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克制的探探,能否“探見”未來?
編輯導語: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性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借助社交軟件來認識朋友。社交類的APP不斷地崛起,探探作為前輩,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問題,在后起之秀不斷的情況下,探探的未來究竟在哪里呢?
20世紀90年代的“社會腦假設”理論認為:人類之所以天生就擁有如此復雜的大腦和驚人的腦容量,與我們人類的社交天性有關。
而且從遠古社會人們就過著群居生活,這也讓社交成為了生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社交更是成為年輕人紓解孤獨感的解藥。作為陌生人社交平臺陌陌、探探,承載著時下年輕人孤獨的內心與荷爾蒙。
不過,作為一家成立6年的社交平臺,如今的探探也面臨著商業化的考驗,如何尋找社交與商業化的平衡點?——這或許是探探經營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亟需商業化的探探,正在“試探”用戶的耐心
“左滑無感,右劃喜歡”。
作為一款成功的陌生人社交軟件,探探被陌陌給予厚望。
據天眼查融資歷程信息顯示,2018年探探被陌陌斥資7.71億美元收入囊中。自此,陌陌與探探的陌生人社交“王座之爭”落下帷幕;昔日對手變成家人,共同謀求新的增長。
據探探被收購前的數據顯示:探探有效用戶達6000萬,2018年1月其DAU達700萬左右。被陌陌收購之后,唐巖也曾表示:“在未來兩到三年,會把探探打造成公司新的增長引擎”。
謀求商業化的道路上,探探似乎也正在失去做陌生人社交的初心。
探探創始人曾經對媒體表示,探探之所以能夠被用戶認可,在于對商業化的克制。如今這樣的克制似乎正在消失,亟需商業化的探探,也許正在試探用戶的耐心。
其背后的原因,從陌陌發布的財報中或許得以窺得一絲端倪。
根據此前陌陌發布的財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探探凈虧損達到1.032億元;而去年第一季度,探探虧損為7960萬元。
從收入構成上來看:陌陌直播業務、增值業務是其兩大營收來源,其營收核心在于付費用戶數量。今年第一季度陌陌直播業務付費用戶同比減少8.6%,兩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換言之,陌陌收購探探之后,并沒有如同想象的那樣發揮出足夠的協同效應,探探也亟需通過商業化來獲取更多增長空間。
之所以沒能發揮足夠協同效應,其因可能在于陌陌的本質似乎更像是一家直播平臺,社交流量是陌陌的“基本盤”,但直播卻為陌陌帶來了商業化空間和市值;而探探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交產品,很難與陌陌直播業務產生聯動。
陌陌方面,最近推出多款社交APP,也似乎有意尋找新的流量來源。
據悉,繼年初推出“對眼、對對”以及近來推出的仿妝App“芒西”之后,陌陌又推出一款名為“陌多多”的社交APP。
一方面,陌陌希望通過“多線作戰”繼續做大流量的基本盤;另一方面,探探也似乎在不斷尋找更多變現的可能性。
6月22日,新版探探增加了“發現”頁,會基于地理位置推送附近其他人發布的圖文、視頻等,用戶可通過點贊、評論、關注與發布者互動。在新增的“發現”頁面中,可以可發布最長15秒的短視頻。
不難發現,探探似乎想要通過短視頻+圖文打造一個陌生人版的朋友圈。其背后原因可能在于,探探的商業化可能要換擋提速,比如“朋友圈化”的探探未來可能會以信息流廣告的形式開辟新的營收業務
二、陌生人社交難破局商業化悖論,探探難以“探見”未來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分成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在當下的經濟社會,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及基本滿足的前提下需要精神層面的自我實現,即自我認同感的獲得。
自我認同感的獲得有兩種途徑:一是實現成就的正向激勵,二是在社交過程中認同感的獲取。前者對應的是比賽、游戲等有著明確階段性激勵的活動;而后者,則對應著人們在現實或者網絡中的社交行為。
因此,在吃、住、行之外,社交實際上成為了現代社會屬性下人的另一種剛需,這也是互聯網世界中社交軟件最先崛起的根本原因。
人際關系的強關聯構成了社交商業生態的天然壁壘,比如熟人關系社交的微信、陌生人社交的陌陌、探探;再比如強社交屬性的電商平臺拼多多。
但與電商不同的是,社交軟件的根本屬性限制了其商業化的空間:
- 一方面:作為一個商業化的產品,價值變現獲得利潤不僅是資本的期待,也是一個產品正常的發展路徑;
- 另一方面:社交本身是感性的更注重用戶體驗,過度的商業化也會傷害用戶體驗,從而有可能陷入用戶負增長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亦是如此,擁有強大流量池的微信始終在商業化的道路上亦步亦趨,張小龍對于微信的商業化始終保持極度的克制。即便是在騰訊增長放緩,消費互聯網天花板初現的現實中,微信商業化的腳步仍然沒有完全放開。
那么,同樣的問題拋給探探,陌生人社交就能平衡好社交與商業化之間不可調和的悖論嗎?
恐怕依舊很難。
從流量的角度來看:流量的性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流量的商業價值。
微信流量的商業的核心價值,一方面,在于用戶數量夠多,覆蓋范圍夠廣;但另一方面,社交的核心價值其實更在于熟人社交關系鏈條下能夠解決或者部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
而陌生人社交,本身就是一個建立雙方互信的過程。除了流量覆蓋范圍之外,并不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
而如陌陌、探探等用戶一但建立起初步的信任鏈接,便直接引發用戶流向熟人社交平臺(比如微信、QQ)。目前來看,這個問題近乎無解。
這也是為什么一直以來,無論是陌陌還是探探,增值業務始終是其重要的收入來源的原因:缺乏足夠的商業變現場景。
因此,需要更加具體的變現場景作為補充。這一點從陌陌的營收上可以看到出來,被認為是一家陌生人社交平臺的陌陌,直播其實才是陌陌第一大收入來源。
對于探探來說,進一步商業化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變現場景拓展的問題——即如何把含金量較低的社交流量放到一個能夠變現的社交場景中,從而實現進一步商業化。
其實,探探的定位就是交友相親類的社交產品,從陌生人社交延伸至婚戀市場,或許是一個值得一試的路徑。
比如:增強流量協同,如:鏈接線下社交場景、深入服務端、做整個陌生人社交的價值鏈生意;再比如:向下切入婚戀市場、鏈接線上與線下、尋找新的新商業變現空間。
三、社交“后浪洶涌”,品牌“標簽化”之后,探探亟需“破圈”
今年7月份,網易云音樂推出一款陌生人社交App“心遇”,據悉該產品是網易云音樂錨定新興陌生人社交領域推出的社交創新項目。
去年下半年,騰訊也曾推出多款陌生人社交軟件。在語音社交領域,字節也入股音遇,阿里發布唱鴨。
巨頭們攜社交“后浪”入局,熟人社交之外的領域顯得愈發擁擠。
其實,去年一度被認為是“新社交元年”,巨頭們再度下場,使得陌生人社交領域,有“再燃戰火”的苗頭。然而大半年過去了,APP新品如雨后春筍,但遺憾的是,似乎至今也沒有一款能夠超過陌陌、探探地位的現象級產品。
從當下的行業格局來看,除了荷爾蒙經濟下的陌陌、探探、主打“靈魂”社交的Soul作為后期之秀,以UGC內容增加用戶的社交粘性,開辟出一條細分市場。
抖音的崛起似乎證明一條互聯網產品成功的“定理”:“誰獲得年輕人的青睞,誰就能把握未來”。
根據Mob研究院發布的《85、95、00后人群洞察白皮書》顯示,總體人數近2億的18-24歲95后是未來網民增長的主力人群。
雖然Soul打出“靈魂社交”牌,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部分人群對陌生人社交的認知,但社交效率較低,建立信任鏈接周期長特點,使得Soul的用戶群體始終都有局限性;而隨著商業化的深入,Soul的社區氛圍被商業化稀釋,如何留住用戶也成為Soul需要解決的問題。
不過,無論是陌陌、探探、亦或是后起之秀Soul,標簽化似乎成為一個困擾陌生人社交軟件的“魔咒”。
比如:更直接、社交效率更高的探探、陌陌一直被認為是“高效約X神器”;某乎中一則“如何看待周邊玩探探的女生”的提問就透露出這種“標簽化”之深入用戶認知。
互聯網的生意,本質上都是流量變現的生意。以對于探探而言,品牌“標簽化”之后“破圈”可能成為探探破除“商業化魔咒”的一個方向。
從流量的角度來看,“破圈”其實就是拓展流量邊界,實現流量廣域覆蓋,其實就是流量屬性多元化。
比如:微信社交關系是基本面,公眾號是圖文流量,視頻號是短視頻流量,小程序則意味著工具流量+電商流量。
目前對于探探而言,探探內部主要是社交流量,這是探探商業化天花板較低的原因。因此,探探需要通過以內容、服務等業務延展,獲得足夠的流量生態延展能,從而尋求更多的變現空間。
四、結語
無論是熟人社交,還是陌生人社交,人性是社交最本質的內核。探探、陌陌生于人性,但又在商業化的道路上掣肘于人性。
如今,互聯網紅利消失殆盡,陌生人社交賽道巨頭入場,探探能否為投資人講好社交的商業化故事,就顯得尤為重要。
#專欄作家#
劉志剛,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江湖(ID:VIPIT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36氪/鈦媒體等多家專欄特約撰稿人,TMT領域深度報道。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對于如何把握年輕用戶的心理和社交欲望,每個公司都在探索,成果很低;未來的年輕化社交更多的體現在如何讓年輕人表現自我,表現的越豐滿,越容易引起用戶得交流欲望