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模式下,商業本質的回歸與涅盤

1 評論 4112 瀏覽 23 收藏 10 分鐘

《互聯網模式下商業本質的回歸與涅盤》這篇文章是前段時間寫的,有幸此篇文章被《現代企業文化雜志》收錄,今天將其中的部分內容在這里跟大家分享。

所有的模式就是那么“一回事”

任何的商業行為的目的都是做加法,這里的加法指的的是利潤、用戶數量、服務質量、市場空間等,互聯網+的目的也是為現有的傳統模式升級做加法,如何理解這種加法的實現方式呢?

下面我們設想幾個“+”的方式:一種可以理解為互聯網作為一個平臺或是一個輔助工具,通過一些在互聯網中較為成熟的模式,比如對用戶的使用習慣、需求的變化,產品功能基于數據基礎的應用群體的分析,品牌傳播的方式等。借助國內外的一些互聯網公司的一些成功模式,如:谷歌的代名詞就是搜素引擎,前幾年如果我們將他和智能硬件產品,汽車等等一些傳統行業東西關聯的化,似乎好像沒有本質的聯系。但是現在智能硬件,安卓等都是在以往所謂的傳統行業+互聯網技術的方式予以實現。如果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是否可以認為,互聯網+的模式就是通過互聯網的商業行為方式改變或是調整一些傳統的商業行為模式呢?這可以假設是一種觀點!

頂層推動的是行業的提速

我們再假設另外一種解釋:從互聯網“+”方式的目的,為什么要選擇互聯網+,原因就是目前互聯網企業獲取的成功,塑造了強大的商業模式,從而成就了BAT等這些互聯網巨頭公司,而且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成就了傳統企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創造的價值。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就是要提速傳統行業的發展方式呢?如金融行業,在中國金融行業一直是國家機器的在控制整個系統的運轉,這兩年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比較熱門,P2P等類似的平臺都冠以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如果前幾年以阿里為代表的支付寶等改變了一種支付方式,各種線上基金、融資貸款等平臺改變了一些群體的理財習慣,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這么認為,“互聯網+”,不僅僅是加上某個行業,比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汽車、互聯網+教育等等,互聯網公司立足自身做“+”的方式,比如在線教育,應該是互聯網教育+,那么都加什么呢?加服務方式,加產品功能,加盈利模式的轉變,這是基礎類的加法,更需要的是跳出這個行業做加法。比如互聯網教育+線下(O2O),互聯網教育+金融服務等等。

回歸的本質需求是產業服務的升級,工匠精神的回歸

在一次博鰲論壇上,京東CEO劉強東談到互聯網思維并沒有超越傳統企業的思維,依然沒有脫離商業最基本的本質,對零售業而言,無非就是用戶體驗和效率,這點美國改變過,互聯網給整個社會造成根本的改變是降低了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提升了全社會的運營效率,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區別。一個更能滿足供需雙方的個性化的大規模模式,隨著互聯網的極大滲透,已然到來。

教育的本質回歸,從最早的私塾模式的學堂教育,到以學校為中心課堂教學,以及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課后家教模式的一對一教學,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無論是現在推動的線上教育,其本質的關聯關系是跳不出教育的個性化,因材施教的目標。線上教育結合互聯網平臺的屬性,在學習空間,教育資源均衡,個性化輔導,用戶行為的精確導向上是對傳統的方式一個改變,發揮了這些優勢我們可以看到未來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教育更加個性化。

無論是改變了用戶的行為模式,還是所謂顛覆了某個行業,其中內在的本質還是沒有變的,何種教育方式,線上線下都是滿足用戶需求為前提?!』乜辞肮I時代,屬于個性戶定制的時代,手工作坊; 到了工業時代,流水線模式,大規模生產; 而現在互聯網時代是個性化智能化的大平臺生產,它帶有一絲手工作坊的影子,故而工匠精神抬頭。實際上還是一個本質回歸,只是用戶的行為習慣變化了,但是用戶的最終的個性化需求還是一直存在,某個時期中有所弱化,服務一小部分群體,而在經過一定的時期的發展這種個性化需求又占據了主導地位。

互聯網本質和商業本質之間就是以人為本

之前有一個銀行家,提出互聯網的本質和商業的本質是兩回事,商業的本質就是價值,如果做商業不賺錢叫什么商業?;ヂ摼W的本質就是使商業本質回歸人性。因為互聯網是以人為本的,互聯網企業所做的那些免費的事,實際上都是讓客戶感覺到物有所值,這個平臺上要有更多的流量。當給客戶很多優惠,然后讓客戶都來,這個平臺流量越多,那么和將來在這個平臺上很多利益相關者的產品就會獲得更多的價值。

以人為本和商業本質的利益是不存在矛盾的,通過免費的方式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需求是以人為本,通過增值服務收費也是以人為本,只是做了更加精細的服務,用戶愿意為之付出相應的服務價值,要滿足這個價值的本身是你有強大流量做為支持,互聯網思維沒有固化的模式,就如同思維方式一樣,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是否能感動用戶,還是看你產品內容本身的質量。

通過營銷是為了將產品信息傳達給用戶,用戶接受到信息形成有感知的體驗,才是商業本質的基礎,用戶無感知,就無從談起這個商業模式。我們回過來看成功的互聯網產品的時候,從自身作為用戶的角度去體驗產品,都是因為在使用中有所感知,這個感知包括你感到產品給你解決了生活或是學習的問題,對產品有期待,而產品在你的期待中也在不斷提高。

以支付寶為例,10年來引領了用戶的支付習慣,不在僅僅是網絡購物的一個工具,他改變了你的生活方式,觸角碰到了你生活中,方便了你的生活。同時通過他特有的方式跟用戶做著不同方式互動,支付寶的10年賬單服務,我想很多人都會有一個感知,這些年你消費了多少,給誰匯過款,什么時候第一次通過網絡交的第一次電話費等等,這就是讓用戶激起回憶,真正的感知到這個產品為你這些年,沒事時每刻都在你生活中。

總結

起初打算寫這個主題的時候,并不是為了搏眼球去關注“互聯網+”的概念,本身目前是做互聯網在線教育產品的,長期困擾的一個問題就是平臺的商業模式,具體的說就是平臺盈利方式;特別是現在滿大街都是互聯網思維,用戶體驗,用戶痛點之類的,但是真正落實的具體的產品上,在目前這樣一個互聯網環境下,最終是一個什么樣的產品真正融入了互聯網思維,觸碰到用戶的痛點,確實是一個在嘗試中不斷探索的過程。那么,這個過程就自然繞不開商業本質。任何商業行為都是盈利為目的,即使在線教育也是一樣,當你商業模式成功了,才是真正的驗證了用戶需求的解決。一個用戶都不愿付費的產品,也說明了你的產品沒有解決用戶的需求。

 

作者:馬玉華,資深互聯網人,《互聯網從業者說》作者

本文由 @馬玉華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資本逐利性

    來自天津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