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釘釘、企微、Welink看企業協同辦公數字化趨勢
編輯導讀: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線上辦公迅速發展,在未來,企業協同辦公將成為一種趨勢。本文將以釘釘、企微、Welink為例,對企業協同辦公數字化趨勢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帶來了消費習慣、消費需求的巨大改變。
To C 的在線化使得用戶過于依賴網絡,幾乎已經演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但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周期性的切換,從消費互聯網切換到產業互聯網。
2010年后,中國 ToB 領域的在線化進程加快,產品供應商和服務商正在不拘一格地構建一張 ToB 的在線網絡。新技術應用層出不窮,移動辦公、物聯網、人工智能、生物特征識別、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的出現,使得企業可以用以前無法實現的方式來提供產品和服務。
一流的互聯網公司正在把數字化能力轉化為數字化的產品和服務:利用豐富的、垂直細分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打造個性化用戶體驗。對企業而言,過卻的工作方式、思維方式也必須隨之改變,以確保能跟上組織團隊對于敏捷、高效、快速協同的步伐。
2020年初,疫情爆發,對國內各行業生產經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許多企業通過遠程協作、視頻會議、線上銷售等方式復工復產。從防疫、工作學習到日常生活,我們從未像現在這樣依賴互聯網。
艾媒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春節過后,國內開展遠程辦公的企業超過 1800 萬家,遠程辦公人員超過 3 億人,幾乎占到我國工作人口的一半。在疫情期間,那些辦公、服務流程數字化程度越高的企業受到的影響越小。
事實也的確如此。實際上,再過去兩年的時間里,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底色。
但是,在中國,根據埃森哲《2019 中國企業數字轉型指數研究》報告顯示,僅有 9% 的中國企業轉型效果顯著,實現新業務營收占總營收 50% 以上,并能夠在客戶體驗數字化、運營數字化,以及創造數字化商業模式等三個維度上領先同行??梢?,數字化轉型雖然是大趨勢,但讓企業主動轉型并不容易。
對企業而言,之前的工作方式、思維方式也必須隨之改變,以確保能跟上消費需求快速變化的步伐。
另一方面,互聯網拉近了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為企業能夠快速了解消費需求、提供精準產品和服務提供了基礎。成功的數字產品或服務是誕生于技術手段(技術可行性)與客戶需求(用戶價值)、支付意愿(商業價值)的交匯點。
然而,這樣的交匯點究竟在哪兒,很難摸清。要找準這個點,企業需要反反復復地實驗,與顧客“共創”,組建跨職能研發團隊,才能找準切入點,然后研發智能單品,并包裝成一站式、數字化、全場景、智能互聯、軟硬一體復雜的產品形態和解決方案。
目前,市場上的移動協同辦公,主要有平臺型和工具型兩大類。
平臺型移動辦公軟件是指:企微、釘釘、華為Welink和飛書等綜合型移動辦公平臺。
這四大平臺基本上都具備人事管理、日程、在線文檔、在線會議、云盤等功能,也都有不同行業的垂直解決方案。
而工具型移動辦公軟件則包括:在線會議工具、在線文檔工具、在線記事工具、在線流程圖工具、在線項目管理工具等等。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相應的功能性產品,有些獨立存在,有些已經被平臺型產品收購。?協同辦公軟件中一直都有個非常經典的路線問題:自下而上PK自上而下。
簡而言之就是:抓員工需求PK抓老板需求。 但不管是哪一款產品,產品思路的優先級一定是先滿足辦公業務基本需求,然后再滿足老板或管理者對于企業業務的管理需求。這個順序不能反過來,反過來產品就容易出問題。
在釘釘之前,中國沒有出現過任何一款辦公平臺市場如此廣闊。中國企業信息化方面基礎很差,大公司每年都有信息化項目相關預算,私企、民營根本沒到精細化運營階段,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基本都沒有用過辦公協同軟件。
移動協同辦公,主要有平臺型和工具型兩大類。
- 平臺型移動辦公軟件是指:騰訊企業微信、阿里釘釘、華為Welink和字節跳動飛書、百度“如流”金山辦公等綜合型移動辦公平臺,更準確的定義是移動辦公智能協同平臺。這四大平臺基本上都具備人事管理、日程、在線文檔、在線會議、云盤等功能,也都有不同行業的垂直解決方案。
- 工具型移動辦公軟件則包括:在線會議工具、在線文檔工具、在線記事工具、在線流程圖工具、在線項目管理工具等等。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相應的功能性產品,有些獨立存在,有些已經被平臺型產品收購(見圖1- 協同辦公平臺型-工具型產品示意圖)。
圖1- 協同辦公平臺型-工具型產品示意圖
一、阿里釘釘
2014年12月,阿里釘釘發布產品V1.0。核心功能為:企業通訊錄、DING、免費通話,目的是來減低企業內部溝通成本。
但實際上從2014年上半年,無招帶人入駐康帕斯開始,釘釘就開始了與中小企業的“共創”模式。這個最初源自“來往”社交夢的產品,在第一次內測時非常不起眼:面對面站著兩個人,通過IM發送的消息就是收不到。這是釘釘的雛形,很好地闡釋了那句話:沒有任何一個產品,生來便是健壯、易用、完美的。同樣也是2014年,復星集團則是釘釘創立期間遇到的另一位“貴人”。
如果說康帕斯給釘釘提供了中小企業的需求,那么復星集團則提供了大型組織的痛點。所以,釘釘從一開始就根本不是像很多外行人云亦云那樣,只服務于中小企業和互聯網客戶,而是同時也服務于像蒙牛集團、中國聯通、大潤發等這樣的大型組織。
釘釘的共創客戶不是僅有一家,無招廣泛的挖掘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企業的需求,那么復星顯然是一個很好的大集團樣本。對產品經理而言,產品“共創”的理念很重要,需求從客戶中來,產品到客戶處去驗證。
誠然,阿里有足夠的經驗和技術優勢同時支持中小企業和大型組織兩個方向的產品迭代和演進, 這也許就是釘釘的初心和野心吧。
從釘釘的產品版本演進史來看:(見表1-釘釘產品版本演進史),對產品團隊來說,一個產品版本的迭代,是否遵守和符合產品的演進路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或者說產品經理改如何規劃和管理產品版本的迭代更新,遵循了如下原則:
- 版本迭代原則:產品最小功能單元的可用性(MVP,單點業務的閉環);
- 版本迭代思路:從基礎功能—->核心功能—->增值功能(高頻痛點—->低頻癢點);
- 版本目標價值描述方法:一句話可描述。解決/服務什么樣的業務(需求/問題),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價值/優勢)。
表1-釘釘產品版本演進史
截至2020年2月,無招發布釘釘V5.0 版本,產品名字非常文藝,我相信很多用戶都記不住。但這個微胖圓臉中年男人近乎偏執的產品情懷卻顯露無疑,也不妨礙釘釘已經演進成移動協同數字化辦公平臺,目前企業用戶規模最大,目標側重在3400萬的中小企業和追求高效協同的大型組織。
釘釘在產品方面構建了五個在線移動辦公:溝通在線,組織在線,業務在線,協同在線,生態在線。
簡單說,就是用戶可以在釘釘上面與同事進行任何事務聯系和協同,可以對自己的客戶進行在線管理和商務聯系,可以在企業廣場推廣宣傳自己的業務,以及尋找合作伙伴。可以在公司組織機構中進行快速找人,快速構建需要協同的團隊和群體,也可以讓會議、任務協同、信息透明等工作隨時隨地,不受空間、地域、網絡連接等限制(智能人事、效率工具、客戶管理、財務管理等)智能而高效。
當然可以在應用生態市場中選擇自己適用的第三方管理軟件或插件,釘釘的確在企業服務領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態規則和產品整合、組合策略和戰術。對于企業管理者而言,其中的財務、流程軟件的豐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代替 OA、CRM 軟件了。
二、騰訊企微
2016年4月,企業微信V1.0版本發布,除了具有類似微信的聊天功能,還集成了免費電話和郵件功能,被定位是辦公溝通工具。
騰訊企業微信,承襲了微信的設計思路,簡約克制,并且騰訊對產業互聯網的主張是不管2B還是to G本質都是to C,因此企業微信的整體定位更符合個人用戶的使用習慣,是面向所有大中小企業。
“讓企業都有自己的微信,沿用微信的“人性化”設計,企業中的員工都變成熟人,員工與員工之間的交流變成熟人之間的交流,不但面向企業內部的溝通交流、也意在挖掘企業內部生態圈”這是企業微信的核心產品理念。如果說釘釘是自上而下的產品,那么企業微信更像是個無等級階層的產品。
截至2019年底,企業微信V3.0版本發布,企業微信已服務的企業數有250萬家,活躍用戶數達6000萬,覆蓋了包括醫藥、銀行等在內的50多個行業,包括超80%的中國500強企業。意在加強線下零售企業的客戶沉淀和運營,新增“客戶朋友圈”、“百人群聊”打通了小程序和微信支付。
騰訊云副總裁吳祖榕稱,不做硬件產品,希望作為第三方中立的橋梁,對接硬件終端、垂直應用、SaaS協同產品等(這與釘釘在整合、聯接辦公智能硬件設備的本質思路還是一致的),企業微信,集成了騰訊會議視頻會議功能,推動互聯互通,努力在補全協同辦公業務個性化應用場景。
三、華為Welink
2019年12月26日,華為在京發布智能工作平臺Welink。這是繼阿里、騰訊、字節跳動之后,華為也進軍辦公平臺市場打響的第一槍。
比起互聯網企業的釘釘、飛書、企業微信,Welink差不多晚了4-5年時間。但實際上,早在2017年1月,WeLink 1.0在華為內部上線,提供會議、消息、郵件、待辦審批、知識共享各種功能。連接了華為內部的業務服務、公共服務、知識服務等,結束了華為此前多個煙囪式移動APP并行的局面。
華為云副總裁、聯接與協同業務總裁薛浩表示:“華為云Welink源自華為全球化的數字化轉型實踐,是更懂企業的智能工作平臺,具備智能高效、安全可靠、開放共贏三大核心優勢,為政企客戶開啟數字化辦公智能新體驗,助力實現數字化轉型?!苯刂连F在,據華為統計,目前Welink全球華為用戶達到19.5萬,日活率為99.8%,日聯接量超過1200萬次。
華為云WeLink提供基礎服務和增值服務兩種類型。
基礎服務包括了日常數字化辦公需要的通話、消息、郵箱、考勤、待辦等業務流程等,按企業用戶數進行訂閱;增值服務包括會議、云盤、企業直播、保密通信、小微語音助手等增值服務,根據企業業務發展需要按需購買。華為云WeLink采用多租戶的方式部署,同時對底層信息進行了隔離,避免不同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根據客戶的需要,華為云WeLink還可以物理隔離。此外,私有云部署的模式也在準備當中,將通過華為云HCS實現在企業的園區網絡當中部署。
WeLink在疫情期間用戶數也出現暴增,華為云WeLink新增企業用戶數十萬,新增日活用戶數超100萬,業務流量增長50倍。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給WeLink定下了一個目標——成為中國最大的企業業務辦公平臺。華為云WeLink團隊也沒想到,產品對外發布還不到兩個月,WeLink在華為內部的戰略地位再次拔高。
任正非在內部座談上直言:“WeLink的戰略機會窗已經出現,我們要撲上去,撕開它,縱向發展,橫向擴張。”并且,任正非還首次公開WeLink的大目標:成為中國最大的企業業務辦公平臺(見圖2-任總與華為Welink團隊座談紀要部分)。
圖2-任總與華為Welink團隊座談紀要部分
一方面,WeLink源自華為內部數字化實踐,是大型組織數字化轉型的典范之作;另一方面,WeLink在技術上有開放、智能和安全三大優勢。
WeLink開放平臺能快速對接企業業務,如團隊、智能設備、認證、郵箱、業務服務和知識;華為把網絡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作為公司最高綱領。
任正非也談到了華為在安全和客戶上的優勢,他表示:“企業對安全性的要求要重過私人對安全性要求,企業要求高可靠。這個是我們的強項,是BAT的弱項。我們要堅持面向中大企業和政府組織,這就是和BAT不同的地方,我們要殺出一條不同的路來?!?/p>
WeLink 的視頻會議功能獲得用戶的認可,其背后是華為在視頻會議行業積累的經驗和實力。
根據 IDC 報告,2018 年華為以 16.7% 的市場份額位居國內第一,而這也是公司連續六年拿下視頻會議行業冠軍頭銜。華為視頻會議,作為 WeLink 的核心功能保證了其遠程辦公應用的最大賣點。WeLink 在華為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以后企業的數據化應用的一個趨勢。
薛浩認為,從單一應用到統一門戶、統一系統,包括個應用之間的數據、業務、鑒權等等的互相的關聯和趨同,以及連續、協同,能夠持續提升企業的運作的效率,這也是為什么華為希望能將 WeLink 開放給更多企業。不管是視頻會議,還是其他辦公協同功能,都是建立在一個足夠強勁穩定的云計算的基礎上的。
如果說,辦公協同服務,只有掌握和服務于大中型政政府、企業才視為成功的標識之一,那么,Welink 極有可能會后來者居上。
華為從創立至今,一直擁有服務大中型政企的基因。而且還在底層技術5G、網路設備、硬件等方面有強大的能力。所以,構建企業安全可靠性服務的基因非常強大。WeLink基本功能上和釘釘、企業微信大同小異,都包含即時通信、企業通信錄、企業網盤、智能打卡等基礎功能,但在產品理念和具體的風格上三家存在較大差異。
任總把WeLink定位為一塊黑土地,辦公協同平臺的土壤,在WeLink 平臺上所有垂直的應用都可以是一顆樹,這樣的樹可以是OA、CRM、會議、ERP、項目管理、文檔工具等等,形成了2B服務生態,誰做的好,誰都可以去一同共建生態。
在華為云WeLink正式發布的同時,華為云WeLink生態聯盟也宣告成立。金山辦公、中軟國際、致遠互聯、羅技、華為商旅、紅圈營銷、合思費控、Coremail論客、芯盾集團、目睹直播、視源股份、喜馬拉雅、為知筆記等企業,成為首批加入華為云WeLink生態聯盟的合作伙伴。
目前,使用釘釘的企業已超過1000萬,個人用戶超過2億。而微信企業版尚未形成規模與釘釘抗衡,盡管微信企業版可以依靠微信來獲得第一批用戶,但在企業市場上,企業微信當前有大約250萬企業用戶,月活躍用戶數達6000萬,較落后于釘釘。
華為則在2019年12月才正式發布了智能工作平臺WeLink。根據華為統計,目前 WeLink全球華為用戶達到19.5萬,日活率為99.8%(見圖3-國內企業協同辦公用戶量對比)。
圖3-國內企業協同辦公用戶量對比(單位:萬家)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根據 App Annie 提供的數據,1 月 29 日到 2 月 4 日疫情發酵期間,頭條的飛書和阿里巴巴的釘釘,兩個遠程辦公應用下載量環比增長都在 350% 以上,用戶需求強勁。同樣,后發的 WeLink 也迎來了流量高峰。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 4200 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 99.8%。而我國企業協作產品中,SAAS云端模式的產品服務,形成了以阿里釘釘、華為Welink、字節跳動飛書、騰訊企業微信等為主流產品的競爭格局已經形成,而且入局者,基本都是行業巨頭,有戰略、有戰術,擁有雄厚的資源和強大的技術優勢。
入局者都想做協同辦公平臺的霸主,從企業各自的基因來講,各有優勢,相信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或許都會并存下去。從截至目前,產品采用率排名(見圖4-傳統+新型企業協同辦公產品采用率排名)可以看出,釘釘和企微高居榜首,飛書和welink還有很大的市場占有率增長空間。
圖4-傳統+新型企業協同辦公產品采用率排名
數據來源:2020年中國企業協同辦公應用與趨勢研究報告
據T數據發布的《2019年中國SaaS產業研究報告》,2014至2018年間,國內協同辦公市場規模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459.5億元。
東北證券研報顯示,傳統視頻會議已經逐漸步入成熟期,而云視頻會議正處于快速增長初期階段。2018年中國視頻會議市場規模為160.2億元,預計到2023年增至535.3億元,平均復合年增長率達到26.2%(見表2-面向企業端服務的主要產品賽道)。
表2-面向企業端服務的主要產品賽道
協同辦公軟件中一直都有個非常經典的路線問題:自下而上PK自上而下。簡而言之就是:抓員工需求PK抓老板需求。 但不管是哪一款產品,產品思路的優先級一定是先滿足辦公業務基本需求,然后再滿足老板或管理者對于企業業務的管理需求。這個順序不能反過來,反過來產品就容易出問題。
在釘釘之前,中國沒有出現過任何一款辦公平臺市場如此廣闊。中國企業信息化方面基礎很差,大公司每年都有信息化項目相關預算,私企、民營根本沒到精細化運營階段,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基本都沒有用過辦公協同軟件。但現在,釘釘、飛書、企微、Welink在試圖在改變這樣的現狀,在做這種最有難度、最痛苦的事情。但我相信,產品要做最有難度、最痛苦的事情才最有價值,而且一旦做好了,就有可能重構協同辦公的應用場景。
2020年初,疫情爆發,對國內各行業生產經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許多企業通過遠程協作、視頻會議、線上銷售等方式復工復產。
在全球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國內企業協同辦公應用市場的潛力凸顯,顛覆傳統線下營銷模式、彌補線上運營漏洞,從根本上為企業減低成本、提升運營效率,打造升級抗風險能力升級等。
未來協同辦公行業的終局,一定是一站式、全場景、數字化、智能互聯、軟硬一體、云端泛辦公等這樣的關鍵詞來做特征定義的,辦公業務和管理復雜性都在持續上升,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也會越來越多,但用戶始終會期望:通過一個可以集成工具、優化流程、減本增效、線上業務賦能的辦公入口,可以滿足所有的辦公需求。包括內部溝通、協同、審批流程、文檔需求、項目管理、銷售管理、會議、出入、人事、財務等需求。
從主流的辦公協同平臺型產品發展演進來看,基本符合如下趨勢:
- 在線化協同。在數據智能和網絡協同的時代,疫情迫使工作和管理的本質變成“在線協同”,在線協同的邊界、邏輯、技術都將為企業帶來工作方式的變化,也同樣面臨巨大挑戰。從事務辦公、流程在線邁向組織、溝通、協同、業務、生態全方位在線,支撐企業全面的協同;
- 標準化產品。標準化是數字化的基礎,但標準化的前提是辦公協同業務場景和過程的規范化。因為計算機只能保存離散的數據,所以標準化的核心是離散化、結構化。規范化仍然會有幾個方面,包含業務流程(BPM)的規范化、辦公協同業務的標準化、辦公管理標準化等等,這些核心環節的標準化,是實現辦公業務數字化的關鍵;標準化,讓產品賦能成為企業更關注的要素,從標準化的溝通協作、任務管理、到知識管理、內容管理,轉向更注重于辦公業務的場景化管理;
- 數據化驅動。企業需要建立大數據管理中臺,從數據中形成管理洞察,增加數據理性思維。數據化依賴于會議的標準化,標準化讓數據化成為可能,只有業務流程、執行和管理標準化了,沉淀落地下來的數據才可能能被探索和分析,數據的清洗、轉換、標準化的價值才會被激活。數據驅動,決策導向,就可以發現業務問題、定義管理指標、讓數據可視化,決策支持成為可能。
- 智慧化賦能。智慧化是當下非常流行的概念,直觀的理解就是讓系統具備思考能力。數字化辦公產品真正能夠有效提升的因子是人效。提高人效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讓機器承擔更多的工作,即實現辦公“服務數字化”,未來基于多倫對話的AI會議助手、語音、聲紋、生物特征識別都將會被作為手段,為企業會議賦能增效。智慧不再只是噱頭,而將實實在在地應用于企業的工作協同、知識管理之中。智能機器人將成為組織的新員工,人機智能協同將是組織新的生產力。
作者:楊進玉,微信號公眾號:Bear-it-am,VIPABC BI產品經理,4年產品設計經驗,曾主導過企業級BI產品的策劃和運營工作。
本文由 @楊進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協同辦公軟件中一直都有個非常經典的路線問題:自下而上PK。抓員工需求PK抓老板需求。但不管是哪一款產品,產品思路的優先級一定是先滿足辦公業務基本需求,然后再滿足老板或管理者對于企業業務的管理需求。這個順序不能反過來,反過來產品就容易出問題
對于大型企業而言,協同化辦公平臺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感覺目前呈規模的大公司都在用自研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