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拍:站在“已讀”的對立面,用“意義不明”建立社交的緩沖區

6 評論 9042 瀏覽 12 收藏 10 分鐘

微信“拍一拍”功能的上線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覺得這個功能很可愛,有人覺得很無聊。本文作者從兩個方面,對微信“拍一拍”提出思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近日,微信上線了“拍一拍”功能。用戶只需要雙擊頭像便會產生振動反饋,并在聊天記錄中提示“你拍了拍xx”。

功能上新后,網絡上熱議不斷,有網友修改昵稱,給這個新功能增添了更多的娛樂色彩。但也有人感到不明所以,不知道這個功能到底想表達什么。

本文就想從產品立意的角度嘗試理解微信團隊上線這個新功能的背后原因,拋磚引玉,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海涵~

一、社交不能太清晰

1. 擁有“已讀”功能后的微信?

看到都2020年了仍有人在不斷期望微信推出“已讀”功能,那我們就真的來想一想擁有“已讀”功能之后的微信。

場景一:

正和朋友開黑呢,女朋友發來一條微信,沒有已讀功能之前可以點開看看衡量一下重要程度,沒啥事的話就繼續玩晚點回。但有了“已讀”功能之后事情就完全變了,看見女朋友發消息說她好難受,嚇得趕緊點開看看。結果是看韓劇看得好難受,但沒辦法手欠點開了呀,只能馬不停蹄地回復,游戲那就拜拜咯。

場景二:

休息日刷劇呢,周扒皮老板又發來了新消息。沒有已讀功能之前可以等個2-3小時再回復,有了“已讀”功能之后總想砍了自己這雙看見紅圈圈就要點的強迫癥的手。點開就得做,畢竟我還得在周扒皮手下干活,無奈啊…..

場景三:

無聊刷刷朋友圈,看到朋友又秀恩愛了,心里暗虛一聲刷了過去。有了“已讀”功能,就算是心里酸成檸檬精也要保持微笑,點贊評論送祝福一個也不能丟。不甘心地互動完之后一想,叫你折磨我,我也發個朋友圈。每5分鐘一刷新看看誰閱讀但不互動,拿個小本本衡量他們行為背后的意義,給人人都分出來三六九等,冠上十大罪狀。

2. 工具賦予的社交壓力——人心里的“已讀”功能

上述的場景雖然有些極端,但隨著網絡、手機、微信的普及,工具所引起的社交壓力已經常常出現在我們身邊。

“沒有人三個小時還看不到微信,不回復就是不想理你?!?/p>

這種心態已經屢見不鮮,換言之,微信沒有“已讀”功能,但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擁有或長或短緩沖區的“已讀”判斷。

之前在《微信朋友圈的轉型 | 從“窺伺”和“自我認知”談社交本質》一文中我有闡述短期的情感滿足和長期的人設建立之間存在矛盾性,導致朋友圈里的人越多越不愛發朋友圈,加深了互聯網時代人們線上社交的心理壓力。

然而微信的普及和每個人心中的“已讀”判斷同樣導致“互動”越來越難以產生,消息發送方擔心消息是否會打擾對方,消息是否會被過度解讀,又會根據互動的來臨快慢以及自己對互動消息的解讀(如果是群的話還包括對群成員的影響)判斷是否要發送消息以及發送一個怎樣的消息。在這種心理壓力下,非熟人社交以及非強目的性社交越來越難以產生。

很容易造成,你的一句在嗎讓我心驚膽戰,我的一句在嗎又讓你苦不堪言。

二、建立社交緩沖區

扎克伯格在Facebook早期版本中加入了Poke(捅一捅)的功能,Facebook對“Poke”的加入是這么解釋的:“Poke是你和朋友互動的一種方式,我們覺得提供這么一個沒什么意義的功能很有趣。Facebook鼓勵你給Poke這項功能賦予自己的理解?!?/p>

拍一拍也和Poke功能有異曲同工之妙,具有社交模糊這份屬性,反倒讓拍一拍可以根據互動雙方的關系、互動的場景、語境、上下文等等被人們解讀成不同的含義。

1. 模糊消息提示

“拍一拍”的消息提示做得非常弱,沒有新消息的“紅點提示”,只有用戶處在聊天界面底端時才會接收到頭像抖動和震動反饋,也就是說如果你在進行其他的任何行為,你的行為都不會被“拍一拍”的消息提醒所打斷。

如此弱的一種提示顯然不是為了加強互動效率而存在的,相反“拍一拍”站在了“已讀”的背面,希望可以緩和消息發送方和消息接收方的心理壓力,讓試探性互動更容易發生。

前文有說消息對對方的打擾程度,消息被過度解讀的風險性,互動是否可建立,互動建立時間,以及對互動消息的解讀是消息發送方進行社交的心理壓力來源。拍一拍由于其弱提醒性、意義模糊性更容易作為消息發出方試探性的橄欖枝,衡量是否可以開啟一段互動。

而消息接收方也因其弱提醒性減輕了“是否給予反饋”的選擇壓力,同時其弱提醒性也可以很好催生群互動的產生,加強群成員之間的關聯性和粘性。

2. 模糊意義場景

“拍一拍什么意思???”、“拍一拍想表達什么?”這些都是網友對拍一拍意義不明所感到的困惑,但筆者看來,意義不明正是微信團隊的開發初衷之一。由于意義不明就有了更多的可應用場景,由于意義不明也催生了更多的解釋空間。

在強調“意義不明”的意義之前,我們來引入兩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是“認知遷移”。

這一概念常常應用在框架層的概念設計中,通俗的解釋就是我們在線下生活或線上熟悉產品中獲得的一些認知,可以關聯我們對新產品的功能認知,從而減少熟悉成本,提升易用性。

比如電商中購物車這一概念就是關聯了我們線下生活中購物車的概念,人們會很自然地理解這一行為。再比如“星號”和“收藏”是具有關聯性的,看到“星號”之后我們就很自然知道點擊會產生的效果,不需要指引遍學會了這一功能。

第二個概念是“非言語溝通”。

有人曾總結過一個這樣的公式:交際雙方的相互理解=語調(38%)+形象(55%)+語言(7%)(引自:《論非語言溝通的重要性及其實際應用》),從這個公式中我們可以洞察到非言語溝通的重要性。

這不僅是對語言進行信息交流的一種補充,同時也是人的情緒和情感的一種交流方式,人們在線上溝通時也會很自然的運用表情來闡述自己的態度,豐富和具體所傳遞的信息。

這兩個概念說完了,我們聊回拍一拍,拍一拍這個功能(動作)本身并沒有含義,但其借用一個溫柔的虛擬肢體動作,完成了非言語互動,并借由認知遷移完成了在不同場景下對這一行為的解釋,也可以說正是由于其模糊性才提高了該功能的應用場景。

在群里用拍一拍來代替@,可以指明語言的指向性或者溫和的邀請其加入討論。

朋友之間訴苦拍一拍,可以表達出安慰的情緒。

師生之間討論拍一拍,可以緩和氣氛,起到鼓勵和拉近關系的作用。

我們在設計功能時遵循著可被用戶認知,易獲取,易使用的原則,而微信的拍一拍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人性是復雜的、模糊的,而拍一拍也可以做得更意義不明一些,也正是由于其意義不明才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那么,今天你“拍一拍”了沒?

 

本文由 @Crystal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天呀,小豬真的不好找呀,原來是換了名字,根據拍一拍這篇文章找來的,一位優秀的小姐姐

    回復
  2. B站過來的,小豬寫得好棒啊

    來自河北 回復
  3. 和扣扣的抖一抖異曲同工吧

    回復
  4. 可以有拍一拍,但是不能有已讀

    回復
  5. 張小龍:對,分析的很透徹,就是這樣的

    來自浙江 回復
  6. 分析的非常棒,點贊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