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跨界的金融從業者,才是互聯網人才

1 評論 7073 瀏覽 12 收藏 16 分鐘

金融業的特殊性要求了金融人員必須懂場景和運營。做到了金融和場景融合,開放心態,終身學習,你就是金融行業的互聯網人才。本篇文章對人才標準展開了詳細闡述,一起來看看~

近日,和某金融機構負責人交流,末了他感慨道,“銀行的人才結構不均衡,傳統思維太重、互聯網思維不足,要重點加大對互聯網人才的引進?!?/p>

這兩年,類似感慨聽過很多,也有不少銀行人找我討論“什么是互聯網思維”、“如何培養互聯網思維”等話題??梢坏@類耳熟能詳的詞匯較真深究,往往發現我們所知不多,只不過在人云亦云。

那么,站在金融從業者的視角,什么才是互聯網思維,如何才算互聯網人才呢?

一、用戶思維是個筐

最常見的說法,是把互聯網思維等同于用戶思維,認為凡事從用戶出發、致力于提升用戶體驗,就是互聯網思維。如招行2018年年報中所述,

“我們加速金融科技應用,讓每一個細胞都感知科技的脈搏,滲透互聯網文化的血液,以客戶體驗為導向的互聯網思維和價值觀在全行悄然萌芽。”

用戶是商業活動的起點和終點,提升用戶體驗是對所有經營活動的高度概括,這使得用戶體驗成為一個萬能籮筐,什么都能往里裝。

高度概括的概念,是無法指導實踐的。

如用戶體驗這個詞,既能把互聯網的一套東西裝進去,傳統機構的經驗策略也能涵蓋在內。二十年前就有銀行把“以用戶為中心”掛在嘴邊、付諸行動,但顯然和互聯網思維沒關系。

理解互聯網思維,要先從理解互聯網開始。

互聯網改變了用戶行為,影響了社會形態和商業土壤,自然也要求經營策略隨之改變。這種與“互聯網化”相適應的經營策略,就是互聯網思維的精髓。

那該如何理解互聯網化呢?我們不妨從組成社會的三大基礎架構說起。

在《后工業時代的來臨》一書中,丹尼爾·貝爾提出任何一個社會都由交通運輸、能源系統、通信系統等三個基礎結構維系。作為支撐社會的三大支柱,任何一個發生重大變化,都會給社會帶來深遠影響。

從歷史上看,交通運輸的革命,催生了大航海時代,拉開世界貿易的序幕;石油、電力等能源系統的革命,直接催生了工業革命,重塑了世界格局;互聯網的出現,深化了通信系統革命,正在重塑商業世界格局。

1. 時空扭轉

借助互聯網,市場從物理空間遷移至虛擬網絡空間,可以7*24小時在線,連接能力和積聚效應無限擴張。

規模的改變,幾乎總會要求結構改變。如伽利略所說,

“自然創造不出大得異乎尋常的樹木和動物,而同時保留適用于較小體量的比例和材料。這類事物將因自重而解體,除非我們……改變其比例”。

百人企業和萬人企業,要求不同的組織架構;接入互聯網的市場,從二維網絡變成了立體生態,整個商業世界都發生了改變。

2. 用戶賦權

從商業視角看,互聯網消解了企業與用戶的信息不對稱,用戶借助互聯網實現自我賦權,話語權大幅提升。

在互聯網環境下,消費者可以參照買家評論、KOL推薦、商品評測等信息完成購買決策,還能通過買家評論、社交轉發等持續對企業產生影響;同時,消費者的可選范圍接近無限,用腳投票成為消費者權利的最好彰顯。

至此,企業不得不注重用戶訴求,“以用戶為中心”,也開始從口號走向現實,“用戶體驗”被奉為商業圭臬。

二、商業新物種

丹尼爾?貝爾說,“科技進步并不必然導向革新,它有賴于組織的適應性?!狈催^來,一旦出現一批具有高適應性的組織,就能引領大潮,對傳統模式產生巨大沖擊。

2010年以來,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用戶7*24小時在線疊加位置信息可獲得(O2O商業模式的前提),將互聯網從資訊時代帶入商業時代。

在移動互聯網這片廣袤的原野上,各類創業機構如雨后春筍,在無人區里占山為王,一如上世紀80年代的創業黃金期,賣茶葉蛋的小販比教書先生賺錢,只要下海,遍地都是黃金。

2010-2015年間,小米成為這個新物種的代表,“專注、口碑、極致、快”的七字訣廣為流傳,一度成為互聯網思維的代名詞。

不妨就從這七個字說起,揭開互聯網思維的幕布。

1. 專注

專注和分散,本身無好壞之分。但對創業公司來講,資源有限,資源集中才能產生相對優勢,是形成“口碑、極致、快”的前提。

2. 口碑

口碑是用戶口口相傳效應。在互聯網語境下,人人都有話語權,用戶口碑開始替代廣告宣傳,成為早期市場開拓的利器。從大眾點評、豆瓣、產品社區等專門社區,到各大平臺的網友種草、網紅帶貨,商業邏輯都基于口碑效應。

口碑的背后是用戶的主動分享。符合預期的好,用戶在心里叫好;超出預期的好,用戶才會主動分享。所以,口碑的前提,是極致體驗。

3. 極致

探求欲,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物本能。互聯網放大了消費者的探求欲,在琳瑯滿足的選擇中,不斷求新嘗鮮。

消費者是挑剔的,也是多變的。為契合消費者的探索欲望,互聯網企業形成了迭代文化,通過創新試錯實現動態變化,向著“只有更好”努力。這就要求一切都要“快”。

4. 快

快,是快速響應,也是快速調整,是應對互聯網商業環境特有時空觀的典型策略。

快速響應,對組織效率提出高要求;快速調整,對組織創新提出高要求,使得扁平組織、容錯文化等成為互聯網企業的特點。

七字訣強調快速調整以形成口碑效應,契合了早期智能手機行業的特點,助力小米公司在早期取得成功,七字訣本身卻不能指代互聯網思維。

如前所述,互聯網思維的精髓是與“互聯網化”相適應的經營策略,同一行業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最適打法;不同行業的互聯網化,更是會形成不同的打法。

典型如金融行業,從過去幾年的發展軌跡看,很多抱著僵化“風口思維”的互聯網機構落得個雞飛狗跳的下場:高昂的獲客成本背后,并未能充分享受市場份額提升的紅利,一些機構還陷入不良資產反噬、暴力催收和高利貸的泥潭,倒于強監管之下。

這些年,其他領域大大小小的風口和泡沫的起滅,揭示的也是同一個道理:互聯網思維,是一種思維模式,不是一套僵化的打法。

三、金融業的獨特打法

金融業具有特殊性,金融行業的互聯網化表現出鮮明的差異性。

最典型的就是,很多行業中呈現的贏者通吃現象,在金融行業并未出現。原蘋果公司CEO斯利卡曾提出著名的“721定律”,當某個領域成熟后,老大占據60%-70%的市場份額,老二占據20%-30%的市場份額,剩余市場參與者共享10%的份額。

在金融領域,只有第三方支付市場近似實現了“721”定律,貸款、理財市場從來未出現贏者通吃現象。這并非是監管之手的作用,而是受金融規律制約。

貸款市場,受風險和資本金制約,不可能贏者通吃,妄圖通吃的機構,要么觸碰資本金上限,要么死于風險爆發。從實踐中看,贏者通吃沒有出現,助貸和聯合貸款成為主流。

理財市場,不僅沒有贏者通吃,還存在贏者詛咒:即市場份額越大,越難以獲得超額收益。理論上市場中只剩1家機構時,機構自身就是市場,自己無法打敗自己。從實踐中看,互聯網平臺普遍走上開放道路,在代銷環節追求贏者通吃。

此外,作為強監管行業,稀缺的牌照等同于免死金牌,互聯網機構在其他領域選擇“取而代之”的顛覆性打法,在金融行業行不通,不得不尋求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

那些成功的互聯網金融機構,正是在契合金融業自身特點基礎上,探索出了新打法。一句話總結,就是“聚焦用戶、資金、風控等底層資源,搶占產業鏈話語權”。

大量互聯網機構涌入后,短暫的“生死搏斗”后,由于不能取代金融機構,遂演變成共生互助的生態關系。優勢互補帶來效率提升,那些堅持上下游通吃的機構普遍遭遇發展困境,率先選擇開放的金融機構享受了新模式紅利,開放協作成為行業共識。

金融業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上下游通吃走向分工協作。此時,最優競爭策略變成搶占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在特定環節占據優勢甚至壟斷地位。

金融產業鏈中最重要的資源是什么呢?用戶、資金、風控。緊緊抓牢這三樣(至少一樣),就能夠在產業鏈分工中占得一席之地。

用戶背后是場景,互聯網巨頭自帶場景,且2015年之后,以支付為紐帶,加快進行場景布局,牢牢把握住了用戶。資金優勢一直掌握在銀行手中。P2P想分一杯羹,以失敗告終;互聯網平臺通過互聯網資管產品、第三方支付備付金等,也都打過資金的主意,相繼被監管叫停。

風控背后是科技和數據,數據是分散的,各有所長,容納了眾多機構,成為金融生態多方合作的紐帶。

過去三年,不少創業機構走的是中介掮客的路子,撮合各方資源,自身沒有場景、沒有資金、也沒有核心風控能力,雖然風光一時,終究煙消云散。

那些實現平穩過渡的機構,至少擁有一樣底層資源,在產業鏈中擁有了一席之地。以蘇寧金融為例,以“金融科技+場景金融=普惠金融”為準繩,無疑把握住了金融互聯網化的精髓。

四、你是互聯網人才嗎?

就資金、科技、用戶三大底層資源看,銀行科技稍弱,用戶緊缺,資金充足;金融科技公司相反,科技領先,獲客懂行,資金不足。

對應到人才缺口,這兩年,銀行一直尋找懂場景、懂運營的人才,金融科技公司則從銀行金融市場部挖了很多專才,發揮其獲取資金的長項。

在這種交流、融合過程中,金融行業的互聯網人才標準也呼之欲出了。

1. 知識跨界

金融與場景融合、金融與科技融合,業務在跨界,知識也應跨界,否則必然成為業務跨界的掣肘。

問題是,越是人才,越不愿意跨界,如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略帶悲觀的談道:

“多數科學家從不改變自身觀點,新理論之所以獲勝,是因為舊理論的追隨者會逐漸去世,而新一代的人通常喜歡新的理論?!?/p>

多數人不愿意跨界,少數跨界的人,就成了人才。

2. 開放心態

知識跨界的前提是心態開放,愿意改變,愿意接受新知識。

3. 終身學習

心態開放,還不足以吸收、融合新知識。要有意為之,要下一番功夫,要搭建框架、豐富細節、在實踐中琢磨、內化;要持續學習,行業一直在變化,所有知識都在“方生方死”,產生的那一刻就走向過時,一時學習沒用,要一直學習。

4. 跨界經歷

知識在書本上學,技能在實踐中練。正如經濟學家熊彼特所批評的,很多知識分子只能靠“批判”生活,他們缺乏實踐所能提供的第一手知識。

面試官重視項目經歷,是有道理的。當然,你不必通過跳槽獲得跨界經歷,內部就有機會——無論金融機構,還是金融科技公司,無時無刻不在跨界!

互聯網大潮下,組織最先遭受沖擊,此時,組織是個體的保護傘;但組織沖擊終將傳導至個體,沒有誰能真正豁免。

很多人常常焦慮,我能適應新世界嗎?答案,取決于自己。

參考資料:

[美]丹尼爾·貝爾,《后工業社會的來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專欄作家#

薛洪言,公眾號:洪言微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關注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與銀行轉型領域;公眾號:薛洪言微語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有點東西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