,效果可想而知。

殊不知人家apple、耐克早就通過大量傳播建立了品牌形象聯想,而這些小品牌,連最基本“你是誰”的認知度都還沒有建立。所以,還是得踏踏實實做認知教育。

2. 動機問題:為什么要買你?

當用戶知道你是誰后,下一步就要激發他的動機,告訴他:為什么要買你?

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大體分成兩種情況來考慮:一種是對于決策成本沒那么高的產品、另外一種自然是那些需要高決策成本的產品。

對于低決策成本的產品,比如像零食、日化用品、服飾等等,優惠信息就可以起到激發用戶購買動機的作用。

比如:618馬上到了,你在瀏覽網頁的時候,突然蹦出“某某紙巾,全場5折”的信息,想到剛好家里紙巾好像要用完了,于是你很大概率會通過這個廣告的指引進到店鋪里面,看到真的是有這個促銷力度,于是就毫不猶豫下單了。

當然隨著各大品牌的促銷信息滿天飛,消費者的閾值也越來越高。如果你的促銷優惠沒有大到像“全場5折”這種程度,這時候你就需要在促銷信息上加一些噱頭,讓消費者覺得這個促銷信息不是人人都有的普惠,而是必須要通過自己努力才能得到的優惠,畢竟輕易得到的優惠是不“香”的。

比如我看過gxg.jeans早期做過一個促銷創意是“下雨就免單”,成功激發了很多消費者消費動機。類似的有華帝做的“法國隊獲勝,就免單”的案例。

接下來,我們再講講對于高決策成本的產品,如何激發用戶的動機。首先我們厘清一個定義,所謂高決策成本,是一個相對概念,并不一定是指那些本身價格很高的產品,也有可能是一些價格高出我們以往認知的產品,比如一瓶200塊的洗衣液。

對于高決策成本的產品,激發用戶動機的關鍵在于,讓用戶在關注產品之前,先關注自己——意識到過去的行為存在某種不合理,從而渴望通過購買產品來解決。

比如要想激發用戶購買200塊一瓶的洗衣液的動機,不要一上來就講產品本身有多好,而是告訴用戶:你穿著幾千上萬塊買的衣服,不應該只用幾十塊普通洗衣液來洗它們。

再以房產為例,香港早期有一個叫做“愉景灣的還成湖畔”的樓盤,它最大的優勢是環境非常好,里面的設施也非常適合生活,但他們面臨了最大的兩個難題:

  • 一個是當時香港的經濟不景氣,雖然大家都有買房的打算,但是都抱著等等看的態度;
  • 另一個是這個地方交通不太便利,平時需要坐船出行。

面對這種情況,要怎么激發用戶的動機呢?

通過在潛在消費者調研發現:這些想買房但還處于觀望態勢的人眼中,什么都可以等,但是有一件事不能等,那就是他們孩子的童年:父母和小孩子最密切的時間段,也只是童年這僅有的幾年,因為人們都知道,當小孩子到了中學的階段,跟父母親就自然會開始疏離,自己開展自己的生活。幾年童年該好好珍惜,不能錯過。

因為“小孩子的童年只有幾年”,可能交通稍微不方便,但還是該給小孩最好的童年,最好的成長環境。“愉景灣的還成湖畔”的優勢,就自然不言而喻了。于是他們打出 “童年是短暫的,現在就要給與最好的”溝通切入點,最后成功激發目標用戶的購買動機。

3. 信任問題:我憑什么相信你?

千萬別低估了這個信任問題,很多“流量大、轉化低”的案例,就是敗在了沒有讓用戶相信你這件事上,特別是對于一些高決策成本的產品。比如金融借貸品牌,對于前面講到的“認知問題”和“動機問題”都不太存在,這時候投廣告要想提升轉化率的關鍵在于,讓用戶相信你這個平臺是靠譜值得信任的。

那么,怎么讓用戶打消疑慮,從而與品牌建立信任呢?

下面介紹3種方法:

第一種叫做“承諾+兌現+案例”,是一種和用戶建立輕度信任的技巧。

“承諾”好理解,相信大家無論在瀏覽線上店鋪還是線下逛店的時候,都看過商家類似于“假一賠十”、“正品保證”、“7天產生效果”等承諾話術,但很不幸,消費者很少有因為看了這些話術就輕易相信的。這就需要加上后半句的“兌現”和“案例”。

兌現,就是指品牌主動為用戶提供承諾的兌現方法,比如說“假一賠十”,要是發現收到貨后是贗品,消費者可以怎么處理,把流程按照“1、2、3……“列出來,讓消費者感受到安心。

除此之外,最后還需要加上成功案例,比如說“7天有效”,是不是可以在頁面上放真實消費者體驗產品7天過程的圖片,或者最好是視頻,讓消費者親眼觀看使用產品帶來的真實有效改變。

第二種方法叫做信任轉嫁。

所謂“信任轉嫁”,就是把那些自帶信任的事物,轉嫁到對你的品牌和產品上。常見的有行業專家背書、相關資質證書、明星代言、權威媒體報道、品牌歷史、用戶數量等等。

第三種方法叫做證言式好評。

所謂“證言”,與“代言”最大的區別,就是注重內容的真實性??梢院唵卫斫獬墒怯脩粽鎸嶓w驗過產品后的感受。我們現在常說的“內容種草”,其實就是類似這種機制。

可以參考我在《當我們說內容種草,種的到底是什么?》一文中說過一個觀點,叫做“千萬不要把明星用成代言人”。品牌傳統請明星代言一樣,拍美美的產品海報或者TVC。而種草的正確用法是讓明星真實地去體驗產品,然后無意中像曬生活照一樣把它曬出來,比如微博上曬出一張參加活動時候的穿搭、深夜曬出收工后敷面膜的照片等,最好做到沒有廣告痕跡。

有人要問了,那這個怎么讓用戶知道這些明星用的是我們家的產品啊?

接下來,再通過頭部和中部KOL去“挖?!睌U散這個產品是某明星同款,最后再用主播去做收割,這在無形中與用戶建立起來的信任度是最強大的。

4. 門檻問題:我可以先試試看嗎?

高決策成本的產品,之所以經常讓用戶思考再三,以至于單純大量曝光難以起到作用,重要的原因是它們往往有非常大的行為門檻——用戶需要做的決策太重要。

比如:英語培訓的廣告海報,直接鼓勵用戶看完廣告就掃碼付費報名顯然門檻太大,而人無法簡單通過看一個廣告就做出這么大的一個行為。

所以,既然廣告的鼓動力有限,無法讓用戶做這么大一個決策,就需要降低行為門檻——讓廣告促使用戶做一個小行為。

比如英語培訓廣告,不是鼓勵用戶付費報名,而是展示該培訓品牌的師資優勢和授課方式,然后引導用戶參加某個試聽或者關注公眾號,就容易多了。

畢竟看到誘人的廣告,然后去聽試講這個行為就更加容易做出。巨大的行為門檻,將會導致不論增加多少曝光,廣告的轉化率都會非常低。

所以,你可以想辦法降低用戶的行為門檻,比如:

  • 刺激用戶試看、試用而不是購買(比如所有汽車廣告,都是刺激用戶去試駕,而不是直接刺激他們去下單購買);
  • 刺激用戶去你的另一個營銷活動(比如上面說的培訓課程試聽);
  • 刺激用戶先嘗試你的免費產品(比如打廣告讓用戶關注公眾號);
  • 降低用戶的后悔成本(設置購買后的反悔期等)。

這些方法都可以降低行為門檻,放大廣告的效果。

5. 緊迫問題:為什么現在就要買?

以前工作中經常會收到客戶的反饋:你們這個文案不夠call for action。所謂的“call for action”,就是我們要講的最后要解決一個問題:告訴消費者為什么要現在就下單購買?

這是因為,對于很多非剛需產品,即使廣告激發了用戶動機,但說不定他刷著刷著網頁就忘記自己要下單這件事了。所以,在這時候,就需要有足夠強大的信號,讓用戶看完后馬上下單。

這個強大的信號就是,塑造稀缺性。這種稀缺無論是客觀世界里真實存在的稀缺,還是別人故意營造出來的,一旦稀缺出現,人們就會產生緊迫感。這種緊迫感會促使人們馬上下單購買。

比如:我們在網上買東西的時候,一開始在搜索結果中慢慢看,但是當你看到某件商品被系統標上“僅剩2件”、“僅剩5件”的標簽,就會優先點進去看看;再比如星巴克的貓爪杯、優衣庫的KWAS聯名T恤為什么會遭到排隊哄搶,都是因為稀缺。

所以,在宣傳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要不斷呈現稀缺性。稀缺的表現方式很多,比如:

  • 只有滿足XX(時間/地點/特定人群等)條件,才享受XX優惠
  • 僅限前XX名,才享受XX優惠
  • 每滿XX人下單,就漲價XX元
  • ……

總結

如果你投入大把流量,銷量卻仍然上不去,這時候不妨停下來思考,在傳播內容上是否有以下5大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1. 認知問題:你是干什么的?
  2. 動機問題:為什么要買你?
  3. 信任問題:我憑什么相信你?
  4. 門檻問題:我可以先試試看嗎?
  5. 緊迫問題:為什么現在就要買?

#專欄作家#

普浪呢,公眾號:普浪呢(ID:planner2333),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電商營銷策劃,聚焦品效合一活動創意策劃。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