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音樂的中場戰事:版權之后,圍獵“社區”

0 評論 4211 瀏覽 12 收藏 15 分鐘

編輯導讀:聽歌已經成為了很多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隨著用戶量的增加,各大音樂平臺也開始探索音樂社區的玩法。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音樂社區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互聯網對音樂產業的重塑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音樂的數字化,以網絡播放器的出現為特征,比如千千靜聽、百度MP3等,也包括現在我們熟悉的音樂平臺QQ音樂、網易云音樂和蝦米音樂等等,都為音樂數字化貢獻了力量。

第二階段:音樂全民化,標志產品是唱吧、全民K歌。這些產品將人們從聽進化到唱,并將數字音樂產業的發展目光轉向了大眾的廣泛參與,進而帶來數字音樂產業鏈條的構成變化。

第三階段:音樂社區,QQ音樂是國內最早實踐社交功能的音樂APP,率先推出了個人主頁等互動功能,之后網易云音樂將社交作為主要功能引發用戶追捧。

社區已是當下音樂平臺互相追逐的新戰場。

2019年8月,網易云音樂率先將云村提到一級入口;2020年初,蝦米音樂在8.3.0版本更新中,將音樂圈提到一級入口;2020年7月,QQ音樂第一次把社區版塊獨立出來,名為“撲通”。

事實上,各家正式將社區版塊獨立之前,已經在做社區的相關運營了。這也是第三階段音樂平臺的統一策略,從社交進化到社區。

一、騰訊、阿里和網易各有什么特色

7月1日,QQ音樂發布了最新的10.0版本。

該版本中,QQ音樂對產品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撲通”社區的上線,意味著在網易云音樂、蝦米音樂之后,QQ音樂也正式切入音樂+社區布局。

在產品構成上,撲通與網易云音樂的云村、蝦米音樂的音樂圈基本一致。整個社區分為兩大板塊,廣場和關注。

廣場下是撲通小組,覆蓋明星、興趣兩個領域,在部分明星小組中,QQ音樂搭建了明星專屬的撲通房間,可供明星粉絲自由進入。

小組之外,撲通加入了話題功能,針對比較大的熱點事件將不同用戶激活,并且參與到相關話題的交流當中。不同類型的用戶可以在同樣的社區話題之下,發表見解,進行交流和深度討論。

另一個關注板塊則是標準的信息流社交產品,云村和音樂圈也是一樣的設計。

這里我們先說廣場,三家主要的特色和野望都藏在這里。

蝦米音樂的廣場名為“趴間”,趴間是蝦米音樂的一個老產品,只是在今年年初的8.3.0版本中將其重新設計,作為一級入口音樂圈的主要承載。

用戶可以在趴間扮演DJ的角色,邀請微信、微博、釘釘和蝦米好友進入趴間,與一起聽歌的用戶暢聊歌曲、人生。

但據觀察,大部分趴間的發言并不活躍,均是打招呼和無意義的表情,回復間隔往往在10分鐘以上,這可能是因為趴間場景過于單一,除了正在播放的音樂,缺少共同話題。

云村和撲通的廣場則不同。

產品形式上,網易云音樂強化短視頻的意圖在云村上表現非常強烈。

云村廣場搭建了一個類似快手的信息流頁面,內容以Mlog形式展現。為了刺激用戶上傳自己的Mlog,云村甚至還在關注板塊下專門設置了一個發布視頻按鈕。

云村廣場的初衷是以主題為線索,承擔發現音樂、找到同好的功能,但在過去近一年的發展中,Mlog的內容發展似乎漸漸脫離了云村的初衷。

現在打開云村廣場,雖然Mlog基本都以音樂為主題,但相關度似乎沒有那么緊密了,純粹的短視頻內容、影視剪輯等內容居多。

云村廣場的出發點沒有錯,圍繞音樂找到同好,事實上QQ音樂的撲通社區也是一樣的邏輯,只不過撲通做的更明確一些,為用戶和粉絲提供以興趣和明星為中心的群組功能。

在撲通上,可以加入明星的群組,也可以加速興趣小組,不僅縮短了粉絲與偶像的距離,同時通過興趣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話題功能的加入,相當于在群組之上又架起了一座橋,可以讓不同群組之間的用戶實現討論。

總的來說,撲通社區打破了傳統社區的內容限制,實現了同步內容和異步內容的全覆蓋,真正讓不同類型的用戶通過差異化的內容聚攏在了一起。

音樂產業說到底是內容產業,它的首尾兩端,是創作者與聽眾,相比起創作者的數量顯然是聽眾更多。但顯然,音樂產品在解決怎么讓聽眾活躍起來這個問題上各有看法。

云村、撲通和趴間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策略。

云村寄望Mlog拓展內容邊界,進而提升用戶停留時長。本質上來說,語音、視頻、圖片、文字、音樂,多種元素的組合,可以激發用戶圍繞音樂衍生出的創作欲望,但以UGC為主的APP現在都存在一個問題,即容易滋生抄襲、侵權、內容同質低質化。

抄襲成本低,侵權追責難,一直以來都是內容產品最難以管理的問題。

早在云村發布之初,就有用戶發現部分營銷號直接搬運大V的相關文章,把Mlog變成了“Copylog”。

相比之下,趴間選擇了一種較為保守的辦法,雖然不會有抄襲、侵權問題,但趴間的互動屬性明顯不夠,無法調動起用戶的積極性。

在趴間里,DJ只能選擇播放音樂,不能參與音樂改編,導致用戶很容易倦怠。這導致了趴間的互動活躍度僅僅維持在有推薦位的少數,比如熱門趴的首屏趴間人氣還在幾十萬,而到了第二屏就只有1000了。

后入場的撲通則是綜合了二者的優點。

群組功能本身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存在,這與云村和趴間的中心化展示有本質上的區別。群組給了每一個參與者進行觀點表達的機會,其邏輯在于除了內容分發與聚合,還能基于此產生更多的社交“弱關系”。

有別于微信熟人社交的強關系,撲通小組以音樂為聚合內核,逐步向其他領域輻射,用明星與興趣作為連接樞紐,創造出相對寬松的社交溝通環境,從而滿足用戶表達欲望的釋放。

而撲通房間幾乎做了趴間應該做的事情,引入了實時互動與音樂播放等多項功能,據說未來還會上線打榜功能,這都是為了豐富產品的使用場景,進而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和活躍度。

二、音樂社區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

社區的本質是什么?

如果說IM完成了人與人的鏈接,媒體完成人與內容的鏈接,社區則是用內容鏈接人。

社區內絕大多數的用戶是為了消費內容,但他們消費的不只是內容,更重要的是內容背后的人。

舉個例子,同樣的鬼畜視頻,你在bilibili看,跟在優酷看完全不一樣。因為bilibili的彈幕實在太歡樂了。有很多想辦法逗你笑的網友,以及各種黑話。

所以音樂社區的第一個特征應該是同好,將一群屬性相同的人聚集到一起,形成群體一致性。

一致性的內在,是價值觀的統一。外在,則是一個社區的氛圍。

如果有一個問題,云村、撲通和音樂圈三個社區中,哪一個最像社區?

可能更多人會選擇撲通。

音樂社區首要滿足的條件一定是具備社區屬性。

云村的側重點在內容,熱評墻、Mlog等等延續的仍是之前網易云音樂的社交玩法,提供內容載體供用戶消費,也可以說云村更像是一個音樂版的快手或抖音,用戶在上面消費的內容從音樂到短視頻再到評論,所以可以粗略的理解為:云村=微博+抖快。

趴間的問題或者遺憾在于,它只提供了一個具有簡單互動功能的方式,趴間里的用戶除了點歌、切歌之外,不再貢獻其他內容,實時互動也是即時產生,不會產生與社區有益的增量內容,也不能與動態產生關聯,成為了兩個完全割裂的產品。

相比之下,撲通在強調社區屬性上要更純粹。就是圍繞音樂核心做泛娛樂生態圈,以用戶、粉絲為基礎,通過群組、話題等形式創造增量內容的同時,將人聚集到一起。

而這恰恰也符合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更多年輕人希望通過“抱團”,尋找同好,并向“懂自己”的同好們傾訴。這也讓基于同好興趣圈的邏輯,成為產品迭代的方向。我們看到小紅書的種草,B站的后浪們,其實都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火爆起來的。

當然,撲通社區也正是基于這種現實需求衍生而來的。從基于共同愛好、互動交流、追星一體化三個點,就可以感覺到它與年輕用戶毫無違和感的密切聯系。

三、音樂社區也是巨頭的生意

音樂社區如今已是一個常態化的現象,甚至很多新生代產品也都以社交/社區為賣點拓展市場,不過細究起來它仍是一個巨頭的生意。

去年10月,字節跳動被曝光正在測試一款名為“音樂幫”的音樂社交產品,而其在印度上線的Resso也是主打社交+音樂。阿里之前推出的唱鴨和鯨鳴,雖然形式上以二次創作為主,但本質還是在音樂的基礎上拓展社交。

包括此前的音遇、彈唱大人等,其落腳點都選在了社交。不過,從現狀來看,這些新生代產品雖然采取了曲線救國的方式進入音樂市場,但圍繞社交設計的新玩法還未得到用戶和市場認可。

字節跳動的音樂幫自去年10月曝光至今,仍未有正式上線的跡象,業內猜測或是版權問題導致;阿里推出的唱鴨和鯨鳴,后者已經宣布停運;音遇去年上半年遭遇兩次全網下架后也歸于平靜,App Store音樂類實時榜單中唱鴨排在第九位,音遇則在三十五位。

很明顯,在持續數年的版權大戰之后,在線音樂已然形成一個新的格局。巨頭通過搶占版權帶來的內容優勢,建立起了足夠深且牢固的護城河,并且又在這基礎上主動進擊,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無論是QQ音樂還是網易云音樂,亦或是阿里和字節跳動,無一都將新曲線放在了社交層面,此外還有以音遇為代表的后浪們,盤根錯節的在線音樂市場還未到終局。

 

本文由 @王大福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