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計算平臺浪潮下,千億AR市場機會何在?

0 評論 8714 瀏覽 17 收藏 14 分鐘

新一代計算平臺浪潮下,AR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AR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未來市場如何?本文將從六個方面深入分析,推薦給想了解AR的童鞋閱讀。

近日,華映資本主管合伙人章高男發表《MR行業投資分析——未來已來》主題演講,從行業概貌、產品技術、產業鏈結構等多角度對MR行業進行了解讀。

以下為演講實錄(經整理):

一、AR眼鏡:人類的最后一塊外設“屏幕”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能一起交流VR、AR、MR行業的發展。

首先從定義出發。我們常說的VR、AR甚至MR,有什么區別?AR是將虛擬信息和現實世界結合,包含虛擬和現實兩端;而VR是沉浸在虛擬世界中,只有虛擬一端;MR是AR的升級,加強了虛擬和真實的融合程度。

廣義AR覆蓋了AR/MR/CR/XR等,由于開放性特征,AR未來應用及市場空間遠超VR。VR和AR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視覺體驗和交互體驗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尤其是AR。

過去,我們的交互方式在不斷發生改變。電腦出現后,人機交互都是通過跟電腦組合,后來出現了手機和智能手機,人機交互的大量時間便轉向了移動端。而AR則創造了嶄新的、更直觀的方式與計算機及現實世界進行互動。在AR世界中,計算機的操作方式變成了人們熟悉的手勢和畫面,虛擬桌面的概念再也不用通過物理顯示器的屏幕尺寸來定義。

鑒于這種易用屬性以及廣泛的應用潛力,我們認為AR技術創造了更加直觀、便捷、豐富的信息交互渠道,它極有可能將成為下一代的人機交互及計算平臺。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下一塊“屏幕”可能就是眼鏡。

二、萌芽、回歸與爆發誰先崛起

谷歌從2012年開始就對AR進行了探討和研究。2012年4月,谷歌在全世界首次發布了Google Glass。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款被大眾熟知的AR眼鏡,但由于所用光學技術比較早期,它的視覺體驗有局限。

雖然谷歌眼鏡從商業上看不是一個成功的項目,但是它第一次把AR從概念帶入現實,為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隨后的Magic Leap ONE及Microsoft HoloLens等產品,在原有基礎上實現了光學、計算等技術突破,大大提升了性能和體驗。

近十年來,AR逐步由實驗室與概念走向現實應用,經歷了萌芽和回潮階段,現在臨近爆發。未來的5年應該是AR從初步商用到快速普及的高速發展時期。

據Statista預測,AR到2022年總體市場規模將超兩千億美元。此外,DigiCapital與高盛分別預測,硬件作為AR行業的核心基礎,在未來的5-6年仍會占據較大比重。

在AR的商業場景進行落地的過程中,我個人認為,AR會在toB類的場景里率先得到發展,尤其是廣告、教育、旅游、娛樂等。他們決策模式與C端消費者不同,而且現實場景比較固定,場景成熟度較高。

比如現在已經有了使用AR技術還原歷史文物并向游客展示的案例。隨著精度的提升和硬件的完善,我們相信,未來在醫療、工業等對三維注冊精度要求比較高的一些行業,也會有AR的應用場景。

總的來看,AR在各行業應用的崛起會有一定時間先后節奏。在未來的5年,AR會先在toB類的行業中進行突破性的發展。當C端各項技術都比較成熟的時候,AR便可能走向C端,在C端出現比較大規模,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取代手機的應用。

三、四大技術,5G助推理解和重構3D世界

AR眼鏡的技術棧體系相對比較復雜,它有4個核心的技術。

首先是光學鏡片。光學鏡片要擁有很大的視角,及一定的透明度,不影響我們對整個現實世界的觀察。同時,光學鏡片也應盡可能做到輕和薄,因為人們要把它戴在頭上長期使用,所以必須在便利性上進行一些突破。

第二是光場芯片。光場芯片的作用是幫助我們記錄現實中的視覺信息、深度信息及立體場景。在疊加一些虛擬信息的時候,能把現場看到的信息絲絲入扣地疊加進實際場景。

第三是計算機視覺。由于我們需要在現實生活中使用眼鏡,所以要有實時的空間定位以及手勢識別技術。在未來,也許我們一眨眼就能看到電腦屏幕在眼前出現,我們的手在空氣中就可以輸入字符,我們不需要帶電腦。這就要求計算機視覺相關技術的支持。最后,它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計算系統,類似于服務器或電腦。所以它也要有這種基于3D操作系統,包含手勢語音等多種交互方式的專業操作系統。

在AR的技術棧里,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讓計算機理解和重構3D世界,并借著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等方式,把這些世界實時地呈現在用戶的面前。

最核心的,我們要解決人機交互、三維注冊以及鏡片成像這三大難題。

如果想獲得更好的體驗,我們還需要5G基礎設施的支持。因為AR場景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實時呈現,對帶寬和實時性的要求非常高。我們相信,隨著未來5G的發展,隨著邊緣節點及邊緣計算算力的突破,再包括更遠的未來,建造一個非常好的,能夠實時、有效、合理進行路由和分配的計算網絡,整個VR和AR的行業發展會擁有非常扎實的底層技術支持。

四、封閉、沉浸vs開放、重現VR與AR核心差異

VR體驗的核心指標在于沉浸感。它有一些基礎的參數要求:

  • 屏幕的分辨率至少要達到2K以上,當然如果有4K體驗會更好,更加真實。
  • 延時應該低于20毫秒,否則將產生視覺拖影感從而導致強烈眩暈。
  • 視場角FOV至少要達到100度以上。

達到以上這些基礎要求后,沉浸感就會產生。

AR與VR在部分指標上具有一定的共通性。AR體驗的特殊指標在于無縫定位跟蹤。與VR的體驗不同,AR要求能非??焖俚刈R別出景象,并進行3D重現,這便要求有高精度的計算機視覺算法,而這些算法就需要整個計算網絡及5G發展的算力支持。

AR與VR體驗的另一個區別在于,VR是一個完全封閉式的體驗,是把我們整個包進虛擬的現實里。而AR是在一個開放的環境里,我們看到的就是真實的世界。它對佩戴舒適性、重量,以及鏡片厚度的要求非常高,而對視場角和分辨率的要求略低。

五、軟硬件生態起底硬件是AR下階段爆發前提

目前AR的主要硬件載體為手機。在手機層面,硬件上TOF等底層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軟件上蘋果和谷歌也推出了ARKit和ARCore。但是如今的AR體驗是很廉價的,它并不是AR在未來真正的體驗。AR下一階段的爆發需要非常成熟的,能夠達到接近于消費級產品的AR眼鏡。

這個是真正的未來,因為它幾乎可以完全變革我們現有的交互方式,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劃時代的變革。AR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各層次軟硬件生態的協同發展。它的產業鏈非常復雜。

最底層的是AR硬件的生態鏈,包括各種各樣的零部件,比如傳感器、處理器、芯片、光學鏡片等等。

它要能夠把這些硬件組裝成手機或者AR眼鏡的形式,尤其是AR眼鏡,它是整個AR硬件最核心的載體。在硬件之上還要有底層算法的支持,即SDK支持,包括各種各樣的開發工具平臺。它們要能夠實現視覺的實時跟蹤,場景的3D建模,手勢的識別,虛擬信息的疊加等等。

在此之上是包括所謂中間層的應用平臺。隨著硬件的成熟,相信會吸引大量的內容廠商,提供內容的編輯分發,實時渲染、交互,AR特有視頻資源的管理和分配等等服務。等這些東西都做好之后,我們相信會有大量的AR應用場景,在to C和toB的各個行業里爆發。

從AR產業鏈的角度分析,國內外大廠的布局思路和重點方向有所不同。

國外大廠的AR布局更偏向于硬件與底層技術。比如蘋果和谷歌推出了AR的SDK,蘋果、微軟和谷歌都有AR眼鏡的生產計劃,Facebook和英特爾都有AR的開發工具和平臺等等。

而我們國內的大廠如百度、阿里、騰訊等更則側重AR的具體應用及內容平臺的布局。

六、超越手機,AR站上浪潮之巔

從整體上看,AR眼鏡極有可能成為繼計算機和手機之后,引領下一波大的商業浪潮的一種交互方式。

作為投資人,我們應該高度關注VR及AR整個行業發展的趨勢和速度。

在過去幾年,VR有過投資熱潮,但是當時由于硬件和底層技術的支持不夠到位,經歷了一些泡沫。但即便之前有泡沫和瓶頸,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個行業一直在扎實發展。隨著整個移動互聯網及5G的普及,AR會在未來迎來更大的爆發。我們關于產業的整體判斷如下:

  • 繼計算機、手機之后,AR將引領下一波大的商業浪潮。
  • AR相關基礎技術成熟度已經全面到達商業化臨界點,蘋果、華為等大廠介入AR眼鏡市場,將更快號召起相關產業鏈的成熟速度。
  • AR眼鏡同時具有技術復雜性和時尚性特征,后續商業格局難以出現寡頭壟斷格局。
  • AR應用ToB將在時間上領先于ToC領域,從行業角度來講,亦會因為技術難度及要求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先后時間節奏。

隨著未來5G和邊緣計算的發展,AR極有可能進入快速發展的通道。華映資本也持續關注相關投資領域,在短期布局硬件,再過2-3年,形成一定用戶規模后,關注內容、應用以及生態平臺等方向。

此外,AR終端硬件如光學顯示、光芯片、SLAM、AR OS等幾個部分,都具有較高技術門檻,整體解決方案具有高投資價值,這也是我們最近幾年密切關注的方向。

 

嘉賓:章高男,華映資本主管合伙人,微信公眾號:華映資本(ID:MeridianCapital)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華映資本,嘉賓@章高男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